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分子,超滤膜,动力学,荧光,电势,喹啉。
分子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苏晨,迟莉娜,邵嘉慧[1](2019)在《氨基酸型两性离子超滤膜对染料分子的回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特定化学反应对截留相对分子质量30×103再生纤维素(RC)膜进行表面修饰,得到3种氨基酸(甘氨酸、丝氨酸和赖氨酸)改性的两性离子超滤膜,选取3种分子量相近而所带电荷量不同的染料分子(亚甲基蓝、甲基橙和直接黄12),以考察两性离子超滤膜回收水中染料分子的可能。研究比较了染料荷电量、膜的接枝基团及离子强度对以上3种染料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中性膜,两性膜仅对荷负电染料截留能力增强;赖氨酸改性膜尽管荷电性呈中性,但仍有与其他改性膜相近的去除效果,在膜通量约为50 L/(m2·h)时,对直接黄12的截留率可达80%左右,这归因于赖氨酸基团形成了更致密的水化层;此外,离子强度的增加屏蔽了膜与荷负电染料的静电排斥,最终导致截留率降低。(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梁昊,周郑芳,华泽丰,赵云肖,冯绍文[2](2019)在《Br_2~+分子离子[1+1]双光子解离动力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最近研制的低温离子阱-离子速度成像谱仪在冷离子束中研究了同位素质量分辨的~(79)Br_2~+分子离子的[1+1]双光子激光解离动力学.借助其1~4∑_(u,3/2)~-态为中间态使~(79)Br_2~+共振吸收两个光子至4~5 eV区域的高激发态并发生解离.利用离子速度成像技术获得了光解产物~(79)Br~+的二维速度分布和平动能释放谱.通过平动能释放谱确定了不同解离能量处量子态分辨的解离产物通道分支比.光碎片产物的角分布表明~(79)Br_2~+分子离子的双光子解离是1~4∑_(u,3/2)~-态的△Ω=0平行跃迁至一个Ω=3/2高解离态发生的.由于分子激发态中的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高激发的四重态很可能参与到实验观测的光解过程.(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5期)
常娟,周素锋,张伟[3](2019)在《钙离子通道基因异常介导的心房颤动电生理特征和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ib或AF)是一种颤抖或不规则的心跳,可导致血栓、中风、心力衰竭和其他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为了探究CaMKⅡ关键氨基酸残基M281A点突变和CaMKⅡ过表达介导的心房颤动分子机制。本研究构建CaMKⅡ M281A点突变和CaMKⅡ过表达斑马鱼模型,以[Ca2+]i T振幅、SR Ca2+负荷以及咖啡因诱导的Ca2+释放为主要检测指标进行表征。结果显示,CaMKⅡ点突变M281A和过表达的心房动作电位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显着差异,而点突变CaMKⅡ M281A斑马鱼心电图分析显示其P-波振幅下降并延长。模拟CaMKⅡ Met281敲低的M281A点突变表现出其心房APD缩短速率增加,并且不能维持高的心房起搏速率状态,而CaMKⅡ过表达的心脏则与之相反,并诱发房颤。心房肌细胞[Ca2+]i T检测结果表明,点突变CaMKⅡ M281A的[Ca2+]i T峰值振幅明显降低,同时其肌浆网Ca2+负荷也显着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钙离子通道CaMKⅡ关键氨基酸残基位点Met281异常,通过介导肌浆网Ca2+负荷,能够导致斑马鱼中诱导型AF发展。(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10期)
董智云,王拾梅,赵叁虎,席福贵[4](2019)在《含脲-喹啉受体分子的合成及其对醋酸根离子的特性荧光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含脲-喹啉受体分子,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荧光光谱研究了受体分子对阴离子F~-、Cl~-、Br~-、I~-、AcO~-、HSO_4~-、H_2PO_4~-、ClO_4~-、NO_3~-的识别性能,结果发现,受体分子仅对AcO~-具有荧光开启功效,Job曲线显示受体分子与Ac O-的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1. 22±0. 08)×10~4L/mol。~1HNMR滴定和DFT计算研究显示受体分子与AcO~-形成了较强的氢键。(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9年12期)
郭东北,唐晨,张敏,范春,岳紫钰[5](2019)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铬(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从厦门近岸海域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的芽孢八迭球菌属菌株Sporosarcina saromensis M52在含不同浓度六价铬[Cr(Ⅵ)]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定位Cr(Ⅵ)还原酶,探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Cr(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M52菌株的种子液接种于含不同浓度(0~600mg·L~(-1))Cr(Ⅵ)LB培养基中,培养0~48h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600nm处M52菌液的吸光度(A)值,观察M52菌株在含0、50、100、200、400和600mg·L~(-1 )Cr(Ⅵ)的LB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将M52菌液超声破碎前、破碎后后离心所得胞内和胞外活性物质与对照组M52菌液在37℃、pH 7.5条件下培养0、12、24和48h,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溶液中Cr(Ⅵ)的浓度,计算各时间点胞内和胞外活性物质中Cr(Ⅵ)的还原率。