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世俗化思潮论文-陈进武

文学世俗化思潮论文-陈进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世俗化思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90年代文学,人性话语,世俗化,自我化

文学世俗化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陈进武[1](2016)在《消费文化思潮中的多元化与世俗化——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人性话语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话语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出现新变。在文化内涵上,从"人的文学"到"私人的文学",人性言说随消费文化一路滑行,选择了远"形而上"亲"形而下"的路径。人性话语在与大众话语、民间话语等颉颃中显现虚实并置与交织的特征。从哲学本质看,人性话语的虚实与真伪隐含着创作与批评思维方式的新变,即感觉化与自我化的互补与会通。从价值取向看,人性话语在启蒙话语退守而后现代话语、新民间话语等崛起中呈现多元化与世俗化的价值指向,同时表明人性话语在解构与建构中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6年06期)

陈国恩[2](2014)在《世俗化思潮中的文学及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国恩(主持人):世俗化思潮最早产生于西方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其特点是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想垄断,肯定人的合理欲望,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严格地说,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神学,但中国的儒家思想长期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影响到社会的广泛层面,在维持了社会秩序和生活稳定的同时,也起到了限制人的思想自由乃至否定人的合理欲望的作用,这一负面影响到封建统治的晚期越加严重。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叛传统,就是中国现代世俗化运动的发端。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4年02期)

张治国[3](2007)在《世俗化文学思潮的矛盾二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俗化文学思潮呈现出优劣并存的矛盾二重性:一方面对世俗生活的强烈关注与精细表现,促进了艺术的平民化与民主化,文艺之树因根植于深厚的现实土壤而枝繁叶茂;另一方面对经济利益的刻意追求和对市场法则的过分屈从,又常常使文学迷失了本性、背弃了诗性,深陷非理性主义的粗俗化泥潭而难以自拔。克服世俗化文学思潮的矛盾二重性、还文学以纯净"脱俗"的世俗化,需要建立一种全民参与"文化工程"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邹华瑾[4](2006)在《新时期文学世俗化思潮的语境与意义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世俗化作为一个产生于西方语境中的术语,有着特定的内涵。简单来讲,西方意义上的世俗化,主要含义即“解宗教化”,而中国由于并不存在一个西方基督教意义上的,涵盖生活各个层面,垄断一切世俗权利的体制宗教,故中国意义上的世俗化主要是指一种“祛专制政治化”。作为一场兴起于80年代,并在90年代以后趋于快速发展的社会文化变革,没有一个词比世俗化更能区别新时期与20世纪其他时间段的差异,更能概括当下社会的文化风气。而整个社会的世俗化转型,也使得文学的世俗化逻辑的成为了当下无法阻挡、不容回避的主导方向,甚至我们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后很长一个时间段内,这股文学世俗化思潮仍将延续下去,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写作的主导方向。因此,对于这样一种蔓延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我们有必要概括出促使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归纳其存在的意义与负面性的一面,进而指出遏制其负面性的方法。总之,全面、理性地认识和把握这一思潮,对于当下甚至以后的文学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一味的口诛笔伐或是放任自流都是徒劳无益的。本文试图以一种连续性的眼光,审视新时期20年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发生、发展,将文学世俗化思潮放在一个大的历史、社会背景中,特别是新时期世俗化语境中对其意义与负面性进行探讨,进而指出遏制其负面维度的制衡力量——人文精神。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中、西方意义上对世俗化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描述了新时期文学世俗化的基本精神取向。第二部分探讨了促成新时期文学世俗化思潮形成的语境,进而论述了这一思潮的意义价值所在。第叁部分则主要分析了新时期文学世俗化思潮的负面效应,指出促使这一负面效应得以彰显的原因所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将遏制世俗化负面效应的力量归结为人文精神,并说明人文精神并非全面拒斥世俗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潘晓生[5](2002)在《世俗化社会思潮中的女性文学——对近年女性文学创作的一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世俗化文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异 ,使近年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发生了诸多变化。女性写作已经被有意无意地纳入了一个商业运作的轨道 ,文学作品的消费性特征日益明显 ,它们以满足公众的娱乐化审美需求为目的 ,丧失了理想信念的光芒和人们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和渴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樊星[6](2001)在《浅论一九八0年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浮躁、冷漠的世纪末情绪没有、也不可能吞没真诚、温馨的世俗情感。事实上,就在“新写实”风头正健之时,另一批作家继续在发掘着世俗化的诗意——   例如张欣。她的《爱又如何?》、《掘金时代》都描绘了“全民经商”大潮的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描绘了人在世道(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期刊2001-08-09)

樊星[7](2001)在《浅论80年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文夫的《美食家》本来也是“反思文学”的收获。作家“从中国人没饭吃时就惨了的角度来写”,本意在告诫国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但当他在小说中写出了“为人民”的“大众菜”却使人民怨声载道,倒是“寄生虫”朱自冶因为遍尝美食而为保护传统美食文化作出了“歪打(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期刊2001-08-02)

樊星[8](2001)在《浅论80年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世俗化:一个“长时段”的时代主题  在研究20世纪末的文学思潮时,我们很容易想到那些不断更迭的概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家文学”、“寻根文学”、“新潮文学”……这些概念的层出不穷是当代文学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不过,如果将(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期刊2001-07-12)

樊星[9](2001)在《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时代文化的角度回顾了二十年来世纪末文学的世俗化思潮在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演变的进程 ,勾勒出 80年代初和 80年代末至 90年代世俗化文学的不同景观 ,认为从明朗到阴暗、从温馨到鄙俗的主题演变 ,是当代世俗化进程逐渐“鄙俗化”的一个缩影。(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01年02期)

文学世俗化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陈国恩(主持人):世俗化思潮最早产生于西方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其特点是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想垄断,肯定人的合理欲望,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严格地说,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神学,但中国的儒家思想长期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影响到社会的广泛层面,在维持了社会秩序和生活稳定的同时,也起到了限制人的思想自由乃至否定人的合理欲望的作用,这一负面影响到封建统治的晚期越加严重。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叛传统,就是中国现代世俗化运动的发端。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世俗化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1].陈进武.消费文化思潮中的多元化与世俗化——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人性话语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

[2].陈国恩.世俗化思潮中的文学及文学批评[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4

[3].张治国.世俗化文学思潮的矛盾二重性[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邹华瑾.新时期文学世俗化思潮的语境与意义维度[D].西北师范大学.2006

[5].潘晓生.世俗化社会思潮中的女性文学——对近年女性文学创作的一种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6].樊星.浅论一九八0年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N].西藏日报.2001

[7].樊星.浅论80年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N].西藏日报.2001

[8].樊星.浅论80年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N].西藏日报.2001

[9].樊星.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J].文学评论.2001

标签:;  ;  ;  ;  

文学世俗化思潮论文-陈进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