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过程论文_刚傲,马玉祥,牛旭阳,张少华,董国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互作用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等离子体,疏水,黄铁矿,微管,激光,水化。

相互作用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刚傲,马玉祥,牛旭阳,张少华,董国海[1](2019)在《孤立波与水平板相互作用过程涡演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对孤立波与下潜水平板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PIV技术测量了水平板周围流场的演化特征,实验结果发现在水平板的迎浪侧和背浪侧均会产生涡,但涡的演化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基于小波变换的涡结构识别方法,对流场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孤立波与平板相互作用过程迎浪侧与背浪侧的涡结构。结果表明,水平板迎浪侧涡的尺寸会随着波高的增大而增大,与波高呈正相关;背浪侧涡的尺寸与波高的相关性较弱。(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9-08-16)

姜炜曼,李玉同,张喆,朱保君,张翌航[2](2019)在《纳秒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激光强度对微波辐射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中,通常能够产生时间尺度长达百纳秒量级的微波辐射,形成的复杂电磁环境会干扰或损坏机械电子设备,并给物理过程的准确认识与表征带来困难.然而,目前对于微波辐射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本文通过系统地改变纳秒激光与等离子体作用过程中入射的激光能量以改变入射激光强度,发现微波辐射强度随激光强度非单调变化.在较低的激光强度下,辐射强度随激光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辐射场时间波形呈现连续振荡的特征,辐射频谱包含低于和高于0.3 GHz两部分分量;在较高的激光强度下,辐射强度随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辐射场时间波形表现为数十纳秒的单极性辐射,辐射频谱主要包括0.3 GHz以下的分量.分析表明,导致微波波形和频谱差别的原因是辐射机制发生了变化.在较低的激光强度下,微波辐射由偶极辐射和靶上电子束向真空出射共同作用产生,其中偶极辐射占主导;在较高的激光强度下,微波辐射主要由靶上电子束向真空出射产生.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纳秒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微波辐射机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借助微波辐射诊断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逃逸电子、靶面鞘层场等问题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周游[3](2019)在《黄铁矿浮选过程中气泡-颗粒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气泡间液膜薄化破裂过程是颗粒-气泡粘附的关键过程。诱导时间表示在浮选过程中,将颗粒粘附在气泡上所需的液膜薄化破裂时间。目前,诱导时间的测量主要使用Glemobtsky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静态颗粒床层,但是在浮选过程中,所有的颗粒都处于运动状态,因此使用Glemobtsky方法进行的诱导时间测量并不能完全代表浮选中的颗粒-气泡粘附相互作用。同时,由于存在大量气泡和颗粒,很难采用高速摄像头确定浮选槽中的颗粒-气泡粘附过程的临界接触时间。因此,采用基本的浮选模型成为研究颗粒-气泡在浮选中临界接触时间的重要手段。此外,疏水力作为颗粒-气泡粘附过程的重要驱动力,其来源和大小仍不明确,尽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手段能够对疏水力和液膜薄化过程进行测量,但是在待测颗粒高度非规则的条件下,颗粒-气泡相互作用过程中疏水力的测定是非常困难的。碰撞后气泡和黄铁矿颗粒之间的粘附相互作用模型可以为浮选过程中颗粒-气泡矿化过程提供新的理论视角。论文首先通过对黄铁矿纯矿物样品进行微浮选试验,得到了不同化学条件下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和浮选时间的关系,并用经典一阶动力学模型:R=R_∞??1-exp(-kt)??对不同条件下浮选回收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和浮选速率常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经典一阶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黄铁矿在黄药溶液中的浮选动力学(R~2>0.99)。基于CCD高速动态相机测量了气泡图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 6.0,Media Cybernetics)对气泡图像进行分析,得到了Finch-Dobby模型中的关键参数:气泡大小和气泡上升速度。利用Finch-Dobby模型给出了颗粒-气泡表面在不同流态下(势流,中间流和斯托克斯流)的相互作用以及浮选回收速率常数和浮选概率的函数关系,给出了流动和非流动气泡表面的临界接触时间计算通式。