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文化论文-张文彬,杨梦珊

市民社会文化论文-张文彬,杨梦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市民社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商事习惯法,商人团体,文化解释

市民社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彬,杨梦珊[1](2018)在《市民社会中的自发秩序——中世纪商事习惯法形成的文化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商法是由欧洲中世纪的商事习惯法演进发展而来的,在11—17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的商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了一系列习惯与惯例,用以调整他们彼此之间的商事关系,这些习惯和惯例统称为中世纪商事习惯法,又称商人法。本文主要以法律的文化解释为方法,考察中世纪商人法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背景,分析在当时的语境下商人法的创制主体即商人群体所具有的价值偏好与文化认同,剖析商事习惯法演变和形成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民间法》期刊2018年01期)

石成城[2](2017)在《论政府、市场、市民社会在文化领域中的角色和职责——以英国政府在广播电视领域的调控政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弗雷德曼所提出的媒体政策制定所应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自由、公共利益、多元化和多样性,对英国政府在广播电视领域调控所采取的主导思路与政策进行评价。与政府相比,市场在满足个人需求、发展新媒体服务和促进市场繁荣等方面做得更好,但是,市场自身不能保障自由,它的正面作用受到所在地具体社会和文化框架的限制。尽管民间团体试图对抗市场的力量,促使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他们在政治制定中的实际影响力有限,并且在其内部经常出现利益纠纷和非民主化倾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熊霞[3](2017)在《民国时期湖北的茶馆与市民社会——从公共文化空间的角度看茶馆》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茶馆等室外公共场所可以说是城镇中备受瞩目和使用率较高的公共空间。文章以公共文化空间为视角考察了民国时期湖北的茶馆,认为它早已超越了单一的饮茶消渴功能,体现出社会角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成为体现本土文化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它既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空间、戏曲文化传播空间,还具有商业空间和政治空间的多重性质。(本文来源于《荆楚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Lin,Li[4](2017)在《柔美的力量:美国市民社会中的女性角色的文化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民社会"在美国的发展,较之其起源之地的欧洲,未曾经历过多的曲折过程。除却政治制度的准备,建国宪章的促进作用,人们宗教信仰的推动,女性运动在此期间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女性角色在美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却往往被忽视。本文从公共领域的分析范式入手,择取女性运动的社团活动的实例,初步阐释女性角色在美国市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7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al Science(ISSS 2017)》期刊2017-05-13)

郑海涛,谢宏维[5](2017)在《清中期苏州茶馆与市民社会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中期,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苏州地区市民社会文化日渐发达,茶馆作为重要的载体,呈现出繁荣景象。茶馆可分为临时茶馆和高级茶馆。活招牌的出现有利于茶馆经营者对茶客的招揽,扩大经营范围。大量女性进入茶馆茶室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引起社会的剧烈反应。地方官府加强对茶馆这一公共社会空间的管理,屡屡对女性进入茶馆进行严格限制,却屡禁不止,未能解决问题。(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7年02期)

阿格妮丝·赫勒,李元同[6](2017)在《市民社会有文化记忆吗?——一种尝试性的回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记忆体现在以集中方式储存意义的客观事物上,体现在定期重复和可重复的习俗中,与地点相联系,在建构、保持和发展认同方面具有中心地位。在近代,政治机构也成为了文化记忆的载体。在市民社会实现相对自治权的过程中,建立和保存文化记忆的工作成为国家或政府的首要工作。市民社会没有文化记忆,因为其中的特定机构和活动无法、也不愿创造文化记忆;它可以在没有文化记忆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7年01期)

胡瑞霞[7](2016)在《论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对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葛兰西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解,概述了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市民社会统治阶级意志的传授主体——有机知识分子;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的取得方式——阵地战;获取市民社会集体同意的关键——文化领导权思想。概括出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注重培养国人的公民意识,建立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要注重培养国人的公民意识,建立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6年09期)

沃尔夫冈·卡舒巴,安德明[8](2015)在《“他者的”遗产:城市文化、市民社会与城市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城市的"城市化浪潮"日益加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已逐渐成为全球化时代所有社会中文化景观的核心问题,这使得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社会的关注,成了民俗学、民族学者在以往有关传统村落社会的研究之外,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以对欧洲城市的观察为基础,梳理了现代化语境和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发生的诸多变化,分析了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向以及民俗学、民族学者在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应尽的责任,尤其揭示了在不同的领域,传统是如何与新的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来形成新的文化资本与生活方式的。(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15年04期)

国虹[9](2014)在《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之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查尔斯·泰勒的市民社会标准,当前我国仅拥有最低限度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我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基础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市民社会的发展囿于文化的滞后而步履蹒跚。用修正的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分析范式概括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环境特征为:"大传统"的"主动调试"和"小传统"的"保守倔强"。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环境建设需要通过促进"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良好互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转化,脚踏实地地稳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文化道路。(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4年09期)

丁新宇,尹丽娜[10](2013)在《构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儒家文化如何在场——以契约精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民社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无法避开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理论上迫切需要准确界定两者的关系。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障碍说和资源说。实际上,儒家文化和市民社会的根本价值追求不同,但目的不同并不否定效果的相似性。儒家文化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主要有叁种影响:阻碍性、契合性、保障性。恰当的做法应该是,以市民社会基本价值特征为"体",以儒家文化为"用",对儒家文化动态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来源于《延边党校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市民社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弗雷德曼所提出的媒体政策制定所应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自由、公共利益、多元化和多样性,对英国政府在广播电视领域调控所采取的主导思路与政策进行评价。与政府相比,市场在满足个人需求、发展新媒体服务和促进市场繁荣等方面做得更好,但是,市场自身不能保障自由,它的正面作用受到所在地具体社会和文化框架的限制。尽管民间团体试图对抗市场的力量,促使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他们在政治制定中的实际影响力有限,并且在其内部经常出现利益纠纷和非民主化倾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市民社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彬,杨梦珊.市民社会中的自发秩序——中世纪商事习惯法形成的文化解释[J].民间法.2018

[2].石成城.论政府、市场、市民社会在文化领域中的角色和职责——以英国政府在广播电视领域的调控政策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3].熊霞.民国时期湖北的茶馆与市民社会——从公共文化空间的角度看茶馆[J].荆楚学刊.2017

[4].Lin,Li.柔美的力量:美国市民社会中的女性角色的文化研究初探[C].Proceedingsof2017the3r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ocialScience(ISSS2017).2017

[5].郑海涛,谢宏维.清中期苏州茶馆与市民社会文化[J].农业考古.2017

[6].阿格妮丝·赫勒,李元同.市民社会有文化记忆吗?——一种尝试性的回答[J].学术交流.2017

[7].胡瑞霞.论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对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J].新西部(理论版).2016

[8].沃尔夫冈·卡舒巴,安德明.“他者的”遗产:城市文化、市民社会与城市展望[J].民间文化论坛.2015

[9].国虹.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之审视[J].学理论.2014

[10].丁新宇,尹丽娜.构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儒家文化如何在场——以契约精神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3

标签:;  ;  ;  

市民社会文化论文-张文彬,杨梦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