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盐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羧酸,转录,近交系,西伯利亚,含量,苗期。
耐盐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汪洪艳[1](2019)在《海稻86耐盐机理及基因定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环境胁迫因素之一。高盐对植物产生多方面的迫害,如生理干旱、离子毒害、抑制细胞内酶的活性、蛋白质的合成等。海稻86是陈日胜培育的耐盐、耐淹能力强的水稻种质资源,以1986年发现的海稻而命名。本研究以海稻86为材料,对其进行苗期、分蘖期和生殖生长期等不同生育期的耐盐生理生化机制进行研究;同时利用海稻86/9311及日本晴/海稻86的F_2构建的耐盐和不耐盐的分离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定位耐盐相关的基因。本研究对揭示水稻耐盐的生理机制,为遗传改良水稻的耐盐性,以及水稻耐盐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海稻86叁叶期盐胁迫下叶绿素和细胞膜稳定性好、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较强,此外,还可以通过合成渗透性物质来应对盐胁迫。对海稻86、日本晴、9311进行150mM NaCl处理2天,其POD、SOD、CAT活力上升;海稻86的SOD活性强于日本晴和9311。对水稻海稻86、日本晴、9311叁叶期幼苗进行100/150mM NaCl处理5天,对它们的叶绿素含量、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进行测定。它们的叶绿素含量相对正常对照组均有所下降,海稻86的叶绿素含量下降量相对日本晴、9311较少;它们的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相对正常对照组都升高,海稻86升高的幅度都低于日本晴及9311;2、对水稻海稻86、日本晴、9311叁叶期幼苗进行150mM NaCl处理,分别在未处理、处理1、2、4、6、8、12、24h进行半定量分析,海稻86和日本晴在处理1h后OsNCED3、OsNCED4开始表达,9311在OsNCED3中没有表达但在OsNCED4中处理2h后有表达,除此之外,在处理2h后OsHKT1在海稻86和日本晴中开始表达,而OsNCED3、OsNCED4参与ABA的合成、OsHKT1介导钠离子转运。所以推测盐胁迫可能与ABA合成、钠离子转运相关;3、利用海稻86与日本晴、9311分离群体的F_2进行耐盐基因的定位,在海稻86/日本晴定位群体中发现在4号染色体上定位到了5.24Mb的关联区域,筛选了5个可能与盐胁迫相关的基因;海稻86/9311定位群体中分别在5、7、10号染色体上定位到了1个候选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定位到2个候选基因;4、对遗传定为的候选基因进行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六个候选基因中LOC_Os04g12220.1、LOC_Os04g09780.1、LOC_Os04g03360.1、BGIOSGA024918、BGIOSGA019540、BGIOSGA032677与盐胁迫响应相关。(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冯帆,杨秀清,闫海冰[2](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的西伯利亚白刺耐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基于代谢组学的西伯利亚白刺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耐盐机理。[方法]本文使用LECO-Fiehn Rtx5数据库对盐胁迫前后差异代谢物进行定性及聚类分析,采用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方法找到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结果]共鉴定出10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51种氨基酸类、22种糖类、11种脂肪酸类、8种有机酸类、7种醇类、6种生物碱、2种维生素及1种碱基衍生物,层次聚类分析将这些代谢物主要分成了两大类,共参与46条代谢途径。西伯利亚白刺对盐胁迫的应答主要依靠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以及糖代谢和TCA循环产生的能量以保障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增强其对盐胁迫环境的抵抗能力。[结论]结果将为深入揭示西伯利亚白刺的耐盐机制及适应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水红[3](2018)在《基于mRNA和miRNA组学研究内生真菌提高野大麦耐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结合部分理化指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内生真菌提高共生体野大麦耐盐性的mRNA和miRNA进行研究,从植物基因和内生真菌基因的转录层面揭示了内生真菌促共生体野大麦耐盐的分子机理,并从miRNA水平阐明内生真菌在野大麦耐盐过程中调控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在温室中用营养液水培同质的带菌野大麦(E+)和不带菌(E-)植株,确定带菌情况后对其进行200mmol/L氯化钠胁迫处理6 d后取其茎叶迅速冻于液氮,保存于-80℃冰箱。