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绪判断论文_宋萍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情绪判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情绪,道德,羞耻,社会,情境,内疚,工读。

道德情绪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宋萍萍[1](2019)在《道德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以300名中学生为被试,从情绪效价、情绪类型两个维度探讨消极道德情绪(内疚、羞耻)和积极道德情绪(美德钦佩、感戴)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而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则更倾向于做出功利性的选择;(2)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道德情绪会促使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3)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与羞耻情绪相比,内疚情绪促使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4)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与感戴情绪相比,美德钦佩情绪会促使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8-30)

兰继军,张银环,范嘉欣[2](2018)在《初中聋生与健听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初中聋生在不同情境下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总体情况、分析其道德发展的年龄趋势以及比较初中聋生和普通中学生之间的差异,以172名普通中学生和90名初中聋生为对象,通过设置不同道德情境,考察两类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特点及其差异。结果发现初中聋生已掌握相应的道德规则,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初中聋生比健听生较少做出内疚情绪判断;初中聋生在偷拿和说谎情境下表现出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做出的混合情绪(高兴又害怕)判断频率减少,做出害怕情绪判断的频率更高;初中聋生与健听生道德情绪归因无显着差异,健听生在初中时期道德情绪归因有所发展,而初中聋生道德情绪归因在初中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初中聋生已掌握相应的道德知识;初中聋生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发展缓慢。(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8年03期)

王天爽[3](2017)在《道德情绪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道德始终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古今中外的学者们研究的热门,由于道德是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产生影响的尤为重要的因素,而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探讨。近些年来,相关研究的不断涌现与深入,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情绪这一因素对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的影响。内疚和羞耻,这二者间有许多共性,同时其差异性也成为了近几年的讨论热点。另一方面,对于道德判断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无定论,因此可以对其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丰富此类研究。研究采用高学德等人所使用的材料来对情绪进行诱发,选用中文版MJT测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对山东某高校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内疚和羞耻为例考察了道德情绪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后两者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根据研究结果,采用3x2x2的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更进一步的考察了内疚和羞耻对具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对羞耻在何种情况下能促进亲社会行为进行了探讨,从而验证了“承诺装置理论”。使用SPSS17.0,通过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处理,主要结论如下:(1)内疚和羞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影响不具有显着差异。(2)内疚和羞耻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影响具有显着差异。(3)在内疚和羞耻情绪影响下,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倾向不具有相关性。(4)内疚与羞耻对大学生具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内疚都能促进亲社会行为;但羞耻只有当亲社会行为指向是参与者时才会对其产生促进作用,并且当参与者是认识的人时,羞耻个体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7-05-01)

