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维核磁共振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磁共振,多维,岩心,微结构,腮腺,浸膏,表面活性剂。
多维核磁共振谱论文文献综述
卢星宇,苏永超[1](2018)在《固体核磁共振在药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动态核极化,超高速魔角旋转和多维实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态药物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活性药物成份的热力学和结构特性,能显着影响药品的稳定性、可加工性和生物活性。比如,物理稳定性是药剂设计、加工和制造、以及包装和储存条件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药剂各组份之间的宏观相容性和微观相互作用是调控物理稳定性的主要机制。然而,许多现代药剂具有低药量、多组份和无定型态等复杂性。常规热力学和谱学分析方法缺乏分子水平上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因此难以获得准确的药物性质。由于在分子结构和动力学表征中的高分辨率和定量能力,固体核磁共振成为固相药物分析中不(本文来源于《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2)
刘佳佳,潘林梅,朱华旭,唐志书,李博[2](2018)在《基于多维检测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探讨中药复方骨痹颗粒浸膏粉体吸湿性特征及其改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骨痹颗粒浸膏粉体吸湿性特征及其改性机制,为中药固体制剂制备过程的关键工艺技术改进提供依据。方法以骨痹颗粒浸膏粉体为模型药物,将水提原液、水提醇沉中间体和含有不同表面活性剂的水提醇沉中间体经喷雾干燥得到浸膏粉体,采用粉末流动性测试和电镜扫描等多维检测技术分析表征上述浸膏粉体的微观制剂学性质;采用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水提醇沉中间体进行吸湿性改性研究,进而引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改性后浸膏粉体吸收水分子的含量、相态、分布及结构信息;探索骨痹颗粒浸膏粉体的吸湿性改性机制。结果浸膏粉体喷雾干燥过程中,加入聚乙二醇1000、泊洛沙姆188和月桂醇硫酸镁等表面活性剂可改善粉体的吸湿性。经低场核磁分析可知,上述表面活性剂通过与亲水基结合或与空气中的自由水结合,使得粉体吸湿性降低。结论加入表面活性剂对于骨痹颗粒浸膏粉体的吸湿性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改性机制与水的结合状态相关。(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11期)
于丽,宋具昆,王亚东,黄伟琨,王悦[3](2017)在《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多维变量分析腮腺癌患者血浆的代谢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腮腺癌为大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属于涎腺癌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约占腮腺上皮性肿瘤的1/3~([1])。目前对腮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能与病毒及感染等因素有关~([2]),但其确切的代谢机制和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腮腺癌患者血浆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与腮腺癌患者血浆相关的代谢组学特征,推断其潜在的代谢机制,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同时探讨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7年08期)
王琨[4](2017)在《页岩多维核磁共振探测及微观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磁共振(NMR)技术是一种能够评价岩石空间内孔隙流体分布的新型技术,在常规砂岩和碳酸盐岩地层中,核磁共振的不仅可以得到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常规参数,还可以实现孔隙流体的识别和储层评价。但是在页岩储层的NMR探测中,由于页岩具有孔隙多为纳米尺度、矿物构成十分复杂、有机质较高以及测量时存在的内部磁场等原因,导致页岩核磁共振探测面临着分辨率太低和模型在页岩储层不适用等问题。因此开展页岩多维核磁共振探测及微观响应的研究,对页岩核磁共振的测井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数字岩心的核磁共振数值模拟为基础,开展了基于成岩过程法重构数字岩心模型和X射线CT扫描的页岩数字岩心模型的核磁共振微观响应研究。首先,依据沉积岩石的沉积机理,模拟沉积岩石的沉积过程并重构叁维数字岩心,生成不同孔隙度大小的理想数字岩心模型。其次,对理想模型的叁维数字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压实程度和填充不同的含水饱和度开展核磁共振的一维、二维微观响应研究,并研究其受限扩散特征。然后,采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开展高分辨率的CT扫描实验,生成了 3块纳米尺度的叁维页岩数字岩心,并通过AVIZO软件重构页岩CT图像,划分其矿物成分。最后,基于页岩叁维数字岩心,开展页岩数字岩心的核磁共振一维、二维数值模拟研究,并探究其微观响应。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分辨率的数字岩心,其受限扩散程度随着分辨率的提高越来越大。在模拟成岩过程中,随着压实程度的加大,理想数字岩心的孔隙度会变小,其T2谱的幅度会有明显的降低,T2分布会向短弛豫方向移动。通过对含有不同润湿相饱和流体的数字岩心进行核磁共振数值模拟发现,随着润湿相饱和度的减小,其T2-D分布中润湿流体的信号会偏离其自由扩散系数线。在对页岩进行核磁共振微观数值模拟研究的过程中,随着回波间隔的增大,其T2分布的形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并向右方向偏移,页岩核磁共振仪器实验结果一致。同时由于页岩数字岩心分辨率较高,所以其润湿流体的受限扩散现象明显,并随着孔隙度的减小,其受限扩散更加的明显。这对于我们构建页岩核磁共振解释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宋一桥[5](2015)在《低场核磁共振:弛豫和扩散的多维实验(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低场核磁共振日益展示其在弛豫与扩散测量中的有效应用.