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见光,纳米,性能,前驱,反应器,沉淀法,粒子。
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郝仕油,侯杰[1](2014)在《介孔Ce-M-O(M=La,Pr)的合成及其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利用P123、正硅酸乙酯(TEOS)为模板剂和硅源,在酸性条件下合成了介孔SBA-15材料。利用SBA-15为硬模板剂,La(NO3)3/Pr(NO3)3和Ce(NO3)3为前驱体,通过煅烧方法制备了La-Pr-O/Ce-Pr-O和SiO2混合物。使用2 mol·L-1的NaOH溶液对混合物中的氧化硅进行溶解,获得La-Pr-O/Ce-Pr-O复合氧化物。采用X射线衍射仪、Raman光谱仪、N2吸-脱附技术、透射电镜及紫外-可见光谱仪对La-Pr-O/CePr-O复合氧化物进行了表征。Raman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产物具有与CaF2相似的萤石结构;N2吸-脱附结果证明产物为介孔结构。紫外-可见光谱表明,在Ce-Pr-O固溶体中,随着Pr含量提高,产物对光(特别是可见光)的吸收强度急剧增加;而在Ce-La-O固溶体中,随着La含量提高,产物对可见光的吸收强度基本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郭洪菊,刘劲松[2](2013)在《氧化镉纳米粒子的固相合成及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dCl2(2.5H2O和Na2CO3之间的室温固相研磨反应获得纳米粒子前驱体CdCO3,再将其于不同温度和反应时间下煅烧,快速获得了不同尺寸的CdO纳米粒子。利用TEM表征了产物形貌,利用XRD技术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和加热时间对纳米粒子尺寸的影响,利用FT-IR光谱探测了前驱体的热处理反应过程。理论分析表明,CdO纳米粒子的获得归因于反应系统的形核速率大于生长速率。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氧化镉体相的特征吸收峰相比,产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蓝移,这种光学现象归因于其量子限制效应的影响比库仑项的影响要大。(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3年12期)
汪亚辉,刘世民,姜薇薇,曲福明,柴卫平[3](2009)在《纳米ZnO粉体的制备及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接沉淀法,以ZnSO·47H2O为锌源,以Na2CO3为沉淀剂制得纳米ZnO的前驱体,在不同的热处理温度条件下制备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纳米ZnO粉体。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粉体的晶体结构,显微形貌和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重点探讨了煅烧温度对纳米ZnO粉体在紫外-可见光波段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为Zn5(OH)6(CO3)2,300℃以上的煅烧温度下为六方晶系的球形纳米ZnO。合成的粉体在可见光区有很好的透过性,而在紫外光区具有很宽的吸收频段和优异的吸收性能,且随煅烧温度的不同而出现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陶瓷工业》期刊2009年02期)
汪亚辉,刘世民,姜薇薇,曲福明,柴卫平[4](2009)在《纳米ZnO粉体的制备及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接沉淀法,以ZnSO_4·7H_2O为锌源,以Na_2CO_3为沉淀剂制得纳米ZnO的前驱体,在不同的热处理温度条件下制备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纳米ZnO粉体。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粉体的晶体结构,显微形貌和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重点探讨了煅烧温度对纳米ZnO粉体在紫外-可见光波段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为Zn_5(OH)_6(CO_3)_2,300℃以上的煅烧温度下为六方晶系的球形纳米ZnO。合成的粉体在可见光区有很好的透过性,而在紫外光区具有很宽的吸收频段和优异的吸收性能,且随煅烧温度的不同而出现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期刊2009-03-13)
李玲,白建双,金志琛,刘彭义[5](2004)在《掺杂对纳米ZnO粉末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e,cu,Mg掺杂合成纳米ZnO粉末.透射电镜照片表明:不同掺杂对ZnO形状、粒径和粒径分布影响不大,纳米ZnO和掺杂后的纳米ZnO粒径都在30-80nm之间,统计平均粒径为50nm.通过对不同掺杂的纳米ZnO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分析对比发现:掺杂改变了纳米ZnO微粉的吸收波长和透过率,掺杂后的纳米ZnO吸收带有明显的蓝移或红移现象.其中:掺杂Fe对纳米ZnO的影响最大,吸收波长从400nm蓝移到315nm,在315-700nm之间透过率从0.256%渐渐上升到4.872%;掺杂Mg则出现红移,吸收波长从400nm红移到500nm,在500~700nm之间透过率从0.221%上升到3.816%;而掺杂Cu的影响最小,仅有20nm的蓝移,在380~700 nm之间,透过率从0.080%仅提高到1.471%.(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李泽群,徐信兰,唐康泰,杨治中[6](1998)在《多形态ZnO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反应物水溶液/环己烷制成微乳液等“微反应器”,在其中控制反应,制备出了具有球形及棒状、不规则片状与球形但呈细胞器状排布的纳米氧化锌。用透射电镜(TEM)、动态激光光微射(DLLS)与X-射线衍射对产物的结构、形态、大小与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反应体系的组分、配比、反应温度及分散方法等反应条件对“微反应器”与产物形态、大小的影响。探讨了ZnO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及其原因。并对ZnO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1998年03期)
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CdCl2(2.5H2O和Na2CO3之间的室温固相研磨反应获得纳米粒子前驱体CdCO3,再将其于不同温度和反应时间下煅烧,快速获得了不同尺寸的CdO纳米粒子。利用TEM表征了产物形貌,利用XRD技术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和加热时间对纳米粒子尺寸的影响,利用FT-IR光谱探测了前驱体的热处理反应过程。理论分析表明,CdO纳米粒子的获得归因于反应系统的形核速率大于生长速率。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氧化镉体相的特征吸收峰相比,产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蓝移,这种光学现象归因于其量子限制效应的影响比库仑项的影响要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郝仕油,侯杰.介孔Ce-M-O(M=La,Pr)的合成及其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4
[2].郭洪菊,刘劲松.氧化镉纳米粒子的固相合成及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3
[3].汪亚辉,刘世民,姜薇薇,曲福明,柴卫平.纳米ZnO粉体的制备及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09
[4].汪亚辉,刘世民,姜薇薇,曲福明,柴卫平.纳米ZnO粉体的制备及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研究[C].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2009
[5].李玲,白建双,金志琛,刘彭义.掺杂对纳米ZnO粉末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的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李泽群,徐信兰,唐康泰,杨治中.多形态ZnO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研究[J].广州化学.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