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端点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串行RapidIO,AXI总线,PIPE,IP核
端点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陈宏铭,李蕾,姚益武,张巍,程玉华[1](2014)在《基于AXI总线串行RapidIO端点控制器的FPGA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代高性能嵌入式系统高速串行RapidIO(SRIO)信号接入的应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AXI总线的SRIO端点控制器IP核设计方案。以XC5VLX220-FF1760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为目标器件,利用硬件设计实现SRIO接口电路。该方案采用合理的硬件结构,能够提高信息采集和输出的时效性。此外,AXI总线能够使SRIO端点控制器IP核更方便地集成到SoC芯片中,可以在片内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带宽。利用SRIO协议实现的FPGA内置多DSP IP核,读写操作速率能稳定地达到每通道3.125 Gb/s,表明所提出的IP具有高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王杰[2](2013)在《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控制端点的RTL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如USB2.0取代USB1.1的潮流谁都无法阻挡一样, USB3.0必将逐步取代USB2.0成为最为通用的USB接口。USB3.0巨大的市场前景引起国内外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目前,USB3.0技术在国外已逐渐普及,而国内这方面技术还不成熟,虽然有不少企业积极参与,但具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USB3.0核心技术产品非常少。本文依托于科研项目“USB3.0设备控制器IP/USB3.0通用设备控制器/USB3.0U盘控制器”,针对一款自主设计的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深入研究了功能验证相关方法理论和USB3.0相关协议规范,旨在完成该IP核控制端点部分的RTL功能验证工作。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在对黑盒、白盒和灰盒叁种功能验证手段,以及基于仿真的验证技术、静态分析技术和形式化验证技术等叁种涉及功能验证方面的主流验证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后,总结了不同验证手段和验证技术存在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得出灰盒验证手段及基于软件仿真的功能验证方法适合本项目现阶段的验证工作。2、本文对USB3.0相关协议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USB3.0的体系结构、传输基本单位、传输类型、端点及物理层接口规范PIPE等,总结了相关知识,从总体和细节上把握设计规范。3、将验证理论和协议规范的研究所得应用到IP核控制端点的RTL功能验证当中。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基于软件仿真的功能验证方法流程进行优化,再根据USB3.0相关协议规范,对IP核控制端点部分进行RTL功能验证。论文提出了一种验证平台的搭建方式及一套完整的验证流程,从验证平台的搭建出发,分控制传输的设置、数据、状态叁个阶段来完成控制端点的功能验证。验证平台采用标准的USB3.0PIPE接口,将验证组件模块化,分离了验证架构和激励产生机制,并实现了对验证结果的自动检查,从而增强了验证平台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验证涵盖了控制端点功能验证的叁个方面:标准设备请求、包和重传机制,实现了对IP核控制端点部分待验证功能点的完备覆盖,并达到了100%的代码覆盖率。(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吴从中,彭乐,王亚君,尹夕振[3](2012)在《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OUT端点测试平台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一款自主研发的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出发,完成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OUT端点模块3种传输模式(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的功能验证。通过Verilog语言搭建一个完整的OUT端点测试平台,测试平台包括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主机模块(包参数产生模块、包产生模块、链路命令产生模块、包检测模块及链路命令检测模块)和应用核模块。实验测试结果与USB3.0 OUT端点3种传输模式的协议规范完全符合。该平台能够对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OUT端点的3种传输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功能验证。(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彭乐[4](2012)在《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OUT和IN端点的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USB3.0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理论传输速率可达5.0Gbps。针对一款已设计的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能否搭建有效的验证平台、制定合理的测试向量、完成IP核的功能验证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最终质量。本文针对实习公司自主研发的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首先深入研究了USB3.0链路层及协议层的标准,理解了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IN端点和OUT端点叁种传输方式(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的机理,以及传输过程中所涉及的传输包和链路指令;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设备控制器IP核IN端点和OUT端点的功能验证方法,完成了IN端点和OUT端点验证平台的规划,并用Verilog语言实现了验证平台的搭建,包括OUT端点包参数产生模块、IN端点包参数产生模块、仲裁模块、包产生模块、链路指令产生模块、包检测模块、链路指令检测模块、应用核发送模块及应用核接收模块;其次,根据IP核的设计和USB3.0的协议规定完成了测试向量的制定,包括大量的正常测试向量和加错测试向量,并通过Tcl语言进行测试向量的仿真;最后通过仿真波形及打印文档可知,验证平台能够有效的完成IP核的功能验证。