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益气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宋艳华[1]2004年在《益气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和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妇科疑难病之一,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它具有的侵袭性、广泛种植、易复发的特性与恶性肿瘤十分相似。近年来,内异症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合并不孕,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内异症所致不孕的确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不孕症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在内异症患者约为30%~40%。以往多认为内异症患者月经周期正常,为有排卵月经。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内异症患者往往合并生殖内分泌失调,如排卵功能障碍、黄体功能不足、高泌乳素血症等,这些是否为不孕的原因尚不能肯定。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及手术的方法缓解疼痛,减缩及去除病灶,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保守性手术的复发率高,根治性手术受患者年龄及生育要求等限制;假孕及假绝经疗法停药后亦同样存在易复发及副作用大的缺点;GnRH-α类似物价格昂贵,副作用大,难以长期治疗。因此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是妇科界一项重大课题。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观察益气补肾化瘀为主的子宫内膜异位组方治疗内异症及不孕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1、临床研究: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内异症的患者48例,均为2001年5月~2003年11月于上海市名老中医门诊及上海长海医院中西医结合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年龄18~46岁,平均30.8岁。病程1~18年,平均4.9年。有人流史23例。继发性痛经39例,其中不孕患者20例,原发不孕10例,继发不孕10例。健康妇女15名,来自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02级学员,月经周期规律,BBT双相,无妇科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年龄18~21岁, 第二军医才学硕吐亡学应老戈旦旦旦组旦旦旦里典旦旦旦旦旦旦旦平均年龄20.1岁。以益气补肾化癖法为主的水煎内服方、灌肠方及外敷方组成子宫内膜异位组方对每个病人进行连续治疗。观察项目:(l)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痛经、非经期盆腔痛评分标准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评分)。B超和妇科检查判断治疗前后体征的变化。(2)基础体温采用BBT分类和HPS评分,此两项指标判断治疗前后患者的卵巢功能。(3)治疗前后于月经第叁天检测血清中内分泌激素FSH、LH、PRL、玩、T的水平的变化情况。2、动物实验: 根据Robert方法建立内异症大鼠模型,采用自身脂肪移植方法建立假手术组模型,制模4周后内异症大鼠模型根据随机数字分为内异方治疗组、丹那哇治疗组、非治疗组,假手术组,每日灌胃,治疗4周于动情前期处死,观察各组异位灶的大小,各组异位内膜组织学形态。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结果 临床研究表明:一48例内异症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痊愈巧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20例不孕患者巧例受孕,受孕率为75.00%。治疗后患者痛经积分显着降低(P<0.01),非经期盆腔痛积分显着降低(P<0.01),盆腔包块显着缩小(P<0.01),血清LH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P甩、E: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基础体温明显改善,BBT高温相毋S评分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月经不调的疗效11/14例,占78.57%;对肛门坠胀的疗效,25/27例,占92.59%;经前乳胀的疗效13/18,占7222%;妇科检查后弯隆触痛结节消失11例,占5239%,后弯隆及骼骨韧带增厚触痛症状减轻20例,占76.92%。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治疗4周后,内异方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异位灶的重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丹那哇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异位灶的重量也有所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内异方组血清中E:的浓度较丹那哇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非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内异方组异位内膜组织腺体数目少,腺腔小,腺上皮细胞呈柱状,而非治疗组异位内膜组织,腺体数目较多。兼二军医才笋硬士学世绘丈结论 益气补肾化癖法配合中药灌肠、外敷治疗内异症不仅可缩小病灶,松解盆腔粘连,减轻盆腔癖血,而且能够调节病人卵巢轴功能,具有给药途径多样化、副反应小的特点,可临床长期服用,不失为临床治疗内异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徐慧军[2]2006年在《消症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以活血祛瘀、补肾化痰立法的消症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临床研究将80例血瘀肾虚痰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用消症汤治疗;对照组34例,用内美通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外周血清CA_(125)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情况。动物实验研究观察消症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腔液中PGF_(2α)含量,血清CA_(125)水平及异位子宫内膜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表明,“消症汤”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13%,其中痊愈率为23.91%,显效率为39.13%,临床症状体征显着改善,并显示本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盆腔微循环、降低血清CA_(125)水平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消症汤具有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腹腔液中PGF_(2α)含量,降低血清CA_(125)水平,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的作用。结论:“消症汤”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是通过纠正患者的血瘀状态,改善盆腔微循环,降低腹腔液中PGF_(2α)含量,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而实现的。