用其测定理化指标,结果为:盐胁迫下内生真菌提高了野大麦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并且带菌提高了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了叶片水分损失。2.用高通量测序法对野大麦四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明确了盐和菌对野大麦植株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机理。以大麦为参考基因组,用生物信息方法分析了内生真菌和盐对野大麦植株基因表达的影响,得到带菌野大麦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数多于下调表达的;盐胁迫对其影响为下调表达基因多于上调表达。与真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598个,与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401个。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多影响代谢途径,内生真菌还显着影响植物免疫、植物-病原物互作、真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等通路。综合分析与茉莉酸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提出内生真菌通过调控茉莉酸相关途径代谢网络来影响宿主茉莉酸的合成。3.通过对离体内生真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与野大麦共生体转录组数据的内生真菌相比,发现共生显着影响真菌基因表达。共生真菌与离体真菌相比,下调表达的基因数多于上调表达的基因数。E+CK vs Pure Fungi内生真菌总差异基因数1532个,E+200 vs Pure Fungi总差异基因1463个。差异内生真菌基因功能聚类结果显示,共生后显着影响到了糖代谢、脂代谢、核糖体、次生代谢物、嘌呤和嘧啶代谢、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氧化磷酸化、维生素、质体、过氧化物酶体等通路。在共生真菌和离体真菌相比的两组结果中CAT、SOD相关基因均上调表达,而在植株差异基因分析中没有检测到相关基因差异表达,但在植株叶片的CAT和SOD酶活性测定结果中也得到了盐胁迫下带内生真菌显着高于不带菌的。因此本研究结果恰好从基因水平解析了盐胁迫下内生真菌促进宿主CAT和SOD活性升高的分子机理,此机理主要来源于内生真菌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4.通过对四样本野大麦植株进行高通量小RNA组测序,明确了在盐和内生真菌影响下小RNA对野大麦植株耐盐的转录后调控机理。获得的有效序列比对到大麦基因组和Rfam数据库,本研究鉴定得到已知和新的miRNA共316个,其中新的成熟miRNA 257个。与耐盐相关的已知差异miRNA有hvu-miR156和hvu-miR6209;与内生真菌相关的已知差异miRNA有hvu-miR5050,hvu-miR5049d,hvu-miR6191,hvu-miR6199,hvu-miR6214。差异表达的与盐相关新miRNA有7个,与内生真菌相关新miRNA有15个。对差异表达miRNA进行靶标预测,并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发现盐和内生真菌都会使小RNA调控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RNA转运,嘌呤代谢,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剪接体相关靶基因。此外,盐胁迫下小RNA调控一些氨基酸、糖类、硫胺素、黄酮相关靶基因。内生真菌影响小RNA调控氨基酸、嘧啶、酮体、苯丙素、N-多糖、丁酸甲酯的靶基因,并且影响光合作用,氧化磷酸,RNA降解,核糖体,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植物病原菌互作,过氧化物酶体的靶基因。提出了miRNA通过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盐胁迫的作用机制,尤其是茉莉酸信号通路调控在盐和内生真菌影响下均显着调控靶基因。通过miRNA与靶基因mRNA共分析,得到4对共表达组,对hvu-miR156和其靶标基因MLOC_13032再一次实时定量也验证了他们的调控关系。(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2-01)
张璐瑶,沈晖[4](2018)在《欧李的耐盐机理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利用微咸水和盐渍土地可缓解农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欧李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应用其消除盐害生态效益明显且前景广阔。从欧李耐盐的结构特征、调节机制等方面对欧李耐盐机理进行综述,以期为欧李在盐渍土地上的使用和改良及微咸水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9期)
