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炜[1](2021)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C市PPP项目的运作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我国通过制定多项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相关政策性法律法规,开始了PPP模式的正式推广。作为城市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模式,PPP模式凭借其本身能够改良政府职责职权、缓解财政压力等诸多优势,在我国的立项与建设数量众多。但其表现出的问题也越发明显。本文根据C市近些年来立项的基础设施PPP项目现状,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视角下来分析PPP项目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PPP项目的内部存在着多主体、多层级、多角色重叠的委托-代理体系,当PPP项目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出现问题时,PPP项目外部表现出进展缓慢、多方主体共同利益受损等情况,严重时会导致项目提前终止。本文从PPP项目内部开展,分析C市PPP项目的主要利益主体构成及其委托-代理角色。通过划分层次、确立中心点的梳理方式来理清PPP项目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走向,绘制C市PPP项目委托-代理关系脉络图。经过对C市PPP项目中委托-代理关系脉络梳理,讨论项目内部存在问题,例如:C市市民与C市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相对弱化等。分析该问题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产生的原因。最终通过对C市PPP项目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提出例如:优化PPP模式监管机制、完善PPP合同体系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贺栋豪[2](2021)在《技术治理的向度、风险及规避 ——基于鄂托克前旗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随着新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科学技术被应用于国家与社会治理当中,推动了技术治理的伟大实践。相比于传统社会治理,技术治理在治理效率、回应性、风险的感知及预判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然而,每一个新技术的应用都存在某种“限度”或“风险”。换而言之,技术治理也必然会产生一种非平衡的状态,而如何应对技术异化、规避技术治理风险,充分释放技术治理的活力将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命题。首先,本研究以鄂托克前旗技术治理的实践为例,阐述了技术治理的内容、方式及范围。本文认为技术治理最显着的特征即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应用于传统治理过程中,实现了治理工具的技术化,进而使得治理理念、治理主体结构、治理范围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其本质是实现复杂社会治理的简约化、清晰化。与此同时,技术治理也有效地提升了公共部门的治理能力,使得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公共行政的效率、权力监督的透明化程度、风险感知的灵敏度均有所提高,是国家治理迈向现代化的一种表现,代表一种理性主义的价值追求。其次,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治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了归类。具体涉及价值风险、民主及政治风险、安全风险、决策风险、伦理风险、及追责困境。最后,本研究基于对技术治理向度的把握、风险的反思、以及深厚的人文关怀,从倡导科学的技术治理理念、规范技术治理实践活动、健全技术治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及责任机制、建立技术治理伦理约束机制和立法保障等几个维度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以期兴利除弊,推动技术治理朝着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向上发展。
杨蕊[3](2021)在《碱蓬鞘氨醇单胞菌XS-10T降解阿魏酸的特性和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连作障碍(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是现代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农业生态问题之一。阿魏酸(Ferulic acid,FA)的积累是导致土壤连作障碍的主要机制之一。鞘氨醇单胞菌在促进植物生长和降解芳香族化合物具有独特能力。本研究分析了碱蓬鞘氨醇单胞菌XS-10T(Sphingomonas suaedae XS-10T)降解阿魏酸的特性与途径,并以阿魏酸敏感植物评价接种菌株XS-10T对含阿魏酸累积土壤的修复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菌株XS-10T能以阿魏酸为唯一碳源生长。菌株降解阿魏酸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5℃、盐浓度0%、p H 7.0;400 mg·L-1阿魏酸会抑制菌株的生长及阿魏酸的降解;在铵态氮条件下的生长和降解阿魏酸的速率高于有机氮和硝态氮。此外,菌株还能降解香草醛、香草酸和丁香酸等化合物。(2)基因组分析表明,菌株XS-10T通过依赖Co A-非-β-氧化途径和原儿茶酸-4,5-裂解途径来降解阿魏酸:乙酰-Co A连接酶催化阿魏酸生成阿魏酰-辅酶A,然后在辅酶A水合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香草醛;在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进一步使香草醛降解为香草酸,香草酸在脱甲基酶的作用下产生原儿茶酸,在原儿茶酸-4,5-裂解酶的催化下打开芳香环,随后经多步反应进入三羧酸循环,实现阿魏酸的完全降解。此外,由液质联机检测到香草酸和原儿茶酸两种中间代谢产物。(3)菌株XS-10T能产氨和产铁载体,促进黄瓜幼苗生长;菌株XS-10T能降解土壤中阿魏酸,经3天处理后,其中的阿魏酸降解率约为18.8%;在含阿魏酸土壤中接种菌株XS-10T,降低了黄瓜叶片超氧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提高了苯丙氨酸转氨酶(PAL)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缓解了阿魏酸对黄瓜苗生长的抑制,而对土壤理化性质没有显着变化;土壤中的菌株XS-10T和阿魏酸会激活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使土壤细菌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
陈敏[4](2021)在《基于湖区差异的磷形态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湖泊沉积物磷属于水生生态系统磷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球化学形态是判别沉积物中磷迁移能力的重要参数。本文以蒙新高原湖区的乌梁素海、呼伦湖、岱海、博斯腾湖、大龙池以及东部平原湖区的鄱阳湖、太湖、武汉城市湖泊为研究对象,以磷形态及铁、铝、钙的分布关系为基础,系统开展了湖泊沉积物磷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总结归纳了不同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机制;利用古环境代用指标,尝试性地探讨了磷与湖泊流域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为进一步解释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控制因子及差异性机制,以及不同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积累了基础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湖区沉积物磷呈现出显着的空间差异,总磷排序为武汉城市湖泊>蒙新高原湖区(呼伦湖>岱海>大龙池>乌梁素海>博斯腾湖)>东部平原湖区(太湖>鄱阳湖);依据沉积物质量评估标准,东部平原湖区属于安全水平,武汉城市湖泊、蒙新高原湖区属于中度污染水平。