试验结果表明,气泡的雷诺数为80.16,适用于势流模型,对于流动气泡和非流动气泡表面,浮选速率和临界接触时间的函数关系均为指数衰减关系(R~2=0.9999)。结合浮选速率试验结果,可以计算得到颗粒-气泡间的临界接触时间。流动气泡表面的临界接触时间趋向于低于非流动气泡表面的临界接触时间,而当颗粒粒度越小,颗粒的沉降速度V_s越小,流动气泡和非流动气泡的结果相接近。基于颗粒-气泡的碰撞效率,考虑了颗粒粒度对浮选概率的影响(碰撞半径),推导了颗粒-气泡不同流态下相互作用的一阶速率常数方程:=kβπ(U_b+BV_s)N_1 N _2P/N_1。该模型可以结合经典Finch-Dobby模型对不同流态下的气泡-颗粒相互作用以及流动和非流动气泡表面的临界接触时间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浮选速率和临界接触时间的函数关系为指数衰减关系(R~2=0.9999)。结合浮选速率试验结果,可以得到颗粒-气泡间的临界接触时间。对于经典Finch-Dobby模型,浮选概率与颗粒粒度无关,而基于颗粒-气泡碰撞效率的一阶速率方程加入了颗粒粒度对浮选概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粒度范围内(从-75+38μm到-212+150μm),随着颗粒粒度的增加,新模型的结果接近于Finch-Dobby模型。通过CCD高速动态相机,探索了颗粒在移动气泡表面的滑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CCD高速动态相机研究了不同初始碰撞角,矿浆pH值、捕收剂用量和颗粒粒度下黄铁矿颗粒在气泡表面滑动的滑动过程,并记录了滑动时间,探索了溶液化学环境对黄铁矿颗粒在气泡表面滑动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初始碰撞角、pH值、黄药浓度和颗粒粒度均显着影响黄铁矿颗粒在气泡表面的滑动过程,滑动时间可以采用下式估计:t_(sl)=β_1(p H)~(β2)(C_P _(AX))~(β3)(D _P)~(β4),其中β1,β2,β_3和β_4系数是碰撞角θ_r的函数。当碰撞角θ_r在0~o和90~o之间时,系数β_2和β_4为正值,而系数β_3为负值,表明滑动时间与矿浆pH和D_p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黄药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实验和计算的滑动时间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平均相对误差为2.18%。该关联式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可用于较大范围的滑动时间预测,便于更好地理解黄铁矿颗粒在滑动相互作用过程中与气泡的粘附相互作用。基于Glemobtsky方法的诱导时间试验,综合运用Yoon理论和Stefan-Reynolds模型研究了气泡和黄铁矿颗粒间的液膜薄化过程,提出了黄铁矿——黄药体系疏水力常数(K_(132))的计算方法。应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求解了Stefan-Reynolds模型,得到了不同给定疏水力常数下水化膜薄化过程的时空演化规律,并结合Yoon理论确定的临界水化膜厚度(h_(cr))和试验确定的诱导时间确定了气泡与颗粒相互作用过程的关键参数——疏水力常数(K_(132))。探索了溶液化学条件对黄铁矿-气泡间水化膜薄化过程的影响,水化膜薄化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诱导时间,疏水力常数,能垒和临界水化膜厚度(h_(cr))可以采用下式估计:Y=β_1(Co nc.)~(β2)(p H)~(β3),并采用系数消去法定量分析了溶液化学条件对水化膜薄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酸碱度是最显着的变量(b(β_3=0)≥0.98)。黄铁矿颗粒-气泡在黄药溶液中的水化膜薄化过程既取决于静电双层力,也取决于疏水力,液膜和胶体力对气泡-颗粒间的吸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探索了通过改变浮选溶液化学环境改善煤炭浮选脱硫的可行性。探索了抑制剂对煤炭-黄铁矿浮选体系中的改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黄药捕收剂下,淀粉抑制剂对黄铁矿和煤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且该差异随着黄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zeta电位分析了黄药在煤样和黄铁矿表面的吸附特性,采用溶液消耗法确定了黄药在黄铁矿/煤颗粒表面的吸附密度,结果表明,黄药在煤表面的吸附量远低于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同时,黄药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随溶液pH的增加而减少,而黄药在煤表面的吸附量几乎与溶液pH无关,此外,黄铁矿样品的超声波脱泥处理有利于大量减少黄药在浮选过程中的药剂消耗。通过XPS对煤样的官能团进行分析,确定了两种煤样的亲水性系数HA,结果表明,在淀粉抑制剂存在条件下,煤表面亲水性差异对黄铁矿浮选结果无明显影响。黄铁矿在煤中浮选过程相应参数如临界接触时间,粘附概率,临界碰撞角,浮选回收率和浮选速率常数可以采用下式估计:Y=β_1(Co nc.)~(β2)(p H)~(β3)(H A)~(β4)(D _p)~(β5),并对溶液化学条件对黄铁矿在煤中浮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显着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抑制剂存在的条件下,溶液酸碱度和粒度是黄铁矿在煤中的浮选过程最显着的变量,而煤样表面的亲疏水性对黄铁矿在煤中浮选行为没有显着影响。