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高职校;订单式;培训
收稿日期:2011-05-21
作者简介:张登宏,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在职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社加强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职业培训的艰巨任务。
一、开展订单式培训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重要途径
高校社会责任理论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是对自由主义理论作重大修正。它认为自由主义理论只有一种“消极的自由”,唯有对社会承担义务,负有“责任”的自由才是有实效的“积极的自由”。在现代社会,高校如何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又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院长王新奎认为“高校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不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江苏省教育厅原厅长王斌泰认为“责任是指分内应做之事,如果没有把分内应做之事做好,就是没有尽到责任。”笔者认为,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获得益处,因此也要为社会作贡献。而且,我国高校基本上都是国有单位,所以高校更应该对国家负责,更应当承担应该的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既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也是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重要职能。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服务[1]。首先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其培养目标是直接为当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必须依靠企业的参与,必须依靠学院面向市场经济的自主办学和良性运转。况且就学院而言,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学院的资源和环境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现代企业的有力支持。同时,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和个性化服务对从业人员提出的不断提高的标准要求;促使我们进一步确立了要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培养过程中实施深层次的行业、校企合作教育培训[2]。
开展“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企业缺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企业需要哪种人才,就培养哪种人才。“订单式”培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特点。针对性是指学校完全按照用人单位对岗位人才的要求实施教学;实用性是指由于针对性强,所学知识技能能直接应用,因而可以缩短学习时间,增加熟练程度,提高学习效率;经济性是指由于教学内容针对性、有效性强,可以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因此,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做好一切有利于完善“订单式”培养的工作,以教学质量高、专业设置科学、学生知识结构对路、学校对毕业生的推销积极主动,去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赞赏和信任,拉动其用人需求。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3],只有坚持“订单式”培养利益双赢性的原则,才能使“订单式”培养的路子越走越宽。对于学校而言,“订单式”培养有助于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订单式”培养有助于企业缔造稳定的骨干队伍。
二、高职院校能够多途径开展订单式培训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关键是获得生源。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高职院校是后来者,与见缝插针,机制灵活的社会培训机构相比,高职院校除资源外,其他优势并不明显,要拓宽市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重点推出一般培训机构难以开办的培训项目,比如,要用到昂贵设备的项目;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学院提供场地,引进企业的设备、软件,建立一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师资雄厚的训练“平台”——综合性实践基地。
其次,建立职教集团,在职教集团范围内开展订单式培训。学院在订单培养方面不断探索,曾与企业合作开办过“点对点”、“点对面”的小订单培养班,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在于企业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关系不对等。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联系的平台,学校培养人才的计划性与企业财人才需求的市场调节性之间存在矛盾,导致校企合作成本高,合作风险较大、合作关系脆弱,合作很难深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打造有实力、专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在系统总结以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面对面”大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形式[4]。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2005年4月成立了江苏建筑职教集团,集团内有理事单位111家,近几年学院先后与中建八局、中国煤炭工业第五建设工程公司、中南集团等17家国家特、一级企业的合作,为企业“订单式”培训学员每年达到1000多人。
第三,与企业开展短期培训,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和个性化服务对从业人员提出的不断提高的标准要求;促使我们进一步确立了要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培养过程中实施深层次的行业、校企合作教育培训,要联合用人单位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严格按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实行“菜单式”的选课制,以适应“订单式”教学的需要。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订单培养方案;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所有订单企业参与的校企订单培养工作研讨会,制订订单培养工作的新思路;搭建订单培养的网络资源平台,及时有效地解决订单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与皖北矿业集团进行的一年工程造价培训中就根据企业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增加矿建预算课程。
第四,订单式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职业学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与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枣庄矿业集团第四工程处联合培训工程造价60名学生,其中有45名学生获得了相应专业的成人学历证书。
三、高职院校加强订单式培训的途径
第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要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要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和培训。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
第二,创新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高职院校要针对现代企业的特点,将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开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四、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训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从企业员工培训来看,政府和社会参与的相对较多,高校只是作为一种补充的培训力量。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战略转型并呈现以下趋势:“职业教育的服务重点逐渐转向校企合作,学历+培训是重要形式;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职业教育的模式选择更加多样化,多种形态并存。”基于这种趋势,高职院校将积极参与企业的培训中来,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与企业培训”系统进行改进,营造了一个高职院校、企业二赢的创新模型,它能促进二者之间和谐发展。
(二)有利于普及企业员工的高等教育
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得到普及,但由于大学制度的缺乏,大学的结构还是呈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因此高等教育实际上并未做到真正“大众化”。因为真正“大众化”不光要普及到适龄大学生,还应该普及到因为各种现实原因导致失去教育机会的非适龄学生,那就包括企业在职低学历人员。高等教育要为社会服务,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对实用性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企业员工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从我国现有的培训情况来看,大多数培训机构都只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例如对建筑工人进行与建筑相关的技能培训以及安全生产培训,法律知识就涉及不多。他们认为一般员工只要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就足够了,所以几乎大部分培训机构都忽视了对员工的基本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素质的培训。所以如果高校积极参与企业员工的培训,就可以使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迅速提高[5]。
(四)有利于为企业培养高技能综合性人才。
在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6],课程设置建立在学员专业工种和岗位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在兼顾专业教学系统性的前提下,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成人教育的特殊性。为此,确立了“上好基础理论课,突出专业基础课,强化专门化方向课及岗位实践训练,重视企业文化和科学素养熏陶”的教学方针。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与湖南湘煤集团联合培训一批造价员,在制定培训计划的方案中就邀请煤炭企业优秀人员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与科学素质的培训。使员工热爱企业,终于企业。
总之,为解决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事业单位有责任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为此,“全国选择确定500多所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其中高职院校25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340多所),有效加强与各地推荐的140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扩大基地培养培训能力。”政府部门的直接介入,为推动订单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以此为契机,职业学校应抓住机遇,借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之势,乘势而上,立足教育本位,推行订单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陈解放.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4]朱懿心,倪天祥,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探索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5]梁众,韩忠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趋势[z],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网.2004.转
[6]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高教探索,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