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泥石流形成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泥石流,机理,栾川县,灾害,韶山,元谋县,危险。
泥石流形成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武龙庆[1](2019)在《山丹县大马营乡泥石流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丹县大马营乡泥石流沟曾于2010年发生泥石流活动,泥石流漫过公路,当地有关部门对其采取排导工程进行治理。根据调查,该泥石流再次发生的概率极大,对沟口下游村庄房屋、学校等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潜在危害,因此对该泥石流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论文开展了对山丹县大马营乡的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区域地质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调查,同时对该泥石流的易发性、特征参数进行了计算与评价,提出了针对山丹县大马营乡泥石流的治理措施,对该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通过对泥石流的现场调查,查明了山丹县大马营乡泥石流流域的环境地质条件,大马营乡泥石流沟脑源于祁连山北部前山地带,无固定沟道,降水、冰雪融水经山前坡面汇集流入沟谷,沟岸崩(坍)塌、沟床堆积物、人工堆积物成为该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源条件。大马营乡泥石流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328.2mm,主要集中在夏季,在地形、物源和水源上具备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其次,根据相关规范,计算了山丹县大马营乡泥石流流速、一次最大冲出量、泥石流冲击力以及泥石流冲起高度等,为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提供了基本参数。最后,根据山丹县大马营乡泥石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两套治理方案,最终选择了施工合理,经济有效的治理措施,使泥石流顺着固定沟道排导至大马营河谷,该方案为大马营乡泥石流的有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通过对山丹县大马营乡泥石流的成因分析、特征值计算、危险度评价等,促进了对泥石流的危害度评价认识以及防治机制的制定,加强了对于泥石流控制的管理。在对危险系数的计算、设计与模拟之后,提高了对泥石流防治的考量,增加了泥石流防治机制的基础数据,能够为今后的相似泥石流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欢,龙孝[2](2019)在《湖南韶山市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韶山市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频发。文章基于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室内研究,以"7.1"云源村泥石流为典型案例,分析了韶山市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韶山市坡面型泥石流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降雨条件等密切相关,其演化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通过对坡面型泥石流的研究分析,一方面可以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矿产勘查》期刊2019年01期)
钱闪光,李云,侯克鹏,杨志全[3](2018)在《怒江州贡山县从尼泥石流形成条件与诱发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查阅资料、现场调查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怒江州贡山县从尼泥石流形成条件、基本特征与诱发机理开展了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尼泥石流沟目前属发展期泥石流沟,应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8年12期)
郭小梅,刘乃君,徐智[4](2018)在《麦积山景区小型崩滑型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积山景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系统较为完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小、频率较低,但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不能完全遏制泥石流的发生。在地质、地形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如遭遇充沛的前期降雨后再突遇短时强降雨,潜在的沟坡不稳定物源将会以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形式进入沟道,发育形成泥石流。景区泥石流沟密度低,泥石流暴发周期较长,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一旦暴发极易造成较大损失,因此要引导群众加强防范意识。(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8年11期)
