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毒素及其对大豆根部致病作用的研究

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毒素及其对大豆根部致病作用的研究

台莲梅[1]2003年在《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毒素及其对大豆根部致病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豆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通过分离、鉴定,认为主要有7种致病菌,其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离频率最高,为主要致病菌。 适宜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生长的培养液为PD培养液,但产毒量最高的为PSC培养液,适宜该菌生长的条件是20~30℃,pH为6~8、黑暗培养;在温度为25~30℃,培养15d,光照、连续振荡培养有利于病菌产毒,PH对产毒影响不大。毒素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 F.oxysporum毒素对大豆幼根具有强烈的毒害作用,可使大豆根部产生类似病菌侵染引起的症状,降低大豆根系活力。用毒素处理大豆根后,细胞膜透性增大,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F.oxysporum毒素处理后,前期6h内抗病品种幼根内蛋白质含量降低,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上升,12h后抗病和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都降低。F.oxysporum毒素处理后抗、感品种的幼苗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F.oxysporum毒素处理后大豆幼苗根系脯氨酸含量明显增高,感病品种上升的幅度大于抗病品种。毒素处理后,抗病和感病品种的PAL、POD和PPO活性增加,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其活性逐渐下降,抗病品种出现酶峰时间晚,且活性高于感病品种。 用25%和70%毒素浓度处理大豆胚根,引起了显着的超微结构变化,包括细胞壁变形、断裂;质壁分离;质膜、线粒体膜、核膜、液泡膜局部断裂;线粒体肿胀、变形,内部间质电子透明化、空泡化、嵴消失;有的细胞解体。损害发生早的是线粒体嵴和质膜。低浓度条件下,抗病品种的膜系统比感病品种受害轻。 尖孢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大豆不同品种胚根的毒性有明显的差异,感病品种的胚根受抑制高于抗病品种,抗感性差异较大的品种,其电导率的值差异达极显着,毒素滤液有可能用于大豆品种对根腐病抗性的鉴定。

原丽[2]2014年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毒素对野生大豆幼苗根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镰刀菌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土壤习居菌,可侵染多种植物,使植株萎蔫干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其中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禾谷镰刀菌)不仅可以侵染多种农作物的不同部位引起苗腐、根腐、穗腐等多种病害,造成产量损失,还能在侵染过程中产生真菌毒素,给人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威胁。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全球气候的变暖,禾谷镰刀菌侵染范围逐步扩大,对农作物的危害越来越大。有研究报道禾谷镰刀菌是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之一,其分泌的毒素对大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野生大豆又是栽培大豆的野生近缘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抗病性。因此本文以禾谷镰刀菌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禾谷镰刀菌毒素的活性,筛选出提取毒素效果较好的活性炭吸附提取法;研究了禾谷镰刀菌毒素对野生大豆(X11)幼苗的毒害作用;毒素胁迫下野生大豆(X11)幼苗代谢活性变化以及对野生大豆(X11)根尖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利用已克隆植物NBS类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野生大豆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析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F. graminearum在PD和PSC两种培养条件下,其培养滤液、菌丝提取液对大豆品种的胚根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D培养液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的生长和产毒比PSC培养液更有利。F. graminearum PD培养滤液对不同大豆品种胚根生长的抑制率有明显差异,毒素滤液有可能用于大豆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鉴定。通过对6种不同方法所提取的F. graminearum毒素生物活性比较,表明活性炭吸附法所提取毒素对大豆胚根生长的抑制率较高,可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进行其毒素的提取。毒素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F. graminearum毒素对野生大豆幼根有很强的毒害作用,处理后对野生大豆胚根生长及恢复生长的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根部产生类似病菌侵染引起的症状。毒素处理后可降低大豆根系活力,影响根系的正常吸收代谢。F. graminearum毒素处理后,前期24h内野生大豆幼苗根茎经25%和50%毒素处理后蛋白质含量下降,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前期变化较平稳,24h后蛋白质含量上升幅度较大,毒素滤液处理的根茎叶都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毒素处理后幼苗体内MDA含量基本上呈上升-下降趋势。PPO和PAL活性在毒素处理后的野生大豆根茎叶中都有所增加,并且呈双峰型变化趋势,P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呈曲折的上升趋势。毒素处理后野生大豆根尖细胞死亡率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禾谷镰刀菌毒素有诱导野生大豆根冠细胞凋亡的作用。适当浓度的禾谷镰刀菌毒素胁迫可诱导大豆根尖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经禾谷镰刀菌毒素处理12h后,DNA出现降解, DNAladder条带的亮度和宽度也随着处理强度的增加逐渐减弱,最终降解为小片段。25%浓度的毒素处理12h是禾谷镰刀菌毒素胁迫诱导野生大豆根尖产生凋亡细胞的最佳时期。通过毒素诱导后,从野生大豆DNA和RNA中均能扩增出NBS抗病基因条带,说明野生大豆中含有潜在的抗病基因。

