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资源论文_郭忠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资源,土壤,承载力,评价,河北省,指标体系,耕地。

土壤水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郭忠升[1](2017)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资源是土壤空隙中存储的水分,是认识和研究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是高效、可持续利用土壤水资源的基础。土壤水分只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和利用,但是在水资源紧缺地区,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应该有一个生态阈值,这个阈值即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当最大入渗深度范围内所以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等于指示植物萎蔫系数时的残留土壤储水量,即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当最大入渗深度范围内土壤水资源等于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时,土壤水分严重影响林木生长,此时需要依据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调控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关系。(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7-07-27)

李林[2](2017)在《黄土丘陵区流域土壤水资源变化与消耗-补偿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黄土高原地区先后开展的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改变了土壤水的赋存方式及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王茂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学、水土保持学、地貌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知识,采用现场调查、定位监测、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王茂沟流域土壤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时间稳定性特征,估算了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王茂沟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大小,阐明了不同生态建设措施对土壤水的消耗与补偿作用,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流域土壤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土壤含水量、土壤水资源量、土壤水资源亏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在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王茂沟流域0-180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大小依次为:坝地>梯田>草地>林地。梯田、林地、草地土壤水资源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坝地土壤水资源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波动变化趋势。除坝地外,王茂沟流域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雨季后的土壤水均处于亏缺状态,垂直剖面土壤水资源量变化和变异系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 土壤含水量的时间稳定性特征梯田、林地和坝地8个土壤深度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时间序列,梯田和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出的叁种空间分布模式为:0-60cm逐渐增加、60-120cm逐渐降低、120-160cm逐渐增加,而坝地的土壤含水量呈现出的3个空间模式为:0-60cm逐渐降低、60-120cmm渐趋稳定、120-160cm逐渐增加。梯田和林地0-2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最低,而坝地40-60cm 土壤含水量最低。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土壤含水量大小最佳代表性位置点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不同土层深度最佳代表性位置点的土壤含水量对流域各点该土层深度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具有较高的估算精度。生态建设措施类型不同,则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大小最佳代表性位置点的位置及其土壤含水量大小均差异显着。(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大小根据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估算结果,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大小依次为:在一般生产水平和中等水分条件下,坝地(761g/m2 · a) >梯田(654 g/m2 · a)>草地(620 g/m2·a)>林地(506 g/m2·a);在最大生产水平与充分供水条件下,坝地(893 g/m2·a)>草地(820g/ g/m2·a)>梯田(515 g/m2·a)>林地(482 g/m2·a)。(4)不同生态建设措施对土壤水的消耗-补偿作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均呈现“上升-降低-稳定”的趋势,即3月-7月为消耗期,8月-11月为补偿期,12月-翌年3月为稳定期。不同生态建设措施对坝地、梯田、林地和草地的全年土壤水的消耗与补偿平均值分别为0.33%、0.27%、-0.26%、1.88% (正数为补偿土壤水,负数为消耗土壤水)。(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王锋[3](2016)在《蚌埠站控制流域土壤水资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淮河流域地处我国腹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但是由于降水时空分布的极不均匀性,导致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仍是制约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展土壤水资源评价,从区域水循环角度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量,在保证农业需水的同时,可实现节水目的。涉及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⑴归纳了土壤水资源的评价方法,将土壤蓄水量、未利用土壤水资源量、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最大可能存储的土壤水资源量作为评价指标,同时,确定了在蚌埠站控制流域研究区的计算方法;⑵收集处理构建模型的基础数据,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空间离散化处理,构建了研究区水文循环模型,利用SUFI-2方法对研究区域淮河干流的息县、王家坝、鲁台子、蚌埠四个水文站点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各站点敏感性参数的范围,且得到了显着性最强的敏感性参数。⑶以1991-1997年为率定年,以1998-2000年为验证年,得到的率定期息县站的R2值为0.87,NS系数为0.86,王家坝站的R2值为0.91,NS系数为0.91,鲁台子站的R2值为0.91,NS系数为0.90,蚌埠站的R2值为0.92,NS系数为0.91。验证期四个水文站的R2值与NS系数值均达到了0.8以上。⑷对研究流域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研究区1991~2000年多年平均土壤水资源量约为438.59mm,平均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为347.11mm。多年平均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与降水密切相关,降水多的地区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一般也较多。⑸为了更好地研究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1993年为代表年,得到年平均土壤水资源量约为448.91mm,其中,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为361.96mm。在空间上有效利用土壤水资源总体呈现一种南多北少的分布状态,主要集中在淮河干流两侧。在时间上研究区逐月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随降水和蒸发的变化而变化,且在汛期变化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4-21)