在LB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2 mmol·L~(-1)的Mn~(2+)、Fe~(2+)和Cu~(2+),1 mmol·L~(-1 )SDS、1%Triton X-100和吐温80作为处理组,以未作处理的LB液体培养基为对照组,将种子液以4%浓度接种于处理组和对照组,计算M52菌株在0、6、12、24、36和48h对Cr(Ⅵ)的还原率,分析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处理组中M52菌株对Cr(Ⅵ)还原率的变化。结果:当Cr(Ⅵ)浓度低于100mg·L~(-1)时,随浓度增加菌株生长加快;当100mg·L~(-1)≤Cr(Ⅵ)浓度<600mg·L~(-1)时,随浓度增加菌株生长受到抑制;当Cr(Ⅵ)浓度高于600mg·L~(-1)时,M52菌株几乎不生长。与对照组比较,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在细胞内外均升高(P<0.05),胞内Cr(Ⅵ)的还原率最高。与对照组比较,Cu~(2+)和Fe~(2+)存在情况下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升高(P<0.05),且Cu~(2+)>Fe~(2+),Mn~(2+)存在情况下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分子物质SDS、Triton X-100和吐温80存在时,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降低(P<0.05),且SDS>Triton X-100>吐温80。结论:低浓度Cr(Ⅵ)可以促进M52菌株生长,高浓度Cr(Ⅵ)则会抑制菌株生长,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主要发生在胞内,Cu~(2+)和Fe~(2+)可促进M52菌株还原Cr(Ⅵ),吐温80、Triton X-100和SDS可抑制M52菌株还原Cr(Ⅵ)。(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谈春霞,宋春虹[6](2019)在《不同pH环境中离子化水溶性染料分子的荧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3,4,9,10-苝四羧酸酐为原料合成了3,4,9,10-苝四羧酸和N,N′-二((3-二甲氨基)丙基)-3,4,9,10-苝二酰亚胺,这两个苝系衍生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和荧光效率并不高,但是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两个衍生物形成了水溶性较强的PTCA阴离子和PMI阳离子,并且具有不同的荧光性质。实验结果显示:PTCA在pH 10.0的碱性环境中显示出较强的蓝色荧光,PMI在pH 5.0的弱酸性环境中显示出较强的黄色荧光,并且根据测试的荧光光谱推测了两种具有相同发色团、相似结构的衍生物在不同pH环境中可能存在分子或离子的堆积模式及发光模式。本文还探讨了PTCA阳离子在pH 6.0缓冲溶液中,作为离子型荧光探针对部分金属离子的识别。(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9期)
王康,姚戈,万秀坤,蒋辉[7](2019)在《离子通道靶向活性分子筛选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论述以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为目标靶点进行潜在活性分子筛选的主要研究技术手段。系统阐述这些技术的支撑机理,比较其技术优势及不足,以期能够为活性分子筛选的技术路线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从而提高筛选效率。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放射性配体结合检测、免疫荧光检测、亲和层析检测、实时定量荧光检测、膜电特性检测、微阵列检测、流式细胞检测、基因操作检测等。这些方法在离子通道靶向活性筛选过程中各有优确点:有的适用活性分子的高通量初筛,有的适用活性分子的精确评价,有的操作简便但假性结果比率较高,有的操作繁杂技术难度高同时结果精准、公认度高。这就需要研究者在筛选过程中,首先要对现存各个筛选方法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再次要依据研究目标合理规划各个阶段所用的筛选方法,最后要根据各种方法的特性综合整理从而得出更具科学合理性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生物毒素毒理学术大会暨第一届生物毒素——从生存适应到转化医学专题学术会议会刊》期刊2019-08-16)