马立功[3]2008年在《营养及培养条件对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及其产毒的作用》文中指出试验根据不同病原菌毒素特有的紫外吸收光谱,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原理,建立了病原菌毒素相对浓度定量测定方法,为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毒素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得出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毒素浓度与其紫外吸光值(ODT)间的关系式:镰孢菌毒素浓度(ug/ml)=-9.7895+1.5449 ODT (F=319.0103 R=0.9846)立枯丝核菌毒素浓度(ug/ml)=-6.9853+1.3009ODT (F=748.5542 R=0.9934)本论文通过系统量化试验,明确了不同培养条件(培养基、温度、通气量、pH值、光照),大量元素(C、N、P、K)和微量元素(B、Mn、Mo、Cu、Zn)对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产孢、菌丝生长及产毒3项指标的定量作用,为大豆根腐病的调控提供了依据。对镰孢菌产孢试验结果,在PD和PSC中产孢显着高于Richard和Ceapek。在5-30℃之间,随温度升高产孢量增加,30℃达到最高,30℃以上随温度增加产孢量减少。pH在5~8之间,随pH增加尖镰孢菌产孢减少,茄镰孢菌产孢增加,pH﹤5或﹥8均不适合产孢。通气越强产孢越少。Cu、Zn随浓度增加对产孢抑制作用增强。Mn、Mo、Cu对产孢有一定促进作用。对镰孢菌产孢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D和PSC、30℃、pH=6~7、振荡频率在40 ~80 r/min。尖镰孢菌和茄镰孢菌产孢最适营养组合C30N15P1K0.5(C、N、P、K分别为30/15/1/0.5g/L)和C30N5P0.5K0.5。当Mn为30mg/L、Mo为0.8mg/L、Cu为1.8mg/L时促进产孢。对于镰孢菌菌丝,在PSC中生长最好。在5-30℃之间,随温度升高菌丝生长增强,至25-30℃菌丝生长达最高,30℃以上随温度增加菌丝生长减弱。pH在3~7之间,随pH增加菌丝生长增加,pH﹥8时菌丝生长减弱。培养液中N含量越高菌丝生长效果越好。Mn、Mo、B在供试的浓度下均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筛选出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条件为PSC、25℃、pH=7、振荡频率在120~160 r/min。最适营养元素处理为C30N15P0.5K1和C20N15P1.5K1.5,Cu为1.8mg/L、Zn为1.2mg/L。对于镰孢菌产毒,在PSC中产毒最好,在5-30℃之间,随温度增加产毒增强,至25-30℃达到最大,30℃以上随温度增加产毒量减少。pH在3~7之间,随pH增加产毒增强,至pH=7时达最好,pH﹥8时随pH增加产毒减弱。通气状况越好产毒量越高。试验中N含量越高产毒越好。Mn、Mo、B在供试浓度下对各镰孢菌产毒均有抑制作用。筛选出对产毒最适合培养条件为PSC、25℃、pH=7、振荡频率为160r/min。最优营养元素组合分别为C20N15P0.5K0.5、C40N15P0.5K0.5和C20N15P1K1,Cu为1.8mg/L、Zn为1.2mg/L。不同培养条件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及产毒的试验结果表明:在5-30℃之间,随温度升高菌丝生长加快、产毒增强,至25-30℃菌丝生长和产毒达到最好,30℃以上随温度增加菌丝生长、产毒降低。pH在5~7之间,随pH增加菌丝生长、产毒增强,pH﹥8时随pH增加菌丝生长、产毒减弱。通气可促进菌丝生长及其产毒。N含量增加促进菌丝生长。Mn、Mo、B随浓度增加对菌丝生长和产毒抑制作用增强。由此得出其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为Richard、30℃、pH=7、振荡频率为80 r/min。最适的营养元素处理为C20N15P1.5K0.5,Cu为1.8mg/、Zn为1.2mg/L。对产毒最适合培养条件为Richard、25℃、pH=8、振荡频率为80 r/min。最适的营养元素组合为C30N15P1K1.5,Cu、Zn分别为1.8mg/L和1.2mg/L。不同条件和因素下,病原菌的产孢,菌丝生长及其产毒都有所不同,而产孢量,菌丝生长量和产毒量在病原菌致病中的作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本试验引入综合作用指数来衡量某一因素对病原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毒这3项指标的综合作用。根据综合作用指数镰孢菌3项指标最适培养条件为PSC、25~30℃、pH=6~7、振荡频率为160r/min。最佳营养元素组合为C30N15P1.5K1.5。最具抑制作用的培养条件Richard、15℃、pH=9、静止培养。最具抑制作用营养元素组合为C20N5P0.5K0.5。立枯丝核菌最适培养条件为Richard、25~30℃、pH=7、振荡频率80 r/min。最佳营养元素组合为C20N15P1.5K1.5。最具抑制作用的培养条件Ceapek、15℃、pH=5、静止培养。最具抑制作用营养元素组合为C20N5P0.5K0.5。Mn、B、Mo当浓度分别为60mg/L、2mg/L、0.8mg/L时对4种大豆根腐主要病原菌产孢、菌丝生长及产毒3项综合指标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