2.对比结果表明,蒙新高原湖区磷的主要赋存形态为Ca-IP,各形态磷含量序列为Ca-IP>OP、Re-IP>Fe-IP、Al-IP>Ex-IP;东部平原湖区磷的主要赋存形态为Fe-IP和Al-IP,各形态磷含量序列为Fe-IP、Al-IP>Ca-IP、Re-IP>OP>Ex-IP;两湖区活性磷平均占比分别为18.7%、61.3%。3.相关性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磷迁移转化的方向和程度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存在着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以及各形态无机磷间的相互转化。4.蒙新高原与东部平原湖区沉积磷主导形态的差异反映了湖泊沉积物异质性及流域环境条件对磷形态的再分配的差异性影响。Fe-IP与富营养化指数的对比结果表明,Fe-IP作为沉积物中最敏感的磷源,可反映湖泊沉积物的释磷能力。5.据沉积物中NaOH-Al/BD-Fe值及活性磷含量水平,综合判断呼伦湖沉积物释磷风险较低,其他湖泊释磷潜力序列为:武汉城市湖泊>太湖>鄱阳湖>博斯腾湖>岱海>大龙池>乌梁素海。6.湖泊流域气候变化过程与磷的剖面分布发现,磷在湖泊中的赋存量受湖泊流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且不同湖泊对气候演化响应的磷形态有所差异。
达日玛[5](2021)在《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文中认为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地区由不同的蒙旗组成,蒙旗札萨克贵族对管辖区域内的牧场、矿产等资源拥有支配特权。在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翼和浩齐特左翼二旗边界处有一盐池,其名为额吉诺尔,由上述二旗共同管理和经营。所产食盐,被称为青盐,广销长城南北。对蒙旗民众来说,运销青盐是交换和购入日常所需物品的重要途径。对周围市场来说,青盐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商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蒙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因俗而治转向全面开放蒙地,开发利用蒙旗资源。此时,额吉诺尔池盐的管理,成为清政府经营蒙古地区经济生产、资源开发的切入点。试图通过盐务改革,改变青盐的传统经营,实现专卖制,增加财政收入,并达到强化对蒙统治的目的。民国政府继承并进一步推进盐务改革,终将青盐纳入国家层面的盐务管理体系之内,使之与内地盐务管理趋于一致,逐渐实现了管理的统一性。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档朱批奏折、辽宁省档案馆馆藏东三省盐运使署档案、热河省长公署档案等原始档案文书和官私所修史书、盐法志书、地方志,以及相关报刊、调查报告书等资料,梳理清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讨论清末和民国前期国家统一盐务管理制度在该池盐运销中的实施。包括最初的尝试、具体的步骤、渐趋完备的措施及其成效。同时,也谈及国家政策实施和深化过程中,传统运销区域社会与民众的应对和适应。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叙述额吉诺尔盐池概况、青盐的采运与行销环节的基础上,对蒙旗传统经营展开了讨论。由于蒙旗奉行税后自由运销制度,因此青盐的自由流通,促进了蒙旗与周边地区间的交流与互动。第二章,首先阐述清末全国盐务管理状况以及整顿青盐前的背景;其次梳理各地方政府与清廷着手管理、整顿青盐的脉络,以及蒙旗对政府盐务改革之抵制等反应。这一时期,清政府致力于通过盐务改革,收回管理青盐之权。但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青盐仍由蒙旗管理。第三章,从盐务管理机构的变化、税收以及签订“收买蒙盐合同”等三个方面讨论青盐的管理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盐务管理体系,实现体系化管理的转变过程。其中,“收买蒙盐合同”的签订,使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发生根本性变化,池盐的管理权转移到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中。第四章,对体系化管理之外的池盐——“蒙私”的产生、贩私以及缉私问题加以讨论,同时以个案研究体现体系化管理的推行,对民生带来的变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在结语中总结论文内容的同时,交代尚待深入探讨的相关问题。
孙佳慧[6](2021)在《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进一步探讨退化羊草草地在不同恢复和改良措施下植物群落及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在恢复初期的特征,研究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监测研究站(内蒙古大学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开展,选取了自然恢复、浅耕翻和切根三种不同恢复改良措施下的退化羊草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并与自由放牧进行对照。分析了退化羊草草地在不同恢复改良措施下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可为典型羊草草原合理选择恢复模式、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就群落水平而言,三种恢复改良措施下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其累积值以及地下生物量均高于自由放牧,这表明三种措施均有利于草地植被的恢复。且在退化草地恢复前期,浅耕翻对于提高草地地上生产力的作用强于自然恢复和切根处理。2.三种不同恢复改良措施显着增加了根茎禾草地上生物量,其中浅耕翻的作用效果尤为显着。三种恢复改良措施下羊草密度及其累积值与羊草地上生物量及其累积值均显着高于自由放牧。同样,综合9年数据显示,优质牧草羊草在浅耕翻措施下更有利于恢复生长。3.三种恢复改良措施以及年份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羊草密度以及羊草地上生物量都具有独立的显着作用,对于群落功能群根茎禾草、一二年生植物、丛生禾草具有独立的显着作用。4.就土壤理化性质而言,与自由放牧相比,三种恢复改良措施均提高了土壤表层(0~5cm)土壤含水量,降低了(0~5cm)表层土壤容重。三种恢复改良措施中自然恢复有利于0~20cm土壤有机碳维持,人为干扰不利于土壤表层有机碳维持。5.三种处理下0~60cm土层中土壤N/P平均值介于2.64~3.99之间,低于我国土壤N/P均值(4.2),表明三种改良措施,其土壤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缺氮。植物群落恢复和土壤养分恢复不具备同步性。
王宝杰[7](2021)在《内蒙古草原葱属植物根际土壤功能菌筛选及其对燕麦的促生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草原植物资源丰富,野生葱属植物作为草原群落的伴生物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而且兼有观赏及食用、饲用和药用价值,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逆特性。功能菌是指一类功能各异的有效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影响宿主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和抗病能力。本文以内蒙古草原群落中野生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离鉴定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筛选具有固氮、溶磷、解钾能力的功能菌株和高效菌株,并探究优良菌株对燕麦幼苗的促生作用。获得了以下结果:(1)葱属植物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范围分别是:p H为5.97-8.16;硝态氮3.85-14.02 mg/kg;氨态氮5.55-20.60 mg/kg;有效钾30.66-91.05 mg/kg;速效磷20.06-39.22 mg/kg;脲酶99.44-1605.25μg/d/g;蔗糖酶25.31-139.48μg/d/g;过氧化氢酶27.40-68.45μmol/d/g;FDA水解酶5.19-54.17μmol/d/g;碱性磷酸酶含量1.25-30.87μmol/d/g;中性磷酸酶1.69-28.18μmol/d/g,不同根际土壤样本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表现出显着差异性(P<0.05)。