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波实验论文_尹政,蒋小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波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层流,水槽,海洋,流体,障碍,声场,南海。

内波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尹政,蒋小勤[1](2019)在《密度跃层中潜航体激发内波的数字纹影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找到利用海洋内波场探潜的方法,研究了在叁分层流环境中,运用数字纹影技术垂向观测潜航体在密度跃层航行所激发的内波场。实验中,弗劳德数Fr∈(0. 6,4. 0),观测到潜航体激发的内波场呈">"型类凯尔文波,开口方向与航行方向相反,波峰线略呈弧形,张角逐渐增大。实验结果表明:偏移航行线距离相同时,相邻波峰线之间的间隔,即拖曳方向波长λx与Fr呈正比;偏移航行线距离不同时,λx没有明显差异。为定量刻画">"型内波场波峰线的弧形特征,着重在实验图像中央与边缘区域测量了波峰线的切线与航行线的航切角,测量结果表明:张角随着偏移航行线距离增大而增大;偏移航行线距离一定时,">"型内波波峰线的张角随Fr增大而减小,顺下游方向张角随流向距离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纹影技术垂向观测是测量潜航体激发叁维内波场目标特征的一种高效率和无干扰全场测量技术。(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科,王宏伟,盛立,尤云祥[2](2018)在《拖曳体激发内波时空特性实验及其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具有密度跃层的分层流体中,采用沿水槽中纵剖面对称布置电导率探头阵列的方法,对1个球体和2个不同长径比细长体在拖曳运动下激发内波的时空特性进行了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存在一个与长径比近似为线性关系的临界Froude数Frc,当Fr<Fr_c时,内波相关速度均与物体运动速度一致,体积效应内波为主控内波,内波波高均随拖曳速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Lee波峰值对应速度随长径比增大而增大;当Fr>Fr_c时,内波相关速度均小于物体运动速度,其相关速度Froude数Fr_(iw)均在0.43—1.18之间的一个条带内变化,尾迹效应内波为主控内波,内波波高均随拖曳速度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大.此外,从波形结构上看,体积效应内波关于水槽中纵剖面是对称的,而尾迹效应内波关于水槽中纵剖面是不对称的.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已有针对拖曳球产生内波的等效源理论模型基础上,针对体积效应内波,提出了不同长径比模型的等效源移动速度和体积的设置方法;针对尾迹效应内波正对称和反对称这一特性,提出了正对称组合源和反对称组合源理论模型及其参数设置方法.所得计算结果在波高、波形结构和波系分布上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表明了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其参数设置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马满仓[3](2017)在《层化海洋中人工扰动诱发内波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内波是发生在具有稳定密度分层结构的海洋内部的波动。海洋内波具有波幅大、周期长、波速慢等特点,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对于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海洋中营养物质垂向交换、海洋地质沉积等都有重要影响。自然海洋环境中,海洋内波的诱发源很复杂,因而海洋内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对于如何利用人工扰动的方式来诱发海洋内波,成为了海洋内波化害为利过程中的关键,对该项内容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索最高效、最可行、最经济的人工扰动形式,本文针对人工扰动诱发海洋内波进行了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海洋内波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洋内波的产生机理与传播特性,并结合南海海域的密度跃层分布和海底地形环境,分析了在南海海域利用人工诱发海洋内波可行性。(2)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海洋内波实验装置,以模拟在海洋背景剪切流环境下人工扰动诱发内波的产生、传播与演变过程;并形成了一套利用光学手段来高精度地量测实验室分层流体的界面内波的方法。(3)提出了5种不同形式的人工扰动方式,并对浮体扰动、薄膜扰动、平板打击、气囊塌陷、楔体下滑等扰动方式进行了对比实验。通过改变扰动结构物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上层水深等参数,系统研究了不同扰动工况所诱发界面内波的效果与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平板打击方式诱发的界面内波波幅最大,浮体扰动方式诱发内波效率最高。(4)根据物模实验中所得到的具有可行性的人工扰动方案,设计了3种可应用于实际海洋环境中的人工扰动结构,并对筒状气囊、柔性薄膜和流致推板等结构的安装运行和主要优势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颜东谊[4](2017)在《海底滑坡诱发海洋内波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海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及地理位置而成为地质研究、能源开发及地缘政治的焦点。海洋内波是海洋中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可对水下声场形成干扰,对海洋平台及船舶造成冲击,所引起的密度跃层起伏及流场变化可使水下潜体的运动状态发生突变,甚至造成失事。南海地区常年存在稳定的密度跃层,具备海洋内波的生成与传播环境,海底滑坡作为海洋内波的重要激发源,大量存在于南海北部陆坡区,由海底滑坡诱发的海洋内波需引起关注。开展海底滑坡诱发内波的实验研究,对于掌握海底滑坡与海洋内波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认识海底滑坡诱发内波的机制与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海的地形条件与海洋环境,对海底滑坡诱发海洋内波开展了物理实验,研究了贯穿式与非贯穿式海底滑坡诱发内波的特性及传播规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内波的特征及传播规律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贯穿式与非贯穿式海底滑坡诱发内波的时间序列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贯穿式海底滑坡诱发内波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稳态区、混合区和非稳态区,体积效应稳态内波是稳态区的主控内波;尾流效应非稳态内波是非稳态区主控内波;混合区通常发生内波垂向位移突增的现象。非贯穿式海底滑坡诱发内波在时间序列上仅存在稳态区和非稳态区。(2)海底滑坡诱发内波的影响因素有许多:滑坡体贯穿密度跃层时能诱发具有更大垂向位移的内波,滑坡体的体型、初始位置及滑移速度是内波垂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贯穿式海底滑坡诱发内波的周期主要受滑坡体的滑移速度及斜坡倾角的影响,而非贯穿式海底滑坡诱发内波的周期则主要受滑坡体的体型和初始位置的影响;内波的波速与传播介质有关,实验结果表明,波速仅在内波的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3)海底滑坡诱发内波在传播90cm距离后,波形没有明显改变,但内波的波速约增大26%、首波高沿程衰减约25%。(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苏梦,王彩霞,陈旭[5](2017)在《均匀流过地形生成内波的实验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循环水槽生成恒定均匀的流体过地形产生内波,并借助染色技术、PIV技术和高速图像记录系统来开展相关实验。实验设置了6组不同的障碍比B(障碍物高度与下层水深之比),对均匀流过地形生成内波的演化特征进行了探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测量表明:当0.6<B<0.8时,内波的波形比较稳定且不易破碎;当B<0.6时,潮流受障碍物的影响较小;当B>0.8时,波形较陡且容易破碎与混合。并且随着障碍比的增加,内波的振幅和能量逐渐增加,波长和生成位置与障碍物间的距离S逐渐减小,并且内波的非线性效应逐渐增强。PIV实验表明当流体经过地形生成内波的过程中,在地形背面会有顺时针涡旋的产生。1(本文来源于《山东海洋湖沼学会2017年资料汇编》期刊2017-12-01)