张丽[4]2014年在《黑龙江省大豆尖镰孢抗源筛选、致病机理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省,在中国大豆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大豆镰孢根腐病影响中国大豆单产最严重的威胁之一,种植大豆年限愈久的地块发病愈重,产量越低。国内外研究表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镰孢根腐病最有效的途径。而目前黑龙江省大豆镰孢根腐病菌抗源筛选、致病机理以及菌株致病性测定等基础方面研究还不深入和明确。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主要大豆种植区进行了大豆根腐病病样的采集和分离,共分离和鉴定出了316株对大豆有致病作用的病原真菌,利用不同地理区域致病力较强的尖镰孢对黑龙江省112个品种(品系)进行了抗源的筛选,利用AFLP技术标记了167株大豆尖镰孢,分析了黑龙江省5大地理区域大豆尖镰孢的遗传多样性规律。同时,利用电镜及毒素提取技术对其致病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比较抗感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如下:1.从哈尔滨、佳木斯、鸡西、黑河及齐齐哈尔地区采集大豆根腐病样进行分离,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得到316株病原真菌,分离频率为52.67%,尖镰孢占所有菌株63.92%;其次是腐皮镰孢、木贼镰孢、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等所占比例均小于10%。确定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田间优势菌株为尖镰孢,并首次从幼苗根部分离到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2.对所得到的菌株接种合丰25进行致病力测定,黑龙江省不同地理区域均有致病力较强的菌株,其中病情指数在30以上的镰孢菌占镰孢菌总数的23.42%,其中尖镰孢占镰孢菌总数18.21%;齐市和黑河地区大豆尖镰孢致病力较强菌株出现频率大,而鸡西、佳木斯和哈尔滨地区出现频率较小;从苗期发病植株分离到致力较强尖镰孢的频率大于成株。3.通过根部接种法测定了4个不同地理区域致病力较强的尖镰孢株M38(鸡西)、J92(佳木斯)、W13(黑河)和K31(齐齐哈尔)进行单株和混合菌株对供试的112个大豆品种(品系)进行了抗病性的测定,平均病指均超过了30,品种东农54、东农56和品系12等抗性表现较好。而品系30、品系31和品系35等表现较差,平均病指均超过了70。总体来说,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品系)对尖镰孢抗性表现较好的数量少,高抗和免疫的品种尚未发现,但不同品种(品系)间抗病性差异显着。4.运用AFLP技术对来自哈尔滨、黑河、鸡西、佳木斯和齐齐哈尔五个地区的167株大豆尖镰孢进行多态性分析,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对具有多态性的选择性扩增引物对供试菌株的DNA模板进行选择性扩增,共扩增出3469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4690条,多态率达99.99%,供试菌株有丰富的多态性,说明黑龙江省大豆尖镰孢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扩增出条带最多的引物组合是E13/M13,扩增出5373条带。最少的引物组合为E11/M11、E15/M15和E17/M13。鸡西地区菌株的多态性最为丰富。5.通过透射电镜和毒素提取技术对尖镰孢(M38)侵染和毒素处理的抗感大豆品种进行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尖镰孢毒素对于大豆抗感品种胚芽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将幼苗根浸入粗溶液(粗毒素V:无菌水V为1:3)中,当抗病品种(东农56)胚芽抑制率达到17.39%时,感病品种(黑农53)的胚芽抑制率达到29.61%;利用粗毒素液对不同品种幼苗作致萎作用的分析,尖镰孢毒素高浓度和低浓度(粗毒素V:无菌水V分别为1:0和1:15)无论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致萎能力基本是一致,平均萎蔫指数为100和18左右;但中等浓度(粗毒素V:无菌水V为1:5)时,抗感品种差别较明显,对于感病品种的致萎作用更大。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尖镰孢接种大豆抗感品种发病后的大豆根部,发现感病品种(黑农53)里面侵染的菌量要明显多于抗病品种(东农56),都出现很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并且在根部组织的胞间和胞内都发现了尖镰孢菌丝。

