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咯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吡咯,衍生物,吡咯烷,亚胺,分子,化学,化合物。
吡咯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莫丽,李淼,刘莉,张金生,陈治明[1](2019)在《手性吡咯烷酰胺催化合成羟甲基噻喃酮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手性吡咯烷酰胺催化四氢噻喃-4-酮与芳香醛的不对称aldol反应,绿色合成了一系列手性羟甲基噻喃酮衍生物,对其经FT IR、~1H NMR、~(13)C NMR结构表征,并对催化条件及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研究表明,选用15 mmol%的催化剂I,以二氯甲烷作为溶剂,在0℃下反应25 h,得到较高的产率(83%)及较好的立体选择性(ee 84%)。(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张政,朱照琪,孙寒雪,魏慧娟,李安[2](2019)在《基于杯吡咯及其衍生物的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杯吡咯是近年来一类新兴的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得杯吡咯及其衍生物在识别金属离子、阴离子和中性小分子方面应用广泛。通过引入不同基团、改变其空腔大小得到的主体可以与不同大小、不同性质的客体分子相匹配,可作为敏感材料应用于离子选择电极、离子敏感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离子光导膜等多种类型的化学传感器上,对各种阴离子和中性分子的识别和检测。(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张光辉[3](2019)在《杯[4]吡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在化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如今科学工作者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在超分子化学的主-客体体系中,主体分子以特定方式选择性结合客体分子,即分子识别。分子识别是分子间作用力的协同作用使主客体分子达到比较契合的过程,事实上这意味着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取决于大环效应或螯合作用,且最终达到一致的效果。主体分子识别空腔的大小、形状和配位数都会影响到对客体分子的识别效果。杯[4]吡咯是由四个吡咯?位和sp~3杂化碳原子连接组成的大环化合物,四个吡咯相互连接构成的空腔中的多个亚胺基可以与客体分子形成氢键作用,这就使得杯[4]吡咯的构型和性质方面有许多异于其它主体分子之处。杯[4]吡咯的优越性可以使它特定地完成对阴离子的选择性识别。本研究工作以N-Boc-4-乙酰基哌啶、1-茚酮类化合物及其它羰基化合物为起始原料合成了相应的杯[4]吡咯,并对其进行修饰为研究重点,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叁部分:(1)以N-Boc-4-哌啶甲酸和丙二酸亚异丙酯为原料合成了N-Boc-4-乙酰基哌啶,然后在甲醇溶剂中用甲磺酸催化与吡咯缩合关环,合成了meso-四甲基-meso-四哌啶基杯[4]吡咯化合物2-4和2-5,并且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接着以化合物2-5和丙酮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丙烯酸羟乙酯、2(5H)呋喃酮为原料,在甲醇溶剂中用K_2CO_3作为催化剂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备了相关的衍生物化合物2-6、2-7、2-8、2-9、2-10,并对微波条件下的反应进行了摸索,缩短了反应时间并提高了反应产率。(2)以3-氯丙酰氯和苯或取代苯为原料,通过路易斯酸催化,经过付克酰基化、付克烷基化来合成相应的5-取代-1-茚酮类化合物3-4。选择新型的AlCl_3-LiCl熔盐体系作为付克烷基化的路易斯酸催化剂和反应溶剂,确定并优化了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同时,以1-茚酮和吡咯为原料在甲磺酸的催化下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杯[4]吡咯3-5。并利用紫外滴定和核磁滴定对该杯[4]吡咯3-5识别阴离子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3)以丙酮酸甲酯、丙酮醇与吡咯为原料,在甲磺酸的催化下缩合关环,合成了一系列带有其他官能团的新型杯[4]吡咯4-1、4-2、4-3。以上所有化合物均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部分化合物采用高分辨质谱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志阳[4](2019)在《芳基吡咯烷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的现象使得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菌耐药现象。同时在过去二十年中,新的药物或先导化合物的研究发现速率大大降低。抗菌药物的短缺已成为人们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群体感应是细菌菌体之间交流的过程。群体感应进程中化学信号分子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菌落毒素产生、蛋白酶活性或是细菌耐药性。