该论文有图86幅,表31个,参考文献202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孟凡娟,张广成,尹文娟,王丽燕,孙金生[4](2019)在《红螯光壳螯虾细胞自噬过程中自噬体与微管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方面研究提示自噬在病毒侵染增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虾类自噬研究报道极少,了解虾类细胞自噬将为虾病害免疫研究开辟新的思路。自噬相关蛋白LC3是自噬过程的标志性蛋白,存在于自噬体膜上,前期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红螯光壳螯虾自噬相关蛋白LC3(CqLC3)和微管蛋白α-tubulin (Cqα-tubulin)具有互作关系。为深入揭示红螯光壳螯虾细胞自噬体的运输途径,本实验通过体外重组构建了蛋白表达载体pET-HISCqLC3和pET-GST-Cqα-tubulin,并诱导表达,利用亲和层析法分别纯化获得HIS和GST融合表达蛋白HIS-CqLC3和GST-Cqα-tubulin,利用GST pull-down实验验证发现,CqLC3与Cqα-tubulin存在相互作用。微管抑制剂长春新碱解聚微管后,利用MDC染色法检测自噬体发现,红螯光壳螯虾细胞微管解聚破坏后自噬体积累增多,细胞不能正常完成自噬反应,因此可知,红螯光壳螯虾细胞自噬体可通过CqLC3与微管相互作用,微管在红螯光壳螯虾细胞自噬过程中对自噬体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次揭示了虾类细胞自噬反应中自噬体的运输途径,研究结果为虾类细胞自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翔[5](2019)在《不同非均质系数下的岩石孔-隙相互作用裂纹扩展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岩石的孔-隙相互作用规律,同时对岩石的非均质系数研究也较少这一问题,利用RFPA软件,对岩石的孔-隙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考虑岩石的不同非均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非均质系数对孔隙相互作用模式影响较大,不同非均质度下的岩石变形经历3个阶段。研究结果可为认识孔隙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王友华[6](2019)在《幽门螺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耐药过程中外排泵基因hefA/D/G和耐药基因gyrA/rdxA突变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胃内重要致病菌,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其相关疾病的防治及降低胃癌的发生极为重要。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疗法主要是抗菌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及铋剂,然而由于抗菌药耐药率的不断上升,使得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不断下降,给临床根除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微生物产生耐药的常见机制有几种,包括产生药物代谢酶使药物失活、靶向改造药物的作用靶点、改变药物代谢酶、降低细胞膜通透性减少药物进入细胞的量及通过外排泵主动将胞内药物泵出胞外。改造药物的作用靶点是微生物对喹诺酮类抗菌药如左氧氟沙星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通过抑制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而产生抗菌活性,当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发生特定位点突变时细菌会对喹诺酮类抗菌药产生耐药。改变药物所需的代谢酶是硝基咪唑类抗菌药如甲硝唑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甲硝唑发挥作用需要菌体内的硝基还原酶将其还原成亚硝基衍生物,该亚硝基衍生物可引起DNA损伤而发挥抗菌作用,当亚硝基还原酶合成受干扰时即可对硝基咪唑类抗生素产生耐药。通过外排泵将胞内药物主动泵出菌体外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状的另一重要机制。耐药结节分化(resistance nodulation division,RND)家族转运蛋白是微生物外排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ND类外排泵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是革兰氏阴性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基因组中存在叁套编码RND类外排泵的基因,分别命名为hefA/B/C、hefD/E/F和hefG/H/I,其中hefA、hefD、hefG编码外膜通道蛋白。目前有不少研究报道外排泵基因过表达和耐药的产生相关但是结论不一,既往认为外排泵基因的过表达主要与多重耐药的产生相关,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外排泵基因hefA在单一甲硝唑耐药菌株或阿莫西林耐药菌株中高表达,使用外排泵抑制剂或敲除hefA基因能显着增高部分菌株对甲硝唑和阿莫西林的敏感性,敲除后再回补hefA基因会降低这部分菌株对甲硝唑和阿莫西林的敏感性。但也有学者提出敲除外排泵系统中的基因hefF和hefI对药物敏感性无明显影响。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发现hefA、hefD的表达在多重耐药菌株中显着高于全敏感菌株及单一耐药菌株,而hefG的表达在不同耐药背景的菌株中没有显着差异。