夏辉,柴春岭,韩会玲[4](2015)在《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与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收集相关政策、相关规范、参考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对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及专家调查等5种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阈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郭雪蕊,陈敏,黄领梅,沈冰[5](2015)在《Stanley流域土壤水资源评价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干旱地区土壤水资源短缺,土壤水资源评价对其高效利用土壤水资源意义重大。在定义土壤水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和土壤水资源量的计算模型。因我国土壤水实测资料较难以获取,本文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半干旱地区Stanley流域为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土壤水资源量大,降雨大部分被蒸散发消耗,年平均土壤水资源量占总水资源量的97.2%。实际可利用土壤水资源量远小于理论可利用量,这是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匮乏决定的。(本文来源于《水科学前沿与中国水问题对策——第十叁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08-21)

王锋,朱奎,宋昕熠[6](2015)在《区域土壤水资源评价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一种,其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逐步得到重视,但土壤水资源评价的研究仍显不足。土壤含水量可通过直接计算或间接反演获得,评价方法应以区域水量平衡为基础,采用循环量或可更新量等指标来表征资源的数量,并区分天然补给和人工灌溉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遥感等工具,耦合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实现尺度转换,结合土壤水资源质量评价获取不同时空尺度土壤水资源的分布。(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5年07期)

刘卉,杨路华,柴春岭[7](2015)在《基于土壤水资源利用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分析土壤水资源特点基础上,阐明了基于土壤水资源利用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综合考虑了农业经济产值、粮食总产量、农业生态用水量和农业用水比例等4项目标,建立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模型。以保定市为例,提出不同规划年、不同水文年及土壤水资源利用技术发展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方案,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保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5年07期)

张小萍,郭忠升,郭满才[8](2015)在《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天然降雨,随着人工林生长,林地土壤水资源下降,当人工林发展到超过植物对土壤水资源的利用限度时,在林地最大土壤水分补给深度以下出现的土壤层将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土壤干层。这种现象不利于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森林植被的恢复、更新。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理论的提出将使不可逆转的土壤退化防治变为积极的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生产中应充分认识并掌握这个规律,设法避免人工林草植被对土壤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绳莉丽[9](2014)在《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河平原是我国农业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水资源紧缺是制约该区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该区农业生产用水量占区域总用水量的70%以上。能被农作物直接利用的水分形式是土壤水,而农田灌溉只是田间降雨形成的土壤水不足的补充。要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状况,减少农业耗水、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是关键,这必然要求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田结构形式应该按照“适水发展”的原则,与区域的土壤水资源状况相适应。因此进行区域土壤水资源评价和高效利用研究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消耗传统水资源(重力水),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保定平原为例,进行了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土壤水资源评价研究基本理论的分析与阐述。本文分析了土壤水资源与土壤水的关系、土壤水资源的概念和特性,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研究内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明确了土壤水资源评价层概念和方法,运用水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在地表产流上基于超渗产流模型计算,在评价层以下损失量上基于蓄满产流模型计算,在无效降雨上基于冠层截留模型计算的土壤水资源计算模型。(2)保定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数量评价。运用本文建立的土壤水资源评价模型,利用保定平原区雨量测站1956-2012年长系列降水量资料进行了频率分析,确定了代表年,得到了计算不同水文年的土壤水资源量的日降雨量;基于冠层截留模型计算无效降雨;基于超渗产流模型计算地表径流;基于蓄满产流模型计算评价层以下的入渗损失量;综合考虑土壤水资源形成过程中的损失量,利用逐日降雨量与逐日损失量和之差得到周年土壤水资源量;明确了保定平原区土壤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奠定理论基础。(3)土壤水资源田间调控试验研究。针对河北保定平原区的自然降水特点,以具有显着节水增产效果的地膜覆盖技术为中心,通过棉花和花生覆膜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对田间土壤水资源量及其利用的影响。利用降雨前后棉田根系利用土层内土壤水的变化量计算降水量转化为土壤水资源量,明确了覆膜对土壤水资源补给增加的影响;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了棉花各生育阶段的土壤水资源利用量,明确了覆膜对土壤水资源的消耗减少的影响;基于虚拟水的理论对覆膜的节水增产效果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同等产量条件下覆膜增加土壤水资源利用量评价模型。(4)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调控体系。本文在分析保定平原区土壤水资源与主要农作物生育期需水的耦合特性的基础上,依据适水发展理论和田间试验调控效果,建立了以保定平原农田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宏观作物层面调控措施体系和微观界面层面调控措施体系。(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11-01)