胡从修[4](2017)在《偏私、攻击情境中4~6岁幼儿道德情绪判断及表达策略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根据社会规范或行为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与个人或社会利益、福扯有关的情绪,被称为道德情绪。对幼儿道德情绪的研究通常采用道德情绪判断的方法。尽管大量的研究都采用了情境故事法考察幼儿道德情绪判断的发展,但几乎都集中在工具性攻击情境中,所得研究结果未尽一致。以往关于幼儿情绪表达策略的研究多依托于习俗规则,从习俗或个人领域视角出发,探讨受害者情绪表达策略的使用,鲜有考察道德违规事件中损人者情绪表达策略的使用。本研究借助两种博弈范式和故事情境法,综合考察了 220名4~6岁幼儿在道德违规情境——偏私、攻击中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及表达策略的使用。研究一借助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创设偏私情境,探查94名4~6岁幼儿在不同愿望结果条件下对偏私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及表达策略的发展。结果显示:(1) 4~6岁幼儿能够对偏私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2)愿望结果影响幼儿对偏私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在愿望达成条件下幼儿倾向于判断偏私者体验到积极情绪,在愿望未达成条件下幼儿倾向于判断偏私者体验到消极情绪;(3)愿望达成条件下,随年龄增长,4~6岁幼儿对偏私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呈现“积极”—— “消极”的发展模式;(4) 4~6岁幼儿的混合道德情绪认知随年龄增长而发展,5、6岁组幼儿判断偏私愿望达成的损人者拥有更多混合道德情绪;(5)4~6岁幼儿在偏私者愿望达成情境中弱化策略使用最多,夸大策略使用最少,偏私者愿望未达成情境中,夸大策略使用最少,掩饰策略使用最多。研究二使用故事情境法设置了攻击情境,采用3 (年龄:4岁、5岁、6岁)X2 (攻击类型: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2 (愿望结果:达成、未达成)的混合实验设计,探查126名4~6岁幼儿对攻击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及表达策略的发展。结果显示:(1) 4~6岁幼儿能够对攻击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2)不同攻击情境中,4~6岁幼儿对攻击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呈现不同发展趋势:工具性攻击愿望达成条件下,随年龄增长幼儿对攻击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呈现“积极”——“消极”的发展模式,敌意性攻击愿望达成条件下,幼儿对攻击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呈现“消极” —— “积极” ——“消极”的发展模式;(3)愿望结果影响幼儿的混合道德情绪认知,4~6岁幼儿更倾向于判断愿望达成的攻击者感知到混合道德情绪;(4)攻击情境中4~6岁幼儿情绪表达策略的使用存在年龄效应,随年龄增长策略使用次数增多,策略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掩饰策略、平静化策略、弱化策略、夸大策略。本研究将道德领域论与情绪表达策略两个研究领域结合起来,初步探索了道德违规事件中幼儿对偏私者、攻击者道德情绪判断与表达策略的发展模式,揭示出4~6岁幼儿混合道德情绪的认知发展趋势,以及愿望结果的影响作用。既为领域特殊论提供了行为层面上的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目前人们对于幼儿道德情绪判断的认识,为日常生活中对幼儿道德情绪表达和道德行为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宋萍萍[5](2016)在《道德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判断是个体以一定的道德原则或标准为依据,对事件或他人的行为赋予道德价值的过程(Greene,2003),本质上是一个能够体现自我意识的高度自觉、自主的心理加工过程。道德判断的早期研究认为是认知因素影响了道德判断,然而近来研究发现情绪对道德判断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有关情绪对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关注了情绪效价和情绪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关于情绪效价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会促进道德判断,消极情绪会阻碍道德判断,但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情绪类型不同导致的。虽然也有研究关注了情绪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消极情绪,如愤怒和厌恶等,对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的消极情绪和不同类型的积极情绪的关注却很少。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价值观尚未形成,思想也很不稳定,加之社会中不良因素的侵蚀,他们出现了诸多道德问题。道德认识是道德形成的基础,而道德判断又是道德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中学生群体的道德判断对其道德培养和人格养成更具有实际意义。基于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观看视频(阅读故事)、回忆故事、撰写故事叁重情绪诱发方式,从情绪效价、情绪类型(尤其是与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情绪)两个维度探讨消极道德情绪(内疚、羞耻)和积极道德情绪(美德钦佩、感戴)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一探讨了消极道德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包含两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实验一采用2(情绪状态:内疚组、中性组)×2(题目类型:个人道德两难困境、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究了内疚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内疚组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两组则无显着差异;实验二也采用相同的实验设计探究了羞耻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羞耻组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两组则无显着差异;我们进一步比较了内疚和羞耻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结果发现,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内疚组得分显着低于羞耻组,即内疚组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而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两组则无显着差异;内疚组和羞耻组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的得分都显着低于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也就是说两组中学生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而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则更倾向于做出功利性的选择。研究二探讨了积极道德情绪(美德钦佩、感戴)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共两个实验(实验3和实验4)。实验叁采用2(情绪状态:美德钦佩组、中性组)×2(题目类型:个人道德两难困境、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究了美德钦佩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美德钦佩组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两组则无显着差异;实验四也采用相同的实验设计探究了感戴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感戴组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两组则无显着差异;我们进一步比较了美德钦佩和感戴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结果发现,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美德钦佩组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而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两组则无显着差异;美德钦佩组和感戴组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的得分显着低于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即两组中学生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而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则更倾向于做出功利性的选择。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而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则更倾向于做出功利性的选择。(2)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与中性组相比,内疚组、羞耻组、美德钦佩组及感戴组中学生都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四组均与中性组无显着差异。(3)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内疚组和羞耻组的道德判断得分存在显着差异,即与羞耻组相比,内疚组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两组则无显着差异。(4)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美德钦佩组和感戴组的道德判断得分存在显着差异,与感戴组相比,美德钦佩组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两组则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占星,牛玉柏,朱莉琪[6](2015)在《不同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考察不同权威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实验以90个7~8岁儿童为被试,采用3(行为情境)×3(目击权威类型)的组间设计,考察了不同权威目击者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结果发现,目击权威的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为情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成人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高,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高兴,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低,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不高兴。而同龄权威和非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情绪判断分数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行为者的情绪归因存在显着差异,奖惩定向更多出现在成人权威目击条件。研究显示,成人权威对儿童道德情绪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着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李占星,朱莉琪[7](2015)在《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发展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成为当前有关儿童道德情绪和道德动机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发展趋势,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差异,但道德情绪归因总体呈现出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趋势。社会认知因素、情境因素、人格因素等都会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具有跨文化的差异。道德情绪判断模式与个体的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未来研究应着重考察那些有认知或行为障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同时对有效提高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06期)