胡颖慧[5]2012年在《唐菖蒲根腐菌粗毒素的致毒作用及抗病无性系筛选》文中提出唐菖蒲根腐病,又称枯萎病、干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唐菖蒲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gladioli)引起的维管束病害,主要危害唐菖蒲的球茎及根部,引起植株枯萎,已成为唐菖蒲栽培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控制该病害发生的主要措施是化学药剂防治及轮作换茬等方法,不但防治成本高、防治效果差且易导致病菌的抗药性,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然而唐菖蒲切花生产主要是以子球茎进行无性繁殖,品种退化严重,又缺乏有效的育种途径,因此通过离体培养筛选唐菖蒲抗根腐病无性系是新的快捷而有效的育种途径。本研究以唐菖蒲主栽品种货车(Gladiolus'Wagon')和超级玫瑰(Gladiolus'Rose Supreme')为试材,在分离、纯化及培养唐菖蒲根腐病菌的基础上,优化病菌产毒培养条件,分析唐菖蒲根腐病菌粗毒素对对其致毒作用,并以粗毒素为筛选压力,以唐菖蒲子球诱导的愈伤组织及经EMS诱变后的无性系作为筛选材料,对唐菖蒲抗根腐病变异无性系进行筛选和初步鉴定,并对获得的再生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变化进行分析,以期建立唐菖蒲抗根腐病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体系,探索唐菖蒲抗病育种的新途径。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田间发病的典型病株分离纯化唐菖蒲根腐病菌,经初步鉴定为尖孢镰刀菌唐菖蒲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gladioli),适宜唐菖蒲根腐病菌生长的培养液为PD培养基,病菌产毒量最适培养液为Czapek培养基,适宜该菌生长的条件是24~30℃、pH6.0-7.0、黑暗培养,振荡培养方式对菌丝生长影响较不大;在温度27℃、pH7.0、黑暗、震荡培养有利于病菌产毒。粗毒素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且对唐菖蒲幼苗具有强烈毒性,能够导致幼苗萎蔫;2个唐菖蒲品种的根系细胞膜透性、根系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能反映粗毒素对唐菖蒲的致毒作用;低浓度粗毒素胁迫下货车品种对病菌粗毒素的忍耐力强于超级玫瑰品种。2.通过一步筛选法和多步筛选法筛选唐菖蒲抗根腐病无性系,结果表明多步筛选法可以提高愈伤组织对粗毒素的抗性,当粗毒素浓度达到50%时,2个品种愈伤组织的存活率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8.33%、27.00%,与一步筛选法相比愈伤组织存活率分别提高了19.00%、18.66%,因此多步筛选法是进行唐菖蒲抗根腐病无性系筛选的适宜方法。3.对经EMS诱变后的不定芽进行抗唐菖蒲根腐病无性系筛选的结果表明,当粗毒素浓度为50%时,EMS诱变芽获得21个抗性芽,是未经EMS诱变处理的不定芽数量的3倍;经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经过EMS诱变的超级玫瑰不定芽经连续加压筛选后,与未经EMS诱变处理相比不定芽存活率提高了13.17%,不定芽增殖率提高了24.16%。说明进行抗病无性系筛选之前用EMS诱变剂进行诱变处理,能够扩大其变异频率。4.对抗根腐病无性系再生植株进行抗性鉴定,抗性再生植株对病菌粗毒素及病菌孢子悬浮液的抗性水平均比对照有显着的提高,且对病菌粗毒素的抗性高于对病菌的抗性。共获得货车抗根腐病再生植株3株、超级玫瑰抗根腐病再生植株9株,其中经EMS诱变后筛选获得的抗性再生植株8株。5.抗性再生苗在受病菌粗毒素胁迫的48h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DD)活性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经筛选后的抗性再生苗叁种酶的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苗,其中2个品种筛选苗的PAL活性峰值分别是对照苗峰值的1.43倍和1.50倍,PPO活性峰值分别为对照苗峰值的1.47倍和1.99倍,POD活性峰值分别为对照苗峰值的1.53倍和1.70倍,表明唐菖蒲对根腐病菌粗毒素的抗性与这叁种酶活性呈正相关。