黄飞翔[3]2010年在《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补肾化瘀法治疗内异症的疗效,为选择选择补肾化瘀法治疗内异症的患者和医生提供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以帮助临床决策,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补肾化瘀法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研究文献,纳入以补肾化瘀法治疗内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或自称是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包括随机方法、盲法、分配隐藏及失访等)进行评价,用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或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8个文献研究包括1493例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因为各研究采用不同的对照组药物,对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后合并计算各研究的疗效效应量。分析显示在综合疗效、提高妊娠率、月经失调治疗情况、腰骶酸痛缓解率、性欲减退治疗情况方面,补肾化瘀法治疗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痛经缓解率、复发率、盆腔包块结节治疗情况、性交痛缓解率方面,补肾化瘀法治疗疗效和西药间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疗效趋向于补肾化瘀治疗组的疗效显而易见。补肾化瘀法和西药在治疗EmAb方面疗效相仿(P>0.05),但疗效相对偏向于西药组。在综合疗效、妊娠率、基础体温恢复方面补肾化瘀中药治疗组优于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7篇研究对用药后副反应做了报导显示补肾化瘀法治疗副反应少于西药。结论:补肾化瘀法治疗内异症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于西药,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存在一定的方法质量学上的缺陷,期待有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果。

林新琴[4]2008年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辩证、治法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近十二年来的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探讨其中的中医辨证分型、治法、药物组成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法、组方和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62篇,使用方剂68个,对其中医辨证、治法、用药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找出其中医辨证分型、治法及用药规律。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型:血瘀型占30%;气滞血瘀型占23%;肾虚血瘀型占19%;寒凝血瘀型占10%;热瘀互结型占8%;其他(痰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湿瘀互结型)占10%。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法:行气化瘀法占32%;补肾化瘀法治疗占18%;清热化瘀法占16%,活血消症法占12%,温经化瘀法占10%,其他(化痰化瘀、益气化瘀法)占12%。3.68个方中共用药119种:活血化瘀药占26%,补益药占22%,清热药占16%、理气药占15%,化痰药占9%,温里药占4%,其他占8%。其中行气化瘀法中共用药物65种、补肾化瘀法中共用药物57种、清热化瘀法中共用药物61种、温经化瘀法中共用药物39种、活血消症法中共用药物36种。行气化瘀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2味中药:赤芍、当归、丹参、枳壳、香附、桃仁、莪术、川芎、延胡索、叁棱、五灵脂、红花;补肾化瘀法出现频数最高的12味中药:菟丝子、莪术、叁棱、当归、赤芍、仙灵脾、香附、续断、丹皮、穿山甲、丹参、延胡索;清热化瘀法出现频数最高的12味中药:桃仁、败酱草、赤芍、香附、丹参、蒲黄、甘草、牡蛎、水蛭、蜇虫、薏苡仁、莪术。活血消症法出现频数最高的12味中药:赤芍、丹参、莪术、当归、水蛭、鳖甲、延胡索、桃仁、叁棱、桂枝、蒲黄、五灵脂;温经化瘀法中出现频数最高的12味中药:当归、赤芍、川芎、蒲黄、五灵脂、小茴香、干姜、没药、延胡索、桂枝、香附、肉桂。结论1.本研究初步得出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寒凝血瘀型、热瘀互结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证型。2.本研究初步得出行气化瘀法、补肾化瘀法、清热化瘀法、活血消症法、温经化瘀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法。3.行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12味中药为:赤芍、当归、丹参、枳壳、香附、桃仁、莪术、川芎、延胡索、叁棱、五灵脂、红花。4.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12味中药为:菟丝子、莪术、叁棱、当归、赤芍、仙灵脾、香附、续断、丹皮、穿山甲、丹参、延胡索。5.清热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12味中药为:桃仁、败酱草、赤芍、香附、丹参、蒲黄、甘草、牡蛎、水蛭、蜇虫、薏苡仁、莪术。6.活血消症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12味中药为:赤芍、丹参、莪术、当归、水蛭、鳖甲、延胡索、桃仁、叁棱、桂枝、蒲黄、五灵脂。7.温经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12味中药为:当归、赤芍、川芎、蒲黄、五灵脂、小茴香、干姜、没药、延胡索、桂枝、香附、肉桂。