夏春杰,陈永东,吴晓红[6](2017)在《内波外螺纹管轴向刚度参数化分析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内波外螺纹管轴向刚度进行研究,探讨了基管外径D、壁厚t、槽距S、槽深h对内波外螺纹管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波外螺纹管几何结构的变化对刚度影响较大,刚度值相比直管有一定降低;对模拟结果进行处理,给出了内波外螺纹管轴向刚度削弱系数与基管外径、壁厚、槽距、槽深等结构参数的关联式,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此关联式的可靠性,为内波外螺纹管换热器管板设计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1-19)

杨圣言,蒋小勤,周文进,方频捷,王建中[7](2017)在《潜航体激发类开尔文内波的垂向数值纹影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垂向数值纹影实验技术(NSS_V),研究了潜航体模型在线性分层流体中激发内波的形态特征,测量了类开尔文V形内波的张角、航行方向内波波长λ_x与内弗罗德数(Fr=U/DN)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V型内波张角随着弗罗德数增大而减小,在Fr=1附近出现一个异常缓变平台;波峰线相关波长λ_x与弗罗德数呈线性关系:λ_x=8.57Fr+1.74。对比实验表明潜航体的指挥塔对叁维内波流场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体积效应及角区的湍流尾迹效应。(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21期)

田雨[8](2017)在《海洋内波消减设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类所需资源,随着世界经济和各个国家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扩张,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海洋的开发及利用。开发海洋资源则需要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需要对海洋中复杂的自然环境对于工程结构物所带来的威胁做好防护。内波作为海洋中一种重要的自然运动现象,为海洋中的能量交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它的存在也为海洋工程结构物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因此,研究内波的消减及其对应的方式对海洋结构物的安全工作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在回顾和分析前人关于内波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内波消减为目标,通过数值模拟及物理实验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利用“网”及薄板布置结构物为消波设施的消波效果及受力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对于类似的波的消减方法及内波的衰减规律研究,提出格网消波的方法。内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主要由剪切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造成,故需要在其传播过程中设置屏障对其传播内部结构进行干扰,同时内波在海洋中传播通常频率较低,周期很长,绕射能力极强,因此需要采取反射的思路使其衰减。结合海洋实际情况及相关声波、表面波的消减实践方法,提出了较为实用的格网消波的方法。(2)以倾斜薄板为典型消减设施,结合数值模拟对其受力进行分析。在分析前人关于内波作用于桩柱、潜体受力的结论基础上,应用Fluent建立二维水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于受力薄板的结构物的数据采集,得出内波对于薄板的作用力随着波幅增加而变大的规律;同时,相同波幅情况下的原生内波遭遇不同的角度薄板的作用力变化为非线性,在27°和45°布置角度附近发生突变,在27°附近时达到最大值。(3)综合前文的基础上,利用“网”在分层二维内波水槽中进行内波消减物理试验研究。试验通过改变格网布置角度及层数,对内波与格网作用后的自身要素变化进行统计,得出“网”进行消波的方法效果明显的结论。单层网消波情况下,消减效果会随着网格布置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布置为27°附近角度时消波效果最佳;双层网对于大波幅内波消减效果明显,但其之间间距不宜布置过大,否则由于内波会吸收流场中能量,降低第一层格网的消波效果。(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1-01)