张涛,仇运广,罗启超,程曦,赵丽芬[8](2019)在《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变化对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双分子层膜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钙离子和镁离子是生物细胞中重要的二价阳离子,对生物膜结构保持和功能行使发挥重要作用。但至今,对两种阳离子在不同浓度下与大肠杆菌内膜相互作用的认识仍存在局限。本文采用动态光散射(DLS)、zeta电势实验、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AA-MD),定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对混合磷脂双分子层膜(1-棕榈酰基-2-油酰基-sn-丙叁基-3-磷酸乙醇胺(POPE):1-棕榈酰基-2-油酰基-sn-丙叁基-3-磷酸甘油(POPG)的摩尔比为3:1)模拟的大肠杆菌内膜的影响。DLS结果表明,在0和1 mmol·L~(-1)钙离子或镁离子溶液中,POPE/POPG脂质体为均匀的单分散体系。当两种离子浓度分别提高到5–100 mmol·L~(-1)范围时,单室脂质体间发生脂分子聚集或脂质体融合事件。Zeta电势数据表明,钙离子或镁离子对电负性的POPE/POPG脂质体均有电荷反转效果。AA-MD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模拟时间超过100 ns时,各浓度的钙离子稳定地吸附在磷脂双分子层膜上,而镁离子动态地吸附/解吸附于磷脂膜,这些结果与DLS和zeta电势实验基本吻合。同时,通过计算径向分布函数,分析了0、5、100 mmol·L~(-1)浓度溶液中POPE和POPG的磷酸、羰基和羟基基团氧原子的第一配位壳层中的钙离子或镁离子的平均配位数目,结果表明两种离子主要结合在POPE和POPG电负性的磷酸基团上,因此可以解释DLS实验中钙离子或镁离子对POPE/POPG脂质体的电荷反转现象。另外,随着离子浓度的增高,钙离子减小了磷脂双分子层膜的单个磷脂面积,同时使膜的厚度增大,而镁离子对膜的两种参数影响较小。同时,相同浓度条件下两种离子对膜中磷脂分子的取向影响不同。这些模拟结果可在原子水平上解释DLS和zeta电势实验中钙离子和镁离子对POPE/POPG脂质体的不同影响。本文的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可以解释一些与二价阳离子调控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例如,膜融合。(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沁谊,杨刚[9](2019)在《分子动力学研究混合离子在云母/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离子在土壤矿物颗粒表面的竞争吸附一直是土壤学界以及界面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过去,在对蒙脱石表面的阳离子的竞争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为二价离子的Pb~(2+),Cd~(2+)同时存在时,蒙脱石表面对Pb~(2+)的选择性增强,而Pb~(2+)的存在抑制了Cd~(2+)在蒙脱石表面的吸附;而Pb~(2+)和Cs~+同时存在时,蒙脱石对Pb~(2+)的选择性降低,Cs~+的选择性增强。蒙脱石是一种在土壤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八面体取代矿物,但另一些矿物的表面带电是来自于四面体层的同晶取代,这种结构的不同会导致界面上发生什么不同的效应,而这个效应又将如何影响到矿物表面对离子的吸附还并不清楚。矿物的结构对于离子吸附的影响机制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多争议,例如虽然高岭石和云母都作为四面体层取代的矿物,但其对于单一离子体系的吸附选择性的趋势却不相同。云母作为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四面体层取代矿物,且由于其表面十分规整的结构特性在界面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类材料。因此,本文将云母作为研究材料,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研究方法对在不同表面电荷量的云母表面混合离子的竞争吸附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高电场下(0.32C/m~2):1.不同离子混合体系中的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都分别发生了内圈吸附,混合体系中半径较小的离子如,Na~+,Cs~+,Cd~(2+)出现在距离表面更近的位置;2.对于Pb~(2+),分别在和Cd~(2+),Na~+和Cs~+的共存体系中,不同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对Pb~(2+)在云母表面的吸附的影响几乎相同,叁种体系比较,Pb~(2+)的吸附量在不同电荷比例的混合条件下的变化近乎相等;但在Pb~(2+)存在时,Cs~+的吸附量明显低于Na~+的吸附量;而Cd~(2+)的吸附量约为一价离子的一半。而低电场时(0.08 C/m~2),1.单一离子体系下Na~+和Cs~+出现少量内圈吸附,而Pb~(2+)和Cd~(2+)均未出现内圈吸附;2.在混合离子体系中,少量一价离子(Na~+,Cs~+)存在时,将促进Pb~(2+)在云母表面的吸附。(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杨森,杨刚[10](2019)在《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共吸附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的吸附/解吸是发生在粘土矿物/水界面基础而又普遍的过程之一。离子吸附性能是衡量土壤矿物性能的一个关键性指标,也与土壤中众多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息息相关。粘土/溶液界面的吸附不仅深刻影响着土壤矿物的溶解和团聚、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以及水分和污染物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和运输。