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倩《城市狩猎》

郭倩倩《城市狩猎》

一、郭潜力《城市狩猎》(论文文献综述)

陈沛莹[1](2021)在《文学地理学视阈下新时期岭南文学内部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岭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较高的发展水平,如何使岭南文学也具有相应的影响力,一方面要注重对内部不同地理区块文学特色的挖掘,一方面也要关注对于文学特征集群效应的打造。文章以文学地理学为视角,提出岭南文学有其内部差异性,广西、海南、潮汕、客家各区域的文学,因地理区域的影响,其文学特征呈现出与岭南文学的代表广府文学有所不同的特点。认识到岭南文学的内部差异,才能更好地探求区域共性,使岭南文学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学实体。

高雪[2](2017)在《新世纪以来甘肃作家中短篇小说创作研究 ——以第三届甘肃“小说八骏”为例》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甘肃文学与时俱进。其中,甘肃小说的创作在时代潮流之下不断求索,小说作家们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和深挚的人文情怀关注着时代变迁,他们结合社会现状,指出当下时代问题,使小说具备了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三届“甘肃小说八骏”继承前人创作之精华并不断地超越自我,在时代转变的激流中,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关注乡村和城市的人事变迁,并且积极探寻解决乡村和城市现存问题的出路。值得给予肯定的是,在良莠不齐的当代小说创作中,第三届“甘肃小说八骏”秉承着西北人朴实无华的精神品质,他们的写作不媚俗、不趋同、不作无故呻吟。对于乡土,他们既看到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转型期间的罪恶和丑陋,又缅怀和珍爱着乡土在欲望时代的纯净与美好,他们对乡土的情感是矛盾的,同时也是温和与理性的。之于城市,第三届“甘肃小说八骏”深入现代都市疾患的内里,从人的精神健康、人的欲望、城市弱势群体生存等方面透视城市生存景观,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撕开城市繁华幕后的病态,并彰显出救赎都市精神的人文情怀。“八骏”对于都市景观的描摹,并不局限于揭露晦暗面,他们也对城市中可贵的温情投以由衷赞赏。创作审美方面,第三届“小说八骏”根植本土,他们的作品在甘肃独特地理资源和人文环境的浸润下,展现出当地风土人情的审美性。小说艺术方面,“八骏”的写作在叙述视角和抒情作品的象征意义两方面颇着笔墨。本论文通过归纳总结,对小说所涉及的这两种典型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从而诠释小说意义的深刻。

王洪媛[3](2017)在《基于历史文脉情境再现的城市新区公园设计研究 ——以金河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已经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人们休闲、建设、散步等功能需求基础上,应该更多的将历史文脉融入到设计当中,从而体现文化、发展和生态的主题。历史文脉不仅限于以物质形态的历史文物保留形式,在当今新兴城市建设中充分运用其历史元素符号对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国内外关于历史文脉的研究为基础,系统地归纳和提炼了文脉的性质、形式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历史文脉为主题的城市公园设计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全面分析和验证了城市公园历史文脉主题设计的要点及其重要性和正确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结合大量文献和案例经验,解释了历史文脉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基于历史文脉主题城市公园设计的重要性,给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其次,对基于历史文脉主题城市公园设计的要素进行归纳提炼,对历史文脉的原真性、延续性和时代性进行深入理解和剖析其次,归纳得到历史文脉承载的城市公园的设计原则。第三,结合哈尔滨金河公园案例,通过剖析历史上女真人生活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对历史文脉内涵进行深层次解读,将历史文脉的展现手法归纳为典型情景再现、地形呼应设计以及文脉符号应用三部分。最后,结合工程案例,介绍了情景再现在新城区公园设计当中的运用,通过对案列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历史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此外,对植物搭配在景观中的重要作用也进行了深入解读,提出了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研究表明,划分主题区域、设置公共空间、进行地形塑造和植物景观设计是渲染情景再现的重要因素。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城市新区的建设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采用新时代的设计手法表述工程的设计理念,使公园设计体现历史文化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运用具有现代感的设计方式将景观符号语言巧妙的表达出来,在满足市民物质及精神需要的同时,结合生态环境设计、规划了独具当地历史特色的新时期的城市文化公园。

