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甘蓝型油菜论文-王同华,郭一鸣,李莓,曲亮,范连益

新型甘蓝型油菜论文-王同华,郭一鸣,李莓,曲亮,范连益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甘蓝型油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蓝型油菜,Ogu-CMS,恢复基因,遗传

新型甘蓝型油菜论文文献综述

王同华,郭一鸣,李莓,曲亮,范连益[1](2019)在《新型甘蓝型油菜Ogu-CMS恢复源CLR650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源于萝卜的Ogu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具有育性稳定、彻底,被认为是芸薹属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最理想的细胞质不育类型。但其恢复基因在由萝卜进行转育时,冗余连锁染色体片段也渗入至油菜基因组,并对恢复基因遗传特性产生一定影响;【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针对新型甘蓝型油菜Ogu-CMS恢复源CLR650转育后代出现的育性偏分离现象,利用Ogu-CMS不育系20QA、SC3QA及保持系20B、SC3构建了不同背景A(Rfrf)的F_2、F_3分离群体和A(Rfrf)×B(rfrf)、A(rfrf)×A(Rfrf)正、反交BC1、BC2分离群体,在花期将Ogu-CMS恢复基因Rfo特异标记和育性表现一一对应调查育性分离调查,进而分析其恢复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Rfo标记在F_2和BC1分离群体单株分析结果与育性表现为共分离遗传,说明控制育性恢复的为单显性基因(即Rfo基因);而分离群体的育性分离比的卡平方检验表明,源于CLR650的F_2、F_3分离群体可育株:不育株比例均符合1:2分离比(预期分离比为3:1),正反交BC1、BC2分离群体可育株:不育株均符合为1:4的分离比例(预期分离比为1:1),明显低于单显性基因的正常遗传模式;而源于CLR650的A(rfrf)×A(Rfrf)和A(Rfrf)×B(rfrf)正反交BC1、BC2分离群体育性分离比均无显着差异,说明恢复基因通过雌、雄配子传递给后代的几率相同;【结论】CLR650中恢复基因出现偏分离可能是由渗入的连锁冗余染色体片段较大,造成被易位油菜染色体遗传行为异常所致,并由此推断其偏分离在减数分裂期间就已形成。因此在利用CLR650转育新的Ogu-CMS恢复系时,需增加后代群体数量才能确保目标单株的出现几率。(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胡丹丹[2](2019)在《新型甘蓝型油菜的群体改良和杂种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油料作物,然而它同时也是一个年轻的异源四倍体物种,其驯化和栽培历史较短,遗传多样性有限。为了拓宽其遗传基础并创造出可用于油菜遗传育种的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种间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74份埃塞俄比亚芥(埃芥)品种的C~c基因组成分和122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A~r基因组成分大规模地导入至甘蓝型油菜中,培育了包含数百个系谱各异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群体,并引入显性核不育性状开展轮回选择,获得了由数千个体组成的遗传变异丰富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RS群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开展对该群体的性状改良及改良效果和遗传多样性评估、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亚基因组间杂种的杂种优势分析和预测,以期获得性状优良具有强杂种优势潜力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育种群,为油菜的新型种质资源创建和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源源不断的育种材料。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分以下七个方面总结:1.对RS群体进行第五轮的群体改良,从第一、叁、五轮轮回选择过程中收获的单株中各随机选取80个单株,对群体改良的效果进行评估。5轮选择后,RS群体的硫苷、芥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0.6%和89.4%,油酸含量增加了19.2%,但种子含油量的增加缓慢。千粒重、结角密度和角果粒数等农艺性状也都有提高。叁个世代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都表现出了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不乏具有优异性状的材料,如大粒、高含油量、结籽密等性状。2.对包括55份白菜型油菜、55份埃芥、56份常规甘蓝型油菜、160份第叁轮RS群体株系和160份第五轮RS群体株系在内的486份材料进行了82对SSR和Indel标记的检测。聚类分析表明RS群体与常规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距离较远,遗传差异大。新型甘蓝型油菜中检测到147位点,其中有59个位点检测到了白菜或埃芥的特异性等位基因的导入,其中还包括10个埃芥B基因组等位基因的导入。此外,我们还检测到8个可能的新的等位基因。较高的杂合度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之间发生了充分的杂交,进而可能产生丰富的重组。3.从RS群体收获的材料中通过筛选、自交和小孢子培养,获得了近千份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和双单倍体(DH)系。对5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及原始亲本华双3号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共检测到50,222个高质量标记。