孔莹[5](2018)在《栾川县泥石流形成机理与危险度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栾川县位于豫西腹地深山区,境内山岭纵横,层峦迭嶂,地势险峻,不稳定斜坡发育,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岩石地层复杂多样,节理发育,风化破碎强烈,松散坡积层厚度大。县境内矿业开采历史悠久,部分地区人为改造严重,导致流域环境恶化。加之栾川县降水条件良好,成为了河南省地质灾害多发县市之一。因此,对栾川县泥石流灾害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栾川县政府的减灾救灾决策,有助于减轻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此,本文以栾川县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颗粒流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栾川县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并进行泥石流危险度评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简要介绍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背景条件和历史泥石流暴发情况。由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和自然风化作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加之降雨条件良好,栾川县境内泥石流灾害发育,历史上曾多次暴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县境内大范围泥石流活动频率较低,平均约10年1次。由于降雨条件、地貌、植被和物源等的不同,境内泥石流常不具群发特点,但具有区域群发特点。2.分析了研究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基本类型和发育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泥石流物源类型丰富,主要包括岩性风化与崩塌、水土流失及冲洪积层的再搬运、沟道泥石流堆积物、沟道内人工耕地、残坡积物质失稳和采矿废渣等。(2)研究区降雨量丰富,年际变化较大,汛期内以7、8月降雨量居多,县境内降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川大于北川,日降雨量具有双峰特征,在夜间和午后降雨量较多。泥石流多发生在连续暴雨过程中的短历时高雨强阶段。(3)研究区泥石流堆积物呈现出堆积扇、堆积锥等形态,部分沟谷泥石流暴发规模较大,灾害等级较高,需要重点监测和治理。泥石流主要分布于栾川—石庙—陶湾一带,是低山—中山过渡区、平均雨量高值区、断裂活动区和人类活动区的交错地带。(4)研究区泥石流类型多样。按按土体供给分类,可分为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矿渣型泥石流和复合型泥石流。县境内部分沟道人为改造严重,主要包括矿渣随意堆放、陡坡耕作、挤占河道等,导致流域环境恶化的现象,人为加重了泥石流的危害程度。(5)根据研究区典型泥石流的发育情况,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检查已存在的耕地拦挡墙和矿渣拦挡坝,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指导方案;规范种植活动,出台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对研究区潜在崩滑型泥石流的调查,做好房屋建设规划;恢复和保护流域植被,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对发育规模及灾害等级较大的沟谷,及时清理沟道内松散堆积物,或修筑拦挡和排导工程,预防下次泥石流发生。3.分析了研究区典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所得结论为:(1)坡面侵蚀型泥石流(柿树沟)形成机理:前期降雨使得沟道松散物质强度弱化,在短时强降雨作用下,径流对沟道堆积物产生冲刷拖拽侵蚀力,堆积体表层松散物质随径流一层一层搬移,最后出现“揭底”现象,形成泥石流。在泥石流流经中下游沟道内的老泥石流堆积体时,冲切这些物质进一步补给泥石流。(2)崩滑型泥石流(陶湾村八组)形成机理:在短历时强降雨作用下,谷坡土体强度减小,自重压力增大,沿薄弱面发生崩滑。崩滑物进入沟道与雨水掺混后加速运动,冲击沿途残坡积物,并将其带动向下滑行,形成冲击力巨大的泥石流。(3)矿渣型泥石流(玉帝庙沟)形成机理:在短时强降雨作用下,矿渣力学强度降低。同时,上游来水量明显增多,水位迅速抬高,洪水压力增大。在洪水冲击力和水压力的作用下,拦挡墙体强度超过极限后发生溃决。矿渣与洪流互相掺混,形成泥石流。(4)复合型泥石流(瓦石岩沟)形成机理:瓦石岩沟右支沟一级支沟中存在众多陡沟、悬沟,在强降雨条件下陡沟、悬沟的水体汇入主沟,与主沟水体产生剧烈的能量交换,造成沟道堆积砾石液化并逐渐与主沟水流掺混形成泥石流。另外,坡面泥石流发生后快速堆积在沟道内,阻塞沟道,沟道阻塞处上游水位增加,一旦上游水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冲垮阻塞物快速向下游冲击,侵蚀侧蚀沟道两侧堆积物,亦可形成复合泥石流。4.开展了坡面侵蚀型泥石流(柿树沟)和矿渣型泥石流(玉帝庙沟)启动机理的颗粒流数值模拟,主要内容和结论为:(1)源地土的直剪数值试验存在尺寸效应和加载速率效应。提出了通过增加模拟剪切盒的高度来消除尺寸效应,同时保证计算效率的办法,确定了直剪数值试验的剪切速率,并以此实现了源地土细观参数的标定。(2)实现了柿树沟沟道堆积体以及老泥石流堆积体的分层搬移及揭底作用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冲刷拖拽力的作用下,堆积体表层饱和颗粒出现整体运移,并刮铲堆积体底部及前缘颗粒,直至出现揭底现象。