杨虹[4](2014)在《商界小说的权力欲望叙事》文中研究表明近20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逐步开放和现代性思潮的日益扩展,欲望叙事获得越来越多的表征空间。基于此,商界小说的权力欲望叙事一方面着力描摹"权力崇拜"世相,展现权力追逐的"夷平性"——就像金钱可以以低俗为标准"夷平"低俗和高贵一样;另一方面敏锐刻画权钱交易带来的人性扭曲与异化,在揭示"官商合谋"的权力腐败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滋生这种现象的文化土壤,警示真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构建的艰巨性,凸显出较强的文化批判的力量。

李海兵[5](2013)在《商业精神、商业潜规则与文学阐释——当代商业文学的价值冲突分析》文中指出商业文学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种核心价值在现实世界中遭遇怎样的困境,由此给商业文学带来怎样的困境?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商业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当代中国商业文学应该倡导和传播现代商业精神,包括契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但是,在转型期,当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存在商业潜规则,读者也有了解商业潜规则的需要。为了追求市场收益,当代商业文学以商业潜规则作为卖点,大量传播商业潜规则,不利于建构现代商业精神。

文晶[6](2011)在《海南移民作家群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作家移民海南形成了海南移民作家群,使海南的文学水准大大提高,他们的创作与本土作家无论是在写作内容,写作风格上都大不相同,他们在写作中即使运用海南元素也由于不同的视角、目的产生不同的特点。移民作家为海南新时期的文学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小说成就最高。因此有必要对海南移民作家群的小说进行单独的、整体的研究。论文运用文本细读,概括、归纳和探究作家写作背景、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方法,研究海南移民作家的形成、发展,探究其移民身份、故乡情结、都市意识在人物塑造、叙事特征上的表现,最后评价其小说创作的成就和不足。论文首先描述了移民作家的发展轨迹,勾画了移民作家的小说题材构成,他们的性别构成,归纳了他们这些年的主要小说作品。接着论文关注他们的移民身份带给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故乡资源和海南资源的整合;他们的旁观者视角使小说更为冷静,客观。一般移民作家对于移民地都表现出一定的融入,但海南的移民作家由于文化优势则表现出更多自信,海南的现状加深了这种移民作家和海南的隔膜,使他们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文学态度,这是海南移民作家和其他移民作家最不一样的。正是由于移民身份的诸多含义,小说表现出故乡情结,都市意识,对闯海人形象、现代女性形象的偏爱,其中都市小说和对闯海人的形象塑造最有特色,他们的都市小说体现了对现代性的肯定和反思,并且移民作家对海南特有的人物-闯海人充满了感情,认为他们充分体现了改革者的气魄。这些特色反映出移民作家在社会转型时期移民海南的根本目的,他们身份转变和对现代性的提倡。论文归纳了小说在叙事特征上,侧重运用紧凑情节,商业元素,自我经验等,少了迎合现代小说流派的刻意,多了份质朴的美。最后总结了移民作家小说的成就,分析了移民作家小说的不足。总之,海南移民作家群的文学作品是有其创作根源和意义的,论文对此展开研究。

陈正亮[7](2011)在《郭潜力谈当代文学家的使命》文中提出郭潜力,1962年生于湖南,祖籍江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现供职于海航集团。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海口干杯》(199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城市狩猎》(1999年作家出版社)、中篇小说《豹子湾》(《中国作家》2001年第10期)、《朵朵木》(《长城》2004年第6期)、《今夜去裸奔》(《十月》2007年第1期)以及中篇小说集《我的年代》(2002年10月南海出版公司)。