RND类外排泵基因hefA、hefD和hefG在幽门螺杆菌产生耐药的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敲除外排泵基因能否预防耐药基因突变的发生?这些都尚无定论,此外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在克拉霉素诱导幽门螺杆菌耐药过程中,外排泵基因表达与克拉霉素特异性耐药基因23SrRNA的突变相互影响,那么,在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诱导耐药的过程中是否也同样如此?为此,本文通过筛选临床菌株和标准菌株进行诱导耐药实验及外排泵基因敲除实验,探讨RND类外排泵基因hefA、hefD和hefG在幽门螺杆菌耐药中的作用,及其与耐药基因突变间的关系。材料方法:(一)全敏感临床菌株在诱导耐药过程中外排泵基因表达及耐药基因突变检测1.从我们前期研究保存的800余株幽门螺杆菌中筛选出7株对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利福平和四环素六种常用的抗菌药全敏感的幽门螺杆菌株。2.用琼脂稀释法确认筛选出的7株全敏感临床菌株的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以此作为后续诱导耐药的起始浓度。3.对上述7株全敏感临床菌株通过梯度升高培养环境中抗菌药浓度的方法,逐步诱导敏感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及甲硝唑产生耐药。4.收集每个抗菌药梯度诱导过程中菌株的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左氧氟沙星的耐药基因gyrA及甲硝唑的耐药基因rdxA,通过测序获得这两个耐药基因碱基序列,并翻译成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5.收集每个抗菌药梯度诱导过程中菌株的RNA,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排寒泵基因hefA、hefD、hefGmRNA的表达水平。(二)耐药基因突变对MIC及外排泵功能的影响1.筛选诱导耐药过程中获得的6种不同的gyrA基因突变序列及3种不同的rdxA基因突变序列,将其分别转入4株全敏感菌株(1株26695标准株,3株临床菌株)中,以此构建耐药基因突变菌株。2.收集亲代菌株和gyrA基因突变菌株的DNA,确认耐药基因gyrA和rdxA突变位点的变化情况,并检测其MIC。3.通过Hoechst 33342积聚实验观察幽门螺杆菌转化耐药基因gyrA和rdxA突变前后外排功能变化。(叁)敲除外排泵基因hefA、hefD、hefG在逆转和预防耐药基因突变中的作用1.使用全敏感标准菌株26695,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92MDR、F38MDR和M10MDR,单一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639LE和298LE,单一甲硝唑耐药菌株23MZ,分别构建外排泵基因hefA、hefD和hefG单基因敲除的子代敲除株。2.通过生长抑制实验检测亲代菌株26695及其外排泵基因敲除的子代菌株对抗菌药耐受力的改变。3.将亲代菌株26695及其外排泵基因敲除的子代菌株进行诱导耐药处理,收集菌株基因组DNA,观察敲除外排泵基因能否预防gyrA基因和rdxA基因突变发生。4.比较亲代菌株和敲除外排泵基因的子代菌株MIC值变化,并收集其基因组DNA,观察敲除外排泵基因能否逆转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耐药。5.比较亲代菌株和敲除外排泵基因的子代菌株在左氧氟沙星作用下,叁种外排泵基因的表达变化,探究叁种外排泵基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结果:(一)全敏感临床菌株在诱导耐药过程中外排泵基因的表达及耐药基因的突变1.诱导菌株耐药:成功将7株全敏感菌株分别用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诱导至耐药。2.左氧氟沙星诱导耐药过程中外排泵基因的表达及耐药基因gyrA突变(1)gyrA基因突变情况:比对各个诱导阶段左氧氟沙星耐药基因gyrA的突变情况,在7个诱导系列中均检测到gyrA基因第91位天冬氨酸和第87位天冬酰胺的突变,少部分菌株出现第85位甘氨酸和第88位丙氨酸的突变。在6株菌株诱导过程中首先检测到第91位天冬氨酸的突变,1株菌株中首先检测到第88位丙氨酸的突变。当第87位天冬酰胺发生突变时,第91位氨基酸可发生回复突变。(2)外排泵基因表达情况:比较左氧氟沙星诱导耐药的各个阶段外排泵基因hefA、hefD和hefG的表达情况,在诱导的过程中,多株敏感菌株在1/2×MIC诱导阶段出现了外排泵基因hefA、hefD和hefG的表达升高,且发生在特异性耐药基因突变之前,在后续的诱导过程中外排泵的表达呈现一定的波动。(3)外排泵基因相关性分析:基于各个诱导阶段外排泵基因hefA、hefD和hefG的表达量情况做相关性分析,在左氧氟沙星诱导耐药过程中,hefA、hefD的基因表达有显着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0.713,P<0.0001),而hefA与hefG之间无显着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0.232,P=0.085),hefD与hefG之间无显着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0.084,P=0.539),提示在左氧氟沙星诱导过程中hefA、hefD可能共同发挥作用,而hefG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于hefA和hefD的作用。3.甲硝唑诱导耐药过程中外排泵基因表达及耐药基因rdxA突变(1)rdxA基因突变情况:比对各个诱导阶段甲硝唑耐药相关基因rdxA的突变情况,不同的菌株在诱导之前及诱导过程中碱基及氨基酸序列都有较大的差异。6株菌株可检测到rdxA基因突变但其突变位点各不一样,1株菌株在甲硝唑诱导耐药的过程中无碱基突变。