邢立明[5]2016年在《中药补肾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药补肾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肾虚血瘀证)的作用机制,以寻求治疗该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案。方法:将72例OEC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在术后1周给予米非司酮口服,10mg/次,1次/日。治疗组在其基础上,予以补肾益气、化瘀止痛中药免煎颗粒口服,1剂/日,早晚温服,两组均服药3个月,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并系统观察两组患者痛经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的变化,彩超前后对比,用药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研究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痛经程度、降低血清CA1 2 5水平及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而在改善中医证候、体征方面,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中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体征,且没有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补肾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片对于OEC术后肾虚血瘀证的患者疗效有效,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痛经程度、降低血清CA1 2 5水平及术后的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使用。

常青芸[6]2011年在《补肾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肾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45例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补肾化瘀方和对照组15例口服散结镇痛胶囊各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免疫学指标如血清CA125、子宫内膜抗体(EMA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以缓解患者的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肛门坠痛,缩小卵巢异位囊肿和盆腔触痛结节,提高妊娠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月经失调、腰骶酸痛、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失眠、面色晦暗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在降低血清TNF-α水平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MAb转阴率,治疗组为44.44%,对照组为25.00%,两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化瘀法具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盆腔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很好的改善,对治疗内异症有较好的疗效。

赵志梅[7]2000年在《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 评价补肾化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疗效,并分析其获效机理。方法 以手术移植法制作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比较补肾化瘀高剂量组、补肾化瘀低剂量组、丹那唑组及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各组的妊娠功能(计算活胎率、着床率、黄体数和死胎率):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异位灶的大体所见及局部粘连情况;异位内膜的组织病理学: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情况DNA 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补肾化瘀方的药物组成及剂量:补骨脂 30,淫羊藿 30,川断 20,益母草 30,桃仁 15,水蛭3,莪术20,枳壳20)。统计学分析:异位灶凋亡采用方差分析,其它采用T检验。结 果 补肾化瘀方高剂量组的黄体数显着高于手术对照组,P<0.05:前者与其它各组比较,P<0.01;补肾化瘀高剂量组的活胎率显着提高,与其它各组比较P<0.05;补肾化瘀高、低剂量组的着床率显着高子模型对照组,P<0.01,二者的着床率还显着高于丹那唑组,P<O.05:补肾化瘀高剂量能降低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与模型组比较P<O.01,与补肾化瘀低剂量组比较P<0.05:补肾化瘀高、低剂量组的吞噬指数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其P值分别为:P<0.01和P<0.05:补肾化瘀高、低剂量组及丹那陛组的异位灶体积均明显缩小,与模型比较均P<0.05;补肾化瘀高、低剂量组异位灶局部粘连较少,但无统计学意义;补肾化瘀高剂量组及丹那唑组异位内膜细胞 12 广州中医药人学 20to届博士学位论文的凋亡指数显着增高,与其它各组比较均P<0.of。结论 补肾化瘀方能有效提高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妊娠功能。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促排卵(可能通过改善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及卵巢局部的免疫、微循环、代谢微环境,从而诱发排卵);诱导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改善异位灶局部的免疫、微循环、代谢微环境及调节卵巢功能从而改善异位灶的生长环境,使其发育成熟进而凋亡):免疫调节作用;减少粘连形成;改善在位内膜环境等。