杨虹[8](2011)在《近20年中国商界小说的文化阐释》文中提出商界小说是小说类别中的一种,中国商界小说则与中国小说的发展相伴随。然而,在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空间里,商界小说长期得不到公允的评价,甚至缺乏公认的命名。改革开放后,商界小说获得了空前的生长机遇,特别是近20年来,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业社会的来临和商人群体的崛起,商界小说更以如火如荼之势在文坛兴盛。对此,批评与阐释虽有开拓却依然建树甚微。基于这一文学现象与批评现实,本文拟以近20年来即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商界小说为研究对象,立足文化批评,在对中国商界小说叙事的现代转型作整体性文化审视的基础上,选择几个文化视点,即选择与近20年商界小说文化特性最鲜明部分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探讨商界小说是如何以一种文化身份参与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以及转型中错综复杂的文化价值理念又如何影响了它的叙事策略和审美品格,以期拓展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与价值空间。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界定论题涉及的核心概念,介绍主要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本文研究缘起于近20年书写商人的小说空前繁盛但文学批评的依然“失语”,将其定名为“商界小说”并界定其内涵是研究的出发点;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作品,商界小说的优长绝非审美魅力而在于它的伴随社会转型、阶层分化而生长的文化特性,因此,运用文化批评的方法,立足于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对其进行文化阐释,是一种与批评对象相称的策略选择。第一章论述中国商界小说叙事的现代转型问题。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商界小说常产生于某种文化背景并以自己独特的叙事陈规对这一背景施加影响力。进入新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引领了商界小说叙事变革,特别是近20年来,伴随商人阶层的崛起,商界小说的类型特质及其文化意味日益彰显;而政治、经济乃至文化权力在以不同形式介入商界小说话语实践以实现自己的表意策略的同时,推动了商界小说话语由弱势向强势的转向,推进了其符号权力的与日俱增。这一切,昭示了中国商界小说叙事的现代转型。第二章研究商界小说对商人精神的阐释问题。商业时代的来临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激发了社会的财富想象与从商意志。面对这一大有别于以往的时代环境和文化氛围,商界小说一方面将眼光定格于“未被彰显过的商界历史传奇”,以“揭秘”的姿态写出一个时代的兴趣所在,表现出“强化”与“抚平”历史断裂鸿沟的叙事特性;另一方面以深蕴价值指向的故事伦理聚焦商界生活,书写资本神话,诠释新商业精神和财富意义,积极抒发在现代商战中构建新的经济秩序、财富伦理和从商信仰的渴望,成为“市场化文学时代”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第三章阐述商界小说中经济理性的文化演绎问题。近20年来的商界小说如一面多棱镜,多姿多彩地展现了社会商业化进程中的商业景观,但无论其风格如何迥异,却无不呈现一种“经济理性”风采。换言之,商界小说以其表现的多样性、题材的现代性以及阐述的真实性,将经济理性所蕴含的交换关系与效用最大化原则予以了多样化的文化演绎与文学表达,在生动揭示“经济人”形象的文化蕴含、抒发其诗性的伦理关怀的同时,彰显了它形象演绎现代经济理性的生动的一面。第四章探讨个体主义演进中商界小说的欲望叙事问题。对个体主义的反思与重塑,是近20年来商界小说的现代性表征,而个体主义的张扬显然是欲望叙事合法出场的重要前提。商界小说以金钱、权力与情色之间的欲望景观为写作基调,讲述商人群体在市场经济“境遇”中释放欲望的生命感觉,勾勒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交换价值的人生履历,演绎人性欲望与商业道德、财富伦理、经济理性、文化传统之间的重重纠葛,揭示商业社会的人们的生存困境与心灵裂变,在文学“众声喧哗”的欲望叙事中,呈现出独特的书写风貌。结语部分归纳全文,在肯定商界小说具有把握现实的独特“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其话语困境与审美缺陷,指出这缺陷制约了商界小说的思想深度、精神超越和艺术探求,而着力于文学“祛魅”的祛魅,将是商界小说在未来的审美建构中亟待履行的责任与使命。

