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辐射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基因,荧光,损伤,载体,家蚕,质粒。
抗辐射菌论文文献综述
陈阜新,屠振力,方丽晶[1](2013)在《家蚕添食抗辐射菌培养物的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抗辐射菌培养物添食,调查了其对家蚕茧生产性能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5龄添食抗辐射菌培养物能提高家蚕茧的产质量,且没有延长5龄经过时间,与空白对照相比,0.2%、0.5%及0.8%添食区,全茧量分别提高5.1%、7.2%和9.3%,茧层量分别提高4.6%、8.2%和8.8%,对生命力也无不良影响;不同添食时间的试验结果表明,添食时间越早,抗辐射菌培养物对提高家蚕茧的产质量的效果越明显,3龄起蚕添食区的全茧量与茧层量分别比空白对照增加10.2%和11.3%。(本文来源于《蚕桑通报》期刊2013年02期)
屠振力,叶子期,方俐晶,王家刚[2](2012)在《荧光抗辐射菌的构建及其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构建的抗辐射菌属-大肠杆菌间的泛用穿梭表达载体pZTGL2导入抗辐射菌Deinococcus grandis,进行了荧光标识抗辐射菌的构建及其在没有抗生素的非选择性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后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导入泛用穿梭表达载体pZTGL2后的D.grandis具有荧光活性,荧光标识的D.grandis在没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经14 d继代培养后的最佳培养温度及其生长状况等生物学特性与未标识的D.grandis没有明显差异.进一步对荧光标识D.grandis在非选择性培养基中经14 d继代培养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荧光标识的D.grandis在没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经过14 d的继代培养后的荧光活性与没有经过继代培养的荧光标识的D.grandis无显着差异,而且也没有改变荧光标识的D.grandis对γ-射线的抗性.由以上结果认为:成功构建了荧光标识的抗辐射菌D.grandis,荧光标识的D.grandis在非选择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后仍能表现出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图4表1参18(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屠振力,方俐晶,王家刚[3](2012)在《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一种对电离辐射和其他DNA损伤因子具有极强抵抗能力的细菌,是研究DNA损伤与修复的模式生物。综述了国内外在抗辐射菌研究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生存环境、对DNA损伤因子的抗性、抗性机理及其损伤修复关联基因等方面报道了抗辐射菌的多样性,并探讨了该细菌高效正确的DNA损伤修复机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学、农业、环境修复及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屠振力,钟儒杰,王家刚[4](2009)在《抗辐射菌属-大肠杆菌间的穿梭载体的构建及荧光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抗辐射菌属一大肠杆菌间的穿梭载体,通过此载体使荧光素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方法】以质粒pUE30、pGBM5及pKatCAT为基础,构建抗辐射菌属一大肠杆菌间的穿梭载体,将groEL启动子和荧光素酶基因lux+插入到构建的穿梭载体中得到穿梭表达载体,并将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大小约为5.8kb的抗辐射菌属一大肠杆菌间的穿梭载体pZT17,该载体在没有抗生素的非选择性培养基中能稳定存在。在穿梭载体pZT17的EcoRⅤ部位插入含有groEL启动子和荧光素酶基因lux+的DNA片段,构建得到了穿梭表达载体pZTGL2;利用该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可诱导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结论】构建的穿梭表达载体为以后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来源于抗辐射菌的基因、特别是DNA损伤修复蛋白基因,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杨澜,赵清,韩知峡,邱志群,常晓松[5](2009)在《转染抗辐射菌recO基因对紫外线所致皮肤成纤维细胞氧化及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观察转染recO基因对紫外线(UVB)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抗氧化能力及某些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从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Dr)中克隆recO基因连接到pcDNA3.1/NT-GFP-TOPO载体上并转染HSF细胞,recO转染组分别以0、30、90、120mJ/cm2的紫外线(UVB)进行照射,同时设未转染空白组及转染空质粒组2个对照。检测各组受试细胞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UVB照射24h后,未转染空白组和转染空质粒组总SOD活性水平随UVB照射剂量的增加而下降,MDA、LDH、IL-6及TNF-α含量则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转染recO组细胞在接受与对照组同等剂量的UVB照射后,SOD分泌增加,IL-6分泌减少,在30~120mJ/cm2剂量范围内与2个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MDA、LDH及TNF-α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转染recO基因对UVB照射引起的HSF细胞氧化及某些炎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09年02期)