张艳亭[5](2018)在《谷子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和耐盐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55份来自不同生态区的谷子品种(系)为材料,以蒸馏水为对照,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环境,对谷子种质资源的萌发期和苗期进行耐盐性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从而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谷子品种,并研究谷子种质在盐胁迫下的生理指标的变化,为谷子耐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如下:1.在人工气候培养箱内,采用NaCl模拟盐胁迫,测定55份不同谷子品种萌发期耐盐性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谷子品种对盐胁迫响应不同,差异比较明显。55份谷子材料中大部分在不同盐胁迫下的芽长、根长、发芽势、发芽率均小于对照,只有少数部分材料的芽长大于对照。用1.5%的NaCl对55份谷子资源进行了耐盐性筛选,其中耐盐级数为1级品种的有2份,3级品种的有9份,5级品种的有15份,7级品种的有16份,9级品种的有13份,55份谷子材料中耐盐性强(耐盐级别3级以上)的品种有11份。2.以萌发期耐盐性不同的鲁谷1号、济谷16号、豫谷1号为材料进行苗期盐胁迫处理,测定了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株高、含水量、SOD酶、POD酶和CAT酶的变化情况,以及脯氨酸含量和其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盐胁迫下不同类型的谷子品种苗期地上部分脯氨酸含量及SOD酶、POD酶、CAT酶活性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发现随着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谷子品种株高在不同盐浓度处理下差异显着而谷子地上部分含水量随着盐浓度的上升差异不显着。3.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NaCl浓度处理的3个谷子品种的脯氨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i P5CR基因和SiP5CS基因表达量均上调,且盐浓度越高上调幅度越大。在盐处理的后期,3个谷子品种的SiP5CR和SiP5CS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幅度降低。这说明盐胁迫促进了脯氨酸的合成,其中调控脯氨酸合成的关键基因SiP5CR在脯氨酸积累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4)
邓文浩,吕新芳[6](2018)在《大叶藻耐盐机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叶藻(Zostera marina)是典型的海洋盐生植物和重要的盐生植物资源,本文从形态、生理和分子叁个方面叙述了大叶藻对高盐环境的响应。传统研究多以形态结构的适应和生理机制的调节为主;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叶藻基因组序列信息的相继公布,涉及其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为研究典型耐盐植物的耐盐机理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许硕[7](2018)在《含盐有机废水生物降解群落结构分析及其耐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盐有机废水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印染、医疗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不仅含有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的盐分。废水中较高的盐度会对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从而使得传统生物法处理废水的效率大大降低。耐盐微生物因其在高盐环境中可较好的生存,大大提高了降解高盐废水的效率而被广泛深入的研究。本论文通过对活性污泥的不断驯化,探究随系统盐度的增加活性污泥性质及其生物群落的变化,并从中筛选出耐盐菌株进行耐盐机理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菌株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条件。具体研究如下:随着系统盐度的增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显着减小,革兰氏阳性菌比例变化不显着,革兰氏阴性菌比例下降明显,放线菌、真菌比例显着上升,其中变形菌属、海藻球菌属、黄色单胞菌、硝化螺菌属在菌群中所占比例下降,产黄杆菌、酸胞菌属、丽水菌属、红菌在群落中所占比例上升。活性污泥SVI值、SOUR越来越小。到盐度2.0%时,活性污泥SVI值从驯化初期的89.1 mL·g~(-1)下降到34.8mL·g~(-1),污泥SOUR从驯化初期27.87 mgO_2/gVSS·h,下降到14.91mgO_2/gVSS·h,污泥对系统中COD处理率达到79.9%,NH_3-N的处理率74.7%。从耐盐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两株耐盐菌株,分别命名为菌株A和菌株B,经过一些列生理生化实验和DNA测序可知,菌株A为蜡状芽胞杆菌,菌株B为炭疽杆菌。蜡状芽胞杆菌在高盐度环境中,不仅通过转运吸收环境中的脯氨酸、甘氨酸等细胞相容性物质,而且在短时间内细胞体内产生大量的蛋白质和一定量的糖类来维持自身的渗透压。并且细胞膜的完整性不易受到冲击,在高盐下依然具有相对稳定的相对通透性。当进水COD浓度为8000 mg/L、温度35℃、pH为9、盐度为4%、菌株悬浊液接种量为6%时,24 h后菌株A对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5.36%;当进水COD浓度为10000 mg/L、温度35℃、pH为9、盐度为6%、菌株悬浊液接种量为8%时,24 h后菌株B对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1.50%。进一步用海藻酸钠对菌株进行固定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菌株A在最适固定化条件下对高盐模拟废水COD的处理率为57.32%,重复利用6次后处理效率仍为原处理效率的80%;菌株B对模拟废水的COD去除率为48.2%,重复利用7次后处理效果可达到原处理效率的80%左右。(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4-10)