(3)实现了陶湾村八组谷坡残坡积物的崩滑起动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降雨作用下,随着残坡积物强度的降低,残坡积物逐渐失稳并以1~2m/s左右的速率冲入沟道中,这为残坡积物在沟道中的运动提供了一定的动能。(4)实现了洪水冲击力作用下玉帝庙沟矿渣堆积体的溃决起动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上游洪水的冲击作用下,拦挡坝首先出现倾倒破坏,随后逐渐分离破碎随矿渣进入洪流中形成泥石流。5.对主客观权重的可组合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群决策方法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并用于研究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主要内容和结论为:(1)主观权重反映了评价因子的重要度,客观权重通常反映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区分度。对于单沟泥石流危险度,只需要关注评价因子的重要度,不必刻意关注其区分度,也不必将重要度和区分度进行组合。(2)主观赋权法的可靠性受专家的主观偏好和经验水平的影响,建议采用群决策方法确定因子权重,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主观赋权的可靠性,同时组合权重的意义明确,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各因子的重要性程度。(3)考虑评价因子的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和易获取性,结合研究区的具体情况,选择了以下9个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次要因子:松散固体物质储量、泥砂补给段长度比、植被覆盖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最大相对高差、主沟床弯曲系数、24h最大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4)研究区中-大型规模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结果显示,各泥石流沟处于轻度~中度危险的范畴,对于危险度较高的沟谷,建议及时清理沟道内物源,修筑或加固拦挡工程,以预防泥石流的再次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11-01)
张楠[6](2018)在《舟曲叁眼峪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本世纪以来,随着地震活动频发,在强震区内泥石流强度和频度显着高于震前水平。强震区泥石流不仅物源储量丰富、启动阈值低、堵溃效应明显,同时在地形陡峭沟谷地区,还形成了高位滑坡崩塌型泥石流,即物源源自高陡山坡上的地震崩塌滑坡堆积体或震裂山体,具有极高的重力势能,破坏力极强,可称之为“高位泥石流”。其中,发生于2010年8月8日的甘肃舟曲叁眼峪沟特大高位泥石流造成了1765人死亡,成为建国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地质灾害,举世震惊。因此,本文选取了叁眼峪沟泥石流作为高位泥石流研究对象。通过对“8·8”灾害开展现场精细描述、工程地质分析、遥感影像解译、数值模拟等方法手段,研究了叁眼峪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高位成灾特征,提出适用于强震区高位泥石流的新型防治技术。(1)叁眼峪沟流域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支沟众多,纵坡降较大,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等手段分析,认为流域内物源具有明显的强震区高位泥石流物源特征,即物源储量丰富,总量达到4143.92×10~4m~3,崩坡积物、滑坡、危岩体类型物源占物源总储量的71.12%;物源分布面积极广,与沟口相对高差大于500m的物源占总储量的91.74%,具备了极高的重力势能。(2)通过现场精细调查、灾后遥感影像解译等手段,发现“8·8”叁眼峪沟泥石流具有高位启动特征,形成过程可分为高位崩塌转化为清水性水石流和运动过程中动力侵蚀转化为泥石流两个阶段:强降雨作用下流域上部松散物源形成水石流;运动过程中侵蚀流域中下游物源,形成特大型泥石流。在侵蚀过程中还发生明显的堵溃效应,在运动过程中共发生3次堵溃,根据改进的顶峰流量计算公式,叁眼峪沟泥石流在堵溃时瞬时流量最高可到3831.14m~3/s,瞬时流量比正常流量增加了约1800m~3/s,堵塞系数最高可达11.93。(3)利用LS-RAPID软件对泥石流开展全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叁眼峪沟泥石流流速最大可达15.77m/s,灾害自启动至成灾整个过程耗时13分16秒。根据泥石流的动力学与成灾特征,提出强震区高位泥石流新型分区方法,即高位启动区、惯性加速区、动力侵蚀区以及流通堆积区,较好的解释了强震区高位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和成灾过程。(4)根据强震区高位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及新型分区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设计模式:惯性加速区降低泥石流侵蚀能力、动力侵蚀区减少物源、流通堆积区加大排导,以及排导技术与监测预警系统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技术。