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母亲教养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教养,方式,母亲,认知,幼儿,自我,儿童。
母亲教养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郭筱琳,谢佳佳[1](2019)在《母亲羞愧教育对幼儿品行问题的影响:教养方式与气质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及幼儿气质对母亲羞愧教育与幼儿品行问题关系的共同调节作用。方法:以266名3-5岁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羞愧教育问卷、教养方式和维度问卷、儿童行为问卷和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对母亲羞愧教育、母亲教养方式、幼儿气质、幼儿品行问题进行测评。结果:①母亲羞愧教育与男生品行问题的关系受外倾性和权威教养方式、努力控制和权威教养方式的共同调节以及专制教养方式的单独调节;②母亲羞愧教育与女生品行问题的关系分别受外倾性和专制教养方式、努力控制和权威教养方式的共同调节。结论:母亲羞愧教育对幼儿品行问题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在教养方式与气质的交互作用下,影响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婷婷,杨子珺,李英霞[2](2019)在《衡水市幼儿共情能力及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征及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提升幼儿共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衡水市4所幼儿园288名3~5岁儿童及其母亲参与研究,幼儿完成16个情境故事实验,母亲填写母亲教养方式问卷。结果随年龄增加,幼儿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能力均提高(F值分别为150.40,104.10,P值均<0.01)。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共情能力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26,-0.22,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年龄、溺爱型、专制型、不一致型和放任性对幼儿共情能力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73,0.15,-0.17,-0.15,-0.09,P值均<0.05)。结论幼儿共情能力与幼儿年龄和母亲教养方式有关。母亲应避免消极教养方式对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破坏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9期)
刘芳芳,陈新利,罗良针[3](2019)在《母亲教养方式对高职生择业适应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52名高职生进行测评,并使用SPSS22.0和AMOS22.0分析数据,探讨当前高职生择业适应现状及其与母亲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间的关系。高职生的择业适应主要受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外在因素中除受学校教育的影响较大外,家庭因素往往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加以考虑,其中,母亲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适应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谢庆斌,胡芳,魏威,李燕[4](2019)在《母亲教养方式对4岁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学前儿童执行功能在母亲教养方式(权威教养和专制教养)和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幼儿社会能力与行为评定量表、教养方式问卷、学前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对221名学前儿童(M=51.62月,SD=3.68)的母亲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权威教养负向预测执行功能问题,专制教养正向预测执行功能问题;执行功能问题正向预测愤怒攻击和焦虑退缩,负向预测社会能力;执行功能问题在教养方式和愤怒攻击、焦虑退缩、社会能力间起到中介作用,其中权威教养对社会能力有直接作用,专制教养对愤怒攻击有直接作用。结论:母亲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儿童的执行功能,进而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马敏锋[5](2019)在《母亲教养方式与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早期的生活经验主要来源于家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父母的语言、动作,并直接接受父母对他们行为准则的控制与灌输。国内关于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而关于外部影响因素(如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少。再者,近年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状况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研究选取广州市南沙区某农村幼儿园100名4-6岁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采取《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图片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母亲版》为研究工具,考察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状况、农村母亲教养方式特征以及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存在显着年龄差异;4-6岁农村儿童已具备初步区分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能力;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不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2、在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这两个因子,农村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常模存在显着差异。农村母亲文化水平的高低与教养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各年龄段儿童的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着差异。农村男童和女童的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着差异。独生儿童母亲与非独生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否认/拒绝这两个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3、否认/拒绝的母亲教养方式与4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显着相关,母亲否认拒绝的教养方式可以作为4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的预测因素。情感温暖/理解的母亲教养方式与5-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显着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可以作为5-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预测因素。而后,针对4-6岁的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特征、农村母亲教养方式特征以及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充分发挥母亲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亲子游戏中渗透社会规则;把社会规则融进家庭规则,与儿童协商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让儿童尝试违规的自然后果。(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国艳,何静[6](2019)在《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与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对其共情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中,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最高,过分干涉保护得分其次,偏爱被试得分最低;在共情能力量表及各维度中,共情关心得分最高,个人痛苦得分最低。(2)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个人痛苦、共情能力上得分差异显着;是否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在共情关心、个人痛苦、共情能力上得分差异显着。(3)情感温暖理解与观点采择、共情关心呈显着正相关,与个人痛苦呈显着负相关;共情关心与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均呈显着负相关;偏爱被试与想象呈显着正相关。