纪武鹏[6]2008年在《施肥及环境因子对大豆根腐病菌及主要微生物的作用》文中认为本文首次系统量化试验,明确了施肥(氮、磷、钾、有机肥、微量元素)和环境因子(容重、含水量、pH、温度)对影响大豆根腐病的主要土壤微生物数量的作用,为大豆根腐病的调控提供依据。施肥对根腐病病原微生物的影响不同:花期调查结果,氮水平为120kg/hm~2时对青霉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较不施氮的对照降低了53.8%;而磷水平为200kg/hm~2时对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较不施磷的对照分别降低了13.5%和71.7%。微量元素硼砂(854.0g/hm~2)和硫酸锌(133.1g/hm~2)配施对青霉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较对照降低了12.1%;而单独施硫酸锌(133.1g/hm~2)对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分别较对照降低了30.7%和12.5%。对于细菌和放线菌,有机肥量为4000kg/hm~2时对二者的促进作用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4.1%和183.0%;在微量元素中,硼砂(854.0g/hm~2)、硫酸锌(133.1g/hm~2)和钼酸铵(67.5 g/hm~2)配施对细菌的促进作用最大,比对照增加了76.7%;而单施硫酸锌(133.1g/hm~2)对放线菌的促进作用最好,比对照增加了176.0%。试验确定了不同茬口下大豆根际和非根际根腐病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在根腐病病原微生物中,镰孢菌、青霉菌和立枯丝核菌在重茬根际分别高出其非根际83.8%,55.29%,80.4%:迎茬根际分别高出其非根际74.71%、46.76%、71.1%;正茬根际分别高出其非根际70.40%、46.20%、58.70%,重茬根际比正茬根际分别高出109.17%、93.68%,和111.21%。不同茬口下的非病原微生物中,真菌在大豆不同生育阶段根际数量均明显高于其非根际,且正茬和迎茬根际低于重茬;细菌和放线菌在各生育阶段根际数量均明显高于其非根际,但正茬和迎茬根际高于重茬。试验明确了环境因子(土壤容重、含水量、pH、温度)对各主要微生物的作用效果。镰孢菌最适宜的土壤容重为1.0g/cm3,容重为1.4 g/cm3对镰刀菌的抑制效果达61.0%;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7.44%,含水量为38.12%时其抑制效果达51.0%;最适宜的土壤pH为5.0,pH为8.5抑制效果达79.5%;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抑制效果达32.3%。立枯丝核菌最适宜的土壤容重为1.1g/cm3,容重为1.3 g/cm3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达39.4%;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34.35%,含水量为10.61%时其抑制效果达38.4%;最适宜的土壤pH为5.0,pH为8.5时抑制效果达67.3%;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时抑制效果达32.3%。青霉菌最适宜的土壤容重为1.1g/cm3,容重为1.4 g/cm3对青霉菌的抑制效果达54.1%;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61%,含水量为38.12%时其抑制效果达47.6%;最适宜的土壤pH为5.0,pH为8.5时抑制效果达65.9%;最适宜的温度为30℃,35℃时抑制效果达22.3%。细菌最适宜的土壤容重为1.0g/cm3,容重为1.3 g/cm3对细菌的抑制效果达23.4%;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38.12%,含水量为10.61%时其抑制效果达60.2%;最适宜的土壤pH为8.5,pH为4.0时抑制效果达72.4%;最适宜的温度为30℃,15℃时抑制效果达45.7%。放线菌最适宜的土壤容重为1.0g/cm3,容重为1.3 g/cm3对放线菌的抑制效果达17.4%;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61%,含水量为34.35%时其抑制效果达77.8%;最适宜的土壤pH为8.5,pH为4.0时抑制效果达71.7%;最适宜的温度为35℃,15℃时抑制效果达31.4%。试验也明确了不同环境因子(容重,含水量,pH,温度)和不同茬口对大豆根腐病发病程度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土壤pH对根腐病病情指数的影响最大、pH为4时发病最严重,其次是土壤容重,温度的影响最小;不同茬口中重茬根腐病的病情指数最大,正茬病情指数最小,发病最轻。根据以上结论:为了减轻根腐病对大豆的危害,必须相对降低致病菌的数量、提高细菌和放线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因此在施肥时相对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施用量,减少氮肥用量,可以相对降低致病菌的数量,提高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另外,把土壤pH控制在近中性偏碱的条件下对降低根腐病病源菌的数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郑殿峰, 梁喜龙, 左豫虎, 张玉先, 冯乃杰[7]2004年在《大豆根腐病菌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利用垂直板发芽试验研究了大豆于幼苗期被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oxysporum)侵染后幼苗形态建成、总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胚根细胞膜透性的动态变化,并对其致病机制和寄主的抗病机理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oxysporum)在侵染过程中会使大豆侧根原基的产生进程出现滞缓,子叶的营养物质输出受阻,胚根的生长速度减慢,根冠比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胚根中的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下降,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升高,细胞膜透性增大。通过分析,认为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可作为抗病育种和药剂调控与保护的研究靶标。