(2)7种野生葱属植物根际40份土壤样本中,初步筛选到599株功能菌,根据形态学合并相同菌株后得到39株固氮菌、59株有机溶磷菌、58株无机溶磷菌和22株解钾细菌。(3)菌株复筛结果显示:39株固氮菌固氮能力范围为3.22-12.26 mg/L,菌株GN-17的固氮能力最强,菌株GN-21的固氮能力最弱;59株有机溶磷菌的溶磷能力范围为4.62-75.45 mg/L,溶有机磷能力最强的是菌株R1P-14,最弱的是菌株R1P-39;58株无机溶磷菌的溶磷能力范围为6.15-92.71 mg/L,溶无机磷能力最强的是菌株R2P-34,菌株R2P-33的溶无机磷能力最弱;22株解钾菌可溶性钾含量的范围在35.55 mg/L-87.26 mg/L之间,其中解钾能力最强的是菌株JK-11,解钾率为10.74%,解钾能力最弱的是编号为JK-5的菌株,解钾率仅为0.39%。(4)优良功能菌株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鉴定到1属11种,其中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8株,阿氏芽孢杆菌(B.aryabhattai)6株,弯曲芽胞杆菌(B.flexus)4株,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3株,蜡状芽胞杆菌(B.cereus)4株,环状芽孢杆菌(B.circulan)4株,庆盛芽孢杆菌(B.qingshengii)3株,维德曼芽孢杆菌(B.wiedmannii)3株,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3株,嗜热溶蛋白芽孢杆菌(B.thermoproteolyticus)4株,同温层芽孢杆菌(B.stratosphericus)4株。(5)选择具降解纤维素能力的有机溶磷菌R1P-18、无机溶磷菌R2P-24,固氮能力最强的菌株GN-17和解钾能力最强的菌株JK-11这4株优良功能菌株接种于燕麦幼苗。结果显示,不同接种方式均显着提高了燕麦幼苗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燕麦幼苗IAA含量和根系活力(P<0.05),说明4株功能菌对燕麦幼苗具有促生作用。综上所述,内蒙古草原野生葱属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丰富,其中存在较多具有促生潜力的优良功能菌株,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研制高效菌剂和微生物肥料的开发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为内蒙古草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奠定了研究基础。
李志鹏[8](2021)在《基于多源遥感的乌梁素海水生植被决策树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生植被作为内陆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水生植被的变化可以有效反映湖泊的生态状况,对于湖泊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乌梁素海为研究区,在水生植被实测光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基于Python的决策树模型对实测光谱和多源遥感数据进行了水生植被分类;并利用分类效果最好的GF-1 WFV遥感数据,分析了2014-2020年乌梁素海水生植被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水生植被实测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挺水植物的遥感反射率在710-1350nm范围内高于其它五类地物;漂浮黄苔的遥感反射率在500-1350nm范围内高于水面以下沉水植物和水体(包括清澈水体和浑浊水体);经波段组合计算,漂浮黄苔与水面以上沉水植物也能够加以区分;水面以上沉水植物遥感反射率在700-1000nm范围内高于水体;水面以下沉水植物与水体虽不能完全区分,但区分准确率也能满足实际应用;光谱倒数对数、“六边”位置与斜率具有易区分的特征。此外,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光谱有明显变化,用于区分不同水生植被类型的光谱特征量也随之改变。(2)基于现场实测数据模拟的GF-1、Landsat-8和Sentinel-2卫星遥感数据建立的水生植被决策树分类模型,其分类效果表明:Sentinel-2的分类结果明显好于GF-1和Landsat-8,因此合理增加传感器波段能够有效提高决策树分类模型的精度,且决策树分类模型层数增加也会提升分类效果。(3)选择GF-1 WFV、GF-6 WFV、Landsat-8、珠海一号(ZH-1)和Sentinel-2作为卫星数据源,针对相近日期的遥感影像,分别构建了不同卫星传感器的水生植被决策树分类模型,分类效果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GF-1 WFV数据的总体分类精度(OA)最高(OA=93.45%,Kappa系数=0.9194),其次是GF-6 WFV(OA=93.10%,Kappa系数=0.9150)和sentinel-2(OA=92.76%,Kappa系数=0.9054),ZH-1高光谱数据虽波段设置较多,但总体分类精度并不是最高(OA=91.54%,Kappa系数=0.8960),Landsat-8精度最低。为将已有决策树分类模型应用于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建立了GF-1 WFV数据的相对辐射校正方法,使分类结果能够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4)利用2014-2020年GF-1 WFV卫星数据,开展了乌梁素海水生植被时空分布特征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0年,挺水植物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沉水植物面积2018年之前增加,之后减少;漂浮黄苔于2014年和2017年大规模爆发,面积较大,其它年份差别不大。通过对2017和2020年水生植被年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发现,水生植被面积变化与生长期有关,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面积最大值出现在6-7月之间,而漂浮黄苔则在7月面积最大。(5)乌梁素海南部海壕水域大范围的鱼类养殖,导致该水域沉水植物面积逐渐减少,漂浮黄苔基本消失;温度是影响水生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挺水植物和漂浮黄苔与气温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沉水植物与气温的相关关系相对偏弱。
侯庆秋[9](2021)在《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文中研究说明乌梁素海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调节气候、抵御荒漠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来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对工、农业废水的排放疏于管理,对乌梁素海及周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地污染,进而引发了湿地退化、泥沙淤积、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乌梁素海及周边地下水,主要通过收集资料,野外实地调查及采样,运用数理统计、水化学类型划分、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Gibbs图、离子比例关系、饱和指数、Eh-p H关系、氯碱指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流场分析及达西定律等方法对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乌梁素海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及地下水对乌梁素海水量、盐量的补给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现阶段乌梁素海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厘清地下水、乌梁素海间的补排关系,量化地下水在维持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中地下水与乌梁素海湖水均为弱碱性,水质普遍为微咸水,局部地下水咸化严重,呈现咸水。