许心宏[9](2010)在《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城—乡”符号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基于文化符号学与叙事学角度,探研20世纪中国小说“城—乡”文化符号的结构功能及文化表征意义。研究的基本理路,是从中发现“城市”与“乡村”,到文学的“城市”与“乡村”是由语言符号所构建,再到探究“城市”与“乡村”作为文化符号的结构功能,从中离析出“城—乡”的符号结构功能与文化意蕴功能。以“城”与“乡”为文化结构符号,探究其中所表征的文化结构意义、时空结构意义、视角结构意义、修辞结构意义、性别结构表征意义、情感结构意义等,进而厘定出“城”与“乡”所指代的一系列话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符号意识形态之争、符号性别表征、空间归属于文化身份等差、城乡游走与家园梦寻等。肇始于20世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叙事,揭开了文学地图上“城—乡”符号结构叙事的历史帷幕,此乃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城—乡”符号结构文化内涵的逻辑起点。第一章,汲取20世纪中国小说视阈中的“城市”与“乡村”两个始基性的文化符号,界定出“城市”与“乡村”的文学想像特性与文化符号功能特征,进而界定出“城市”与“乡村”所表征的文化差异性、冲突性、变异性及真实性问题。在文学活动“作者--世界—文本——读者”的叙事“四要素”中,探析“城市”与“乡村”作为文化符号所具有的表达、指涉、结构、交流与认知功能。小说视阈中的“城市”与“乡村”,实质是文学构想的文化意象符号,内中潜藏的则是文化符号所表征的文化观念世界。第二章,基于社会转型、城市功能、文化观念的“反转”、政治意识形态规约、作家“城市”审美经验等角度,从文化符号的“中心”与“边缘”、“时间”与“空间”、“过去”与“现在”三个维度,探讨文学“城市”与“乡村”的符号时空与书写格局,以“城”与“乡”作为结构性文化功能符号,离析出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叙事者文化心灵矛盾以及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意义。第三章,就文学的“城”与“乡”的符号结构关系来说,“城”与“乡”是一种文学叙事的视角结构与文化意义生成问题。自“五四”时期“乡土文学”以来,文学的自“西”看“中”与由“城”望“乡”,突破了乡土中国“城乡一体”的混沌状态,在“城—乡”视角的结构与解构中,促发了两大文化空间的视阈性比较。由“城”望“乡”的“乡村”书写,“城市视角”是潜在的“实”;而“民间视角”、“反启蒙视角”、“反城市视角”虽为表面的“实”,但却是真实的“虚”。90年代以来,文学的“城市”构想与书写,在“新生代”作家那里,源于社会转型与作家城市审美经验习得,文学的“城市”书写与文化意义始具“本体”地位,表征着城市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确立甚至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四章,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与“都市文学”叙事修辞,基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乡土文化向都市文化的转型,乡村“他者”的“城市”叙事常被冠以“罪恶”、“怪物”、“迷宫”等修辞性叙事;90年代以来商业文化与都市文化语境的根植,“金钱”、“情欲”与“物欲”成为“都市文学”叙事修辞的基本题旨,“欲望化”都市意象升腾于文学文本之中。论文基于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商业化的社会发展,从道德与情感、道德与理性、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解读视阈中,探析“都市文学”的“都市”精神面影。第五章,基于“城市”与“乡村”的文学叙事修辞,作家“乡下人”、“我是农民”、“乡村之子”文化身份的宣称,实质是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中,出于文化身份“安全感”与“崇高感”之需,“乡村”与“土地”是其文化身份“征用”的文化符号;但又在“文化启蒙”、“国民性批判”、“文化批判”中陷入文化身份“跌落”的“虚妄”境地。在“恋土”与“恋乡”两种情结中,有“知识分子的”与“农民的”两种,前者重“审美”,后者重“功利”,在“能表述”与“被表述”之间,其实是话语权的分殊。在对“乡村”与“土地”文学构想中,基于“城乡二元”社会状态与数以亿万计农民工“向城求生”的社会现实,解构了“乡村”的“童话”与“诗化”的既有修辞性叙事策略。第六章,从“乡土文明”到“现代文明”,从“乡村中国”到“城市中国”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发展,意味着传统“乡村—村落”的解体过程。在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等维度上,文学的“城”与“乡”叙述,从符号结构的性别表征上来说,“城市”具有“父权”指代的文化符号功能,而“乡村”则显现出“母性”的文化符号指代功能;90年代以来,“都市里的农家女”的“身体”修辞,隐喻的是城乡二元的社会等级结构状态。第七章,文学“城--乡”符号的情感结构编码,无论在前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阶段,经由现代“乡土文学”、“京派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后寻根文学”(或“后知青文学”)、城市化语境中“乡村-自然”文学构想,出现了“母题”性“城—乡”符号互立的情感结构编码模式,皆将“家园”安置在了“乡村”自然、山水、村庄,甚至“野地”、“荒野”上,“乡村”成为能指的“家园”符号的指代。这其中,既有文化心理上的乡土根植与城市梦魇,又有基于现实与心灵需求的“城--乡”互为“乌托邦”的符号编码。不过,基于“乡村—家园”的语言符号编码,对“乡村—家园”的追求也永远“在路上”。