阻断这些菌体间的相互联系可以有效地降低细菌的的毒性和耐药性。本课题综合之前溴代呋喃酮化合物和芳基取代呋喃酮化合物的研究结果,将溴代呋喃酮化合物芳香基取代,以探究不同的取代基对其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影响。同时确定内酯环转化为内酰胺环后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变化。由此便设计了芳基呋喃酮化合物7和溴代吡咯烷酮化合物9两系列化合物,以此探究苯环上取代基不同位置对化合物抑绿脓菌素和蛋白水解酶的影响。通过这两系列化合物活性的测定,我们找到优选的修饰结构以合成芳基吡咯烷酮化合物。最终的活性结果如下:对于芳基呋喃酮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均对革兰氏阳性菌如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没有抑制作用,不会给细菌的生长带来选择压力;部分化合物如7a和7g是比较强效的绿脓菌素抑制剂,在这两个化合物的作用下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素表达量为空白对照的38.31±1.99%和33.57±3.45%;所有化合物都表现出良好的蛋白水解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a、7f和7g的蛋白水解酶抑制活性最佳。综合绿脓菌素抑制和蛋白水解酶抑制活性可以推断苯环上的邻位取代和间位取代化合物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群体感应抑制效果,甲氧基、甲基和氟原子都是活性较好的取代基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位取代芳环各项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均较差,推测是由于化合物结构大小超出了蛋白质空腔的大小。对于溴代吡咯烷酮化合物:首先此类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如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具有不错的抑菌活性,抑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当。但是这些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作用,不会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虽然此类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素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遗憾的是无一化合物是强效抑制剂,活性最好的化合物9d可以抑制65.64%绿脓菌素的表达;此类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蛋白水解酶的活性都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蛋白水解酶活性均为空白对照的40%左右)。此外N原子上的取代基中活性较好的的取代基团是正己基、苄基和四氢糠基。推测这些基团的大小与蛋白质空腔的体积相适应,且疏水相互作用增大了化合物与靶点的亲和力。芳基吡咯烷酮类化合物是本课题中合成的最具群体感应抑制潜力的一系列化合物通过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我们可知:此类化合物均对革兰氏阳性菌如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没有抑制作用,不会给细菌的生长带来选择压力,具有开发成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理论基础;邻位取代苯环的吡咯烷酮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素的抑制和蛋白水解酶活性的抑制明显好于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化合物,我们推测这是因为邻位取代化合物分子大小更适合靶点蛋白的空腔结构;相比于之前报道的芳基吡咯烷酮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程度较低,我们推测这也与革兰氏阴性菌复杂的细胞壁有关,之前报道的抑制剂采用测试菌种为粪肠球菌(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我们推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壁可以阻挡过多的此类化合物渗透入细胞内;化合物10a是此类化合物中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最好的化合物,其与抗生素联用时效果显着,可以在10μM浓度下提高克拉霉素和环丙沙星抑菌率一倍以上,相信这一化合物可以为以后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发提供很好的指导。综上所述,我们首次成功地设计合成了芳基呋喃酮类、溴代吡咯烷酮类和芳基吡咯烷酮类叁系列化合物共29个新型群体感应抑制化合物。