由于研究区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较多,其中15种潜水水化学类型,承压水水化学类型13种,优势离子均为Na+与Cl-,次优势离子种类变化较多,乌梁素海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Mg型。2.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水样分为四类:分布于地下水补给区与径流区的A-Ⅰ-1类水样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水化学组分以HCO3-为主,少数水样以SO42-为主,矿化度普遍偏低;分布在大佘太盆地西南部,靠近乌梁素海的A-Ⅰ-2类水样均为苏打水型;位于地下水排泄区的A-Ⅱ-3类水样埋深浅,水化学组分以Cl-、Na+为主;位于农田退水渠附近的B-Ⅲ-4类水样水化学组分K+,Ca2+普遍低于研究区其它水样值,然而F-、As(Ⅲ)、As(Ⅴ)、碘化物普遍高于研究区其它水样,且调查过程中发现该井孔成井过程中见较厚的粘土层,因此推测以上组分过高主要源于粘土矿物的溶解。3.自然状态下,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和蒸发浓缩作用过程是该研究区水化学组分形成的主要作用过程。其中,水化学组分的形成、迁移及转化还受溶滤、氧化还原、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替吸附等过程的影响。4.乌梁素海与周围潜水及承压水均具有水力联系,2019年潜水补给乌梁素海水量约2509.19万m3、盐量72395.95 t(按TDS计),承压水补给乌梁素海水量、盐量相对较少,水量约909.86万m3、盐量16266.5 t。
武志刚[10](2020)在《四合木叶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然而在我国200多个特有属约500余种的植物中,仍有数百种植物的化学成分未进行过研究或研究不够深入。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为蒺藜科单种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种,起源于古地中海,主要分布于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地区,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和“活化石”。针对四合木代谢成分的检测仅局限于齐墩果烷型三萜和黄酮醇类化合物,对其体内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及其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以四合木为研究对象,集中分离了叶中次生代谢产物,通过NMR、高分辨质谱、ECD计算等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利用UPLC-MS定量分析所得化合物在不同季节的动态变化,分析其积累规律;筛选结构已确定化合物的抗氯化镉、细胞毒性,以及抑制酪氨酸酶、弹性蛋白酶活性;分析单体化合物处理对Cd Cl2诱导的caspase3,cleaved-caspase 3,Bax,Bcl-2,beclin 1,和P62蛋白的表达量影响,探究化合物11对氯化镉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为深入研究古老孑遗植物四合木的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对于将来应用此类化合物治疗或者缓解镉中毒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四合木叶进行了系统的植物化学分析,共分离鉴定出21种化合物,包括7个二降倍半萜、8个酚类、6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7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8为硫酸化修饰的苷类化合物。2.定量分析季节动态对已鉴定化合物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6月到10月,所有化合物的含量呈现先降低再升高趋势;其中化合物1、2、3、6、7、18在8月末含量达到最高,化合物4、5、8、14、15、16、17、19在6月中旬含量达到最高。3.根据化学结构的相似性和相关文献,提出了四合木中二降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假说,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由糖酵解生成的产物形成β-胡萝卜素,然后β-胡萝卜素降解形成脱落酸和紫罗兰酮,这两种产物经过氧化、还原、糖基化、硫酸化等过程最终形成化合物1-4、7、9、10。4.活性筛选表明,16种化合物表现出较弱的细胞毒性;化合物6、8、15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化合物9和11可以降低氯化镉对293t细胞的损伤,显着提高细胞的存活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化合物11可以降低氯化镉对L02细胞的损伤,显着提高细胞的存活率。5.通过western blot探究化合物11对氯化镉损伤细胞的保护机制,结果显示氯化镉单独处理细胞后,细胞自噬和凋亡均被诱导增强,加入化合物11后可以降低cleaved-caspase3、Bax、beclin1蛋白表达量并且上调Bcl-2蛋白表达量,说明化合物11可以减弱由镉诱导的自噬和凋亡,对氯化镉造成的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二、《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论文提纲范文)
(1)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C市PPP项目的运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创新和不足 |
1.研究创新点 |
2.研究不足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PPP模式的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1.PPP模式的界定与分类 |
2.特许经营类PPP项目运作流程概述 |
3.PPP模式特点与优势 |
(二)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1.委托-代理关系相关概念的界定 |
2.PPP项目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分析 |
二、C市PPP项目的多元利益主体构成及其委托-代理角色分析 |
(一)C市市民 |
1.C市的市民构成 |
2.C市市民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
(二)C市政府方 |
1.C市政府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
2.实施机构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
3.政府出资方代表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
4.相关职能部门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
(三)C市社会资本方 |
1.中标单位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
2.项目公司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
(四)其他利益主体 |
1.融资机构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
2.咨询机构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
三、C市PPP项目应用中的四级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一)第一层级:C市市民与C市政府间的委托-代理层级分析 |
(二)第二层级:以C市政府为中心的委托-代理层级分析 |
1.C市政府与实施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2.C市政府与政府方出资代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3.C市政府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4.社会资本方与C市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三)第三层级:以实施机构为中心的委托-代理层级分析 |