王鹏,方平[8](2014)在《中学生在亲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情境故事考察了246名12-16岁中学生在叁种亲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结果表明,12-16岁中学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年龄差异主要存在于12岁(低年级)和14岁以上(中高年级)中学生之间,初中阶段是个体道德情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情境类型对中学生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存在显着影响,表现为在付出代价最高的利他情境中,中高年级中学生出现更多的混合情绪判断与移情定向归因。(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李占星,曹贤才,庞维国,牛玉柏[9](2014)在《6~10岁儿童对损人情境下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故事情境法探讨6~10岁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发展。结果发现:(1)在损人情境下,6岁儿童能理解损人行为是不对的,但直到8岁儿童才能理解旁观行为是不对的;(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判断损人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结果定向过渡到道德定向;儿童判断旁观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无法有效归因过渡到道德定向;(3)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同时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6岁男孩判断损人者愉悦程度显着高于女孩,6岁男孩判断旁观者愉悦程度显着低于女孩;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未发现显着的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4年03期)

朱芳英[10](2013)在《工读学校学生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情绪判断主要是指在道德情境中个体对与道德有关的行为或事件的情绪判断,道德情绪归因是指个人对一定道德情境中产生的道德情绪体验做出原因性解释和推断。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访谈法和文献法对工读学校学生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特点展开研究,考察97名普通学校学生和194名工读学校学生在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上是否存在差异,代价付出水平(犯过程度)、旁观者类型和年级是否对工读学校学生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产生影响。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工读学校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情绪情感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对这一群体实施道德教育。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道德情绪判断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没有旁观者和旁观者为同学的助人情境中、没有旁观者的利他情境、没有旁观者的说谎和偷拿中,情绪归因差异主要出现在没有旁观者和旁观者为老师的利他情境中、旁观者为同学的说谎情境中。在这些情景中,相较于普通学校学生,更多工读学校学生判断主人公体会到与预期不符的情绪,在归因上也更多进行“结果定向”的归因。其次,年级因素对工读学校学生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的影响并不大。第叁,旁观者类型对工读学校学生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均有较大影响。在助人情境中,旁观者为同学时对学生的情绪判断影响较大,更多学生认为主人公会体会到消极情绪;而在利他情境和犯过情境中,无旁观者与旁观者为同学/老师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当没有旁观者时,更多学生判断主人公在利他行为中体会到消极情绪,在犯过行为中体会到积极情绪。不同代价付出水平和犯过程度下,旁观者类型对情绪归因均存在影响。第四,代价付出水平和犯过程度对学生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存在显着性影响。仅在旁观者为老师的情况下,分享和利他情境之间、说谎和偷拿情境之间的情绪判断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五,在“自我和他人”的问题上,亲社会情境中的“自我和他人”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工读学校学生在叁种犯过程度下的道德情绪判断存在极其显着差异;在偷拿和身体伤害情境中道德情绪归因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道德情绪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初中聋生在不同情境下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总体情况、分析其道德发展的年龄趋势以及比较初中聋生和普通中学生之间的差异,以172名普通中学生和90名初中聋生为对象,通过设置不同道德情境,考察两类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特点及其差异。结果发现初中聋生已掌握相应的道德规则,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初中聋生比健听生较少做出内疚情绪判断;初中聋生在偷拿和说谎情境下表现出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做出的混合情绪(高兴又害怕)判断频率减少,做出害怕情绪判断的频率更高;初中聋生与健听生道德情绪归因无显着差异,健听生在初中时期道德情绪归因有所发展,而初中聋生道德情绪归因在初中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初中聋生已掌握相应的道德知识;初中聋生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发展缓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情绪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1].宋萍萍.道德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C].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2].兰继军,张银环,范嘉欣.初中聋生与健听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J].中国特殊教育.2018

[3].王天爽.道德情绪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鲁东大学.2017

[4].胡从修.偏私、攻击情境中4~6岁幼儿道德情绪判断及表达策略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7

[5].宋萍萍.道德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6

[6].李占星,牛玉柏,朱莉琪.不同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5

[7].李占星,朱莉琪.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发展与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5

[8].王鹏,方平.中学生在亲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J].社会心理科学.2014

[9].李占星,曹贤才,庞维国,牛玉柏.6~10岁儿童对损人情境下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

[10].朱芳英.工读学校学生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模型A:情绪易感性、关系自我与道德判...情绪易感性、关系自我与道德判断关系...模型B:修正后的情绪易感性、关系自我...低认知水平下不同强度情绪对道德判断的...中认知水平下不同强度情绪对道德判断的...我们可以看出,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道德...

标签:;  ;  ;  ;  ;  ;  ;  

道德情绪判断论文_宋萍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