谢廷秋[10](2010)在《新时期城市文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城市文学研究经历了1983、1986、2004年三次有意识的倡导和铺垫,以1998、2004、2006年为中轴线形成三次小高潮。在对城市文学的研究中,宏观性研究相对丰富、深入,小说次之,诗歌研究薄弱,散文、戏剧研究严重滞后。新时期城市文学的研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城市文学研究领域期待富有创新性、系统化的研究成果。

二、郭潜力《城市狩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郭潜力《城市狩猎》(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地理学视阈下新时期岭南文学内部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世纪以来甘肃作家中短篇小说创作研究 ——以第三届甘肃“小说八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承载矛盾情感的乡土书写
    第一节 深情吟咏乡土人与乡土诗意
    第二节 深切表达乡土忧思
第二章 透视生存本相的城市书写
    第一节 审视都市人生的欲望与隐疾
    第二节 观照都市女性和都市底层
第三章 “小说八骏”创作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西部风土人情的审美呈现
    第二节 “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视角
    第三节 小说象征意义的艺术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基于历史文脉情境再现的城市新区公园设计研究 ——以金河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综述
        1.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于历史文脉的城市公园设计原则
    2.1 历史文脉的基础理论
    2.2 概念解释
        2.2.1 历史文脉的概念
        2.2.2 历史文脉的特征
        2.2.3 历史文脉的表达
    2.3 城市公园历史文脉的要素
        2.3.1 物质形态方面
        2.3.2 非物质形态方面
    2.4 设计原则
        2.4.1 以历史存在的原真性为原则
        2.4.2 以历史存在的时代性为原则
        2.4.3 以历史的延续性为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新区公园的历史文脉内涵设计与分析
    3.1 哈尔滨金河公园概况
        3.1.1 环境背景
        3.1.2 历史文化背景
    3.2 金源文化理念的融入
        3.2.1 金源文化地域性理念的融入
        3.2.2 金源文化生活及人物理念的融入
        3.2.3 金源文化符号理念的融入
    3.3 金河公园设计遵循的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新区公园中历史文脉情景再现的展现方法
    4.1 规划理念与总体布局
        4.1.1 规划理念
        4.1.2 总体布局
    4.2 主题分区
        4.2.1 金河之源
        4.2.2 春水大典
        4.2.3 夏日牧歌
        4.2.4 秋山狩猎
        4.2.5 白山黑水
    4.3 公共开放空间
        4.3.1 水系
        4.3.2 道路及广场设计
    4.4 地形塑造
        4.4.1 地形的高差模拟
        4.4.2 地形的表现形式
        4.4.3 景观小品、设施及文化符号的融入
    4.5 植物景观设计
        4.5.1 植物设计原则
        4.5.2 植物设计主题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商界小说的权力欲望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5)商业精神、商业潜规则与文学阐释——当代商业文学的价值冲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业文学的价值追求:阐释商业精神
二、商业潜规则:转型期商业活动的现实遭遇
三、处在商业精神和商业潜规则夹缝中的商业文学