提示rdxA基因突变作为指示甲硝唑耐药的分子指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外排泵基因表达情况:在甲硝唑诱导的初始阶段,菌株在1/2×MIC诱导阶段出现了部分外排泵基因hefA、hefD和hefG的表达升高,且发生在特异性耐药基因突变之前,在后续诱导过程中外排泵基因的表达呈现一定的波动。(3)外排泵基因相关性分析:基于各个诱导阶段外排泵基因hefA、hefD和hefG的表达量情况做相关性分析,在甲硝唑诱导耐药过程中,hefA和hefD无明显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0.048,P=0.706),hefA 和 hefG 无明显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0.204,P=0.109),hefD 和 hefG 无明显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0.154,P=0.229),提示在甲硝唑诱导耐药过程中hefA、hefD和hefG叁者的基因表达均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二)耐药基因突变对幽门螺杆菌MIC和外排功能的影响1.构建gyrA耐药基因突变株:选用全敏感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26695和临床分离株J5A、R28和39作为受体菌株进行自然转化,成功在上述4株受体菌株中构建了gyrA基因的6种氨基酸突变(87N/91N;87K/91N;87K/91G;87N/91G;87K/91D;87N/91Y)。2.gyrA耐药基因突变对菌株MIC的影响:检测左氧氟沙星对亲代菌株及氨基酸突变后菌株的MIC,结果显示gyrA基因突变菌株较亲代菌株都有MIC的升高,左氧氟沙星对亲代菌株的MIC在0.03-0.25mg/L 之间,gyrA基因发生87N/91N、87N/91G、87N/91Y突变的菌株MIC在0.38-1.5mg/L之间,相较亲代菌株升高幅度小于4倍。gyrA基因发生87K/91N、87K/91G、87K/91D突变的菌株MIC在1.0-32mg/L之间,相较亲代菌株升高幅度在4倍以上。3.gyrA耐药基因突变对菌株外排功能的影响:比较亲代菌株及耐药基因突变子代菌株之间的荧光外排功能,结果显示gyrA发生87N/91N、87K/91N、87N/91G突变的子代菌株较亲代菌株外排泵功能无显着差异,gyrA发生87K/91D、87K/91G、87N/91Y突变的子代菌株较亲代菌株外排泵功能有所升高(P<0.05)。4.构建rdxA耐药基因突变株:选用全敏感菌株26695、J5A、R28和39作为受体菌株进行3种甲硝唑耐药基因突变的自然转化。成功在4株受体菌株上构建了rdxA基因194位点插入突变(194位点插入碱基A,194insertA),其余两种突变未能成功构建,提示194insertA突变是一种有效的甲硝唑耐药基因突变方式。5.rdxA耐药基因突变对菌株MIC的影响:检测亲代菌株及转化了rdxA基因194insertA突变的菌株MIC,结果显示甲硝唑对亲代菌株的MIC在0.5-2mg/L之间,rdxA基因发生194insertA突变的菌株MIC在8-16 mg/L之间,相较亲代菌株升高幅度在4倍以上。6.rdxA耐药基因突变对菌株外排功能的影响:比较亲代菌株及耐药基因突变子代菌株间荧光外排功能,结果显示当rdxA基因发生194insertA突变时细菌外排功能增强(P<0.05)。(叁)外排泵基因hefA、hefD、hefG敲除在逆转和预防耐药基因突变的作用1.构建外排泵基因敲除菌株:选用全敏感标准菌株26695、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株92MDR、F38MDR和M10MDR、单一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639LE和298LE、单一甲硝唑耐药菌株23MZ,分别构建了外排泵基因hefA、hefD和hefG单基因敲除株,成功构建不同的外排泵基因敲除菌株,依照WT_△hefA、WT_△hefD、WT_△hefG方式对子代菌株分别进行命名。2.敲除外排泵基因对外排泵功能的影响:荧光信号积聚实验提示相比较于亲代菌株26695,外排泵基因敲除菌株26695_△hefA、26695_△hefD、26695_△hefG外排功能减弱(P<0.05)。3.敲除外排泵基因对抗菌药耐受力的影响:生长抑制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亲代菌株26695,外排泵基因敲除株26695_△hefA、26695_△hefD、26695_△hefG对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的耐受力减弱(P<0.05)。4.敲除外排泵基因对预防耐药基因突变的作用:使用左氧氟沙星诱导耐药的结果显示,亲代菌株26695在2×MIC诱导阶段发生了 gyrA基因272碱基突变,敲除株26695_AhefD和26695_AhefG均在2×MIC诱导阶段发生了gyrA基因273碱基突变,敲除株26695_AhefA在32×MIC诱导阶段发生了gyrA基因271碱基突变;使用甲硝唑诱导耐药的结果显示亲代菌株26695在8×MIC诱导阶段检测到rdxA基因突变,敲除株26695_AhefD在8×MIC诱导阶段检测到rdxA基因突变,敲除株26695_AhefG在16×MIC诱导阶段检测到rdxA基因突变,而敲除株26695_AhefA在诱导过程中未检测到rdxA基因的耐药基因突变。提示hefA基因敲除有利于预防耐药基因gyrA/rdxA突变的发生。5.敲除外排泵基因对逆转耐药及耐药基因突变的作用:检测亲代菌株及其外排泵敲除的子代菌株的MIC,结果显示相较于亲代菌株M10MDR及23MZ,甲硝唑对敲除株 M10MDR_AhefA、M10MDR_AhefD、M10MDR_AhefG、23MZ_AhefA、23MZ_AhefD的MIC显着降低,变化幅度在4倍以上。甲硝唑对其他菌株的MIC虽有降低,但变化幅度小于4倍。检测左氧氟沙星对亲代株与敲除株的MIC,虽有部分菌株MIC有所降低,但变化幅度均小于4倍。