曾惠琦[8]2000年在《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子宫内膜组织包括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均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孕、痛经、持续下腹痛、月经不调、性交痛、周期性瘢痕疼痛等。近年来,内异症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呈上升趋势,成为妇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导致育龄期妇女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学无“内异症”这一病名。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痛经”、“不孕”、“症瘕”、“月经不调”等范畴。内异症以血瘀为致病之本,而导致瘀血形成的病因则有气滞、寒凝、热灼、手术创伤等不同。气滞则血行不畅,日久成瘀;寒主收引,使血液凝滞而成瘀;热邪煎熬津血或灼伤阴络迫血外溢而成瘀;妇产科手术不当,可直接损伤冲任胞宫,使离经之血不能外溢,旧血不去,新血不生而成瘀血。此外,气虚无力行血或统摄无权,也可使血运行迟缓或血溢脉外而成瘀血。由于瘀血留结于下腹,瘀阻冲任、胞宫、胞脉、胞络,影响气血运行,出现不通则痛,故发生痛经、盆腔痛、性交痛;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可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瘀积日久,可形成症瘕;瘀阻冲任,阻碍两精相合,又导致不孕。本病病程较长,常发生“久病及肾”的后果;又“肾主生殖”,故内异症相关不孕的中医病机主要为肾虚血瘀,而补肾化瘀法为其治疗大法。 现代医学对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较普遍的学说为经血倒流、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淋巴或静脉播散学说、免疫学说、遗传因素等。其中以“经血倒流、内膜种植学说”最具有说服力。而引起内异症相关不孕的病因主要为腹腔液中前列腺素浓度、巨噬细胞数量及活性物质的显着增高;自身抗体如EmAb;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足、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促卵泡激素分泌异常等因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补肾化瘀法的研究表明该法可以纠正这些因素的异常,这恰好为补肾化瘀法治疗内异症相关不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因此,导师欧阳惠卿教授根据以上观点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拟定了补肾化瘀方,用于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腹异位症相关不孕的研究。 本研究共收集了16 N病例,其中治疗组13例,继发不孕9例,原发不孕4例,平均年龄28.92岁;对照组3例,继发不孕二例,原发不孕二例,平均年龄27.67岁。经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例*5.38%),有效10例(76.gmp,无效互例(7.69对,总有效串为92.31%:对照组显效1例(33.3W,有效1例(33.33知,无效1例(33.3咖,总有效率为66.6Th。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无显薯性差异 (>0.05)。在治疗组中,共 2例妊娠,其中1例于治疗用间妊娠,另1例则于停药后第3周期妊娠;对照组有二例于停药后第3周期妊娠,可见补肾化瘀方在治疗用间是不影响妊娠。在全身症状上,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酣差异。此外,盆腔情况及基础体温(eTX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