通过与华双3号比较,发现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平均52%的基因组与其原始亲本华双3号产生了不同,还检测到了140个明显的B基因组信号,但这些B基因组的导入片段较小,仅有一个为160 kb的相对较大的区段。4.对6个常规甘蓝型油菜、6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及二者杂交得到的363个亚基因组间杂种进行了叁个环境10个性状的考察,分析发现,种子产量表现出了很强的杂种优势,并从中筛选出了15个显着超过当地商业对照的强优势组合。5.对67个测配亲本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了48,602个标记。通过对中亲优势的遗传变异组成进行分析,发现显性效应对杂种优势的贡献最大,占到了29%-41%。通过关联分析在跨环境、武汉、襄阳和景泰分别检测到了33、47、18和24个显着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中武汉和襄阳环境下各有一个位点为白菜特异性标记。此外,在武汉环境下检测到有10个埃芥C~c特异性标记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标记的加显上位性互作效应和41个白菜A~r/埃芥C~c特异性标记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标记的显显上位性互作效应,表明外源基因组成分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杂种优势有贡献。6.通过利用包含不同遗传效应的基因组选择模型对中亲优势进行预测,发现仅考虑显性效应的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0.446-0.637),与同时考虑了显性效应和叁种上位性互作效应的模型的差距仅为0.02-0.08,再次证明了显性效应在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中的重要性。包含了更多材料类型的武汉环境的预测准确率最低,而整合了叁个环境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值的基因组预测效率最高,表明材料类型和环境数能够提高基因组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薛慧影[3](2018)在《新型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作图群体的构建及其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它是由白菜和甘蓝杂交后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其遗传基础较为狭窄。为了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本实验室将白菜型油菜的A~r基因组和埃塞俄比亚芥的C~c基因组大规模地导入甘蓝型油菜中,形成了基因组组成接近为A~rA~rC~cC~c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已有的分子标记分析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有着显着的遗传差异,其基因组内存在大量新的遗传变异。但这些变异的详细特征,其在基因组内的位置和分布及其对性状改良有何影响,尚未可知。为了进一步详探外源导入和种间杂交给新型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带来的新变异及其遗传效应,我们拟筛选优良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纯合株系,与测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构建作图群体,获得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定位新型甘蓝型油菜内不同外源基因组导入的遗传变异,为后续深入分析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奠定基础。本研究从课题组创建的第叁代新型甘蓝型油菜(G3)基因库中选择110份纯合株系,分别与测序品种中国半冬性油菜宁油7号(Ningyou7)以及欧洲冬油菜Tapidor杂交。将这些亲本及其所配置的F_1先后种植于西宁和武汉,根据苗期性状初步观察生长势以及收获后进行产量评估,确定了最优的3对由新型甘蓝型油菜亲本与Ningyou7、Tapidor杂交的F_1。选取这6个杂种F_1的花蕾进行小孢子培育,并经秋水仙碱加倍,获得了6个群体共约3680个幼苗,收获了约1165份花粉育性正常的植株种子。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一个群体(NG3-1)小孢子幼苗的倍性进行鉴定,最后获得该群体275个双单倍体(DH)株系。对NG3-1 DH群体及其双亲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初步考察。利用Illumina Hiseq PE150测序平台,对NG3-1 DH群体的两个亲本进行了50倍覆盖深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对275个DH系进行了5倍覆盖的全基因组重测序;两个亲本分别获得了71 Gb和102 Gb的高质量数据,群体获得了共2365 Gb的高质量数据。以甘蓝型油菜基因组Darmor-bzh v4.1为参考基因组进行SNP Calling,对所获得的34万个原始标记进行了严格的筛选质控,共得到8422个bin标记(每个bin包括若干个基因型一致的多态性标记,共包括33032个高质量代表性标记)。使用MSTMap和Joinmap4.0软件对这8422个bin标记进行分析并构建遗传图谱,最终得到含有2727个标记、覆盖长度为2664.01 cM并且含有17条连锁群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其中A02、C02这两条连锁群并未构建出,由于该群体亲本之一为含有外源基因导入成分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其A02、C02的染色体结构也较为复杂,在本研究中未进行分析,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本研究所获得的3对DH作图群体,以及NG3-1 DH群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将为后续开展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分析提供基础,并有助于发现作图亲本间的一些结构变异。