通过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生长抑制实验、绿脓菌素表达实验、蛋白水解酶活性测定、生物膜抑制测定和与传统抗生素联用实验,我们发现芳基吡咯烷酮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因而我们认为(Z)-1-苄基-5-(3-甲基苄烯)-4-(3-甲苯基)-1,5-二氢-2H-吡咯-2-酮(10a)可作为新型群体感应抑制剂的先导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杨梅,曹仕轩,贺峥杰[5](2019)在《膦催化水杨醛亚胺与马来酰亚胺的[4+1]环化反应及螺[苯并呋喃-2,3'-吡咯烷]衍生物的合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个膦催化水杨醛亚胺与马来酰亚胺的[4+1]环化反应,以44%~99%收率生成螺[苯并呋喃-2,3'-吡咯烷]衍生物.产物包含一对可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的syn和anti异构体(dr 1.6∶1~5∶1),由此提供了合成螺[苯并呋喃-2,3'-吡咯烷]简单有效的方法.该反应起始于PPh_3与马来酰亚胺原位形成非烯丙基磷叶立德活性中间体,经亲核加成/分子内取代的串联过程完成,代表了新的一例经此类磷叶立德完成的膦催化[4+1]环化反应.(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吴华峰[6](2019)在《氟硼吡咯及其衍生物的传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OPHY和Me_4BOPHY荧光团呈刚性平面中心对称结构,由同一平面上的四个环组成,在中心六元螯合环中有两个BF_2单元,两个吡咯环在外围。未经修饰的荧光团分子在溶液中具有强荧光发射、大消光系数、光稳定、高荧光量子产率和多个反应位点等特点,其衍生物在生物成像、金属离子检测、光伏器件等方向有广泛的应用。鉴于BOPHY衍生物的优异特点,我们拟通过对其α位的功能化,设计合成出高性能的荧光探针,实现其在危险化学品蒸气的检测应用。沙林(Sarin)是一种神经毒剂,经常被用于恐怖袭击。乙醇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元醇,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作为一种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物质,对乙醇蒸气的实时检测就变得愈发重要。荧光化学传感器由于其反应迅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以及便于携带等特点,在国防安全及环境监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对于荧光化学传感器及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对Me_4BOPHY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Me_4BOPHY衍生物仅用于金属离子和生物检测的现状,基于Me_4BOPHY骨架结构,开展了其在神经毒剂拟物氯磷酸二乙酯(DCP)以及乙醇的荧光检测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DCP检测方面,以Me_4BOPHY为骨架,在其α位上引入二乙胺基作为检测有机磷试剂的功能单元和电子给体,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设计合成了两种探针分子Me_4BOPHY-1和Me_4BOPHY-2用于检测液相DCP。Me_4BOPHY-1和DCP作用之后荧光增强,颜色由红色变为黄绿色,检测限低至40 nM。Me_4BOPHY-2和DCP作用之后荧光增强,颜色由蓝色变为红色,检测限低至16nM。两种探针分子均能实现DCP的双通道检测。其作用机理为:二乙胺基与Me_4BOPHY共轭连接,在分子内形成了强的电荷转移(ICT),使得整个分子的荧光强度变弱。DCP与二乙胺基上的氮原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一种铵盐,在溶液中少量水分子的作用下生成一种盐酸盐,阻断了分子内ICT过程,导致其荧光颜色变化和颜色变化。2.在乙醇蒸气检测方面,通过在受体Me_4BOPHY的α位上修饰给电子的三苯胺官能团,合成了一种荧光探针Me_4BOPHY-3。在饱和的乙醇蒸气中,Me_4BOPHY-3在100 s内的猝灭率达到了80%,而在300s内,其荧光猝灭率最终达到了91%。探针分子对于乙醇蒸汽的响应呈现肉眼可见的变化,其颜色由红色变为蓝色。检测限低至17.8 ppm。这种荧光探针分子制成的传感薄膜对于乙醇蒸气具有良好的传感效果和选择性,能实现对于乙醇气体的颜色和荧光双通道检测。推测其检测机理为:乙醇分子和Me_4BOPHY-3上F原子的氢键作用使得受体呈现出较大的“推-拉”电子能力,导致比较大的荧光淬灭。同时,乙醇分子可以与叁苯胺单元作用,导致其吸收峰的变化及探针分子聚集态的变化,进而导致探针分子与乙醇作用之后的颜色变化。综上所述,本文以Me_4BOPHY为骨架,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设计合成了叁种荧光分子探针,实现了对液相DCP及乙醇蒸气的高效、灵敏检测。对于长波长范围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5)