(6)海南移民作家群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海南移民作家的形成和构成
    (一) 海南移民作家的形成
    (二) 移民作家群的发展
    (三) 移民作家的构成及作品
    (四) 移民作家的写作优势
        1. 写作环境优势
        2. 人才素质优势
二、移民身份的影响
    (一) 双重地域特色
    (二) "旁观者"加"局内人"的写作视角
三、移民作家的故乡情结
    (一) 展现故乡风情
    (二) 强烈的寻根意识
四、移民作家的都市意识
    (一) 发掘现代性价值
    (二) 反思现代都市生活
        1. 抽象化现代都市
        2. 思考现代市民社会
        3. 批判都市的娱乐和消费
五、移民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
    (一) "闯海人"形象
        1. 质朴的写作风格
        2. 真实的再现写法
        3. 侧重闯海人的开拓精神
        4. 侧重精神领域的开拓
    (二) 关注现代新女性
        1.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2. 反抗和奋力争取地位
        3. 重视教育和自省
六、叙事特征
    (一) 侧重情节紧凑的短篇
    (二) 注重商业性与故事性的二重奏
    (三) 注重自我经验书写
七、移民作家的成就和不足
    (一) 移民作家的成就
        1. 着名作家的关键性作用
        2. 突出的题材
        3. 其他重要作家
    (二) 移民作家的缺陷和不足
        1. 人物形象单一
        2. 海南题材开掘不深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后记

(7)郭潜力谈当代文学家的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经历
时代
城市

(8)近20年中国商界小说的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近20年中国商界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商界小说的概念厘定及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商界小说叙事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现代性与中国商界小说的叙事沿革
    第二节 中国商界小说的类型特质及其文化意味
    第三节 近20年中国商界小说话语与权力关系考察
第二章 商人精神的诗情阐释
    第一节 揭秘历史与想象商人
    第二节 财富诉求与伦理启悟
    第三节 新商业精神的当代启蒙
第三章 经济理性的文化演绎
    第一节 经济理性的文学表达
    第二节 交换逻辑演绎的经商指南
    第三节 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批判
第四章 个体主义的欲望狂欢
    第一节 个体主义的出场与欲望叙事合法化
    第二节 商海沉浮中的物欲写真
    第三节 消费狂潮里的情色镜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9)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城—乡”符号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序论
    1.1 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2 小说视阈审美基本特征界说
    2.1 小说中发现"城市"与"乡村"
        2.1.1 发现"城市"与"乡村"的历史起点
        2.1.2 逆向思维:从文学中发现"城市"与"乡村"
        2.1.3 "空间符号"的"文化心灵"
    2.2 语言符号的"城市"与"乡村"
        2.2.1 小说视阈"城—乡"符号界说
        2.2.2 符号"否定性"与"虚构性"界说
        2.2.3 符号"抽象化"与"具象化"界说
    2.3 文化符号的"城市"与"乡村"
        2.3.1 文化的差异性
        2.3.2 文化的冲突性
        2.3.3 文化的变异性
3 符号时空与书写格局
    3.1 文化符号的"时间"与"空间"
        3.1.1 古典文学的"城市":"城市的乡村心灵"
        3.1.2 乡村:空间的时间构想
        3.1.3 城市:空间的时间构想
        3.1.3.1 民族屈辱史界说
        3.1.3.2 革命意识形态界说
        3.1.3.3 作家"城市经验"界说
    3.2 文化符号的"过去"与"现在"
        3.2.1 "京派文学"的空间世界
        3.2.2 "寻根文学"的空间世界
        3.2.3 "市井文学"的空间世界
4 符号结构与视角功能
    4.1 "西方—东方"视角结构
        4.1.1 自"西"望"东":"乡下人"与"乡土社会"
        4.1.2 "乡村中国":"五四"时期
        4.1.3 "乡村中国":"寻根文学"时期