(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常世豪[4](2017)在《新型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性状的筛选及其关联位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种子的脂肪酸组分主要有8种,分别为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酸(C20:0)、廿碳烯酸(C20:1)、芥酸(C22:1)。在双低甘蓝型油菜种子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之和占脂肪酸总和的90%左右,是种子中重要的叁种脂肪酸组分,不同脂肪酸组分所占的比例决定着其营养价值和用途,同时筛选高油酸材料可以作为高品质菜籽油或者生物柴油的育种资源,筛选高亚油酸、高亚麻酸材料可以作为营养保健品的原材料,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在普通甘蓝型油菜中,油酸大于80.00%的种质资源和亚油酸大于40.00%、亚麻酸大于15.00%,或亚油酸和亚麻酸之和大于50.00%的种质资源十分有限,遗传基础广泛的新型种质资源可能为筛选获得这些具有特殊性状的材料提供丰富的素材。本研究以本实验室创建的具有大量埃塞俄比亚芥Cc亚基因组成分和白菜型油菜Ar亚基因组成分导入的遗传变异非常丰富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高世代自交系和DH系为实验材料,利用近红外分析仪(NIRS)和气相色谱仪(GC)分析不同群体、不同世代材料中种子的脂肪酸组分,开展主要脂肪酸材料的筛选、纯化及作图群体的构建,旨在利用新型甘蓝型油菜基因资源库筛选获得具有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材料,并理解其遗传基础。以下是本研究所得到的具体结果:1.为了得到种子中准确的脂肪酸组分结果,基于提取拟南芥种子脂肪酸的方法,在试剂用量和种子用量上稍作改良,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脂肪酸进行萃取。通过利用本实验室引进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材料(Ningyou7、Tapidor)设置不同的种子粒数进行叁次重复试验,最终确定用15粒种子进行萃取种子脂肪酸,结果准确而且节约种子。2.以3930份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的F2种子为实验材料,经过2-3轮近红外分析和气相色谱分析,在F3代高油酸的种子中,筛选到10份种子的油酸大于75.00%,其中有2份大于80.00%,分别为80.38%和80.97%;在F4代种子中,没有筛选到油酸超过75.00%的种子。在F3代高亚油酸、亚麻酸的种子中,筛选到2份种子的亚油酸与亚麻酸之和大于45.00%,分别为45.45%和49.25%;在F4代高亚油酸、亚麻酸的种子中,筛选到34份种子的亚油酸与亚麻酸之和大于45.00%,其中有12份达到了50.00%以上,最高的为57.38%。3.用GC对119份新型甘蓝型油菜高世代自交系种子进行脂肪酸组分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8种脂肪酸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60K芯片的24877个SNP标记,对119份新型甘蓝型油菜高世代自交系的脂肪酸组分,在四种模型(GLM、Q、K和MLM)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最终检测到2个与油酸显着关联的位点,分别位于A9和C6上;检测到15个与芥酸显着关联的位点分别位于A1、A2、A6、A9、C1和C6上,并且位于A9和C6上的2个位点是油酸和芥酸的共定位点。4.为了构建亚油酸与亚麻酸之和的DH分离群体,利用筛选到的1份具有最高亚油酸、亚麻酸含量(C18:2+C18:3≈49.00%)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高世代自交系为母本,与2份具有一般亚油酸、亚麻酸含量(C18:2+C18:3≈28.00%)的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进行杂交,对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种植、分子标记进行真假杂种鉴定。随后在F1植株现蕾期,利用其花蕾进行小孢子培养,并成功获得了上万个活性胚。(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生萍[5](2017)在《新型春性甘蓝型油菜开花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表达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重要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油来源,其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首位。而开花是影响油菜成熟期、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油菜开花相关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以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86号为研究材料,利用cDNA-AFLP技术筛选其苗期和蕾期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克隆出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通过相对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油菜不同时期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DNA-AFLP筛选分离出86号油菜苗期和蕾期差异表达的基因序列共64条,经BLAST比对,有54条序列均在油菜基因组序列中,其中的42条序列与拟南芥已知功能的基因序列相似度极高;另外12条序列虽在油菜基因组上,但其功能未知,也未在其它植物中分离出,是一些未知基因片段。(2)用RACE技术克隆出了未知基因片段中的84-23、85-25、128-1、107-23、171-1、174-1基因的3'端全长序列和128-1、107-23、167-12基因的5'端全长序列,并根据扩增出的5'和3'序列设计的全长引物克隆出了128-1和107-23的cDNA全长序列。