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彤[1]2004年在《经济民主·政治民主·人民民主》文中认为通过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理论对民主制度发展的阶级本质、民主制度的所有制基础和财产原则、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两者在社会解放中的地位进行理论分析,说明作为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形式和产权制度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两个制度安排。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时刻处于共同演进的历史进程之中。在具体分析中,结合新制度学派的相关理论比较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由于经济体制差异所带来的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之间不同的力量对比,探讨在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以权力下放,调动人民积极性为内容的经济民主促使我国所有制和产权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其意义是人民广泛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个人财产权得到宪法和法律的确认和保障,人民政治权利和切身利益得到维护。最终,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因此,经济上的民主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与物质基础,它是我国政治民主和人民民主发展的必经阶段。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切实保障农民的私人产权和民主权利,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王永志[2]2002年在《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世界历史又一次进入了重大的变革时期。俄罗斯发生在1991年的“软革命”虽然没有像人类历史上大多数制度变迁那样产生暴力和流血,但是它足足让俄罗斯在衰败中艰难喘息了10年,其间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用普京的话说,即使俄罗斯以年均增长8%以上的速度发展,再过15年才有可能恢复到1990年时的经济水平。俄罗斯放弃社会主义政治权力之时,就已经放弃了它在21世纪上半叶站在发达国家之列的可能。俄罗斯经济直至2000年才开始走出谷底,全面回升。与此同时,发生在中国的改革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悄然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维持了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 本文对中俄市场化进程加以比较出于以下两种考虑: 第一,中俄两国具有强烈的可比性: (1)中俄两国同为大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都很大; (2)同源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出发点比较类似。 第二,中俄两国的比较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俄政治权力对社会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式的不同选择,造成了10年来两国经济发展局面的巨大差异,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改革,俄罗斯选择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改革,中国采用渐进方式,俄罗斯采用激进方式等等,对比色彩鲜明。 全文分上下两篇,其基本思路是: 上篇着重分析中俄两国政治权力选择不同社会改革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从而说明中俄改革目标性质差异的客观必然性。 俄罗斯政治权力更替之后,对其改革目标的选择,一方面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观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说,俄罗斯人民与主张走资本主义的激进改革派共同完成了这场巨大的历史性变革。 从文化背景上看,俄罗斯缺少能够回答如何进行改革的完整理论。同时,改革者忽视或歪曲了经济变革领域的现有知识。政治权力没有在各种理论交锋中找到统一的适合本民族的改革理论。与此相伴,俄罗斯的双重文化性格使俄罗斯在谩到社会发展困境时,幻想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对自己的拯救。》经济政治背景上看,由于戈尔巴乔夭颠倒了市场化与民主化的次序,使政治局面无法控制,不仅没有完成民主化的任务,还在政治权力弱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始终坚持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辩证。历史地对待改革中的一切问题,实事求是,与!H%进,从而使市场化进程史加具有自觉性。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生产关系的特点在当代中国不断得到修正,发展生产力已经融人到当代中国文化之中,回此,当中国在 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目标时,各方面都较俄罗斯做出了更充分的准备。 不同的改革目标往往制约着不同的改革方式,而随着改革目标的渐次实现,政治权力主体亦将作出相应调整。 下篇着重分折中俄政治权力对改革方式的不同选择,从而肯定政治权力在市场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同时提出政治权力的作用离不开政治权力本身的自我完善与更新。 俄罗斯在市场化初期政治权力弱化,致使市场化进程中只完成了政治目标,即制度的转轨。在其未来的发展中,政治权力的自我更新是俄罗斯崛起的关键因素。这种更新必须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创新来完成。 中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始终把握政治权力发展经济的特点,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同时,牢牢抓住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强化政治优势。叁讲、叁个代表、反腐倡廉、健全法制等等一系列政治举措都在不断净化市场经济的竟争环境。社会主义政治权力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特征,抉定了其在经济转型期不宜于退出经济领域。政治权力的作用和市场经济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两翼。政治权力既肩负着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历史任务,又担负着实现共同富裕的人民重托。市场经济造就一种效率局面,它促成优胜劣汰;而政治权力则力求造就一种公平局面,促劣变优,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并不是中国存在贫困,政治权力才救助贫困,而是社会主义政治权力始终 二《门站在人民的立场,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样的政治权力不可能不受到人民的维护。 与俄罗斯相比,即使俄罗斯出现更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当俄罗斯恢复到 1990年的水平时,中国也将弥补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与俄罗斯之间的差距,这必然离不开政治权力的作用。 但是,政治权力的运行是通过各级政府机关和各级领导来完成的。所以要实现政治权力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完善政治权力。 首先,政治权力在执行经济管理职能时,应该纳入市场经济决策系统。这样,一方面实现了政治权力向经济权力的转化,另一方面又因决策系统分层的特点而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分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权力集中而产生的弊端。同时,由干抉策系统决策权限法律化的特征,使政治权力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决策权限受到法律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权力缺少制约所产生的腐败。 其次,微观政治权力的配置问