1.C市政府与实施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2.实施机构与政府方出资代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3.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4.实施机构与项目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四)第四层级:以项目公司为中心的委托-代理层级分析 |
1.C市政府、实施机构与项目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2.社会资本方、政府方出资代表与项目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3.项目公司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4.项目公司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5.政府方出资代表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小结 |
四、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C市PPP项目运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C市市民与C市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相对弱化问题 |
1.C市市民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相对弱化问题表现 |
2.C市市民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相对弱化问题的成因 |
(二)C市政府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多重角色问题 |
1.C市政府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多重角色问题的表现 |
2.C市政府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多重角色问题的成因 |
(三)实施机构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与契约问题 |
1.实施机构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与契约问题的表现 |
2.实施机构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与契约问题的成因 |
(四)项目公司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
1.项目公司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机会主义行为问题的表现 |
2.项目公司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机会主义行为问题的成因 |
五、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全面改进PPP项目运作的对策建议 |
(一)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PPP模式监管机制 |
1.改良PPP项目监管架构 |
2.完善政府方出资代表的法律地位 |
3.改善市民监管反馈机制 |
(二)优化契约结构:完善PPP模式法律保障与合同体系 |
1.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 |
2.完善PPP项目合同体系 |
(三)减少有限理性:加强相关学习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
1.加强职能部门的学习与培训 |
2.提高PPP项目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
(四)提高运作效率:划分PPP项目职能部门主体权责 |
1.划分公共职能部门主体权责 |
2.确立PPP项目地方主导机构 |
(五)优化决策体系:改进PPP项目立项评估与事前规划机制 |
1.优化PPP项目的立项评估体系 |
2.重视PPP项目事前规划安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技术治理的向度、风险及规避 ——基于鄂托克前旗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实践意义 |
2.理论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可能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技术治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技术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1.治理理论 |
2.技术治理理论 |
3.技术执行理论 |
4.风险社会理论 |
二、鄂托克前旗技术治理的向度 |
(一)鄂托克前旗技术治理理念 |
1.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指向 |
2.高效化的问题处理逻辑 |
3.整体性的治理价值追求 |
4.公民满意的公共服务意识 |
(二)鄂托克前旗技术治理主体结构 |
1.层级结构扁平化 |
2.权力结构多元化 |
3.功能结构整体化 |
(三)鄂托克前旗技术治理的内容及范围 |
(四)鄂托克前旗技术治理工具 |
(五)鄂托克前旗技术治理效能 |
1.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得到提高 |
2.公共行政的效率得以改进 |
3.行政监督的透明化程度得以改善 |
4.风险感知的灵敏度增加 |
三、技术治理的风险 |
(一)技术治理的价值风险 |
1.违背价值理性 |
2.丧失民主价值 |
3.产生“数字鸿沟” |
4.定制信息茧房 |
(二)技术治理的政治风险 |
1.引发技术极权 |
2.政府决策“失灵” |
(三)技术治理的信息安全风险 |
1.个人数据隐私保护不足 |
2.数据权属不明晰 |
3.数据安全风险系数高 |
(四)技术治理的追责困境 |
(五)技术治理的伦理风险 |
四、规避技术治理风险的路径指向 |
(一)倡导科学的技术治理理念 |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技术治理理念 |
3.坚持价值理性的指引 |
(二)规范技术治理实践活动 |
1.建立技术治理的规范和监督机制 |
2.建立健全数据收集和使用制度 |
(三)健全技术治理人才培养机制 |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及责任机制 |
1.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
2.建立健全多元主体权责利益协调分配机制 |
(五)建立技术治理伦理约束机制 |
1.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
2.加强行政组织的责任伦理建设 |
3.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
(六)加强立法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主持/参与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
(3)碱蓬鞘氨醇单胞菌XS-10T降解阿魏酸的特性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连作障碍 |
1.1.1 连作障碍的产生 |
1.1.2 连作障碍防治措施 |
1.2 酚酸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 |
1.3 鞘氨醇单胞菌的功能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4.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菌株XS-10~T降解阿魏酸特性实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培养基及试剂 |
2.1.2 种子液制备 |
2.1.3 菌株降解阿魏酸的曲线测定 |
2.1.4 菌株降解阿魏酸的优化条件测定 |
2.1.5 菌株降解其他酚酸类化合物 |
2.1.6 测试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菌株降解阿魏酸的曲线 |