其中克隆出的128-1基因cDNA全长为1071bp,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与甘蓝型油菜中预测的基因XM_013850601.1只有1个碱基的同义突变。128-1基因编码34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氨基酸同源比对发现该蛋白可能与TPR超家族蛋白合成有关。克隆出的107-23基因cDNA全长1345bp,与甘蓝型油菜中预测的XM_013752386.1基因编码区相似度很高,但在5'有1个碱基的突变,3'端有2个碱基的突变。107-23基因编码35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氨基酸同源比对表明该蛋白可能是与开花相关的转录因子TCP2。(3)通过RT-qPCR分析差异表达基因128-1和107-23在86号油菜不同时期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发现两基因在苗期、蕾期和花期各组织都有表达,其中128-1基因在花期花组织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春性甘蓝型油菜中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128-1和107-23可能与油菜开花基因有关,具体功能有待进一步转基因验证。(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7-03-01)

范惠玲,孙万仓,白生文,张芬琴,雷玉明[6](2016)在《一种基于花器形态特征、育性、恢保关系和分子标记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的鉴定和分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材料的创制已成为油菜(Brassica napus)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甘蓝型油菜品种Pfnergy(PF)与陇油2号(Longyou 2)的杂交,在后代中发现了植物学形态特征不同于油菜品种玻里马(Polima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Pol CMS)的雄性不育材料PL(Pfnergy×Longyou 2)CMS。为了明确PL CMS不育系是否为一种不同于现有雄性不育系的新型不育材料,本研究以Pol CMS和Ogura不育系(Ogura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Ogu CMS)为对照,分别从花器表型特征、不育性、恢保关系和DNA分子标记这4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系PL CMS的植物学形态特征与Ogu CMS和Pol CMS的不同。PL CMS的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而Ogu CMS的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分别是98.5%和99.71%,Pol 5A的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分别是93.84%和99.36%。PL CMS的恢保关系与Pol CMS、Ogu CMS的完全不同。Pol CMS的保持系和恢复系都是PL CMS和Ogu CMS的保持系,而PL CMS的恢复系是Pol CMS和Ogu CMS的保持系,且Ebolite-04冬134和Ebleme-04冬151仅是PL CMS的恢复系。mt DNA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标记结果表明,研究中所用的3类不育系被聚为3类。研究表明,PL CMS为一种不同于Pol CMS和Ogu CMS的新型不育系,这一结果有助于扩大油菜种质资源的类型,避免不育材料的单一化和遗传脆弱性。(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舒畅,刘超,吴江生[7](2015)在《甘蓝型油菜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NRO4270A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NRO4270A是从萝卜甘蓝(Raphanus brassica,RRCC)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AACC)远缘杂交后代中发现的一种CMS类型,该研究通过育性调查、恢保关系测定、花药发育的显微观察和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对NRO4270A不育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通过连续5年在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的育性调查,发现NRO4270A不能产生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不受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不育率和不育度均为100%。(2)将NRO4270A、pol、ogu、kos、hau等CMS分别与pol、ogu恢复系以及‘华双4号’测交,显示NRO4270A与pol、ogu、kos等不育系统的恢保关系明显不同。(3)通过对NRO4270A与保持系NRO4270B花药发育的显微结构观察和比较,表明NRO4270A花粉的败育时期为四分体期至单核花粉晚期,败育特点为:单核小孢子时期,单核花粉粒不能形成外壁,花药绒毡层液泡化,并逐渐膨大增厚,最后绒毡层和小孢子彻底消失,花粉囊变为空腔,花药完全败育。(4)利用18个探针/酶组合(由6个线粒体基因atp1、atp6、atp9、orf222、cox2、cob探针和3种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BamHⅠ和HindⅢ组成)对NRO4270A、pol、ogu、kos、hau等CMS以及NRO4270B和‘华双5号’的线粒体DNA进行RFLP分析,在11个探针/酶组合中,NRO4270A均显示与其他材料明显不同的带型,表明其为新型的不育胞质类型。NRO4270A的发现和利用将有利于克服中国油菜主要CMS类型对环境的敏感性和生产上不育胞质类型单一化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改丽[8](2014)在《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种质的筛选及其氮高效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目前油菜生产中氮肥用量偏多、氮肥利用率偏低。