闫继辰[8]2016年在《微生物发酵液处理种子诱导大豆抗大豆根部病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大豆生产上危害严重的大豆胞囊线虫和引起大豆根病的重要病原菌镰刀菌为靶标,通过种子处理筛选可诱导大豆产生对大豆胞囊线虫和镰刀菌具有诱导抗性的微生物菌株,并对高活性的菌株的分类地位,诱抗效果和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1.大豆种子处理诱导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和镰刀菌的菌株的筛选以大豆胞囊线虫和大豆根腐镰刀菌为靶标,通过4650株菌发酵液包衣大豆种子后在大田进行初步筛选,次年再经温室和大田复筛,获得8株高效菌株Snef805、Snef1650、 Sneb572、Sneb877、Sneb1076、Sneb1401和Sneb1499。其中高效菌株Snef805、Snef1650、 Sneb572和Sneb1076在温室和大田试验中不仅能诱导大豆抗根腐镰刀菌又能抗大豆胞囊线虫,并且具有促进大豆生长和提高产量,效果较好。2.高效菌株的鉴定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反应的基础上,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和Biolog系统对处理大豆种子后具有高诱导活性的微生物菌株Snef805、Snef1650、Sneb572和Sneb1076进行分类鉴定,明确了这四株高效菌株的分类地位,Snef1650为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Snef805为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Sneb572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Sneb1076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3.微紫青霉Snef1650的生防活性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测定了微紫青霉Snef1650的发酵液对花生和绿豆促生作用,对2种线虫(大豆胞囊线虫、腐烂茎线虫)的毒力作用,以及对大豆病原物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Snef1650的发酵液处理大豆种子不仅有诱导抗性作用,同时处理其他作物对花生和绿豆的生长具有显着的促生作用,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和腐烂茎线虫还具有毒杀作用,作用迅速且致死率高,Snef1650还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大豆病原真菌。4. 高效菌株对大豆的系统诱导抗性(ISR)通过裂根试验,结果表明活性菌株的发酵液处理大豆根系后具有诱导大豆产生抗大豆胞囊线虫、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的系统抗性。

刘春来, 李新民, 王爽, 夏吉星, 杨帆[9]2015年在《土壤拮抗细菌的分离与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分离筛选出土壤中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以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为诱导菌株,采用土壤颗粒撒布法,从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样本中分离得到55株拮抗细菌菌株。测定了部分拮抗菌株及发酵滤液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细菌菌株对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菜豆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菌丝抑制率达60%以上的拮抗菌株,分别有1、12和8株。9株拮抗菌发酵滤液对大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6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较高的抑菌效果,其中YS7菌株发酵产物对玉米大斑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均表现较强的抑菌活性,对玉米大斑病菌抑菌圈直径最大达到了56.2mm。从抗菌谱上看,27株拮抗菌株代谢产物对4种以上的拮抗对象表现有抑菌活性,表明拮抗菌株代谢产物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效果。