该设计模式成功指导了叁眼峪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实施:在高位启动区和惯性加速区设计了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桩梁组合结构,以拦截流体中的碎块石与抵挡巨大块石的冲击,降低泥石流侵蚀能力;在动力侵蚀区设计了重力式拦挡坝,以拦截流体中的剩余物质并控制物源启动;在流通堆积区采取分级防护的复式断面排导系统,主流槽和复式断面可分别防护百年一遇以及超百年一遇规模的泥石流;监测系统开展针对高位启动区的预警,以便获得充足的应急避险时间,并与复式排导系统相结合,形成综合风险防控体系,将泥石流的成灾风险降到最低。(5)新型透水型拦挡结构——钢筋混凝土桩梁组合结构充分发挥了巨石堆积体的自承特性,显着提升了抵抗泥石流冲击能力。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巨石堆积与桩梁组合结构耦合产生了桩前拱圈效应,可直接降低后续泥石流对结构的冲击荷载,并使结构受力更均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11-01)
裴来政,谭建民,李明,闫举生[7](2018)在《安化县澄坪村“7·16”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其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澄坪村"7·16"泥石流灾害成因机理及力学特征进行分析,为类似灾害的防灾减灾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灾后野外调查开展相关分析。[结果]湖南省安化县马路镇澄坪村梨树坪让家沟流域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气象水文方面具备良好的孕灾条件;由于2014年7月16日的持续性强降雨作用,沟道上游一侧形成了一个约5.20×10~4 m~3的滑坡堰塞湖,随后堰塞湖迅速溃决并形成了强大的溃决型泥石流,冲溃了下游的两道拦砂坝,并形成了高达190.65m~3/s的峰值流量。[结论]安化县澄坪村"7·16"泥石流灾害是一次典型的滑坡灾害转换成泥石流的灾害链,而下游两道堵塞坝的堵溃过程进一步放大了泥石流的峰值流量及规模,具有典型的堵溃放大效应。(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石建军,李保珠,李鹏,黄杰,孙付来[8](2018)在《元谋县9·17特大泥石流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9月15日8时至17日8时,连续强降雨导致元谋全县境内多处发生泥石流灾害,特别是2016年9月17日9时黄瓜园镇海洛村及朱布村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简称"9·17"泥石流),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通过对雷弄大箐泥石流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对预测未来泥石流的发生起很好的参考作用,为泥石流治理和防治提供依据。分析总结"9·17"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和特征,从降雨、地形和物源条件等方面对泥石流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富的前期降雨量,极高的日降雨量和短历时高雨强是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充足的前期降雨量可以极大削弱物源地岩土体的强度;东山地区大部分泥石流沟的山坡坡度和沟床比降属于泥石流易发范围,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区内泥石流物质来源丰富,物源主要集中在区域性断裂和人类活动区附近,为箐沟暴发泥石流提供了必要条件。"9·17"泥石流是有利的地形、充足的物源和高强度的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8年03期)
杨向敏,全湘兰[9](2018)在《广西泥石流灾害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1999—2008年广西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和2009—2016年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统计和分析了广西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广西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桂东北、桂东南、桂西南的中山山地、低山山地区域,灾害发生的主要时间在5—7月份,这与极端天气和累积降水有关。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区域内松散物、地形、汇水面积和降水相关,物源、势能、激发因素为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南方国土资源》期刊2018年04期)