本文搭建的验证平台一方面能够模拟主机发送各种包,对IP核的动作与预测结果自动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应的回复,另一方面能够模拟应用核正确接收或提供数据包,并对数据交互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监视。测试结果表明验证平台能够有效的完成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IN及OUT端点的功能验证,为整个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的流片作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朱寅松,李冰[5](2009)在《USB设备控制器端点缓冲区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使用异步FIFO作为USB端点缓冲区的设计方案。根据USB四种传输类型的特点,灵活地设计了不同端点缓冲区的实现方案。特别是针对控制端点传输的特殊性,提出一种新型的双向FIFO设计。与传统结构相比,该方案在保证控制传输的功能下电路的实现面积减小了近1/2。对于其他类型端点的设计方案,为了保证传输速度,使用了双缓冲FIFO的结构,有效地保证了接口的传输速度。最后给出了电路的ASIC的实现结果。(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09年24期)
詹琰,潘利坤,赵占霞,李拥华,王德明[6](2009)在《采用180nm CMOS工艺的USB2.0端点控制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设计了用于USB2.0设备控制中的端点控制器。端点数可由用户配置最多达16个。支持8位/16位USB接口,并支持8位/16位/32位AHB或8051接口以及32位的DMA接口。该端点控制器采用180nm CMOS工艺进行流片,所有功能均通过了测试。(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宋谦,冯德兴[7](1992)在《具有并置端点控制器的柔性机械臂跟踪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虑末端具有负载的单杆柔性机械臂系统跟踪控制问题。我们采取的控制是作用在臂两端的力矩激励。通过装备并置的角度、角速度和线速度传感器,得到了跟踪系统的强渐近稳定性。此外,通过获得另外的观测信息,我们也得到了指数一致地跟踪给定轨线的边界反馈控制律。最后给出了数值仿真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1992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下)》期刊1992-10-01)
端点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正如USB2.0取代USB1.1的潮流谁都无法阻挡一样, USB3.0必将逐步取代USB2.0成为最为通用的USB接口。USB3.0巨大的市场前景引起国内外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目前,USB3.0技术在国外已逐渐普及,而国内这方面技术还不成熟,虽然有不少企业积极参与,但具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USB3.0核心技术产品非常少。本文依托于科研项目“USB3.0设备控制器IP/USB3.0通用设备控制器/USB3.0U盘控制器”,针对一款自主设计的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深入研究了功能验证相关方法理论和USB3.0相关协议规范,旨在完成该IP核控制端点部分的RTL功能验证工作。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在对黑盒、白盒和灰盒叁种功能验证手段,以及基于仿真的验证技术、静态分析技术和形式化验证技术等叁种涉及功能验证方面的主流验证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后,总结了不同验证手段和验证技术存在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得出灰盒验证手段及基于软件仿真的功能验证方法适合本项目现阶段的验证工作。2、本文对USB3.0相关协议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USB3.0的体系结构、传输基本单位、传输类型、端点及物理层接口规范PIPE等,总结了相关知识,从总体和细节上把握设计规范。3、将验证理论和协议规范的研究所得应用到IP核控制端点的RTL功能验证当中。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基于软件仿真的功能验证方法流程进行优化,再根据USB3.0相关协议规范,对IP核控制端点部分进行RTL功能验证。论文提出了一种验证平台的搭建方式及一套完整的验证流程,从验证平台的搭建出发,分控制传输的设置、数据、状态叁个阶段来完成控制端点的功能验证。验证平台采用标准的USB3.0PIPE接口,将验证组件模块化,分离了验证架构和激励产生机制,并实现了对验证结果的自动检查,从而增强了验证平台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验证涵盖了控制端点功能验证的叁个方面:标准设备请求、包和重传机制,实现了对IP核控制端点部分待验证功能点的完备覆盖,并达到了100%的代码覆盖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端点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宏铭,李蕾,姚益武,张巍,程玉华.基于AXI总线串行RapidIO端点控制器的FPGA实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王杰.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控制端点的RTL功能验证[D].合肥工业大学.2013
[3].吴从中,彭乐,王亚君,尹夕振.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OUT端点测试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2
[4].彭乐.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OUT和IN端点的功能验证[D].合肥工业大学.2012
[5].朱寅松,李冰.USB设备控制器端点缓冲区的优化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
[6].詹琰,潘利坤,赵占霞,李拥华,王德明.采用180nmCMOS工艺的USB2.0端点控制器(英文)[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9
[7].宋谦,冯德兴.具有并置端点控制器的柔性机械臂跟踪稳定性[C].1992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下).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