比对亲代株与子代敲除株rdxA基因序列,可见敲除株10MDR_AhefA、M10MDR_AhefD、M1OMDR AhefG、23MZ_AhefA、23MZ_AhefD均可检测到耐药位点的变化,部分耐药突变位点可发生回复突变,尤其是在单一甲硝唑耐药菌株。6.外排泵基因hefA、hefD及hefG的相互影响:第一部分的研究提示菌株在左氧氟沙星诱导耐药过程中,hefA、hefD基因的表达有显着相关性。因此我们进一步比较不同的外排泵基因敲除株在左氧氟沙星刺激下hefA、hefD和hefG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敲除hefA基因后的菌株hefD的表达量相较于野生型菌株下降(P<0.05),敲除hefD基因后的菌株hefA的表达量相较于野生型菌株下降(P<0.05),提示在左氧氟沙星刺激下二者可能共同发挥作用;敲除hefA基因后hefG的表达量相较于野生型菌株可升高也可无显着变化,敲除hefG基因后hefA的表达量相较于野生型菌株下降(P<0.05),提示hefA的表达可能需要hefG的参与,而hefG的表达并不完全受hefA基因表达的影响;敲除hefD基因后hefG的表达量相较于野生型菌株可升高、降低或无显着变化,敲除hefG基因后hefD的表达量相较于野生型菌株下降(P<0.05),提示hefD的表达可能需要hefG的参与,而hefG的表达并不完全受hefD基因表达的影响。上一部分的研究提示全敏感的幽门螺杆菌在甲硝唑诱导耐药过程中,hefA、hefD和hefG基因表达显着无相关性,所以未再进行hefA、hefD和hefG基因敲除后的相关性分析。结论:1.GyrA基因第87位和第91位氨基酸的变化对左氧氟沙星耐药较为重要。rdxA基因的突变在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其用于指示甲硝唑耐药方面价值有待进一步的证实。2.细菌外排泵在抗菌药刺激的早期即显着升高,且发生在特异性耐药基因突变之前,当耐药基因突变后外排泵的表达水平并不随着抗菌药浓度增高而增高。提示:外排泵可能在幽门螺杆菌产生耐药的早期高表达,对抗菌药治疗环境中的幽门螺杆菌产生适应性保护,使幽门螺杆菌得以产生特异性耐药基因突变。当突变发生后,外排泵基因高表达对幽门螺杆菌耐药的维持就不再重要。3.敏感菌株敲除外排泵基因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耐药的产生,甲硝唑耐药菌株敲除外排泵基因后能逆转部分甲硝唑耐药。4.外排泵基因hefA、hefD可能共同发挥作用以应对左氧氟沙星的刺激,在应对抗菌药刺激过程中hefG和其他两个外排泵基因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朱丽萍[7](2019)在《单根碳纳米管与蛋白相互作用过程的实时成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管特殊的几何结构使其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良好的刚性、拉伸强度、电导性、细胞穿透性以及生物兼容性。这些特殊的性质使其被广泛的应用于电子工程学和医学领域。近年来随着纳米药物的兴起,碳纳米管因其细胞穿透性和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常常被作为分子传输载体,运输药物小分子等进入人体血液中。碳纳米管进入人体后,一旦与生物液体(例如血液)接触,就会与血液中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血液蛋白在纳米材料表面会发生自组装和形成吸附层,形成蛋白冠的结构,使得纳米材料的性质被快速改变。碳纳米管表面发生的这种转化,调节了它们整体药理学和毒理学特征以及增加了它们在潜在治疗或诊断上的不可预知性。目前对碳纳米管与蛋白相互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基础阶段,对其动力学过程的分析多使用传统的表面等离子体(SPR)强度检测光谱,该方法基于大量碳纳米管的平均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忽略了不同碳管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且无法进行实时成像分析。对于单个碳纳米管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现多使用全内反射显微镜(TIRF)将分析物进行荧光标记与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通过观察表面荧光分子的强度来确定与表面受体之间的结合情况。但该方法由于荧光标记的使用,使得制样过程繁琐,且荧光标记会影响分子的实际结合情况,还存在长时间观察下荧光可能发生淬灭的缺点。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本文利用显微镜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M)技术,在磷酸盐缓冲液中(1*PBS)原位、免标记研究了两种不同修饰基团(COOH、NH2)的单根多壁碳纳米管(MWNT)与麦胚凝集素(WGA)、牛血清蛋白(BSA)以及免疫球蛋白(IgG)之间的吸附-脱附结合动力学过程并进行了表面等离子体实时成像。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SPRM定量分析了不同单根碳纳米管对多种蛋白质的动力学吸附,确定了多根碳管的结合速率常数Ka、解离速率常数Kd以及平衡常数KD,并对其整个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表面等离子体成像。说明了不同的碳纳米管与蛋白的结合动力学常数是具有差异的,这一现象往往被传统的SPR强度检测光谱所忽略;(2)对于不同的蛋白,在同种碳管上结合的快慢也明显不同,对于MWNT-COOH而言,结合速率通常BSA>WGA>IgG;(3)碳纳米管的修饰改性也影响其与蛋白的吸附速率与亲和力的大小,羧基化的碳管>氨基化的碳管,这可能与碳管表面的亲疏水性和带电情况有关。