导读:本文包含了博士生培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能力,传播学,德国,美国,国际合作。
博士生培养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胡凤[1](2019)在《学术理性的坚守: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省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4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研究生至今,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已经开展35年。由于新闻传播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曾受到新闻业务不强的质疑。但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始终坚持学术导向,并且在部校共建、"新双轨制"、媒介实践需求等多元因素下,不断强化和坚持培养的学术性方向。时至今日,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学学术发展主要推动力,不仅推动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构,同时也指导和引领中国的新闻实践。(本文来源于《研究生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雪辉,顾剑秀,罗英姿[2](2019)在《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双元性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职业需求延展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连接社会与学生的桥梁,其人才培养模式攸关经济发展与高级应用型人才产出。双元性创新聚焦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系列断点:培养目标、招生录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职业衔接和质量保障,为实现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目标,促使知识、技能、职业、市场的四维融合,提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现实需求的两种培养模式创新形式: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为创新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路径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彭陈,李宝艳[3](2019)在《美国高校研究型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与日俱增,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迫切增加,同时对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时代需求。文章在分析美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嬗变轨迹基础上,对中美两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多项维度的对比分析。最终借鉴美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中的合理成分,结合本国国情和高校实际,探索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本文来源于《大学(研究版)》期刊2019年05期)
孙维,马永红[4](2019)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源于跨学科博士生团队培养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是世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建设"双一流"大学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文以团队研究理论、融合理论和共同点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经历的初步融合阶段、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和融合转化阶段及其实施策略,构建了基于团队研究模式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型。在博士生培养的叁阶段,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博士生在融合过程中找到研究的共同点,最终培养出跨学科研究者并产生知识创新。该文建议加大博士生跨学科研究支持和资助,培养博士生跨学科能力,建立跨学科学术网络和跨学科的微环境,对我国跨学科团队博士生培养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李轮,燕士力,王瑞娟[5](2019)在《发达国家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经验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已经成为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为此,文章分别对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经验借鉴。(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9年06期)
冯伟兴,贺波,叶秀芬,池海红,郭卓维[6](2019)在《依托国际合作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士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获取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因此,博士生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高度密切的关系。本研究首先探讨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然后分析国内现有博士生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依托国际合作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10期)
董福平,谢海波,陈沁,张丽华[7](2018)在《浅谈德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以耶拿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科学系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的关键。文章以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生培养制度为例,阐述德国博士生的入学制度、资助制度和科研培养方式,分析其利弊,思考其对我国博士生培养的启发。(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胡天助[8](2018)在《聚焦学生成功:博士生教育的新旨趣——基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士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使博士生教育面临一些挑战。聚焦"学生成功"是应对挑战的新转向。界定"学生成功"不再是传统习惯上以获得学位证书为依据,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教育结果与教育经验获取。因此,"学生成功"的要素、衡量标准、促进举措将是多元化、系统性的。麦吉尔大学认识到博士生教育存在的弊端,丰富"学生成功"内涵,聚焦学生可转移技能与健康,继而制定了"学生成功综合模式"。该模式内含学术、福利与学生生活、职业与专业发展叁个方面,并凸显一些实施成效。"学生成功"是博士生教育的新旨趣所在,对我国博士生教育有重要启发。(本文来源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2018年05期)
张利国,张琴[9](2018)在《地方财经院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财经院校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培养资源有限、培养模式特色不足、优质生源比重不高、学科研究对象不明确等问题。江西财经大学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完善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博导第一责任、拓宽博士生培养平台资源等,取得了提升博士生科研胜任力和学习满意度等显着成效。(本文来源于《南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郭瑞迎,牛梦虎[10](2018)在《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趋势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出发,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紧扣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变化,而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则需特别注意创新能力的内涵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贯穿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全过程。从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来看,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至少表现出如下几个趋势: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理念越来越重视积极适应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目标更加重视创新能力的系统化训练,招生入学更多采用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申请考核等招考方式,课程设置更加重视研究方法、跨学科课程和职业生涯指导,导师指导更加重视跨机构和跨学科联合培养,质量评估更加重视从多元评估主体的视角来评估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来源于《法学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博士生培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职业需求延展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连接社会与学生的桥梁,其人才培养模式攸关经济发展与高级应用型人才产出。双元性创新聚焦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系列断点:培养目标、招生录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职业衔接和质量保障,为实现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目标,促使知识、技能、职业、市场的四维融合,提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现实需求的两种培养模式创新形式: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为创新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博士生培养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胡凤.学术理性的坚守: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省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
[2].李雪辉,顾剑秀,罗英姿.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双元性创新[J].中国农业教育.2019
[3].彭陈,李宝艳.美国高校研究型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及启示[J].大学(研究版).2019
[4].孙维,马永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源于跨学科博士生团队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9
[5].李轮,燕士力,王瑞娟.发达国家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经验借鉴[J].改革与开放.2019
[6].冯伟兴,贺波,叶秀芬,池海红,郭卓维.依托国际合作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7].董福平,谢海波,陈沁,张丽华.浅谈德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以耶拿大学为例[J].大众科技.2018
[8].胡天助.聚焦学生成功:博士生教育的新旨趣——基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
[9].张利国,张琴.地方财经院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
[10].郭瑞迎,牛梦虎.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趋势浅析[J].法学教育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