杨冬爽[8](2017)在《基于代谢组学的野大豆(Glycine soja)耐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普通型野大豆和耐盐型野大豆为实验材料,采用沙土培养的方式,比较研究了中、碱性盐胁迫下两种生态型野大豆幼苗叶片中代谢物的变化。实验通过分析普通型野大豆和耐盐型野大豆响应中、碱性盐胁迫的代谢图谱来揭示野大豆的耐盐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在两种盐胁迫的处理下,耐盐型野大豆幼苗的生长所受到的胁迫抑制明显小于普通型野大豆。差异代谢物的图谱分析显示,两种盐胁迫处理下,普通型野大豆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脂肪酸含量的降低程度显着高于耐盐型野大豆。这些代谢物包括乳糖、核糖、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以及亚麻酸。碱性盐胁迫下,两种生态型野大豆幼苗叶片中均有特异氨基酸的积累。这些氨基酸包括缬氨酸,酪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碱性盐胁迫下,耐盐型野大豆幼苗叶片中大部分有机酸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均明显升高。这些有机酸包括粘酸、戊二酸、半乳糖酸和脱氢抗坏血酸。普通型野大豆在响应两种盐胁迫时TCA循环增强,但在耐盐型野大豆中减弱。论文结论如下:一、盐胁迫抑制野大豆幼苗的生长,根部生长受到抑制更为显着;二、碱性盐胁迫对野大豆幼苗生长的抑制更为强烈,耐盐型野大豆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叁、普通型野大豆的耐盐机制依赖于TCA循环的增强产生更多的ATP;耐盐型野大豆更多依靠氨基酸和有机酸的代谢调节产生更多的相容性溶质。本文基于代谢组学揭示了盐胁迫下野大豆的耐盐机制,为栽培大豆的高抗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显示出野大豆是栽培大豆遗传改良的宝贵资源,同时预示着野大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马莹,张恒,苑世领[9](2016)在《分子模拟研究醇醚类表面活性剂耐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十二烷基羧酸钠(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SDC)与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dodecyl alcohol polyoxyethylene ether carboxylate,C12E3C)在水溶液和盐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并分析其与钠离子、钙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两种表面活性剂的耐盐机理。结果表明在盐溶液中,钙离子与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盐桥结构,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的静电作用,使得胶束结合更为紧密;钙离子进入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改变极性头周围的水化结构。通过分析极性头与离子之间的均力势,发现阳离子与C12E3C结合所需跨越的能垒高于SDC,在宏观上表现出醇醚羧酸类表面活性剂的耐盐性要高于烷基类羧酸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岳慎广[10](2016)在《花生耐盐种质的鉴定及耐盐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花生总产值已超过大豆,成为我国最大的油料作物。我国人多地少,粮油安全一直困扰国家发展,而土壤盐碱化是影响土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充分挖掘高产田高产潜力的同时,加大中低产田特别是盐碱地的改造与利用,对于解决花生生产,改善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对国家粮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以花生品种花育28号和p76号的重组近交系R8001-8148群体为试材,进行花生苗期的耐盐性鉴定及耐盐机理的研究,筛选出耐盐群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生苗期适宜盐浓度的筛选花生重组近交系亲本R8257和R8258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大对花生苗期的发育情况影响越大,在0.5%、0.75%和1%盐胁迫条件下苗期各性状都显着或极显着低于或大于对照组。