2.2.2 菌株降解阿魏酸的优化条件 |
2.2.3 菌株降解其他酚酸类化合物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菌株XS-10~T降解阿魏酸途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基因序列的查找 |
3.1.2 相关序列的下载和功能基因功能发现 |
3.1.3 发育树的构建 |
3.1.4 基因功能制图 |
3.1.5 菌株降解阿魏酸中间代谢产物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菌株降解阿魏酸基因示意图 |
3.2.2 菌株CoA连接酶基因分析 |
3.2.3 菌株CoA水合酶基因分析 |
3.2.4 菌株醛脱氢酶基因分析 |
3.2.5 菌株双加氧酶基因分析 |
3.2.6 菌株原儿茶酸双加氧酶基因分析 |
3.2.7 菌株氧化还原酶基因分析 |
3.2.8 菌株水解酶基因分析 |
3.2.9 菌株水解酶基因分析 |
3.2.10 菌株醛缩酶基因分析 |
3.2.11 菌株降解阿魏酸中间代谢产物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盆钵实验验证菌株XS-10~T降解阿魏酸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培养基和溶液 |
4.1.2 种植 |
4.1.3 微生物肥料潜力测定 |
4.1.4 土壤阿魏酸浓度变化情况测定 |
4.1.5 植物生长情况测定 |
4.1.6 植物酶活性的测定 |
4.1.7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4.1.8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测定 |
4.2 结果和分析 |
4.2.1 菌株的根际促生潜力评价 |
4.2.2 土壤阿魏酸浓度变化情况 |
4.2.3 植物生长情况 |
4.2.4 植物酶活性 |
4.2.5 土壤理化性质 |
4.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湖区差异的磷形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情况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沉积物中磷的研究 |
1.2.2 沉积物磷形态连续提取方法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分析测试方法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沉积物中磷素时空分布特征 |
3.1 磷、铁、铝总量分布特征 |
3.1.1 蒙新高原湖区 |
3.1.2 东部平原湖区 |
3.2 形态分布特征 |
3.2.1 蒙新高原湖区 |
3.2.2 东部平原湖区 |
3.3 铁结合态磷与同步提取铁的分布特征 |
3.3.1 蒙新高原湖区 |
3.3.2 东部平原湖区 |
3.4 铝结合态磷与同步提取铝的分布特征 |
3.4.1 蒙新高原湖区 |
3.4.2 东部平原湖区 |
3.5 相关性研究 |
3.5.1 蒙新高原湖区 |
3.5.2 东部平原湖区 |
第四章 不同湖泊磷的形态差异性研究 |
4.1 总磷 |
4.2 铁磷 |
4.3 铝磷 |
4.4 钙磷 |
4.5 铁磷、铝磷、钙磷分布特征 |
第五章 磷对流域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 |
5.1 乌梁素海 |
5.2 呼伦湖 |
5.3 岱海 |
5.4 博斯腾湖 |
5.5 大龙池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前人研究概述 |
三、史料概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相关说明 |
第一章 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 |
第一节 额吉诺尔池盐——青盐 |
一、额吉诺尔盐池概况 |
二、青盐生产 |
第二节 青盐运销 |
一、运输方式 |
二、运销路线及销区 |
第三节 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 |
小结 |
第二章 清末盐务改革与青盐管理的变化 |
第一节 清末盐务改革 |
第二节 察哈尔地区的青盐管理 |
一、征收盐厘 |
二、创设蒙盐公司 |
第三节 热河地区的青盐管理 |
一、设立督销局 |
二、调整青盐价格 |
第四节 清末盐务改革与清政府对青盐的管理 |
一、直隶省对青盐的管理 |
二、清政府对青盐的管理 |
第五节 蒙旗对盐池的封禁 |
小结 |
第三章 民国初期盐务改革的深化 |
第一节 民国初期盐务改革 |
第二节 盐务管理机构的变化 |
一、口北榷运局与热河榷运局 |
二、口北蒙盐局 |
三、口北盐务收税局 |
四、热河盐务管理局 |
五、口北蒙盐食户饷捐局 |
第三节 青盐盐税 |
一、征税手续 |
二、盐税收入 |
第四节 蒙旗经营权的缩减与“收买蒙盐合同” |
小结 |
第四章 “蒙私”:对体系化管理的挑战 |
第一节 “蒙私”与缉私 |
一、“蒙私” |
二、体系化管理的强化 |
第二节 传统经营与系统管理夹缝中的民生 |
一、多伦诺尔二寺僧侣拉运青盐案 |
二、开鲁蒙盐支卡私罚乡民之案 |
第三节 奉天省对“蒙私”的控制 |
一、应对“蒙私”之措施 |
二、盐区边界与缉私 |
小结 |
结语 |
图表索引 |
图目 |
表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代收蒙盐简章 |
附录二 监理官办事规条 |
附录三 收买蒙盐合同 |
附录四 口北盐坊营业章程 |
附录五 热河全省盐务大纲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退化草地的恢复改良方式 |
1.2.1 自然恢复 |
1.2.2 浅耕翻 |
1.2.3 切根 |
1.3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 |
1.3.1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发展 |
1.3.2 国外有关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 |
1.3.3 国内有关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 |
1.4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2.1.2 气候及水分特征 |
2.1.3 植被及土壤特征 |
2.2 试验设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植物调查方法 |
2.3.2 土壤取样方法 |
2.3.3 样品分析方法 |
2.3.4 植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
2.3.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和年份对密度的影响 |
3.1.1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群落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2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羊草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
3.2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和年份对生物量的影响 |
3.2.1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3.2.2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群落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
3.2.3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羊草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3.2.4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3.3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退化羊草草地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4 不同措施下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功能群以及降水量的关系 |
3.4.1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下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功能群生物量的相关关系 |