此外,针对氨基碳纳米管SPR芯片上,通过振幅与功率谱密度这两个参数定性分析MWNT-NH2在PBS溶液、水以及蛋白溶液中发生的随机振动及其离子强度的变化对振幅所产生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功率谱密度的斜率都在-0.7-0.9,加入蛋白溶液后,使得氨基碳纳米管在溶液中的振动幅度变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振幅也会增大。上述结论,强调了 SPRM在单根碳纳米管与蛋白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分析纳米材料表面在生物液体中发生“转化”后的毒性提供了动力学参考信息,并证明了免标记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技术在分析检测领域上的快速性和简便性,在医疗应用方面存在巨大的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玥,李凯凯,李春美[8](2019)在《不同品种柿果成熟过程中果胶与单宁相互作用对其脱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电子舌评价柿果胶与柿单宁体外相互作用的涩味强度,结果显示柿果胶能显着降低柿单宁涩味。为验证柿果成熟过程中果胶与单宁的相互作用是否是导致其脱涩的原因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品种柿果(日本甜柿上西早生、中国甜柿鄂柿一号、涩柿恭城水柿)在成熟过程中的单宁及果胶含量变化及涩味变化,结合切片染色观察单宁果胶的形态分布,讨论了不同品种柿果成熟过程中果胶与单宁互作对其脱涩的影响。切片染色结果表明3品种柿果在成熟过程中单宁和果胶有可能相互接触并结合;2种甜柿的可溶性单宁含量在其成熟过程中均能降至0.1%以下,涩柿的可溶性单宁含量降至0.4%,3种柿果的水溶性果胶含量并未完全呈上升趋势,表明可溶性单宁可能与水溶性果胶结合,二者的结合是引起柿果脱涩的因素之一,且对不同品种柿果的影响程度不一。(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张潮,谭言科,李崇银,平已川[9](2019)在《高低频系统相互作用对Rossby波破碎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能源部(NCEP/DOE)的逐日再分析资料(NCEP-DOE AMIP-II),对2010年12月20日发生在北太平洋一次典型的反气旋式波破碎(AWB)事件进行研究,分析了波破碎过程中等熵位涡场的演变特征,揭示了波破碎过程中高频扰动以及低频信号的逐日演变特征,并对2010年冬季350 K等熵面上逐日高频位涡(PV)扰动和低频变化做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了其主要模态,并从等熵位涡方程出发研究了波破碎过程中位涡高、低频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波破碎过程中高频低PV空气从北太平洋西部日本附近沿东北方向向对流层上层侵入,而来自阿拉斯加湾附近的高频高PV空气向对流层下层侵入。高频位涡场EOF分解得到的前两个模态共同描述了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自西向东移动的天气尺度波列;低频位涡场EOF分解的第一模态在北太平洋呈弧形波列结构。天气尺度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低频场的平流作用逐渐偏离其传播主要模态的位置,并发生破碎,同时高频流场对高频位涡的平流可以产生低频变化,使得低频变化的空间形态向其冬季主要模态转变。(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杨超[10](2019)在《焦化废水生物降解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及强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焦化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毒性强、可生化性差等特性,生物处理工艺难度较高。本论文以活性污泥法在实际焦化废水生物降解中的应用为主线,从焦化废水的可生化性研究出发,依次探究了(1)焦化废水主要组分苯酚、吡啶、喹啉生物降解过程中的相互抑制效应和(2)高浓度组分冲击对焦化废水生物降解效率的影响。随后,针对焦化废水可生化性差这一难点,研究应用超声处理和生物强化两种技术对焦化废水好氧生物处理进行强化。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1)结合平均降解速率分析法与分数级反应动力学分析法,研究了模拟焦化废水好氧活性污泥(Simulated Coking Wastewater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SCWAAS)体系中各主要组分生物降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苯酚的好氧生物降解几乎不受体系中吡啶和喹啉的影响;而当体系中存在苯酚时,吡啶、喹啉的好氧生物降解明显受到抑制作用,降解效率下降幅度均超过50%,分数级反应动力学损失系数k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上述观点。(2)系统探究了焦化废水主要组分冲击对SCWAAS体系的影响,并提出叁项缓解冲击的策略。研究表明,SCWAAS体系面对模拟焦化废水高负荷冲击时,苯酚对溶解氧(DO)产生的强消耗,使模拟焦化废水COD去除率下降40.3%,下降幅度显着高于吡啶与喹啉(下降幅度不足20%)。提升体系DO、引入紫外光(UV)前处理及投加适量外源电子供体均可以较好地缓解焦化废水主要组分冲击对SCWAAS体系COD去除率的影响,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实际焦化废水的验证。(3)使用活性污泥超声处理这一新兴技术提升实际焦化废水可生化性。通过对活性污泥进行超声预处理,可以将实际焦化废水好氧活性污泥(Real Coking Wastewater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RCWAAS)降解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8.1-33.0%,实现了实际焦化废水的高效生物降解。