        4.1.4 "乡村":"异域"情调的文学构想
    4.2 "城市—乡村"视角结构
        4.2.1 "城市视角"的"乡村"书写
        4.2.2 "城市视角"的规训与调整
        4.2.3 "乡村视角"的"实"与"虚"
    4.3 "城市—乡村"视角解构
        4.3.1 "城市"书写:"乡村视角"的解构
        4.3.2 "乡村"书写:"城市视角"的解构
5 乡村"他者"叙事修辞
    5.1 "城市":"负极"文化观念叙事修辞
        5.1.1 城市"恶性"叙事修辞
        5.1.2 城市"怪物"叙事修辞
        5.1.3 都市"迷宫"叙事修辞
        5.1.4 "城市"与"妓女"的身体叙事修辞
    5.2 "城市":"欲望化"叙事修辞
        5.2.1 "金钱"叙事主题
        5.2.2 "情欲"叙事主题
        5.2.3 "物象"叙事主题
    5.3 "城市":文化观念符号的认知解读
        5.3.1 道德观念与情感法则
        5.3.2 道德观念与理性法则
    5.4 "城市"认知:基于"现代化"与"现代性"角度
        5.4.1 "现代化"与"现代性"概念界定
        5.4.2 "后发外生"现代化与乡土文化"现代性"反思
        5.4.3 "城市化"与"反城市主义"
        5.4.4 "城市"与"乡村":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
6 基于符号交流的认知解构
    6.1 "乡村":作家身份"构型"的文化符号
        6.1.1 "乡村":作家文化身份"征用"的文化符号
        6.1.2 "乡村":作家文化身份"升腾"与"跌落"的文化符号
    6.2 "农民"与"知识分子"的"恋土情结"
    6.3 "可望"与"可归"的"恋乡情结"
    6.4 "乡村"符号:"乌托邦"认知解构
7 空间意象与符号性别结构表征
    7.1 "城市":"男性"符号的文化寓意
    7.2 "乡村":"女性"符号的文化寓意
        7.2.1 哲学维度的"崇阳恋阴"
        7.2.2 神话维度的"地母原型"
        7.2.3 自然现象的"同律一体"
        7.2.4 乡村情感的"母子隐喻"
        7.2.5 "恋母情结"的精神泅渡
    7.3 "城市":"乡村"他者的"性"符号等级隐喻
8 城乡游走与家园梦寻的符号互立
    8.1 乡村"乌托邦":语言符号编码
        8.1.1 "乡村—自然":情感符号编码
        8.1.2 "乡村—家园":语言符号"乌托邦"
        8.1.3 "乡村—家园":符号的情感拯救功能
    8.2 "城—乡"之间:符号"情感结构"编码
        8.2.1 "乡土"根植与"城市"梦魇
        8.2.1.1 "乡村女"与"城市女"
        8.2.1.2 "性爱"隐喻
        8.2.1.3 "动物"隐喻
        8.2.2 "乡村—城市"互为"乌托邦"
        8.2.3 "家园—寻找":永远"在路上"
    8.3 工业文明语境下文学"乡村"之思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新时期城市文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文学研究的纵向概貌
二、 城市文学研究的基本态势
    1.宏观研究。
    2.地域研究。
    3.小说研究。
    4.诗歌研究。
    5.作家研究。
三、城市文学研究的总体特点、局限及展望

四、郭潜力《城市狩猎》(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地理学视阈下新时期岭南文学内部差异研究[J]. 陈沛莹. 郑州师范教育, 2021(01)
  • [2]新世纪以来甘肃作家中短篇小说创作研究 ——以第三届甘肃“小说八骏”为例[D]. 高雪. 宁夏大学, 2017(02)
  • [3]基于历史文脉情境再现的城市新区公园设计研究 ——以金河公园为例[D]. 王洪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4]商界小说的权力欲望叙事[J]. 杨虹.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4(03)
  • [5]商业精神、商业潜规则与文学阐释——当代商业文学的价值冲突分析[J]. 李海兵.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3(01)
  • [6]海南移民作家群小说创作研究[D]. 文晶. 海南大学, 2011(12)
  • [7]郭潜力谈当代文学家的使命[J]. 陈正亮. 博览群书, 2011(05)
  • [8]近20年中国商界小说的文化阐释[D]. 杨虹. 武汉大学, 2011(05)
  • [9]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城—乡”符号结构研究[D]. 许心宏. 浙江大学, 2010(07)
  • [10]新时期城市文学研究综述[J]. 谢廷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标签:;  ;  ;  ;  ;  

郭倩倩《城市狩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