周振华[10](2018)在《泥石流中的超孔隙水压力及其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8月18日凌晨1点30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东月各沟(位于怒江左岸)爆发了灾难性泥石流,冲出方量约为60×10~4 m~3。整个泥石流发生过程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并且造成100多米宽的怒江干流发生短时堵塞,回水达到了10余米,最终导致96人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亿元。东月各沟总流域面积约为46.7 km~2,主沟长约13.5km,整体流域形态具有狭长型树叶状的特点,沟谷两岸斜坡陡峻,横断面以“V”字型为主,切割深度大,具有典型的骤涨骤降的地形特征。运移距离在3 km以上的泥石流是常见的,5km以上者也偶有发生,但是能够像东月各泥石流这样,在9°的平均纵坡度运移11 km以上,尤其是能够在低坡度沟床上远程运移的高密度泥石流尚未见报道。为了研究东月各泥石流形成的基本特征以及超孔隙水压力的形成机理,本文结合对东月各沟泥石流进行的详细的野外调查与测量、粒度分析以及室内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月各主沟沟道狭长,坡降大、顺直、断面呈“V”型,宽窄交替变化,促进了泥石流的快速运移。主沟两岸的支沟发育,且植被发育,1号、2号以及3号支沟为泥石流的运移输送了大量的固体松散堆积物,其中2号支沟为主要的物源区。通过对东月各泥石流相关参数的野外调查,结合相关规范与经验公式,确定“8.18”东月各泥石流为特大型—低频—粘性—沟谷型—暴雨-冰雪融水泥石流。(2)从组构特征分析,东月各泥石流沉积物宽级配特征十分明显,小到0.04微米大到数米级巨石均有分布,颗粒粒级最大可相差9个数量级。东月各泥石流级配良好,以粗颗粒为主,且自泥石流的启动区至堆积区,其颗粒级配呈现越来越好的趋势,分选性则越来越差。(3)东月各泥石流的成浆行为受其固体体积浓度控制。体积浓度下限,,是介于超浓度溪流与泥石流之间的界限体积浓度。体积浓度上限,,对应的则是介于泥石流与颗粒流之间的体积浓度界限。与的差值,即泥石流指数,可以反应碎屑的成浆能力。(4)东月各泥石流的相对超孔隙水压力峰值与其消散速率R受固体体积浓度影响。随着固体体积浓度增大而增加。随着固体体积浓度的逐渐增大,R最先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然后,再逐渐增大。因此,存在最佳体积浓度使得东月各泥石流相对超孔隙水压力消散速率达到最小,进一步地促进泥石流的远程运移。对于相同上限粒径的不同泥石流堆积物,R值受控于其级配以及碎屑的组成。(5)东月各泥石流在低坡度上的远程运移与其内部存在的高水平超孔隙水压力以及其强维持能力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碎屑都能通过重塑成一体化的均质泥石流浆体,差分选是前提。层状硅酸盐可以是典型的粘土矿物,包括高岭土、蒙脱石以及伊利石,也可以是非典型粘土矿物,如白云母和绿泥石。小木屑可以促进多植被地区碎屑的成浆以及泥石流的维持,提升泥石流的移动性。(6)相对于东月各泥石流,蒋家沟泥石流浆体在长时间尺度内,具有极强的相对超孔隙水压力的维持能力,且释水能力极差;就相对超孔隙水压力峰值而言,在同一体积浓度条件下,东月各泥石流浆体中的相对超孔隙水压力峰值几乎均大于蒋家沟,这意味着东月各泥石流自身能够将更多的固相重量分担给泥石流浆体内部的流体,即东月各相对于蒋家沟泥石流具备更强的搬运能力。(7)从蒋家沟、东月各泥石流浆体流变关系来看,随着体积浓度的逐渐增加,泥石流浆体的剪切应力、屈服应力和粘滞系数均呈现增长趋势。此外,在相同体积浓度条件下,蒋家沟泥石流浆体的剪切应力、屈服应力以及粘滞系数均明显高于东月各泥石流浆体。泥石流浆体碎屑的理化特性是造成蒋家沟、东月各泥石流浆体流变特性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泥石流形成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韶山市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频发。文章基于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室内研究,以"7.1"云源村泥石流为典型案例,分析了韶山市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韶山市坡面型泥石流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降雨条件等密切相关,其演化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通过对坡面型泥石流的研究分析,一方面可以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石流形成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武龙庆.山丹县大马营乡泥石流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9
[2].吴欢,龙孝.湖南韶山市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J].矿产勘查.2019
[3].钱闪光,李云,侯克鹏,杨志全.怒江州贡山县从尼泥石流形成条件与诱发机理[J].四川建材.2018
[4].郭小梅,刘乃君,徐智.麦积山景区小型崩滑型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8
[5].孔莹.栾川县泥石流形成机理与危险度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6].张楠.舟曲叁眼峪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7].裴来政,谭建民,李明,闫举生.安化县澄坪村“7·16”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其动力学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8
[8].石建军,李保珠,李鹏,黄杰,孙付来.元谋县9·17特大泥石流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J].地质论评.2018
[9].杨向敏,全湘兰.广西泥石流灾害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J].南方国土资源.2018
[10].周振华.泥石流中的超孔隙水压力及其形成机理[D].昆明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