于妍华[10]2011年在《西洋参连作障碍微生态机制及生防放线菌的抗病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西洋参是名贵药用植物,有着极高的药用及经济价值,连作障碍是西洋参种植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的微生态机制及生防放线菌的抗病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西洋参病健株根区根表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表明:①病株根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较健株分别降低63.9%、33.5%,真菌增加160.1%;病株根区土壤B/F和A/F值较健株分别降低86.1%和74.3%。②病株根表土中细菌、真菌数量较健株增加31.4%、29.8%,放线菌数量降低79%。③西洋参病株根区土中土壤速效N、P、K及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健株提高2.8%、35.4%、69.7%及10.2%。2.西洋参病健株根内微生物区系及对病根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研究表明:①在根表消毒条件下,病株根内细菌、真菌数量分别较健株增加3182.3%、40.6 %,在病健株根内均未分离到放线菌。②病株根内瓜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占根内真菌总数的80.0%;从健株根内仅分离到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3.西洋参病健株根区根表土壤优势真菌有6种,通过ITS序列测定方法鉴定出的4种真菌为瓜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其中瓜小不整球壳属在病、健根表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4.3%、46.1%,茄腐皮镰孢菌所占比例分别为13.7%、35.3%。瓜小不整球壳属在病株根表土壤中数量较健株增加2523.8%,该菌可能与西洋参发病有关。4.生防放线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病原真菌防治机理研究表明:①10株供试放线菌对5株西洋参人参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Act24-1、Act24-2对人参根腐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5、21.5mm,Act24-2、Act7、D141及Act1对西洋参恶疫霉的抑菌圈直径为21.5~24.0mm。②8株放线菌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Act24-2对恶疫霉、人参锈腐病菌及人参根腐菌的相对抑菌率分别为83.3%、76.4%及64.4%。③5株供试病原菌均能诱导供试放线菌合成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当供试放线菌与病原菌菌丝接触后,放线菌通过分泌几丁质酶、纤维素酶等真菌细胞壁降解酶,使病原菌菌丝溶解,抑制病原菌侵染,该结果从酶解角度揭示了生防放线菌对特定病原真菌的接触抗菌机理。5.留坝西洋参病株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西洋参人参根系的侵染研究表明:①9株疑似病原真菌对西洋参、人参根系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侵染作用: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对人参和西洋参均有较强的侵染作用;西洋参人参受同一疑似病原真菌侵染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侵染症状,如尖孢镰刀菌对人参根系侵染作用强,但对西洋参根系侵染作用较弱,而菌株茄腐皮镰孢菌则相反。②留坝西洋参病害可能是由Fusarium solani(茄腐皮镰孢菌)和Fusarium oxysporum(尖孢镰刀菌)引起的。6.西洋参种植土壤经过6年轮作倒茬后再种西洋参时发病严重,幼苗死亡率达95%以上。该西洋参地存活健株、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表明:①弱株根区土中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健株增加39.9%、24.8%,细菌减少16.1%;弱株株根表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较健株株增加4735.5%、74.4 %和64.4%。②病重株根表土中真菌、细菌较病轻株增加9970.3 %、297.5%。③弱株根区土壤养分均低于健株,其中铵态N和有机质含量分别较长势好株降低49.9%,55.1%。

参考文献:

[1]. 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毒素及其对大豆根部致病作用的研究[D]. 台莲梅.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2].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毒素对野生大豆幼苗根茎的影响[D]. 原丽. 河南科技学院. 2014

[3]. 营养及培养条件对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及其产毒的作用[D]. 马立功. 东北农业大学. 2008

[4]. 黑龙江省大豆尖镰孢抗源筛选、致病机理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张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14

[5]. 唐菖蒲根腐菌粗毒素的致毒作用及抗病无性系筛选[D]. 胡颖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6]. 施肥及环境因子对大豆根腐病菌及主要微生物的作用[D]. 纪武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

[7]. 大豆根腐病菌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郑殿峰, 梁喜龙, 左豫虎, 张玉先, 冯乃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4

[8]. 微生物发酵液处理种子诱导大豆抗大豆根部病害研究[D]. 闫继辰. 沈阳农业大学. 2016

[9]. 土壤拮抗细菌的分离与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初步研究[J]. 刘春来, 李新民, 王爽, 夏吉星, 杨帆.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

[10]. 西洋参连作障碍微生态机制及生防放线菌的抗病作用[D]. 于妍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毒素及其对大豆根部致病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