筛选并培育油菜氮高效品种,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施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新型甘蓝型油菜(ArArCcCc)由常规甘蓝型油菜(AnAnCnCn)和埃塞俄比亚芥(BcBcCcCc)、白菜型油菜(ArAr)通过种间杂交和自交发展而来,从埃塞俄比亚芥的Cc亚基因组和白菜型油菜的Ar亚基因组获得优异等位基因,表现出更强的杂种优势和抗逆能力。本研究在前期筛选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种质、利用小孢子技术培养获得纯合的双单倍体(DH)系的基础上,利用营养液培养和盆栽试验,筛选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低效DH系,进而研究其低氮胁迫下植株生长、氮吸收利用和根系N03-吸收动力学、氮吸收同化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氮效率、光合效率、以及外源基因组分导入量等,以此探索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种质的高效机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低效种质的筛选1.1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在正常氮和低氮条件下培养46份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和2份常规甘蓝型油菜品种,调查油菜苗期19个氮效率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各指标间变异程度分析,确定油菜苗期氮效率筛选指标为:低氮处理下地上部干物重为主要筛选指标,地上部氮累积量和氮利用指数为辅助指标,相对指标(低氮与正常氮的比值)为参考指标。依据此筛选指标,通过3批油菜氮效率营养液培养初筛,确定新型甘蓝型油菜D4-9和D4-15为苗期氮高效种质,D1-1和D2-1为苗期氮低效种质。1.2以营养液培养初筛获得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苗期氮高效、低效种质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以低氮处理下各油菜种质的籽粒产量为主要筛选指标,氮效率系数(低氮处理下籽粒产量与正常氮处理下籽粒产量的比值)和产量构成要素为辅助指标,通过2年全生育期油菜氮效率复筛,发现新型甘蓝型油菜在苗期表现为氮高效、低效的种质,成熟期也有相同的表现。最终确定新型甘蓝型油菜D4-9和D4-15为氮高效种质,D1-1和D2-1为氮低效种质,并以D4-15和D1-1作为氮高效机制研究的主要材料。2.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机制的研究2.1在低氮条件下,油菜氮高效种质D4-15的总根长、根体积等根系形态指标及地上部干物重、氮累积量和氮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氮低效种质D1-1,说明低氮胁迫下D4-15有较发达的根系,较高的氮吸收、累积和利用能力,对低氮胁迫适应能力更强。2.2 1 5N同位素示踪和根系N03-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氮高效种质D4-15对15NH4+和15NO3-的吸收量均显着高于氮低效种质Dl-1;在低氮处理下,与油菜氮低效种质D1-1相比,油菜氮高效种质D4-15具有较小的Km值和Cmin值及较大的Imax值。说明油菜氮高效种质D4-15具有较高的氮吸收能力和较大的氮吸收速率,对低氮胁迫的适应能力较强。2.3在低氮条件下,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种质D4-15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均显着高于其他基因型,各油菜种质叶片中的NRA和GSA明显高于根部,说明种质D4-15叶片和根部均具有较强的还原NO3-和同化NH4+的能力。2.4与正常氮处理相比,在低氮条件下,各油菜种质叶片诤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气孔限制值(Ls)均显着下降,而胞间C02浓度(Ci)显着上升。在低氮水平下,油菜氮高效种质D4-15叶片中的Pn、gs光合氮素利用率(PNUE)和下部叶SPAD值均显着高于氮低效种质D1-1。说明油菜氮高效种质的叶片能在较低氮浓度下吸收较多的C02用于制造碳水化合物,且其下部叶在低氮胁迫时具有维持较长时间光合作用的能力,进而合成较多的光合物质,最终形成较高的籽粒产量。2.5在低氮条件下,与油菜氮低效种质D1-1相比,油菜氮高效种质1D4-15根系中硝转运子基因(BnNRT1;1, BnNRT2;5, BnNRT2;6, BnNRT2;7)、铵转运子基因(BnAMT1;1)和叶片中基因BnNRT2;5均有显着高的表达量,同时其具有较高的氮代谢基因(BnNR2和BnGln2)的表达量,从分子水平上探索了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种质D4-15在低氮胁迫下对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的机制。2.6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种质D4-15基因组中导入的白菜型油菜Ar亚基因组和埃塞俄比亚芥Cc亚基因组的量分别为32.7%、32.2%,总和为64.9%,而油菜氮低效种质D1-1分别17.7%、14.6%,总和为32.3%。可见,油菜种质D4-15比种质D1-1有更多的外源基因组分的渗入,这可能是油菜氮高效种质D4-15氮高效生理和分子机制的遗传基础。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筛选获得了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种质和氮低效种质各2份;氮高效种质D4-15在低氮胁迫下有较大的根系,较强的氮吸收和利用能力,较高的干物重和籽粒产量,从而有更高的氮效率、表现出对低氮胁迫更强的适应性。这些形态和生理方面的特征可能决定于低氮处理下油菜氮高效种质D4-15的氮吸收代谢关键蛋白(酶)/基因有更高的活性和表达量,这与氮高效种质具有更多的外源基因片段导入量相关。