3.4.2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下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年降水的关系 |
3.5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5.1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土壤表层容重的影响 |
3.5.2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土壤表层含水量的影响 |
3.6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土壤碳、氮和磷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3.6.1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3.6.2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全氮含量的影响 |
3.6.3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全磷含量的影响 |
3.7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退化草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动态变化的影响 |
3.7.1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土壤C/N的影响 |
3.7.2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土壤C/P的影响 |
3.7.3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土壤N/P的影响 |
3.8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土壤养分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退化羊草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4.1.2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羊草种群特征的影响 |
4.1.3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退化羊草草地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4.1.4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5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4.1.6 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4.1.7 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内蒙古草原葱属植物根际土壤功能菌筛选及其对燕麦的促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葱属植物概述 |
1.1.1 葱属植物简介 |
1.1.2 葱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
1.2 植物根际微生物 |
1.2.1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
1.2.2 根际微生物与宿主植物的关系 |
1.2.3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
1.3 功能菌 |
1.3.1 固氮菌 |
1.3.2 溶磷菌 |
1.3.3 解钾菌 |
1.4 植物营养元素氮、磷、钾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及土壤样品采集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土壤样品采集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1 培养基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测定 |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的测定 |
2.3.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4 植物根际土壤功能菌的筛选 |
2.4.1 功能菌株的初步筛选 |
2.4.2 菌株复筛 |
2.5 功能菌株促生特性的测定 |
2.5.1 供试菌株 |
2.5.2 产IAA能力的测定 |
2.5.3 降解纤维素能力的测定 |
2.6 优良功能菌株的鉴定 |
2.6.1 形态学鉴定 |
2.6.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7 优良功能菌株对燕麦幼苗的促生作用 |
2.7.1 实验材料 |
2.7.2 盆栽促生试验 |
2.7.3 燕麦幼苗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 |
3.1.1 土壤理化性质 |
3.1.2 土壤酶活性 |
3.2 葱属植物根际土壤功能菌的筛选 |
3.2.1 固氮菌株 |
3.2.2 溶磷菌株 |
3.2.3 解钾菌株 |
3.3 功能菌株的定性定量检测 |
3.3.1 固氮菌株固氮能力的测定 |
3.3.2 溶磷菌株溶磷能力的测定 |
3.3.3 解钾菌株解钾能力的测定 |
3.4 功能菌株的促生特性 |
3.4.1 菌株产IAA能力 |
3.4.2 菌株降解纤维素的能力 |
3.5 优良功能菌株的鉴定 |
3.5.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3.5.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3.5.3 促生效果明显的菌株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 |
3.6 优良菌株对燕麦幼苗的促生效果 |
3.6.1 不同接菌处理对燕麦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6.2 不同接菌处理对燕麦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6.3 不同接菌处理对燕麦幼苗淀粉含量的影响 |
3.6.4 不同接菌处理对燕麦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6.5 不同接菌处理对燕麦幼苗IAA含量的影响 |
3.6.6 不同接菌处理对燕麦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葱属植物根际功能菌的分离与筛选 |
4.2 促生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4.3 优良功能菌株对燕麦的促生作用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实验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课题来源 |
(8)基于多源遥感的乌梁素海水生植被决策树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生植被监测研究现状 |
1.2.2 乌梁素海水生植物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实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2.3 遥感数据介绍 |
2.3.1 高分系列数据及预处理 |
2.3.2 Landsat-8 |
2.3.3 Sentinel-2 |
2.3.4 珠海一号高光谱数据 |
2.4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三章 基于实测数据的水生植被决策树分类 |
3.1 水生植被光谱特征分析 |
3.1.1 光谱特征分析 |
3.1.2 倒数对数光谱分析 |
3.1.3 一阶导数光谱分析 |
3.2 光谱特征指数的选择与构建 |
3.3 决策树的原理与实现 |
3.4 基于实测数据的决策树分类及精度验证 |
3.4.1 实测数据单分类结果 |
3.4.2 实测数据航次分类 |
3.4.3 实测数据综合分类 |
第四章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水生植被决策树分类 |
4.1 多源遥感数据决策树分类模型构建 |
4.2 多源遥感数据决策树分类效果与精度分析 |
4.3 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应用的模型修正 |
