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信任论文_郭少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制度化信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府,政治,效能,不信任,警民,关系,拔尖。

制度化信任论文文献综述

郭少华[1](2019)在《新时代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建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具备可行性,但有一系列障碍,如熟人社会影响正式制度的有效运作、群众参与性不足导致政府信任的弱化、权力不当行使导致不信任的恶性循环。新时代,建构基层政府信任制度,要建构信息公开透明机制、建立群众利益畅通表达机制、完善基层政府信任监督机制、培育群众的现代公共精神、营造基层社会信任文化。(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亢巧巧[2](2018)在《中国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信任在社会信任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当今任何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建构良善公共生活不可缺少的导航标。政府信任研究的是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是公众对政府相信、托付和支持的一种心理现象。现阶段,中国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在中国基层社会不断频发的社会冲突不断地冲击着政府信任在基层社会信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削弱了公众对基层政府甚至对整个政府行政系统的信任。本论文从中国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相关文献研读,试图分别从正式制度规范、非正式规则约束和共同体价值观叁方面相对应地论证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建设途径的可行性对策,为当代中国构建长期稳定的政府信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思路和操作性方法,从而使政府和民众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实现构建良善公共生活的根本目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5-14)

程军[3](2017)在《莫让“临时”拍脑袋伤了职工的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重庆能源集团某煤矿一名职工私下向笔者抱怨:去年,他的一个“金点子”在该矿“提合理化建议”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被奖励了500元。而在今年,在同样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另一名职工,却被奖励了2000元。他直呼:早知道今年奖这么多,就该把这个“金点子”放在今(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报》期刊2017-09-18)

李雷文[4](2017)在《中国公民政治信任、政治效能感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现实政治生活中却呈现出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种种失范状态,矛盾的局面使得如何规范公民政治参与行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便有了现实意义。研究基于全国性权威的问卷调查数据CGSS2010,采取实证研究方法,选取公民政治态度主要的两个方面:政治信任与政治效能感为自变量,而以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为因变量,另外选取人口学变量与社会态度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与验证性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结合回归分析的结果,为规范现时期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提供一些理论支持与对策建议。通过政治信任的描述性分析,发现现时期中国公民政治信任水平普遍较高。分析结果表明公民无论是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军队等机构的信任程度均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而且还验证了“差序格局”的政治信任结构在中国真实存在。此外,通过对政治效能感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发现中国公民政治效能感水平较低,即表明公民认为无论是自身政治参与对政治体系的影响程度,还是政治体系对其政治参与作出的回应程度都是较低的。最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程度也较低,较大比例的中国公民更愿意选择合规的政治参与方式来进行政治参与或无心参与政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学变量中,公民最高受教育程度对扩散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有显着负向影响,公民户口类型对扩散型与内敛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有显着负向的影响,而公民政治面貌仅对内敛型非制度政治参与有显着正向的影响;社会态度因素中,公民普遍信任水平仅对扩散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有显着正向的影响,公民特殊信任水平与社会公平感水平均对扩散型与内敛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有显着负向影响,而公民主观幸福感水平仅对扩散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有显着负向的影响;对于研究主要考察的两个自变量,公民政治信任水平与外部政治效能感水平对扩散型与内敛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有显着负向的影响,而内部政治效能感则对扩散型与内敛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有显着正向的影响。综合上论述,表明研究之初所设立的假设也得到了部分验证与成立。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及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规范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路径,如深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公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水平,提升外部政治效能感与控制内部政治效能感等等,以期规范政治参与方式,提升公民整体政治参与水平,拓宽政治参与渠道,进一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20)

王超[5](2017)在《政府信任过程的制度化建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制度的视角探讨政府信任。政府信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不断重复的交往行为,经历了期望表达、政策回应、回应认知、补偿反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信任存在公众期望获取不力、公众期望回应不力、回应成果展示不力、政府信任反馈无力等问题。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原因在于公众期望转化政策制度缺失、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制度不完善、公众对政府行为知情制不健全、政府政策损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等四个方面。要想提高政府信任,就要从健全公众利益表达制度、健全政府执行监督制度、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利益损失补偿制度等方面入手。(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Z1期)

