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薯颗粒全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甘薯,颗粒全粉,品质指标,育种
甘薯颗粒全粉论文文献综述
沈升法,吴列洪,李兵[1](2015)在《紫甘薯颗粒全粉加工专用品种育种品质指标和策略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紫甘薯原料品种是影响紫甘薯全粉加工工艺选择和全粉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紫甘薯食味指标与营养成分的关系可以为紫甘薯颗粒全粉专用品种选育提供品质指标依据。本文测定了276份紫甘薯品系的花青素含量、干物率、熟薯的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粉度、黏度,用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研究了花青素、干物率、熟薯糖分对紫甘薯薯泥的粉度及黏度影响,并分析了紫甘薯颗粒全粉专用品种选育的优势、难点和策略。结果表明,紫甘薯薯泥粉度与黏度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干物率是影响薯泥粉度和黏度的最重要因素;熟薯糖分对薯泥粉度和黏度有极显着的影响,熟薯还原糖对薯泥粉度的负面影响是非还原糖的5.84倍,对薯泥黏度的有利影响是非还原糖的1.60倍。花青素与干物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并对熟薯可溶性糖及其还原糖的形成有极显着的不利影响,对熟薯非还原糖的形成有显着的不利影响,这有利于紫甘薯聚合高花青素、高干物率、低熟薯糖分品质性状的选育;全粉加工品种的干物率要求在34.40%以上,且本试验群体的品种选育机率仅2.54%。本研究提出花青素含量、干物和热薯可溶糖含量是紫甘薯颗粒全粉专用品种的育种品质指标,选择高花青素、高干物率亲本与高干物率、低熟薯糖分非紫薯亲本杂交,或者与高花青素、高干物率亲本杂交,是获得紫甘薯颗粒全粉专用品种更高效的常规杂交育种策略。(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成,木泰华,何伟忠,孙红男[2](2014)在《鲜甘薯还原糖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对颗粒全粉色泽影响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分析鲜甘薯中的还原糖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对甘薯颗粒全粉色泽影响程度,在分别测定了56个不同品种鲜甘薯还原糖含量、PPO活性以及由这些品种所制备甘薯颗粒全粉色泽(L*、a*、b*值)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四分位差法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对鲜甘薯还原糖含量和PPO活性与L*、a*、b*值的离散程度及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鲜甘薯还原糖含量与PPO活性的离散程度均较高,且与鲜薯还原糖含量相比,PPO活性对甘薯颗粒全粉色泽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4年02期)
[3](2012)在《甘薯颗粒全粉生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技术简介甘薯颗粒全粉是一种新型的甘薯脱水加工制品。其加工过程为:鲜薯经筛选、清洗、去皮、切片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组成薯体的甘薯细胞完整的分解为若干单个甘薯细胞,并采用低剪切力、低挤压力的干燥方式干燥而得到的一种粉末状甘薯制品。该工艺主要特征为"一步热处理结合气流干燥",省略了一般企业常用的"回填"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使用该工艺可使甘薯颗粒全粉游离淀粉含量低于6%。(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期刊2012年23期)
[4](2012)在《甘薯颗粒全粉生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1)技术简介甘薯颗粒全粉是一种新型的甘薯脱水加工制品。该工艺主要特征为"一步热处理结合气流干燥",改善了一般企业常用的加工工艺,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研究室早在2005年就开展了甘薯颗粒全粉的相关研究。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该研究室目前已掌握了甘薯颗粒全粉产业化过程中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并成功地生产出具有白色、黄色和紫色等多种甘薯颗粒全粉产品。(2)产品标准和加工工艺目前该产品无行业及国家标准,可参考相关企业标准游离淀粉率<10%;加工工艺:鲜薯→筛选→清洗→去皮→切片→蒸煮→分散→干燥→成品。(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2年07期)
李思宁,李珂,王蕾,卢晓黎[5](2011)在《甘薯品种对熟化甘薯热风干燥特性及其颗粒全粉品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薯73、川薯20、川薯294、CS1-21-1、泉薯9号、宁薯23-1、浙薯23、浙薯70及徐薯18等9个甘薯品种为原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品种甘薯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干燥特性,分析甘薯品种与其全粉品质及得率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鲜薯成分中影响熟化甘薯热风干燥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可溶性糖的含量,而影响颗粒全粉得率及品质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淀粉、可溶性糖、粗蛋白及多酚氧化酶、β-淀粉酶活性。鲜薯的水分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越低,淀粉含量越高,加工成颗粒全粉的产品得率越高。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①9种甘薯的干燥过程均符合传统的干燥速率曲线规律。其在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大小基本一致,而在降速段干燥速率出现较大差异主要是由甘薯内部可溶性糖含量的不同所造成。在相同的干燥条件下,将川薯73、CS1-21-1、宁薯23-1及浙薯23干燥至含水率10%以下所需的干燥时间相对较短,而徐薯18及浙薯70的干燥时间较长。②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甘薯颗粒全粉评价综合指标=0.2096×Z1+0.1385×Z2+0.0912×Z3+0.0607×Z4+0.25×Z5+0.25×Z6。试验研究的9个甘薯品种中,以川薯73制得的颗粒全粉综合品质最好,川薯20、宁薯23-1次之,泉薯9号最差。③甘薯颗粒全粉品质与鲜薯基本成分相关性分析表明:颗粒全粉的复水性与鲜薯中的β-淀粉酶活性呈显着负相关,色泽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而气味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甘薯颗粒全粉得率与鲜薯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得率与鲜薯的水分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本试验研究的9个甘薯品种中,最适宜加工颗粒全粉的甘薯品种为川薯73,其制成的颗粒全粉综合品质最好,且干燥效率及产品得率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03)