在材料研究领域,诸如催化剂的研制、水泥的水化、岩石及土壤中的液体输运等,以及地质勘探和医疗诊断学中的人体组织性质的表征方面,核磁共振的弛豫与扩散测量都十分重要.特别是此技术在多维度方法方面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其在多孔材料方面的应用.多孔材料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无所不在,其微结构(微米级至毫米级)对于其性质和应用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该文概述低场核磁共振的弛豫及扩散的多维度技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方法学及其应用的若干关键性进展.(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王鹏[6](2014)在《多维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解释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磁共振(NMR)测井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测井新技术,已经在储层划分、孔隙度计算、流体识别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由于复杂流体的弛豫信号在一维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上往往重迭在一起,流体识别难度加大。为此,测井学家把波谱学中二维核磁共振的概念引入到了核磁共振测井中,通过增加纵向弛豫时间(T1)或扩散系数(D)等流体特征参数,发展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叁维核磁共振技术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基础之上,综合考察流体的T1、T2和D。因此,开展二维、叁维核磁共振理论和方法研究,对于发展此理论、解决流体识别难题、开展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基本原理、弛豫机制,结合流体的核磁共振弛豫特性,介绍和研究二维、叁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论文主要包括:二维、叁维核磁共振采集信号预处理方法、大型稀疏矩阵的反演理论与方法及解释评价方法研究。首先,开展二维、叁维核磁共振理论和弛豫机理研究。然后,针对原始回波信号开展相位校正、信号旋转、回波迭加、滤波等研究,实现原始回波预处理。在反演理论和方法方面,针对低信噪比数据反演问题,研究并提出基于SVD分解与Hankel矩阵重构的滤波方法,有效降低了噪声的影响。针对多维核磁共振回波数据量大的难题,研究和实现了适合大型稀疏矩阵的快速反演算法:基于数据压缩的奇异值分解(SVD)、Butler-Reeds-Dawson(BRD)和Global-Inversion(GI)反演方法。最后,在多维核磁共振解释应用方面,在实验室对两块柱体岩样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反演并利用二维核磁共振谱分析其流体组分。同时,以某沙泥岩地层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为例,研究其流体响应特征、储层评价方法,并开展应用效果分析。针对叁维核磁共振技术,模拟实验不同采集参数、不同信噪比的流体响应,分析其采集参数对流体识别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6-01)
陈文学,祖育昆,卢韶华,陈芬儿,蓝文贤[7](2010)在《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结合多维变量分析研究人体肺癌组织萃取液的代谢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恶性肿瘤首位.临床上,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切片.清楚地了解肿瘤的生化代谢特征能为肺癌的准确诊断提供重要帮助.当前,生物组织萃取液的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作为一个极好的调查组织生化代谢的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它与多维变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已成为研究生物组织代谢特征的重要平台.本研究通过HRNMR波谱技术结合多维变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得到了34个肺癌病人在3个不同组织位点的101例肺组织萃取液的代谢组特征.PCA研究显示,肺癌组织在不同的位点具有不同的代谢组学特征.与临近的非侵入肺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乳酸的含量显着升高,而肌醇、谷氨酰胺和缬氨酸的含量显着下降.本研究表明,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可很好地区分临近的非侵入组织和肺癌组织,该模型预测肺癌的准确性为100%.(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0年12期)
姚文明[8](2010)在《用多维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人去甲基化酶JARID1B-ARID的溶液结构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高场磁体及脉冲程序的发展,核磁共振技术已经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及医学等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生物大分子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鉴定及分子动力学方面,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手段。在获得原子水平的物质结构方面,其精密度及准确度等方面,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和与X-ray单晶衍射方法相媲美,其应用广泛性和简便性方面更有X-ray单晶衍射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JARID1B/PLU-1,属于JARID1家族,是一个包含1544氨基酸的多结构域的核蛋白。它以H3K4模式执行组蛋白去甲基化功能,属于JmjC去甲基化酶家族的一员,同时又是一个强转录抑制子,被发现在乳腺癌细胞中调节基因表达活性。它包含一个ARID/BRIGHT DNA结合绑定结构域(110个氨基酸),它通过这个结构域与DNA的结合从而调控对组蛋白的去甲基化功能。