刘泽员[7](2019)在《富勒烯吡咯烷及其阿霉素衍生物的合成、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勒烯的特殊笼状结构使它具备很多优良性能,但富勒烯的疏水性却限制了其应用于生物体系,因此提高富勒烯水溶性能够拓宽其在抗肿瘤、抗微生物、清除自由基等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对富勒烯进行化学修饰可以在改善水溶性的同时引入活性基团得到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其由于带有诸如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而能进一步用于合成更多种类的富勒烯衍生物。阿霉素是一种广谱类抗肿瘤药物,对肿瘤治疗效果较好,但会对机体产生由自由基介导的毒副作用,故需要引入富勒烯减弱这种毒副作用。本论文基于以上所述,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合成水溶性得到改善且带活性基团的N取代3,4-富勒烯吡咯烷(FP-OH)以及羧基丙基富勒烯吡咯烷(FP-COOH);在FP-OH的基础上合成富勒烯甘氨酸(FP-Gly),然后将其与阿霉素进行非共价复合制成富勒烯甘氨酸/阿霉素复合物(FP-Gly/DOX);在FP-COOH的基础上通过酰胺化反应将其与阿霉素连接合成富勒烯吡咯烷阿霉素(FP-COOH-DOX);将以上所得的五种富勒烯衍生物制成纳米水悬液,测试各纳米水悬液在黑暗及光照条件下的自由基效应。所得研究成果如下:1.成功合成了FP-OH、FP-COOH、FP-Gly以及FP-COOH-DOX,并通过UV-vis、FT-IR、MALDI-TOF表征确认了它们的结构,又利用物理搅拌法制备了FP-Gly/DOX。2.通过有机溶剂介导法将所得富勒烯衍生物制成20μmol/L的纳米水悬液,对FP-COOH纳米水悬液进行粒径分布测定,结果显示分布范围为36.52-121.37nm,D(90%)为50.43 nm,表明FP-COOH纳米颗粒具有理想的纳米尺寸。3.通过邻苯叁酚自氧化实验发现,在黑暗条件下,与同浓度的VC相比,所制富勒烯衍生物纳米水悬液均具有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由弱到强依次为:FP-OH<FP-COOH<VC<FP-Gly<FP-Gly/DOX<FP-COOH-DOX。4.通过甲基紫-Fenton体系实验发现,在黑暗条件下,所制富勒烯衍生物纳米水悬液均具有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能力都强于5 mmol/L的甘露醇,由弱到强依次为:FP-OH<FP-COOH<FP-Gly<FP-Gly/DOX<FP-COOH-DOX,其中50 mmol/L的甘露醇与FP-Gly/DOX的清除效力接近。利用甲基紫体系发现在光照条件下,所制富勒烯衍生物纳米水悬液都具有产生羟基自由基的能力,由弱到强大致为:FP-OH<FP-COOH<FP-COOH-DOX<FP-Gly<FP-Gly/DOX。结果表明,本文所合成的五种富勒烯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两种富勒烯吡咯烷以及富勒烯甘氨酸衍生物可作为中间体结构进一步合成得到其它多种富勒烯衍生物,而两类富勒烯阿霉素衍生物可成为新型低毒抗肿瘤药物。(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马玉清[8](2019)在《氰基二苯乙烯功能化吡咯并[3,2-b]吡咯衍生物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荧光材料在荧光液晶、化学传感、刺激响应、生物探针、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大多数有机发光材料表现聚集荧光淬灭现象(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实际应用受限。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和聚集诱导发光增强(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enhancement,AIEE)材料,在分子聚集时发出强烈的荧光,有着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有效地拓展了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开发新型聚集发光材料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平面性好的吡咯并[3,2-b]吡咯为母体,修饰具有AIE(E)性质的氰基二苯乙烯结构单元,进行末端基团的调节,构建一系列新型有机荧光分子,探究分子结构与光物理性质的相关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不同推拉电子能力的芳香醛(1a-1g)、4-氨基苯乙腈和2,3-丁二酮,通过Debus-Radziszewski反应,构建2,5位不同取代基的吡咯并[3,2-b]吡咯母体(2a-2g),进而与4-N,N-二乙氨基苯甲醛发生Kno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1,4位氰基二苯乙烯功能化的化合物(3a-3g),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详细结构表征。研究其在聚集状态下的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化合物表现出明显的AIE行为;其中,F原子取代化合物3d和3e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可能是由于F原子的引入,影响了分子堆积模式。2、利用4-吡啶甲醛、4-氨基苯乙腈和2,3-丁二酮,通过Debus-Radziszewski反应,合成吡咯并[3,2-b]吡咯母体(APPP);进而与4-(1,2,2-叁苯乙烯)苯甲醛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构建化合物(APPTPEP),对其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表征。该分子骨架中嵌入的四苯乙烯单元赋予APPTPEP显着的AIE行为。APPTPEP可以在水相选择性识别PA,检测限为31.5 nM。核磁滴定实验证明该化合物通过吡啶基团识别PA,二者的结合比为1:2,理论计算表明该化合物与PA的结合过程中发生了光诱导电子转移(PET),导致荧光淬灭。3、利用第一章的吡咯并[3,2-b]吡咯母体2f,与具有不同推拉电子能力的芳香醛(a-o),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构建氰基二苯乙烯修饰的吡咯并[3,2-b]吡咯衍生物(4a-4o),对其结构进行详细的表征。