然而,更直接更充分的证据还有待氮高效种质氮高效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郑倩[9](2014)在《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DH系的筛选及其F_1代氮效率和品质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油菜主要以甘蓝型油菜为主,其以产量和品质的优势成为全球范围内大面积种植的主要种类。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生产对于氮肥的需求量大,但是大量施用氮肥会造成农业成本的增加,甚至引起环境污染等问题。本研究以46个不同基因型的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为基础,在高氮和低氮处理条件下进行两次营养液培养苗期筛选试验,筛选氮高效和氮低效DH系,并通过杂交培育得到F1杂种,进而对氮高效和低效DH系及其F1杂种的氮效率、氮吸收累积量以及品质等进行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通过不同氮水平的营养液培养试验,筛选获得氮高效DH系D4-15和氮低效DH系D2-1;以该氮高效和低效DH系为亲本,杂交获得F1代杂种共16份。2.新型甘蓝型油菜具有很大的潜力,使材料达到足够的纯合度,是挖掘其潜力的前提。通过初步筛选得到的高低效不同基因型的材料,在大田里进行培育,利用杂交手段得到杂交材料F1代的品系共16份,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基础。3.对筛选得到的氮高低效DH系及其F1代进行水培和土培试验,考察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发现:低氮条件下,高效F1代的长势优于亲本,可以形成较发达的根系,有较多的绿叶数,老叶保持了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进而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这些均是高效材料吸收累积更多氮素、合成更多光合产物、形成更大生物量、获得更多产量的原因。4.不同氮处理下,亲本和杂交F1代硝酸盐吸收转运基因NRT1.1和NRT2.1的表达量趋势是一致的,不同氮效率品种地上部NR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差异,根系则有显着差异,氮高效品种根系的基因相对表达量低于氮低效材料,但是前者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量高于后者。5.不同氮水平对亲本与杂交F1代油菜籽粒品质影响较大。增施氮肥,会显着降低油菜籽粒含油量,但是籽粒的蛋白含量则随着氮素的增施而增加;亲本籽粒的硫甙含量随着氮素的增加而降低,子代则相反;增施氮肥,可以增加脂肪酸中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含量,但是亚麻酸的含量是随氮素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姚祥坦,张芳,王润屹,徐素琴,董衡[10](2014)在《新型甘蓝型油菜CMS选育及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榨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为不育胞质来源,甘蓝型油菜自交系为父本,通过连续回交定向选育方法进行榨菜胞质甘蓝型油菜CMS的转育,获得了原始不育系‘93-12A’,并通过父本载体的转换对其进行改良,获得了一份综合性状较优良的不育系‘嘉油58A’;根据已报道的油菜CMS相关基因orf224、orf138和叶用芥菜CMS相关基因orf220设计特异引物,对榨菜胞质甘蓝型油菜CMS及其保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仅orf220的特异引物能在原始不育系‘93-12A’和改良不育系‘嘉油58A’中扩增出特异条带,扩增产物序列与orf220具有100%的同源性,从而从分子水平验证‘93-12A’和‘嘉油58A’的不育胞质来源于榨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新型甘蓝型油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甘蓝型油菜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油料作物,然而它同时也是一个年轻的异源四倍体物种,其驯化和栽培历史较短,遗传多样性有限。为了拓宽其遗传基础并创造出可用于油菜遗传育种的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种间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74份埃塞俄比亚芥(埃芥)品种的C~c基因组成分和122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A~r基因组成分大规模地导入至甘蓝型油菜中,培育了包含数百个系谱各异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群体,并引入显性核不育性状开展轮回选择,获得了由数千个体组成的遗传变异丰富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RS群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开展对该群体的性状改良及改良效果和遗传多样性评估、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亚基因组间杂种的杂种优势分析和预测,以期获得性状优良具有强杂种优势潜力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育种群,为油菜的新型种质资源创建和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源源不断的育种材料。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分以下七个方面总结:1.对RS群体进行第五轮的群体改良,从第一、叁、五轮轮回选择过程中收获的单株中各随机选取80个单株,对群体改良的效果进行评估。5轮选择后,RS群体的硫苷、芥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0.6%和89.4%,油酸含量增加了19.2%,但种子含油量的增加缓慢。千粒重、结角密度和角果粒数等农艺性状也都有提高。