本论文主要以核磁共振为主要技术手段,辅助其他一些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研究了人去甲基化酶JARID1B-ARID结构域的溶液结构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机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章:综述了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的进展。第二章:对人去甲基化酶JARID1B-ARID结构域进行了克隆,表达,纯化和NMR归属。通过CSI方法计算出人JARID1B-ARID包含6个a螺旋,这一结果与其他ARID蛋白一致。第叁章: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和其它生化技术对人JARID1B-ARID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验证,并通过突变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结果。化学位移扰动结果证实柔性的loopl区域为蛋白与DNA的主要结合位点。EMSA和内源荧光证实,突变loopl上的关键氨基酸会显着影响其与DNA的结合。此外,通过免疫荧光证实全长的JARID1B突变体会影响去甲基化酶的活性。第四章:运用NMR方法对人JARID1B-ARID的主链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我们认为人JARID1B-ARID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刚性的结构,在loop区域存在明显的柔性和构像化学交换,与Mrf2-ARID的主链动力学行为进行比较,我们认为JARID1B-ARID的loop区的柔性可能是影响其与DNA结合特性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蒋滨,蒋先旺,肖楠,张许,刘买利[9](2009)在《GF-IDNSS:新型快速核磁共振多维谱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磁共振(NMR)波谱学是物理、化学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研究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的一种重要的谱学研究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特别是脑科学)等学科的前沿科学研究,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NMR技术自身仍然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30)
吴清林,吴季辉,施蕴渝[10](2009)在《Hadamard快速多维核磁共振波谱》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多维核磁共振波谱学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但是,随着维数增加和间接维分辨率的提高,常规的核磁共振实验都无可避免需要一个很长的记(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S1期)
多维核磁共振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骨痹颗粒浸膏粉体吸湿性特征及其改性机制,为中药固体制剂制备过程的关键工艺技术改进提供依据。方法以骨痹颗粒浸膏粉体为模型药物,将水提原液、水提醇沉中间体和含有不同表面活性剂的水提醇沉中间体经喷雾干燥得到浸膏粉体,采用粉末流动性测试和电镜扫描等多维检测技术分析表征上述浸膏粉体的微观制剂学性质;采用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水提醇沉中间体进行吸湿性改性研究,进而引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改性后浸膏粉体吸收水分子的含量、相态、分布及结构信息;探索骨痹颗粒浸膏粉体的吸湿性改性机制。结果浸膏粉体喷雾干燥过程中,加入聚乙二醇1000、泊洛沙姆188和月桂醇硫酸镁等表面活性剂可改善粉体的吸湿性。经低场核磁分析可知,上述表面活性剂通过与亲水基结合或与空气中的自由水结合,使得粉体吸湿性降低。结论加入表面活性剂对于骨痹颗粒浸膏粉体的吸湿性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改性机制与水的结合状态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维核磁共振谱论文参考文献
[1].卢星宇,苏永超.固体核磁共振在药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动态核极化,超高速魔角旋转和多维实验方法[C].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2].刘佳佳,潘林梅,朱华旭,唐志书,李博.基于多维检测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探讨中药复方骨痹颗粒浸膏粉体吸湿性特征及其改性机制[J].中草药.2018
[3].于丽,宋具昆,王亚东,黄伟琨,王悦.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多维变量分析腮腺癌患者血浆的代谢组变化[J].贵州医药.2017
[4].王琨.页岩多维核磁共振探测及微观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5].宋一桥.低场核磁共振:弛豫和扩散的多维实验(英文)[J].波谱学杂志.2015
[6].王鹏.多维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解释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7].陈文学,祖育昆,卢韶华,陈芬儿,蓝文贤.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结合多维变量分析研究人体肺癌组织萃取液的代谢组特征[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
[8].姚文明.用多维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人去甲基化酶JARID1B-ARID的溶液结构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蒋滨,蒋先旺,肖楠,张许,刘买利.GF-IDNSS:新型快速核磁共振多维谱技术的研究[C].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
[10].吴清林,吴季辉,施蕴渝.Hadamard快速多维核磁共振波谱[J].生物物理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