夏辉[10](2014)在《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省是我国水资源极度短缺的省份之一,在现状条件下全省水资源的缺口达到50~60亿m3。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但不能完全解决河北省水资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河北省有丰富的土壤水资源可以利用。根据河北省土壤水资源评价结果,全省一般年份可利用的土壤水资源为231亿m3,再加上170亿m3的灌溉水量,全省可利用的土壤水量约为401亿m3,数量可观。因此,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土壤水资源,对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促进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对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对河北省及7个土壤水资源分区、11个行政分区内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将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引入到土壤水资源的研究中,界定了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即当耕地内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元素相互协调,在自然条件的一元模式(只考虑天然降水,如旱地农业、旱稻田等)或自然—人工灌溉的二元模式(考虑自然降水和灌溉,如水浇地及灌溉水田区域等)下,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某一区域耕地内的土壤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该地区农业种植业发展的能力;明确了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承载对象主要为农业种植业;分析了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承载模式、时空变化、利用形式、社会经济内涵和可持续性内涵;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与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异同基础上,论述了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性、有限性、动态性、可调控性、对降水的依赖性,以及承载对象简单、承载模式多样等特性。(2)根据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内涵和特点,建立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计算模型。以农业经济产值最大、粮食总产量最大和农业用水比例最低分别建立目标函数,以农业种植结构、水资源、土壤水资源及其他作为约束条件,通过加权法建立综合目标函数,并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对综合目标进行目标优化。(3)根据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建立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指标的阈值及权重。指标体系由供水指标、用水指标、管理指标和效益指标共4个一级指标及17个二级指标构成。指标的阈值通过调查国家、省、市相关的政策、法规及规划、收集有关的国家规范或行业规范、参考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年鉴统计数据回归分析并进行趋势外推及专家经验法等方法确定。为了详细描述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状态,本文根据农业节水技术发展水平将承载力分为一级、二级和叁级,确定了每个级别指标等级区间,为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提供了标准。结合调查问卷的调研成果,采用二元比较模糊决策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4)应用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对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计算中考虑了2020年(近期)和2030年(远期)两个规划年,平水年(P=50%)和偏枯年(P=75%)两种降水频率,低、中、高叁种节水技术水平,共建立12个方案。随后,采用模糊可变评价方法对河北省各个方案进行评价,确定每个方案中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等级。评价结果为:到2020年,各个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方案都可以达到二级,属于“方案合格,能够适应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到2030年,平水年(P=50%)内的各个方案可达到一级,属于“方案良好,比较适应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偏枯年(P=75%)内各个方案仍属于二级,但较2020年有所提高。通过分析近期和远期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在保证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出河北省2020年(近期)和2030年(远期)的发展方案。(5)应用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对7个土壤水资源分区及11个行政分区的承载力进行计算。计算中考虑了2020年(近期)和2030年(远期)两个规划年,平水年(P=50%)和偏枯年(P=75%)两种降水频率,对各土壤水资源分区内、各行政区的农业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土壤水资源利用量、常规水资源利用量、灌溉面积及各类土壤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发展面积进行计算及对比分析。(6)对河北省各县市土壤水资源量、土壤水资源利用量及利用潜力进行计算,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经验以及种植方式基础上,对效果良好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工程、管理和生物叁方面提出了提高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11-01)