张俊[3]2010年在《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叁农”的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研究日益成为理论界的关注热点。然而,诸多理论解释缺乏经济思想的整体观照,其政策建议往往重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思路。因此,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济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基础、农村公共品供给均衡理论、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和供给责任、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改革等理论演变的经济思想脉络。论文认为,在要素禀赋的约束条件下,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演进是一个不断融入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理论探索相对停滞,其指导理念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基因以及近代经济思想背景,又深受马克思主义公共品分配观和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教条的影响,效果不好。市场化转型以来,中央决策层打破了经典社会主义经济教条,农村政策型公共品供给向增进市场性方向转变,激发了农村经济微观基础的活力,但由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改革的滞后,缺乏适应农村公共品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供给机制,农村公共品供给相对不足,农村基础社会服务型公共品供给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导致了“叁农”问题的政治化。农村税费改革后,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试点有所推进,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化的难点,主要是防止传统计划体制思想的回潮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的学理突破与创新。本文的论证表明,建立规范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赋予农民完整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释放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微观激励,这才是改进和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预期创新和不足,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简要述评。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西方公共品供给思想的演变,探讨其蕴含的假定前提和文化基础。如古典时期亚当·斯密的整合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转换;同时从公共品供给模型演进的角度,论证了现代公共品供给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公共品供给的理论基础上,界定了中国农村公共品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中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特质。第叁章论述了传统社会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内容及制度安排,分析了传统社会经济思想与实践“二元背离”的经济学机理;同时也探讨了1949年以前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多重构想;在传统与近代经济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公共品分配观的影响下,探讨了中央决策层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认识,如毛泽东、陈云等人的探索,学术界的理论反思(如顾准的独立思考)以及民间对农村政策性公共品供给的诉求,并比较分析了台湾地区农村公共政策思想,最后验证了计划体制下农村公共品供给非均衡的结论。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市场化转型期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发展。一是农村政策性公共品供给思想的历史性转变,如邓小平、万里等农村公共政策改革思想,学术界关于农村公共政策改革的理论创新;二是学术界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困境的解释;叁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型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相关理论;四是对“叁农”问题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相关评述。第五章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的本土化思想;同时探讨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对经济发展的引致效应,分析了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针对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改进的逻辑与理论,提出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优化的思路。第六章从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基础出发,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相关性思想;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改革思想,从而论证了只有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推进,才能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深层问题的结论。第七章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就如何把经济思想转化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改革的动力资源,给出了历史启示。
王锦辉[4]2019年在《北京改革开放史研究综述(上)》文中研究指明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受城市功能定位和超大城市特点影响,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既具有全国的共性,又呈现自身的特点。改革开放40年来,新时期北京党史研究与时代发展同行,迎得了可贵的发展机遇。资料征集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研究领域向纵深拓展,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开始广泛应用,研究成果成绩喜人。
参考文献:
[1]. 经济民主·政治民主·人民民主[D]. 俞彤. 新疆师范大学. 2004
[2]. 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 王永志. 天津师范大学. 2002
[3].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研究[D]. 张俊.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
[4]. 北京改革开放史研究综述(上)[J]. 王锦辉. 北京党史. 2019
标签:政治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政治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所有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