由此可见,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为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属于中上水平;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其共情能力。(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显军[7](2019)在《幼儿在园自我控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态学发展理论为基础,对223名3~6岁幼儿的教师及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幼儿在园自我控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发现:(1)幼儿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6岁组明显高于4岁组,女孩自我控制高于男孩;(2)母亲倾向于使用积极教养方式,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幼儿年龄上没有差异,对男孩更多使用消极教养方式;(3)母亲拒绝、尊从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控制显着负相关,且拒绝能够负向预测幼儿的自我控制。(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马艳杰[8](2018)在《亲密恐惧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亲密恐惧问卷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测量在读硕士群体的亲密恐惧状况,并分析亲密恐惧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读硕士的亲密恐惧得分低于本科生(t=-7.79,P<0.05),处于恋爱关系中的研究生亲密恐惧得分比较低(t=-4.34,P<0.01),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亲密恐惧与母亲拒绝、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呈正相关(r=0.28,P<0.01;r=0.20,P<0.01),与情感温暖呈负相关(r=-0.31,P<0.01)。(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8年06期)
刘慧[9](2018)在《母亲童年期虐待经历和儿童虐待认知对教养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幼儿成长方面,母亲的作用极为突出。其在教养子女时运用的方式,将对日后幼儿的人格、发展方向等产生直接影响。若在童年期时,母亲即遭受虐待,往往会欠缺安全感、信任感,且性格极为怪异。此时,若对幼儿进行教育,母亲行为将对此产生影响,进而给子女带来负面影响。这也会对日后孩子的工作、生活等产生极大影响。所以,针对教养幼儿的方式、童年期母亲遭受虐待、虐待认知等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国内外针对此方面开展的研究相对偏少,特别是尚未针对母亲童年期虐待经历、教养方式、虐待认知的关系并未进行研究。当前,在研究虐待认知方面,内容过于琐碎,尚未能够系统的开展研究工作。若在教养方式、童年期虐待方面,虐待认知可发挥中介功效,通过此次研究,即便于采用诸多积极措施来降低虐待问题发生的几率,进而能够更为正面、积极的影响教育方式,也便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此次共发放57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达到541份,通过分析,最终发现:(1)从母亲童年期虐待经历和儿童虐待认知方面来看,高、低年龄阶段的母亲的童年期虐待经历和儿童虐待认知存在显着差异。(2)从儿童虐待认知以及母亲童年期虐待经历来看,月收入偏低、偏高的群体存在不同虐待认知水平。(3)从儿童虐待认知以及母亲童年期虐待经历来看,城、乡差异明显,对比城镇而言,农村地区的儿童虐待认知以及母亲童年期虐待经历等均相对偏高。(4)从儿童虐待认知、母亲童年期经历,母亲偏爱、母亲温情方面来看,两大因素的负相关较为显着,而前者与母亲否认、母亲干涉、母亲惩罚等的正相关较为显着。(5)儿童虐待认知和母亲童年期虐待经历,均可对此后母亲采取的教养方式进行有效预测。(6)儿童虐待认知在母亲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幼儿教养方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8-12-01)
钟楚娴,农苈莉,张锦秀,李明舒,王孟成[10](2018)在《母亲的精神病态特质对孩子冷酷无情特质的影响——以母亲教养方式为中介的纵向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冷酷无情(CU)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特征:首先,缺乏悔恨和内疚。第二,冷酷无情和缺乏同情心。第叁,不关心绩效。第四,肤浅的影响或缺乏情感。作为精神变态的核心成分,冷酷无情的特性可能是遗传的。具有冷酷无情特质的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更严重、更稳定、更有攻击性的反社会行为。他们在成年后会变成暴力犯罪最终会发展成终身的罪犯。父母的精神变态可能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例如,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冷酷无情特质。因为很少有研究是关于家长心理变态,教养方式和儿童冷酷无情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角色在中国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当前的研究试图解释母亲精神病态态和儿童冷酷无情特征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养方式(包括权威的教育方式和专制的教育方式)作为中介变量。这项研究的数据是从2年级到4年级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在广东省佛山市的一所小学里收集的。随后进行了纵向设计。2016年4月和2016年10月分别从母亲那里收集了母亲的精神变态和教养方式。在2017年10月,儿童的冷酷无情特质使用母亲的报告和儿童的自我报告。参与者包括383名儿童(196名男孩和187名女孩;平均年龄=7.33,SD=1.05)及其母亲(平均年龄=37.16,SD=3.89)。潜变量结构方程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专制的教养方式完全调解了母亲的精神变态和儿童的冷酷无情特质之间的关系(包括母亲的报告和孩子的自我报告)(2)母亲精神变态对儿童的冷酷无情特质(仅在母亲报告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权威的家教方式所调节的。(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母亲教养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征及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提升幼儿共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衡水市4所幼儿园288名3~5岁儿童及其母亲参与研究,幼儿完成16个情境故事实验,母亲填写母亲教养方式问卷。结果随年龄增加,幼儿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能力均提高(F值分别为150.40,104.10,P值均<0.01)。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共情能力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26,-0.22,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年龄、溺爱型、专制型、不一致型和放任性对幼儿共情能力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73,0.15,-0.17,-0.15,-0.09,P值均<0.05)。结论幼儿共情能力与幼儿年龄和母亲教养方式有关。母亲应避免消极教养方式对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破坏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母亲教养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郭筱琳,谢佳佳.母亲羞愧教育对幼儿品行问题的影响:教养方式与气质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2].张婷婷,杨子珺,李英霞.衡水市幼儿共情能力及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9
[3].刘芳芳,陈新利,罗良针.母亲教养方式对高职生择业适应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
[4].谢庆斌,胡芳,魏威,李燕.母亲教养方式对4岁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5].马敏锋.母亲教养方式与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9
[6].刘国艳,何静.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与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7].黄显军.幼儿在园自我控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8].马艳杰.亲密恐惧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8
[9].刘慧.母亲童年期虐待经历和儿童虐待认知对教养方式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10].钟楚娴,农苈莉,张锦秀,李明舒,王孟成.母亲的精神病态特质对孩子冷酷无情特质的影响——以母亲教养方式为中介的纵向中介模型[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