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茯苓菌丝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茯苓,菌丝体,多糖,液态,生物量,菌核,菌丝。
茯苓菌丝体论文文献综述
邓波侠,姚川威,邹娟,刘胜贵,胡兴[1](2018)在《茯苓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及茯苓皮中总萜含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茯苓(Wolfiporia cocos)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真菌,本文从茯苓菌核中分离获得菌株,从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分子证据(ITS序列)等方面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确证为茯苓真菌;利用该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和人工栽培,获得茯苓菌丝体和茯苓子实体.比较研究了茯苓发酵菌丝体、茯苓菌核、茯苓皮和茯苓子实体中总萜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茯苓总萜含量:茯苓皮>茯苓发酵菌丝>子实体>菌核,茯苓皮和茯苓发酵菌丝体中茯苓总萜含量显着高于茯苓菌核,可作为提取茯苓萜类化合物的原料.(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蔡爱群,唐福斌,韩伟[2](2016)在《茯苓菌丝体生物量、多糖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经液体培养的茯苓1号[Poria cocos(Schw.)Wolf.Strain 1]、茯苓5.78号(P.cocos Strain5.78)菌株菌丝体,并干燥后称重,比较其生物量产率;采用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菌丝体的多糖吸光度,从而测定出其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茯苓1号比茯苓5.78号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茯苓5.78号菌丝体的多糖含量比茯苓1号高。说明在相同的液体培养基条件下,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不同;茯苓多糖含量也不一样。(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0期)
周燕丽[3](2015)在《茯苓液态发酵条件对菌丝体形态及主要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茯苓是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的一种真菌,属于常见中药,具有渗湿、利尿、健脾等功效。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生产茯苓不受地域、气候、病虫害等条件制约,周期短、产量大,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其主要代谢产物为叁萜和多糖类物质,其中茯苓多糖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肿瘤、抗诱变等功能,叁萜类化合物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肿瘤、抗惊厥、抗炎等功能。相关研究表明丝状真菌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形态与代谢产物的积累相关。本文有鉴于此,通过调控茯苓液态发酵条件,研究菌丝体形态及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研究茯苓液态发酵过程中,改变发酵条件,通过IPP软件分析各条件发酵的菌丝体形态时发现,菌丝体形态和代谢产物积累量发生显着地变化。在基础培养基不变的情况下,培养基各组分及培养条件分别为:葡萄糖浓度为60 g/L,蛋白胨浓度20 g/L,玉米粉浓度20 g/L,KH_2PO_4浓度3 g/L,MgSO_4浓度1 g/L,VB_1浓度8 mg/L及装液量为70 mL;接种量为6%;pH为5;温度为28℃;转速为150 r/min;发酵7 d时,菌丝体形态主要为直径在0.8~2.5 mm之间且表面粗糙的中型菌球,此时有利于茯苓液态发酵胞外多糖的积累。在基础培养基不变的情况下,培养基各组分及培养条件分别为:葡萄糖浓度为20 g/L,蛋白胨浓度10 g/L,玉米粉浓度8 g/L,KH_2PO_4浓度2g/L,MgSO_4浓度1 g/L,VB_1浓度6 mg/L时,在装液量为50 mL,接种量为6%,pH为5.5,温度为26℃,转速为130 r/min,发酵11 d时,菌丝体形态主要为直径在0.8~2.5 mm范围内且表面光滑的中型菌球,此时有利于茯苓胞内叁萜的积累。研究了不同月份液态发酵茯苓菌丝体的形态及主要代谢产物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发酵的菌丝体形态与主要代谢产物产量差异明显,其中,2月份液态发酵的菌丝体中型菌球数量较少,生物量及主要代谢产物产量较低;8月份的菌丝体中型菌球数量较多,生物量及主要代谢产物胞外多糖、水溶性胞内多糖、碱溶性胞内多糖、胞内总叁萜产量均较高,分别高达18.56 g/L、0.91 g/L、14.69%、44.09%和8.81%;且菌丝体形态与代谢产物的关系同样表现为中型且表面粗糙的菌球形态时可促进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的积累,中型且表面光滑的菌球形态可促进胞内叁萜的积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胡朝暾,付明,邹娟,肖文超,张莉娜[4](2014)在《茯苓菌丝体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蛋白质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碳源、氮源、温度和微量元素为单因素,液体深层发酵培养茯苓菌丝体.分别采用超声波破壁法、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菌丝体蛋白质的提取、含量测定和抑菌分析.结果表明:在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混合氮源,微量元素为硫酸锌,温度为26℃时,茯苓菌丝发酵较好;菌丝体蛋白质含量为5.9%,远高于茯苓菌核中蛋白质0.3%-0.6%的含量.抑菌分析表明蛋白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无明显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韩勇[5](2013)在《超声波法提取茯苓菌丝体胞内多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利用茯苓菌丝体胞内多糖,对茯苓菌丝体胞内多糖的超声波法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试验,优化了超声波法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优化的胞内多糖超声波法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3∶1,超声功率100 W,提取温度66℃,提取时间27min。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2.99%。(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张杨,胡高升,韩志福,萧伟,王振东[6](2013)在《茯苓发酵菌丝体中3种主要叁萜酸类成分积累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茯苓发酵菌丝体中3种主要叁萜酸类成分动态积累变化。