第五章 乌梁素海水生植被时空分布 |
5.1 水生植被年际时空分布特征 |
5.2 水生植被年内空间分布特征 |
5.3 水生植物影响因子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基金项目 |
(9)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湖泊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水文地球化学成因研究现状 |
1.2.3 水盐运移研究现状 |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 |
2.1.4 水文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地质构造 |
2.3 水文地质概况 |
2.3.1 地下水系统划分 |
2.3.2 地下水系统特征 |
第三章 数据采集及分析 |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3.1.1 取样点布设 |
3.1.2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3.2 可靠性分析 |
3.2.1 酸碱平衡检验 |
3.2.2 阴阳离子平衡 |
第四章 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 |
4.1 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 |
4.1.1 水化学特征 |
4.1.2 水化学类型划分 |
4.1.3 水化学聚类分析 |
4.2 不同水体的水化学成因 |
4.2.1 物源相似性分析 |
4.2.2 天然控制机制 |
4.2.3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
4.2.4 人类活动影响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水对乌梁素海水量盐量补给研究 |
5.1 乌梁素海补给来源概述 |
5.1.1 大气降水 |
5.1.2 农田退水 |
5.1.3 生态补水 |
5.1.4 地下水 |
5.2 地下水与乌梁素海水力联系 |
5.3 地下水对乌梁素海水量盐量补给 |
5.3.1 潜水 |
5.3.2 承压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四合木叶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蒺藜科植物代谢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1.1.1 蒺藜科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1.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1.1.2 黄酮类化合物 |
1.1.1.3 三萜类化合物 |
1.1.1.4 甾体类化合物 |
1.1.1.5 其它类化合物 |
1.1.2 蒺藜科植物中代谢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1.2.1 临床用药 |
1.1.2.2 蒺藜科植物中代谢成分的体外活性研究进展 |
1.1.2.3 蒺藜科植物中代谢成分的体内活性研究进展 |
1.2 镉研究进展 |
1.2.1 镉的致癌性 |
1.2.2 镉的氧化损伤 |
1.2.3 镉诱导细胞凋亡 |
1.2.4 镉造成DNA损伤 |
1.2.5 镉通过调节信号通路影响细胞正常生命活动 |
1.2.6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镉中毒的保护研究 |
1.3 四合木研究进展 |
1.3.1 四合木生物学特性 |
1.3.2 四合木的生理生态特性及保护策略研究 |
1.3.3 四合木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 |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四合木叶中化学成分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剂与药品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提取、分离流程 |
2.1.5 水解与衍生反应 |
2.1.6 色谱及质谱条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化合物结构解析 |
2.2.1.1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 |
2.2.1.2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 |
2.2.1.3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
2.2.1.4 化合物4的结构鉴定 |
2.2.1.5 化合物5的结构鉴定 |
2.2.1.6 化合物6的结构鉴定 |
2.2.1.7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 |
2.2.1.8 化合物8的结构鉴定 |
2.2.1.9 化合物9的结构鉴定 |
2.2.1.10 化合物10的结构鉴定 |
2.2.1.11 化合物11的结构鉴定 |
2.2.1.12 化合物12的结构鉴定 |
2.2.1.13 化合物13的结构鉴定 |
2.2.1.14 化合物14-17的结构鉴定 |
2.2.1.15 化合物18的结构鉴定 |
2.2.1.16 化合物19的结构鉴定 |
2.2.1.17 化合物20的结构鉴定 |
2.2.1.18 化合物21的结构鉴定 |
2.2.2 四合木叶中获得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
2.3 二降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假说 |
2.4 讨论 |
第三章 四合木叶中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细胞株系和样品化合物准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3.1 单体化合物对细胞氯化镉损伤的保护活性 |
3.1.3.2 单体化合物对氯化镉损伤的保护机制 |
3.1.3.3 单体化合物的抗癌活性 |
3.1.3.4 单体化合物体外酶活抑制实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单体化合物对氯化镉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3.2.2 单体化合物对氯化镉损伤的保护机制 |
3.2.3 单体化合物的抑癌活性 |
3.2.4 单体化合物体外酶活抑制实验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性 |
4.1 结论 |
4.2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四、《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C市PPP项目的运作问题研究[D]. 陈天炜.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技术治理的向度、风险及规避 ——基于鄂托克前旗的案例研究[D]. 贺栋豪. 内蒙古大学, 2021(02)
- [3]碱蓬鞘氨醇单胞菌XS-10T降解阿魏酸的特性和机制[D]. 杨蕊.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基于湖区差异的磷形态特征[D]. 陈敏. 内蒙古大学, 2021
- [5]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D]. 达日玛.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6]不同恢复改良措施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D]. 孙佳慧.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内蒙古草原葱属植物根际土壤功能菌筛选及其对燕麦的促生作用[D]. 王宝杰. 内蒙古大学, 2021
- [8]基于多源遥感的乌梁素海水生植被决策树分类研究[D]. 李志鹏. 内蒙古大学, 2021
- [9]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D]. 侯庆秋.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10]四合木叶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D]. 武志刚. 内蒙古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