苏梦,王彩霞,陈旭[9](2017)在《均匀流过地形生成内波的实验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循环水槽生成恒定均匀的流体过地形产生内波,并借助染色技术、PIV技术和高速图像记录系统来开展相关实验。实验设置了6组不同的障碍比B(障碍物高度与下层水深之比),对均匀流过地形生成内波的演化特征进行了探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测量表明:当0.6<B<0.8时,内波的波形比较稳定且不易破碎;当B<0.6时,潮流受障碍物的影响较小;当B>0.8时,波形较陡且容易破碎与混合。并且随着障碍比的增加,内波的振幅和能量逐渐增加,波长和生成位置与障碍物间的距离S逐渐减小,并且内波的非线性效应逐渐增强。PIV实验表明当流体经过地形生成内波的过程中,在地形背面会有顺时针涡旋的产生。(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7年05期)

宋文华,胡涛,郭圣明,李凡[10](2017)在《利用声场频谱频率漂移监测内波的算法改进和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场频谱的频率漂移曲线可以用来监测内波。由于简正波幅度剧烈起伏带来的干扰,目前尚无从实验数据中提取频移曲线的有效算法.提出了一种依据实测声学传播数据提取频移曲线的算法。借助于简正波过滤技术,该算法利用相关法从简正波相角之差中提取频率漂移曲线。利用该算法提取的频移曲线与内波导致的跃层起伏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这在2011年黄海实验中得到了验证。该算法的优点是可以保留简正波相位差变化导致的频移曲线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抑制简正波幅度起伏带来的干扰,但是需要良好的接收阵阵型来保证简正波分离。(本文来源于《声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内波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具有密度跃层的分层流体中,采用沿水槽中纵剖面对称布置电导率探头阵列的方法,对1个球体和2个不同长径比细长体在拖曳运动下激发内波的时空特性进行了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存在一个与长径比近似为线性关系的临界Froude数Frc,当Fr<Fr_c时,内波相关速度均与物体运动速度一致,体积效应内波为主控内波,内波波高均随拖曳速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Lee波峰值对应速度随长径比增大而增大;当Fr>Fr_c时,内波相关速度均小于物体运动速度,其相关速度Froude数Fr_(iw)均在0.43—1.18之间的一个条带内变化,尾迹效应内波为主控内波,内波波高均随拖曳速度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大.此外,从波形结构上看,体积效应内波关于水槽中纵剖面是对称的,而尾迹效应内波关于水槽中纵剖面是不对称的.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已有针对拖曳球产生内波的等效源理论模型基础上,针对体积效应内波,提出了不同长径比模型的等效源移动速度和体积的设置方法;针对尾迹效应内波正对称和反对称这一特性,提出了正对称组合源和反对称组合源理论模型及其参数设置方法.所得计算结果在波高、波形结构和波系分布上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表明了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其参数设置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波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尹政,蒋小勤.密度跃层中潜航体激发内波的数字纹影实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9

[2].陈科,王宏伟,盛立,尤云祥.拖曳体激发内波时空特性实验及其理论模型[J].物理学报.2018

[3].马满仓.层化海洋中人工扰动诱发内波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7

[4].颜东谊.海底滑坡诱发海洋内波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7

[5].苏梦,王彩霞,陈旭.均匀流过地形生成内波的实验探究[C].山东海洋湖沼学会2017年资料汇编.2017

[6].夏春杰,陈永东,吴晓红.内波外螺纹管轴向刚度参数化分析及实验研究[C].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7].杨圣言,蒋小勤,周文进,方频捷,王建中.潜航体激发类开尔文内波的垂向数值纹影实验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7

[8].田雨.海洋内波消减设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7

[9].苏梦,王彩霞,陈旭.均匀流过地形生成内波的实验探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7

[10].宋文华,胡涛,郭圣明,李凡.利用声场频谱频率漂移监测内波的算法改进和实验验证[J].声学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放气状态隔离段出内波实验稳定分层状态内波实验水槽叁维轴侧图内波实验水槽示意图合成纹影仪用于运动物体生成内波内波实验水槽立面图

标签:;  ;  ;  ;  ;  ;  ;  

内波实验论文_尹政,蒋小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