方法:建立茯苓菌的液体培养方法,采用RP-HPLC测定茯苓发酵菌丝体中去氢土莫酸(DTA),3-表去氢土莫酸(eDTA)和猪苓酸C(PAC)3种主要叁萜酸类成分的含量,色谱条件如下:PLATISIL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5%磷酸水(80∶2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42 nm。结果:在培养后的第8天,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但是3种主要叁萜酸类成分(DTA,eDTA,PAC)的含量在培养周期内呈持续上升趋势,第17天测得3种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1.2%(DTA),0.4%(eDTA),1.0%(PAC),均显着高于栽培茯苓中对应成分[0.2%(DTA),0.12%(eDTA),0.16%(PAC)]。另外,3种成分含量比例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TA与eDTA和PAC的含量比例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58 7,0.971 7。该结果表明DTA为茯苓中叁萜酸类成分生合成途径中的重要中间体。结论:发酵培养17 d的茯苓菌丝体中DTA,eDTA,PAC含量之和为栽培茯苓中含量的5.55倍,说明在本发酵培养条件下,发酵培养生产茯苓中叁萜酸类有效成分技术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3年09期)
韩勇,田艳花[7](2013)在《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采用酸化、加热进行发酵液预处理试验,经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法优化多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发酵液预处理参数为:草酸调节pH值5.0,75℃加热15min;优化的多糖提取工艺条件为:pH值5.9,乙醇体积分数74.7%,醇沉时间11h,在此条件下,粗多糖提取量为11.86g/L。(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3年08期)
韩勇,王仙芝,张虹[8](2013)在《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脱蛋白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为考察指标,研究比较了Sevag法、叁氯乙酸法、酶法、酶-Sevag法对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脱蛋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酶-Sevag法是较佳的脱除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中蛋白质的方法,酶用量1.5%,温度50℃,pH 6.5,脱蛋白2h,Sevag法脱蛋白3次,蛋白质脱除率为87.43%,多糖损失率为10.97%。(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3年07期)
韩勇[9](2013)在《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硫酸酯化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试验,优化了胞外多糖硫酸酯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化的硫酸酯化条件为氯磺酸与吡啶摩尔比1∶3.85,反应温度73℃,反应时间3.34h.在此条件下,硫酸基团取代度为1.02.(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高学玲,杨素云,严云梅,申慧[10](2012)在《响应面法优化茯苓菌丝体总叁萜的液态发酵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茯苓5.78(Poria cocos 5.78)液态发酵生产菌丝体总叁萜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从11个因素中筛选出具有显着效应的初始pH值、VB1、转速、温度4个因素,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影响茯苓菌丝体总叁萜含量的关键因素最佳水平范围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茯苓液态发酵生产菌丝体总叁萜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初始pH5.45、VB17.3 mg/L、转速132 r/min、温度26.6℃。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茯苓菌丝体总叁萜含量为7.06%,比优化前提高近35%。(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茯苓菌丝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收集经液体培养的茯苓1号[Poria cocos(Schw.)Wolf.Strain 1]、茯苓5.78号(P.cocos Strain5.78)菌株菌丝体,并干燥后称重,比较其生物量产率;采用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菌丝体的多糖吸光度,从而测定出其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茯苓1号比茯苓5.78号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茯苓5.78号菌丝体的多糖含量比茯苓1号高。说明在相同的液体培养基条件下,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不同;茯苓多糖含量也不一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茯苓菌丝体论文参考文献
[1].邓波侠,姚川威,邹娟,刘胜贵,胡兴.茯苓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及茯苓皮中总萜含量比较[J].怀化学院学报.2018
[2].蔡爱群,唐福斌,韩伟.茯苓菌丝体生物量、多糖含量的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6
[3].周燕丽.茯苓液态发酵条件对菌丝体形态及主要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
[4].胡朝暾,付明,邹娟,肖文超,张莉娜.茯苓菌丝体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蛋白质抑菌活性[J].怀化学院学报.2014
[5].韩勇.超声波法提取茯苓菌丝体胞内多糖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
[6].张杨,胡高升,韩志福,萧伟,王振东.茯苓发酵菌丝体中3种主要叁萜酸类成分积累动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
[7].韩勇,田艳花.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
[8].韩勇,王仙芝,张虹.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脱蛋白方法研究[J].北方园艺.2013
[9].韩勇.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硫酸酯化工艺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高学玲,杨素云,严云梅,申慧.响应面法优化茯苓菌丝体总叁萜的液态发酵工艺[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