陈朋[6](2014)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制度化不信任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秩序建构的现代国家治理逻辑表明,信任构成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制度化不信任是信任的姊妹,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客观情势。通过规范政治程序、保障公众权利、促进实现公共利益、增强政治体认感,制度化不信任对现代国家治理发挥着建构性的积极作用。基于此,应通过明确制度建设的理念前提、健全制度化不信任的常态机制、提升制度执行力等层面来实现信任质态和治理绩效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天津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卢阳旭[7](2013)在《政府信任,需要制度化的不信任为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SARS十周年之际,H7N9,一种新的病毒,正在袭击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病毒扩散,也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恐慌。一方面,目前还没有发现H7N9病毒人际间传播的证据;另一方面,政府在应对此次事件过程中,保持了相对较高的透明度,能较为及时地(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3-04-19)

曹林[8](2013)在《“先看病后交钱”推行需谨慎》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媒体报道称,我国今年将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病人看完病只用交自己的那部分,其余费用由医保部门支付给医院。不过,卫生部随后否认了这一说法,称只是倡导在有条件地区开展试点,但从未要求“全面推行”。(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虽然并未全面推行,(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13-02-20)

赵玉丽[9](2012)在《制度化信任与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说,警民关系可以划分为具有陌生人特征的制度化信任关系与具有熟人特征的人格化信任关系,二者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是相互补充,共同起作用的。不过,在当代的复杂社会中,制度化信任在警民信任关系建设中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通过典型案例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警民信任危机主要体现为"制度化信任危机"。因此,增进我国警民间的信任关系也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在吸纳当前公安机关所采取的有益经验的同时进行制度创新,加强民众对于地方公安机关的组织与法律约束力的信任力度,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制度化信任体系。(本文来源于《湖南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上官酒瑞[10](2011)在《制度化不信任:内涵、理论原型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化不信任是内化了不信任的政治原则和政制形式,包括现代民主体系中的合法性原则、定期选举与公职任期制、分权制衡、多数原则与集体决策、问责政治、传媒自主和公开透明等。权力的工具性和人性的"幽暗意识"是制度化不信任的理论原型。制度化不信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保障公民权利、建构优良秩序、创设合理程序等促生现代政治信任。(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制度化信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政府信任在社会信任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当今任何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建构良善公共生活不可缺少的导航标。政府信任研究的是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是公众对政府相信、托付和支持的一种心理现象。现阶段,中国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在中国基层社会不断频发的社会冲突不断地冲击着政府信任在基层社会信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削弱了公众对基层政府甚至对整个政府行政系统的信任。本论文从中国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相关文献研读,试图分别从正式制度规范、非正式规则约束和共同体价值观叁方面相对应地论证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建设途径的可行性对策,为当代中国构建长期稳定的政府信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思路和操作性方法,从而使政府和民众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实现构建良善公共生活的根本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制度化信任论文参考文献

[1].郭少华.新时代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建构路径[J].领导科学.2019

[2].亢巧巧.中国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建设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3].程军.莫让“临时”拍脑袋伤了职工的心[N].中国煤炭报.2017

[4].李雷文.中国公民政治信任、政治效能感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5].王超.政府信任过程的制度化建构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6].陈朋.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制度化不信任建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

[7].卢阳旭.政府信任,需要制度化的不信任为伴[N].科技日报.2013

[8].曹林.“先看病后交钱”推行需谨慎[N].新华每日电讯.2013

[9].赵玉丽.制度化信任与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探析[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

[10].上官酒瑞.制度化不信任:内涵、理论原型和意义[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家族企业继承人心理契约的动态演进模型组织信任与组织控制的关系模型中国人的信任模式表介绍了敲理论的最获奖作品目录283第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四...McKnight和Chervany的多学科信任研究...

标签:;  ;  ;  ;  ;  ;  ;  

制度化信任论文_郭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