叁个世代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都表现出了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不乏具有优异性状的材料,如大粒、高含油量、结籽密等性状。2.对包括55份白菜型油菜、55份埃芥、56份常规甘蓝型油菜、160份第叁轮RS群体株系和160份第五轮RS群体株系在内的486份材料进行了82对SSR和Indel标记的检测。聚类分析表明RS群体与常规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距离较远,遗传差异大。新型甘蓝型油菜中检测到147位点,其中有59个位点检测到了白菜或埃芥的特异性等位基因的导入,其中还包括10个埃芥B基因组等位基因的导入。此外,我们还检测到8个可能的新的等位基因。较高的杂合度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之间发生了充分的杂交,进而可能产生丰富的重组。3.从RS群体收获的材料中通过筛选、自交和小孢子培养,获得了近千份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和双单倍体(DH)系。对5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及原始亲本华双3号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共检测到50,222个高质量标记。通过与华双3号比较,发现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平均52%的基因组与其原始亲本华双3号产生了不同,还检测到了140个明显的B基因组信号,但这些B基因组的导入片段较小,仅有一个为160 kb的相对较大的区段。4.对6个常规甘蓝型油菜、6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及二者杂交得到的363个亚基因组间杂种进行了叁个环境10个性状的考察,分析发现,种子产量表现出了很强的杂种优势,并从中筛选出了15个显着超过当地商业对照的强优势组合。5.对67个测配亲本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了48,602个标记。通过对中亲优势的遗传变异组成进行分析,发现显性效应对杂种优势的贡献最大,占到了29%-41%。通过关联分析在跨环境、武汉、襄阳和景泰分别检测到了33、47、18和24个显着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中武汉和襄阳环境下各有一个位点为白菜特异性标记。此外,在武汉环境下检测到有10个埃芥C~c特异性标记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标记的加显上位性互作效应和41个白菜A~r/埃芥C~c特异性标记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标记的显显上位性互作效应,表明外源基因组成分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杂种优势有贡献。6.通过利用包含不同遗传效应的基因组选择模型对中亲优势进行预测,发现仅考虑显性效应的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0.446-0.637),与同时考虑了显性效应和叁种上位性互作效应的模型的差距仅为0.02-0.08,再次证明了显性效应在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中的重要性。包含了更多材料类型的武汉环境的预测准确率最低,而整合了叁个环境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值的基因组预测效率最高,表明材料类型和环境数能够提高基因组预测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甘蓝型油菜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同华,郭一鸣,李莓,曲亮,范连益.新型甘蓝型油菜Ogu-CMS恢复源CLR650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式研究[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胡丹丹.新型甘蓝型油菜的群体改良和杂种优势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薛慧影.新型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作图群体的构建及其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4].常世豪.新型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性状的筛选及其关联位点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

[5].张生萍.新型春性甘蓝型油菜开花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表达模式研究[D].青海大学.2017

[6].范惠玲,孙万仓,白生文,张芬琴,雷玉明.一种基于花器形态特征、育性、恢保关系和分子标记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的鉴定和分类(英文)[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6

[7].舒畅,刘超,吴江生.甘蓝型油菜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NRO4270A的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15

[8].王改丽.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种质的筛选及其氮高效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9].郑倩.新型甘蓝型油菜氮高效DH系的筛选及其F_1代氮效率和品质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4

[10].姚祥坦,张芳,王润屹,徐素琴,董衡.新型甘蓝型油菜CMS选育及分子鉴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

标签:;  ;  ;  ;  

新型甘蓝型油菜论文-王同华,郭一鸣,李莓,曲亮,范连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