曹柏龙[9]2016年在《孙光荣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及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疗效观察》文中提出孙光荣教授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我国着名中医临床学家和文献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原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常委。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继教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文化分会学术顾问、继教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班班主任;北京市第四批师承双百工程——孙光荣老中医中医社区服务示范点指导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中西医结合叁级医院和平里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专家;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工作室顾问。他先后获得国家自学成才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等奖项。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医理论源自《内经》、《难经》、《中藏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同时受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李东垣学术思想影响。孙光荣教授学术思想可以用“中和”二字概括,在“中和,,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中和辨证——中和处方——中和用药”的方法,构建、创新了中医方剂处方模式的新体系——“叁联药组”法,其治疗目标,是实现“上静——中和——下畅”。在“中和辨证”方面,提出了“中和辨证”的“二十元素表”,包括“时令”、“男女”、“干湿”、“劳逸”、“鳏寡”、“生育”、“新旧”、“裕涩”、“旺晦”、“神形”、“盛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从”、“标本”、“逆顺”、“生死”等。其“中和组方”的基本原则是:①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用药;②谨守病机,以平为期;③中病即止,不滥伐无过;④从顺其宜,病人乐于接受。其组方用药注重“天人合一”、“审辨燮和”,采用调气血、护脾胃、平升降、衡出入的治疗方法。在“护正防邪固中和、存正抗邪达中和、扶正祛邪畅中和”的治疗思想引导下。创制了用于调理气血的“孙光荣益气活血安神汤”、用于调理气机升降的“孙光荣扶正祛邪中和汤”、用于治疗咳喘类疾病的“孙光荣化痰降逆汤”、用于治疗痰饮类疾病的“孙光荣涤痰镇眩汤”、用于调理脾胃的“孙光荣益气温中汤”、“孙光荣建中和胃汤”、用于清利下焦湿热的“孙光荣清热利肠汤”、用于补肾培精的“孙光荣益肾振阳汤”等传授弟子入门基本方。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思想注重“识病、断病”,凡病必审病因,在疾病的发病病机中,孙老重视遗传和环境的因素,重视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倡导“审辨燮和”的辨证论治思想,重视“阴阳”对立统一、调和平衡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救死扶伤”的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倡导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生老病死乃自然法则。在整理中医古籍《中藏经》的过程中,孙老提炼出了“寒热虚实生死逆顺”的新八纲辨证思想。通过“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之法,实现五行五脏的调和即气血筋骨之间的平衡。同时注重气机升降,重视“阴阳否格”理论。阴阳否格,则气机不利,升降失常。通过运用中药“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对阴阳、五脏、气血筋骨肉的补益调和,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这种用药方法充分体现了其“中和"的学术思想。“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孙光荣教授临证用药,注重患者形神的调理。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津液来调理形神。其主要方法是“扶正”和“祛邪”,通过“邪去正安”的方法,实现“上静、中和、下畅”的健康状态。孙光荣教授认为,“中和用药”离不开调气血。调气血的实质,就是平衡阴阳,实现气血阴阳的“中和“状态。“中和用药”离不开升降出入,包括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中药本身的升降浮沉、通利汗泻药性。孙光荣教授认为,正气与邪气是对立平衡的统一。气血津液皆为守护之正,六郁、六淫皆为防治之邪。六郁为内邪,六淫为外邪。内邪为本,外邪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所指之邪包括内外之邪。其中“六郁”是导致人体生病的重要原因。“六郁”包括造成疾病的气、血、痰、火、湿、食等病因。欲去其邪,必顾其正。孙光荣教授在运用中药治疗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均注重顾护胃气、补益肾气。孙光荣教授认为,处方用药须按照君臣佐使进行排兵布阵,充分利用药物之间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进行药对配伍。并注重地道药材、药物炮制方法的选用,其目的在于调和药性,增强中药的疗效,减轻其毒副作用。其中药处方,皆以叁个字命名,如“明党参、潞党参、西砂仁、云茯神、灵磁石"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产地、炮制等中药学信息。孙老倡导“天人相应为指导的基本观点;从顺其宜的治疗原则;贵阳贱阴的治疗思想。”认为方贵平和,法需严谨。用药虽多,不可杂乱。必须“胸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处方原则一是“扶正祛邪",二是“补偏救弊”,参照经方模式进行创新。依照药物功效区分君臣佐使,将“叁联药组”构成“叁型组合"方剂结构进行辨证用药,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常言道“用药如用兵",孙老依照药物功效区分君臣佐使,将“叁联药组"构成“叁型组合”方剂结构进行辨证用药的新型处方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按照单味药物的功效进行君臣佐使布局、排兵布阵的处方思想,使其处方变得更加严谨和规范。孙老认为,要想通过治疗使疾病的发展得到控制,就要以“中和"学术思想为指导,审辨燮和,“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通过阴阳、五脏、气血津液的补益调和,达到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孙光荣教授运用“中和”学术思想进行“中和用药”,讲究五个原则——“清、平、轻、巧、灵”,清者,简约也;平者,平淡也;轻者,用药量轻也:巧者,结构严谨也;灵者,灵验也。处方用药,当以“王道"柔抚,不宜似“霸道”之峻猛药攻伐,用药不宜滋腻,为“清”;用药宜平淡、缓和,为“平”;用药适中,剂量不宜过大,’为“轻”;胸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用药如用兵,四两拨千斤,为“巧”;用药效果灵验,为“灵”。“清、平、轻、巧、灵"成为孙老“中和用药”的显着特点。孙光荣运用“中和”学术思想进行辨证论治,在中医咳喘、中风、眩晕、胸痹心痛、胃脘痛、心悸病、妇科经带病、抑郁症、肾衰等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咳喘病诊治方面,注重化痰、降逆、祛湿,提出了“治咳莫忘祛湿热”;在中风病诊治方面,采用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法,善于运用藤类及虫类药物;在眩晕病诊治方面,注重益气活血、补肾、平肝熄风;在胸痹心痛病诊治方面,注重益气活血、振奋心阳、开郁清热、化痰解毒、软坚散结;在不寐病诊治方面,以益气活血为主,清心、泻火为辅;在脾胃病诊治方面,注重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清泻肝火;在心悸病方面,主张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治其本,化痰逐瘀治其标;在抑郁症诊治方面,采用疏肝解郁、益气化痰、开郁益智方法;在肿瘤方面,注重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孙光荣教授归纳肿瘤的病因为十二个字:遗传、意郁、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提出癌症辨证应以各种辨证纲领为主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寒热虚实生死逆顺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精辨证等)。