研究不同末端基团对化合物在聚集状态下的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末端基团对化合物荧光发射波长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495-565 nm),导致不同的聚集发光行为。该系列化合物在研磨状态下,仅有化合物4f,4g和4i发生了荧光发射光谱红移现象,峰位分别变化了34 nm,51nm和9 nm,经热乙醇熏蒸可以回至起始状态。PXRD和SEM测试结果表明在研磨前后,化合物晶态与非晶态之间的转变是其可逆压致变色性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易晓红,李汶峰,钟占琼,贺玉萍,谢璐霜[9](2019)在《新型吡咯并嘧啶衍生物N67对3T3-L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吡咯类小分子化合物N67对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培养Swiss小鼠3T3-L1细胞,设对照组,将N67以不同时间的浓度作用于3T3-L1细胞,采用MTT细胞毒性检测,求出IC_(50);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N67对3T3-L1细胞的生长有显着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显示能诱导其凋亡,且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证明其可能通过ABHD6靶点发挥作用。结论新型小分子化合物N67可诱导3T3-L1凋亡,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BHD6表达,证明N67有可能作为新的ABHD6抑制剂。(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郜昱,刘国罡,石建兵,董宇平[10](2019)在《芳基吡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类含有苯甲酸甲酯基团的吡咯衍生物MB3PE2和MB3,其结构为典型的给体(D,吡咯)-受体(A,苯甲酸甲酯基)结构,该类结构表现为可调的荧光性质。通过系统研究它们在各个状态下的发光性质,阐明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共轭基团的加入对D-A共轭结构的化合物发光性质影响明显,且不同状态下的影响程度显着不同。MB3PE2具有π-T-型D-A结构而MB3是T-型D-A结构。它们在溶液状态下都具有明显的溶剂效应,但是其溶液态的荧光量子产率明显不同,π-T-型D-A结构的MB3PE2是T-型MB3的2.6倍。该结果对设计溶液态下高量子效率的D-A荧光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影像科学与光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吡咯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杯吡咯是近年来一类新兴的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得杯吡咯及其衍生物在识别金属离子、阴离子和中性小分子方面应用广泛。通过引入不同基团、改变其空腔大小得到的主体可以与不同大小、不同性质的客体分子相匹配,可作为敏感材料应用于离子选择电极、离子敏感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离子光导膜等多种类型的化学传感器上,对各种阴离子和中性分子的识别和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咯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莫丽,李淼,刘莉,张金生,陈治明.手性吡咯烷酰胺催化合成羟甲基噻喃酮衍生物[J].化学世界.2019
[2].张政,朱照琪,孙寒雪,魏慧娟,李安.基于杯吡咯及其衍生物的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3].张光辉.杯[4]吡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山西大学.2019
[4].刘志阳.芳基吡咯烷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杨梅,曹仕轩,贺峥杰.膦催化水杨醛亚胺与马来酰亚胺的[4+1]环化反应及螺[苯并呋喃-2,3'-吡咯烷]衍生物的合成(英文)[J].有机化学.2019
[6].吴华峰.氟硼吡咯及其衍生物的传感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7].刘泽员.富勒烯吡咯烷及其阿霉素衍生物的合成、制备与研究[D].郑州大学.2019
[8].马玉清.氰基二苯乙烯功能化吡咯并[3,2-b]吡咯衍生物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D].安徽大学.2019
[9].易晓红,李汶峰,钟占琼,贺玉萍,谢璐霜.新型吡咯并嘧啶衍生物N67对3T3-L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初探[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
[10].郜昱,刘国罡,石建兵,董宇平.芳基吡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英文)[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