屠振力,吕霄,姚邦,王家刚,林蓉[6](2008)在《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pugnance)的质粒pUE30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pugnance)ATCC 19172株中存在约14.6 kb、8.7 kb、7.0 kb、3.65 kb、及2.45 kb等5种以上的隐秘性质粒,对其中的约2.45 kb的小型质粒pUE30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该质粒由2 467 bp的碱基对组成,其中包含了267 nt及1 068 nt的2个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和一个AT-rich领域。经过与GenBank的数据库分析,其中267 nt的ORF(repC)与豆科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及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由来的质粒的RepC蛋白质具有一定的同源性;1 068 nt的ORF(repD)与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Sark株的质粒pUE10的RepU蛋白质、嗜热菌(Thermus sp.)ATCC27737株由来的质粒pMY1的RepA蛋白质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研究结果对于利用该小型质粒构建大肠杆菌-抗辐射菌属间的穿梭载体,表明抗辐射菌高效正确的DNA损伤修复机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施美星,屠振力[7](2007)在《抗辐射菌中DNA损伤修复主要基因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辐射红色球菌对电离辐射具有很高的放射线抵抗性,该菌具有惊人的DNA的二条链切断的修复能力,由辐射等引起的切断损伤DNA在几至十几小时内能高效正确地进行完全修复。在对切断的双链DNA进行修复时,除了大肠杆菌等生物在切断的双链DNA修复时出现的蛋白质以外,还有该菌所特有的修复蛋白质也参与修复。本文对该菌所特有的DNA二条链的切断损伤修复的主要基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毛黎[8](2007)在《美发现抗辐射菌自我保护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华盛顿3月20日电 美国国防部军队卫生服务大学研究人员20日表示,他们发现了抗辐射菌在高剂量电离辐射(IR)环境中保护自己的机理。该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开发出保护人们免遭辐射影响的新方法。 50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了抗辐射菌,并认为它的抗辐(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07-03-23)
屠振力,施美星[9](2006)在《重离子射线照射后抗辐射菌基因组DNA的损伤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种类的重离子射线及同一射线的不同剂量照射后引起的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R1的DNA二条链的切断损伤修复时间。结果表明,抗辐射菌经重离子射线照射后所引起的DNA二条链的切断损伤经过培养能被修复;切断的DNA二条链的修复时间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延长;高LET的重离子射线照射所引起的损伤修复比低LET的重离子射线需要更长的时间,损伤修复的时间与射线的LET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性。由此认为:抗辐射菌经照射后引起的DNA二条链切断损伤与射线的种类及照射的剂量有关,照射的剂量越大,射线的LET越高,则DNA二条链的切断损伤越多,损伤修复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刘芬菊,陈剑[10](2004)在《活性氧在抗辐射菌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Dr)是一种对电离辐射与其它DNA损伤因子都具有强大抗性的微球菌,其辐射抗性机制目前不是十分明了。以往的研究认为由于抗辐射球菌是多基因组的细胞而有极强的辐射抗性,最近的研究表明,抗辐射球菌内的一氧化氮合酶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同类酶十分相象,认为一氧化氮是参与氧化还原式调控蛋白质活性ROS的一种。(本文来源于《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4-11-01)
抗辐射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构建的抗辐射菌属-大肠杆菌间的泛用穿梭表达载体pZTGL2导入抗辐射菌Deinococcus grandis,进行了荧光标识抗辐射菌的构建及其在没有抗生素的非选择性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后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导入泛用穿梭表达载体pZTGL2后的D.grandis具有荧光活性,荧光标识的D.grandis在没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经14 d继代培养后的最佳培养温度及其生长状况等生物学特性与未标识的D.grandis没有明显差异.进一步对荧光标识D.grandis在非选择性培养基中经14 d继代培养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荧光标识的D.grandis在没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经过14 d的继代培养后的荧光活性与没有经过继代培养的荧光标识的D.grandis无显着差异,而且也没有改变荧光标识的D.grandis对γ-射线的抗性.由以上结果认为:成功构建了荧光标识的抗辐射菌D.grandis,荧光标识的D.grandis在非选择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后仍能表现出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图4表1参1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辐射菌论文参考文献
[1].陈阜新,屠振力,方丽晶.家蚕添食抗辐射菌培养物的试验初报[J].蚕桑通报.2013
[2].屠振力,叶子期,方俐晶,王家刚.荧光抗辐射菌的构建及其稳定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
[3].屠振力,方俐晶,王家刚.抗辐射菌Deinococcusradiodurans的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2
[4].屠振力,钟儒杰,王家刚.抗辐射菌属-大肠杆菌间的穿梭载体的构建及荧光基因的表达[J].微生物学报.2009
[5].杨澜,赵清,韩知峡,邱志群,常晓松.转染抗辐射菌recO基因对紫外线所致皮肤成纤维细胞氧化及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09
[6].屠振力,吕霄,姚邦,王家刚,林蓉.抗辐射菌(Deinococcusradiopugnance)的质粒pUE30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8
[7].施美星,屠振力.抗辐射菌中DNA损伤修复主要基因群的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07
[8].毛黎.美发现抗辐射菌自我保护机理[N].科技日报.2007
[9].屠振力,施美星.重离子射线照射后抗辐射菌基因组DNA的损伤修复[J].微生物学杂志.2006
[10].刘芬菊,陈剑.活性氧在抗辐射菌中的作用[C].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