在0.25%盐浓度花生各种形态指标变化不大,花生苗生长发育良好;在0.5%和0.75%盐浓度下花生形态指标和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但两者之间各种耐盐指数接近,呈现一定的稳定状态;盐胁迫浓度至1.0%后,各种耐盐指数变幅度最大,花生苗出现缓慢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因此重组近交系花生苗期耐盐性鉴定的最适宜盐浓度区间为0.5%—0.75%,为使重组近交系筛选出最佳的耐盐群体,将采用0.75%的盐溶液对花生重组近交系进行鉴定。2.重组近交系群体的耐盐性鉴定选用叶绿素、株高、胚轴长、主根长、地上部鲜干重、地下部鲜干重和胚轴鲜干重等10个指标对148份重组近交系群体进行耐盐性系统评价鉴定,10个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对反映重组近交系群体耐盐性信息有一定的重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将10个耐盐指标归结为几个独立的因子进行耐盐性的鉴定。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在0.75%盐浓度下,地上部干鲜重、地下部干鲜重和胚轴干鲜重对群体耐盐性的影响均较大,可作为综合耐盐能力首选指标;叶绿素、株高、主根长和胚轴长均较小,可作为判断品种的综合耐盐能力的辅助指标。研究中,重组近交系群体在0.75%盐胁迫强度下分成4组:高度耐盐型、耐盐型、盐敏型和高度盐敏感型。3.重组近交系群体脂肪的鉴定根据上文对重组近交系群体的鉴定情况,分别测定各个群体的脂肪含量。研究中发现,我国推广的主要花生品种的脂肪含量平均为51%左右,而重组近交系群体中有62个超过了这一均值,占到整个群体的41.9%,具备选育高脂肪含量群体的可能性。脂肪含量与耐盐性进行相关关系分析,脂肪含量与主成分分析得出的叁个成分相关性不显着,因此脂肪含量与耐盐性不存在显着相关性。4.重组近交系群体脂肪酸的测定根据重组近交系群体耐盐性的鉴定,选出高度耐盐的群体和高度盐敏感的群体,本试验主要测定五种脂肪酸,分别为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其中油酸的含量最高,有的群体油酸含量甚至达到80%以上,如R8018达到82%,因此在重组近交系中可以筛选脂肪酸含量的材料。在高度耐盐群体和高度盐敏感群体中,根据重组近交系主成分分析,亚油酸和棕榈酸的含量均对3个主成分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油酸含量与3个主成分呈负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耐盐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研究基于代谢组学的西伯利亚白刺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耐盐机理。[方法]本文使用LECO-Fiehn Rtx5数据库对盐胁迫前后差异代谢物进行定性及聚类分析,采用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方法找到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结果]共鉴定出10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51种氨基酸类、22种糖类、11种脂肪酸类、8种有机酸类、7种醇类、6种生物碱、2种维生素及1种碱基衍生物,层次聚类分析将这些代谢物主要分成了两大类,共参与46条代谢途径。西伯利亚白刺对盐胁迫的应答主要依靠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以及糖代谢和TCA循环产生的能量以保障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增强其对盐胁迫环境的抵抗能力。[结论]结果将为深入揭示西伯利亚白刺的耐盐机制及适应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盐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汪洪艳.海稻86耐盐机理及基因定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冯帆,杨秀清,闫海冰.基于代谢组学的西伯利亚白刺耐盐机理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陈水红.基于mRNA和miRNA组学研究内生真菌提高野大麦耐盐机理[D].兰州大学.2018
[4].张璐瑶,沈晖.欧李的耐盐机理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8
[5].张艳亭.谷子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和耐盐机理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6].邓文浩,吕新芳.大叶藻耐盐机理的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8
[7].许硕.含盐有机废水生物降解群落结构分析及其耐盐机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8].杨冬爽.基于代谢组学的野大豆(Glycinesoja)耐盐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9].马莹,张恒,苑世领.分子模拟研究醇醚类表面活性剂耐盐机理[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6
[10].岳慎广.花生耐盐种质的鉴定及耐盐机理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