何伟忠,木泰华,于明[6](2011)在《浅谈甘薯颗粒全粉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甘薯生产大国,甘薯年产量、年种植面积和甘薯种质资源均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甘薯加工业的发展却相对缓慢。这主要体现为现行甘薯加工制品单一,一般仅为粉条、粉丝和淀粉等初级产品;传统甘薯加工制品多系(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1年01期)
何伟忠,木泰华,于明[7](2010)在《甘薯颗粒全粉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甘薯颗粒全粉的评价指标,分别测定了56种不同品种甘薯颗粒全粉的感官指标(L*、a*、b*和中位径D50)、理化指标(游离淀粉、水分、得率、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和灰份)和功能性指标(持油能力、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溶解度和吸水指数WAI),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甘薯颗粒全粉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甘薯颗粒全粉的感官评价指标分别为L*和b*;理化评价指标分别为游离淀粉和得率;功能性评价指标分别为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何伟忠,木泰华,于明[8](2010)在《甘薯颗粒全粉专用品种筛选指标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甘薯颗粒全粉加工专用品种的筛选指标,测定了56种不同鲜甘薯品种的淀粉、粗蛋白、脂肪、纤维、干率等理化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鲜薯中的代表性指标为干率、粗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此基础上结合甘薯颗粒全粉的评价指标,对颗粒全粉评价指标与鲜薯成分代表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后发现:鲜薯干率与颗粒全粉b*值呈负相关,与颗粒全粉得率呈正相关。此外,鲜薯可溶性糖与颗粒全粉得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可将鲜薯干率和可溶性糖含量作为筛选甘薯颗粒全粉加工专用品种的两项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吴列洪,杜震珍,汤惠芬,沈升法,李兵[9](2009)在《甘薯颗粒全粉回填法关键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甘薯回填法颗粒全粉的回填工艺,结果表明,鲜薯泥和回填粉的最佳比例为1∶1~1.25,回填粉用40~80目的效果最好,得到颗粒全粉中80目以上的达32.59%。(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09年07期)
何伟忠,木泰华,孙艳丽[10](2007)在《甘薯颗粒全粉游离淀粉含量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薯为原料,研究了浸钙浓度、乳化剂添加量、蒸煮时间、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对甘薯颗粒全粉游离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浸钙浓度、蒸煮时间和冷冻温度对甘薯颗粒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07年07期)
甘薯颗粒全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比较分析鲜甘薯中的还原糖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对甘薯颗粒全粉色泽影响程度,在分别测定了56个不同品种鲜甘薯还原糖含量、PPO活性以及由这些品种所制备甘薯颗粒全粉色泽(L*、a*、b*值)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四分位差法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对鲜甘薯还原糖含量和PPO活性与L*、a*、b*值的离散程度及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鲜甘薯还原糖含量与PPO活性的离散程度均较高,且与鲜薯还原糖含量相比,PPO活性对甘薯颗粒全粉色泽的影响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薯颗粒全粉论文参考文献
[1].沈升法,吴列洪,李兵.紫甘薯颗粒全粉加工专用品种育种品质指标和策略的初步探讨[J].核农学报.2015
[2].王成,木泰华,何伟忠,孙红男.鲜甘薯还原糖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对颗粒全粉色泽影响的比较研究[J].食品科技.2014
[3]..甘薯颗粒全粉生产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2
[4]..甘薯颗粒全粉生产技术[J].农产品加工.2012
[5].李思宁,李珂,王蕾,卢晓黎.甘薯品种对熟化甘薯热风干燥特性及其颗粒全粉品质的影响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1
[6].何伟忠,木泰华,于明.浅谈甘薯颗粒全粉的特性[J].农产品加工.2011
[7].何伟忠,木泰华,于明.甘薯颗粒全粉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0
[8].何伟忠,木泰华,于明.甘薯颗粒全粉专用品种筛选指标的初步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0
[9].吴列洪,杜震珍,汤惠芬,沈升法,李兵.甘薯颗粒全粉回填法关键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9
[10].何伟忠,木泰华,孙艳丽.甘薯颗粒全粉游离淀粉含量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食品科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