无论用任何辨证纲领,都必须“明经晰纬”,就癌症本身而言,无论任何癌症都是以“正虚邪实”为经,以病因、病机、病位为纬;在妇科月经病方面,注重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其中和学术思想在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等慢性疾病防治方面,同样广泛而有效。在糖尿病肾病方面,孙光荣教授注重补肾化瘀法的运用,同时针对患者的郁、热、湿、毒等兼证进行加减。孙老认为,单是见方抄方,就只能遇一病知一病,如果领悟到应用组方的原则与要点,就可以推而广之,创造性地继承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为系统研究导师孙光荣教授的学术思想,总结其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我们特开展此项研究。本论文分孙光荣教授的“中和”学术思想、孙光荣教授临床经验及临床研究叁章内容。临床经验部分重点介绍孙光荣教授治疗咳喘病、中风病、眩晕病、胸痹心痛病、不寐病、脾胃病、心悸病、抑郁症、肿瘤及妇科月经不调等疾病的诊治经验。临床研究部分,是运用孙光荣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疗效观察。目的和意义:在全面系统总结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观察运用孙光荣教授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的效果,探讨补肾化瘀法在糖尿病肾病W期的临床运用,并将其与口服阿魏酸哌嗪片进行随机对照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在全面系统总结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将120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58),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孙光荣教授补肾化瘀法进行中药干预,随访12周,观察2组HbAlc%、空腹血糖、甘油叁酯、血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中医症状评分、中医症状改善总体疗效等。研究成果: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得到较全面整理,纳入统计的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共120例糖尿病肾病气阴虚血瘀证患者,在共同运用西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上,观察组62例患者采用补肾化瘀中药口服,经过12周治疗观察:①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和对照组HbAlc%均显着下降,P<0.01,2组间降低HbAlc%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②空腹血糖:观察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均显着下降,P<0.01,2组间降低空腹血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脂:观察组和对照组甘油叁酯均显着下降,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血尿酸:观察组患者血尿酸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血尿酸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⑤蛋白尿:观察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明变化,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⑥肾功能方面:观察组肾小球滤过率(GFR)无明显变化,P>0.05,病情稳定;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显着下降,P<0.01,肾损害进行性加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可显着延缓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保护肾脏,P<0.05。⑦中医症状积分:观察组和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显着下降,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⑧根据中医症状改善程度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本次试验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提示运用补肾化瘀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及意义:孙光荣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核心是“中和"二字,包括“中和辨证、中和处方、中和用药"等几个方面。肾虚血瘀证是糖尿病肾病的常见证型,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孙光荣教授倡导“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气阴虚血瘀证患者,在西医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上,运用中药补肾化瘀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血脂、血尿酸代谢,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保护肾脏,延缓糖尿病肾病病情进展,并进一步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在降低血糖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均有显着下降,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到统计学差异。根据中医症状改善程度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总体有效,此效果可能是独立于降血糖以外的其它因素作用的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益气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宋艳华. 第二军医大学. 2004

[2]. 消症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徐慧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

[3]. 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系统评价[D]. 黄飞翔.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辩证、治法及用药规律探讨[D]. 林新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5]. 中药补肾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邢立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

[6]. 补肾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D]. 常青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7]. 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研究[D]. 赵志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0

[8].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的临床研究[D]. 曾惠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0

[9]. 孙光荣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及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疗效观察[D]. 曹柏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益气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