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意象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象,美学,康德,意向性,境界,人生,承前启后。
意象说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群[1](2019)在《康德的意象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认为,审美意象是理性理念的感性表象;审美的规范观念不是审美意象;但审美理想是审美意象。康德的意象说其实是一种典型论;是对罗马时代古典主义者贺拉斯的"类型化"主张和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者布瓦洛的"定型化"主张的批评,是在新的背景下对亚里士多德典型论的一种回归;它吸收了休谟的观点,以解决"美的标准"的普遍性问题;它对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及其人道主义倾向产生了影响。康德的意象说在西方美学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9期)
毛宣国[2](2019)在《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说——兼谈对“美在意象”说的一些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叶朗教授的"美在意象"说是新时期美学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之一,它是在充分吸纳中西美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文章从"美在意象"与"美"的本体建构、如何理解"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如何理解"丑"作为"审美意象"存在叁个方面论述了"美在意象"说的理论价值,并回应了学术界对于"美在意象"说的一些质疑。文章认为,"美在意象"命题的提出,不仅仅是出于一种美学知识体系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强调审美活动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美在意象"理论最后归结起来,就是要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4期)
郭勇健[3](2019)在《驳“美是意象”说——与朱志荣先生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指出"美是意象"说在基本命题、论证方式、思想渊源叁个方面都可能存在的问题。"美是意象"说预设了一种比较陈旧的美学观,即美学就是"美的学问"。"美是意象"这一命题作为定义是不完整的,而作为学说,也有明显的缺陷和漏洞。"美是意象"说在论证方式上不能令人满意,基本上是用古人的言论替代自己的论证,大量使用"二手经验",总体上属于思辨美学。此说在思想渊源上,中国文化多,西方文化少,中国古代思想多,西方现代思想少,缺乏跨文化的品质。而且其思想渊源的中西两个来源,并没有做到融会贯通,有时还以中国思想去吞并或曲解西方思想。中国学者应当如何建构今天的美学理论,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4期)
邱明婷,李志峰[4](2019)在《刘勰意象说与杜夫海纳知觉对象论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勰与杜夫海纳分别从美学的角度首次对意象、知觉对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二者均对在欣赏活动中生成的审美对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对审美对象与创作主体、欣赏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审美对象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思考。文章从欣赏活动角度出发,对刘勰与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观加以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为中西诗学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参照提供可能与契机。(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孝梅[5](2018)在《现象学视域下的“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现象学批评理论为视域,深入对比研究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可发现两者在意象实质、言-象-意转化机制、审美意蕴方面的本质异同。通过对比研究,既深入解析现代主义诗歌巨擘艾氏意象观的精髓,又可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诗学意象说的现代特质,以实现双方的互补互照,在古为今用、中西融合中丰富当代诗歌"意象"内涵及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苏保华[6](2018)在《“意象”范畴的当代阐释与创构“意象美学”——兼论朱志荣“美是意象说”及与之相关的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叶朗、夏之放、汪裕雄、朱志荣、陈伯海等学者为代表,通过确立"意象"为核心概念、元范畴或"基元",把对意象范畴的当代阐释转向营构意象美学或意象文艺学。意象研究的转向引出了一系列质疑:"意象"能否覆盖中国美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意象范畴何以能够统摄其他中国美学范畴;意象美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二元对立;意象美学能否做到理论自洽。在我看来,意象之所以能够统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程,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体现中国审美文化的精髓,而不在于用它来取代其他中国美学范畴。意象范畴的普适性,奠定了意象美学理论自洽的基础。意象美学能够凸显中国美学象喻思维和以虚为美的传统和特色。(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刘真福[7](2018)在《散文意象说——以初中语文新教材课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都认为意象只适用于谈论诗歌,与散文不相关;其实作为文学概念和审美概念的意象,同样可用于谈论散文。不论从文体类别还是创作方法上说,散文意象与诗歌意象都有相通之处,当然二者也有所区别。以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10篇散文为例,剖析了其中散文意象的特点和形成原理,并就择取和评析散文意象提出4条建议。(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期刊2018年17期)