(4)首次使用生物强化技术缓解吡啶好氧生物降解过程中中间产物2-羟基吡啶的积累。在吡啶好氧活性污泥(Pyridine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PAAS)体系降解吡啶过程中,中间产物2-羟基吡啶对胞内电子供体“亲和力”不足是导致其发生积累的根本原因。通过向PAAS体系投加一定量的2-羟基吡啶好氧活性污泥(2-Hydroxypyridine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HPAAS)进行生物强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节省水力停留时间(HRT)超过4 h。(5)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以葡萄糖好氧活性污泥作为对照组,分析了RCWAAS、PAAS和HPAAS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群特征;证明了经过实际焦化废水、吡啶或2-羟基吡啶的驯化,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生态结构更加稳定,抗外界环境变化能力增强这一结论。同时也在RCWAAS、PAAS和HPAAS中发现了较多专项降解微生物。(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相互作用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中,通常能够产生时间尺度长达百纳秒量级的微波辐射,形成的复杂电磁环境会干扰或损坏机械电子设备,并给物理过程的准确认识与表征带来困难.然而,目前对于微波辐射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本文通过系统地改变纳秒激光与等离子体作用过程中入射的激光能量以改变入射激光强度,发现微波辐射强度随激光强度非单调变化.在较低的激光强度下,辐射强度随激光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辐射场时间波形呈现连续振荡的特征,辐射频谱包含低于和高于0.3 GHz两部分分量;在较高的激光强度下,辐射强度随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辐射场时间波形表现为数十纳秒的单极性辐射,辐射频谱主要包括0.3 GHz以下的分量.分析表明,导致微波波形和频谱差别的原因是辐射机制发生了变化.在较低的激光强度下,微波辐射由偶极辐射和靶上电子束向真空出射共同作用产生,其中偶极辐射占主导;在较高的激光强度下,微波辐射主要由靶上电子束向真空出射产生.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纳秒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微波辐射机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借助微波辐射诊断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逃逸电子、靶面鞘层场等问题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互作用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刚傲,马玉祥,牛旭阳,张少华,董国海.孤立波与水平板相互作用过程涡演化的研究[C].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19

[2].姜炜曼,李玉同,张喆,朱保君,张翌航.纳秒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激光强度对微波辐射影响的研究[J].物理学报.2019

[3].周游.黄铁矿浮选过程中气泡-颗粒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孟凡娟,张广成,尹文娟,王丽燕,孙金生.红螯光壳螯虾细胞自噬过程中自噬体与微管相互作用[J].水产学报.2019

[5].刘翔.不同非均质系数下的岩石孔-隙相互作用裂纹扩展过程模拟[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

[6].王友华.幽门螺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耐药过程中外排泵基因hefA/D/G和耐药基因gyrA/rdxA突变的相互作用[D].南昌大学.2019

[7].朱丽萍.单根碳纳米管与蛋白相互作用过程的实时成像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王玥,李凯凯,李春美.不同品种柿果成熟过程中果胶与单宁相互作用对其脱涩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9

[9].张潮,谭言科,李崇银,平已川.高低频系统相互作用对Rossby波破碎过程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9

[10].杨超.焦化废水生物降解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及强化技术[D].上海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液滴碰撞的计算模型区域平均的CAPE(单位:Jkg-...主链型准多轮烷的形成示意图通过其1型受体介导AFs表型转化及...超顺磁性纳米传感器(核磁共振传感器...温度诱导星状共轭聚合物HCP-star-PD...

标签:;  ;  ;  ;  ;  ;  ;  

相互作用过程论文_刚傲,马玉祥,牛旭阳,张少华,董国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