因此,深入研究粘土/溶液界面的离子吸附行为与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土壤矿物质的吸附等各方面性能、阐明土壤中真实的离子吸附行为及特性,同时对于治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在分子尺度上研究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及竞争机制,进一步分析了电解质组成、电场强度和表面电荷位置对离子吸附行为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工作表明,不同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Na~+和Cs~+离子对于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影响了两者的吸附稳定性和吸附数量,且两者在贝得石表面会表现出显着的Na~+> Cs~+选择性序列;Pb~(2+)和Na~+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表现为此消彼长的趋势,且电场强度显着影响了两者的吸附序列,在高电场条件下为明显的Pb~(2+)>Na~+序列,而在低电场条件下为Na~+>Pb~(2+)序列;此外,Pb~(2+)离子的存在抑制了Ca~(2+)的吸附,而共存的Ca~(2+)离子抑制了Pb~(2+)离子的内圈吸附,促进了Pb~(2+)离子的外圈吸附,它们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表现为Pb~(2+)> Ca~(2+)的选择性序列,且在较高的电场强度下选择性序列更明显。显然,矿物表面电场的存在会使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更加有利,其吸附选择性也会更加显着,双金属离子的吸附结果也表明表面电场是粘土体系严重受到重金属离子污染的根本原因。同时,我们将贝得石/溶液界面双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与蒙脱石/溶液界面比较,结果表明受表面电荷位置的影响,四面体发生同晶替代的贝得石会显着提高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和稳定性,而且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共吸附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吸附选择性。实验结果对于理解真实土壤体系中混合离子的吸附行为以及重金属及放射性离子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分子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最近研制的低温离子阱-离子速度成像谱仪在冷离子束中研究了同位素质量分辨的~(79)Br_2~+分子离子的[1+1]双光子激光解离动力学.借助其1~4∑_(u,3/2)~-态为中间态使~(79)Br_2~+共振吸收两个光子至4~5 eV区域的高激发态并发生解离.利用离子速度成像技术获得了光解产物~(79)Br~+的二维速度分布和平动能释放谱.通过平动能释放谱确定了不同解离能量处量子态分辨的解离产物通道分支比.光碎片产物的角分布表明~(79)Br_2~+分子离子的双光子解离是1~4∑_(u,3/2)~-态的△Ω=0平行跃迁至一个Ω=3/2高解离态发生的.由于分子激发态中的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高激发的四重态很可能参与到实验观测的光解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苏晨,迟莉娜,邵嘉慧.氨基酸型两性离子超滤膜对染料分子的回收[J].水处理技术.2019
[2].梁昊,周郑芳,华泽丰,赵云肖,冯绍文.Br_2~+分子离子[1+1]双光子解离动力学(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3].常娟,周素锋,张伟.钙离子通道基因异常介导的心房颤动电生理特征和分子机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4].董智云,王拾梅,赵叁虎,席福贵.含脲-喹啉受体分子的合成及其对醋酸根离子的特性荧光识别[J].化学试剂.2019
[5].郭东北,唐晨,张敏,范春,岳紫钰.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铬(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谈春霞,宋春虹.不同pH环境中离子化水溶性染料分子的荧光性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7].王康,姚戈,万秀坤,蒋辉.离子通道靶向活性分子筛选方法研究进展[C].第十四届生物毒素毒理学术大会暨第一届生物毒素——从生存适应到转化医学专题学术会议会刊.2019
[8].张涛,仇运广,罗启超,程曦,赵丽芬.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变化对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双分子层膜的影响(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9
[9].李沁谊,杨刚.分子动力学研究混合离子在云母/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及机理[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10].杨森,杨刚.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共吸附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