土壤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黄土高原地区先后开展的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改变了土壤水的赋存方式及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王茂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学、水土保持学、地貌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知识,采用现场调查、定位监测、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王茂沟流域土壤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时间稳定性特征,估算了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王茂沟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大小,阐明了不同生态建设措施对土壤水的消耗与补偿作用,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流域土壤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土壤含水量、土壤水资源量、土壤水资源亏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在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王茂沟流域0-180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大小依次为:坝地>梯田>草地>林地。梯田、林地、草地土壤水资源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坝地土壤水资源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波动变化趋势。除坝地外,王茂沟流域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雨季后的土壤水均处于亏缺状态,垂直剖面土壤水资源量变化和变异系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 土壤含水量的时间稳定性特征梯田、林地和坝地8个土壤深度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时间序列,梯田和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出的叁种空间分布模式为:0-60cm逐渐增加、60-120cm逐渐降低、120-160cm逐渐增加,而坝地的土壤含水量呈现出的3个空间模式为:0-60cm逐渐降低、60-120cmm渐趋稳定、120-160cm逐渐增加。梯田和林地0-2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最低,而坝地40-60cm 土壤含水量最低。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土壤含水量大小最佳代表性位置点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不同土层深度最佳代表性位置点的土壤含水量对流域各点该土层深度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具有较高的估算精度。生态建设措施类型不同,则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大小最佳代表性位置点的位置及其土壤含水量大小均差异显着。(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大小根据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估算结果,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大小依次为:在一般生产水平和中等水分条件下,坝地(761g/m2 · a) >梯田(654 g/m2 · a)>草地(620 g/m2·a)>林地(506 g/m2·a);在最大生产水平与充分供水条件下,坝地(893 g/m2·a)>草地(820g/ g/m2·a)>梯田(515 g/m2·a)>林地(482 g/m2·a)。(4)不同生态建设措施对土壤水的消耗-补偿作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不同生态建设措施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均呈现“上升-降低-稳定”的趋势,即3月-7月为消耗期,8月-11月为补偿期,12月-翌年3月为稳定期。不同生态建设措施对坝地、梯田、林地和草地的全年土壤水的消耗与补偿平均值分别为0.33%、0.27%、-0.26%、1.88% (正数为补偿土壤水,负数为消耗土壤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郭忠升.水资源紧缺地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C].2017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论文集.2017

[2].李林.黄土丘陵区流域土壤水资源变化与消耗-补偿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3].王锋.蚌埠站控制流域土壤水资源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6

[4].夏辉,柴春岭,韩会玲.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与阈值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

[5].郭雪蕊,陈敏,黄领梅,沈冰.Stanley流域土壤水资源评价与分析[C].水科学前沿与中国水问题对策——第十叁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2015

[6].王锋,朱奎,宋昕熠.区域土壤水资源评价研究进展[J].人民黄河.2015

[7].刘卉,杨路华,柴春岭.基于土壤水资源利用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

[8].张小萍,郭忠升,郭满才.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5

[9].绳莉丽.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10].夏辉.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与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国贫县”的空间分布与地形的耦合①...

标签:;  ;  ;  ;  ;  ;  ;  

土壤水资源论文_郭忠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