徐丽[8](2016)在《象外求象——论中国画意象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张璪的"外师造化,终得心源"、到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等等。中国画家所绘画的艺术是心迹的外化,是内心情感的的表达,追求艺术上的解衣盘礴,目的是让内心情感以笔墨载体在画面上尽情释放,而这些都离不开意向造型。中国画艺术具有深刻的的审美内涵,包含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的底蕴,蕴含儒、道、佛等哲学思想,讲求"天人合一",注重传神写照注重意境。中国绘画,展现的就是精神文明。(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6年01期)
彭倚[9](2015)在《叶朗“美在意象”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朗融合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寻找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契合点,以一种文化大综合的视野,将"意象"这一中国传统审美范畴提升到了美之本体的地位,提出了"美在意象"的命题。叶朗"美在意象"说意在回答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美是什么;二是美的基本意蕴在哪里。在叶朗这里,"美"和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它存在于主客交融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的基本意蕴就在于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人在自我超越中复归自然和自由,从而提升人生境界。由此,实现了美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15年05期)
彭倚[10](2014)在《叶朗“美在意象”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现代美学就处于一种开放性过程,中西思想会冲结合,传统美学努力寻求现代转型。叶朗融合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寻找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契合点,以一种文化大综合的视野,将“意象”这一中国传统审美范畴提升到了美之本体的地位,明确提出“美在意象”。叶朗之“美在意象”,既充分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重体验的感性直观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以“道”“气”为世界及人之本源的哲学源泉,又从西方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美学等思想中汲取了营养,同时也是对朱光潜、宗白华等老一辈美学家们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叶朗“美在意象”说意在回答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美是什么;二是美的基本意蕴在哪里。在叶朗这里,“美”和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它存在于主客交融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的基本意蕴就在于照亮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人在自我超越中复归自然和自由,从而提升人生境界,叶朗也由此实现了美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深入理解叶朗的“美在意象”说,有助于我们在追寻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意蕴中,在中西美学融合的探索中,找寻现代美学继续发展的航标。而叶朗对于“意象”的价值论上的阐发,也有助于我们在人生境界这一层面找到美学上的指引和启发。本论文深入挖掘了叶朗“美在意象”说的思想源泉,并对“美在意象”说的理论内涵、理论核心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梳理了该理论在叶朗美学中的应用与体现,最后对叶朗这一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意象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朗教授的"美在意象"说是新时期美学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之一,它是在充分吸纳中西美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文章从"美在意象"与"美"的本体建构、如何理解"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如何理解"丑"作为"审美意象"存在叁个方面论述了"美在意象"说的理论价值,并回应了学术界对于"美在意象"说的一些质疑。文章认为,"美在意象"命题的提出,不仅仅是出于一种美学知识体系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强调审美活动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美在意象"理论最后归结起来,就是要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象说论文参考文献
[1].李子群.康德的意象说[J].学术探索.2019
[2].毛宣国.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说——兼谈对“美在意象”说的一些质疑[J].社会科学战线.2019
[3].郭勇健.驳“美是意象”说——与朱志荣先生商榷[J].社会科学战线.2019
[4].邱明婷,李志峰.刘勰意象说与杜夫海纳知觉对象论之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5].刘孝梅.现象学视域下的“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再思[J].江淮论坛.2018
[6].苏保华.“意象”范畴的当代阐释与创构“意象美学”——兼论朱志荣“美是意象说”及与之相关的质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刘真福.散文意象说——以初中语文新教材课文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8
[8].徐丽.象外求象——论中国画意象说[J].艺术品鉴.2016
[9].彭倚.叶朗“美在意象”说研究[J].云梦学刊.2015
[10].彭倚.叶朗“美在意象”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