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降雪论文_庄晓翠,崔彩霞,李博渊,张林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尺度降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尺度,山东半岛,地形,数值,海陆,新疆,重力。

中尺度降雪论文文献综述

庄晓翠,崔彩霞,李博渊,张林梅[1](2016)在《新疆北部暖区强降雪中尺度环境与落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T639(1°×1°)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3—2013年11月至次年3月新疆北部出现26次12 h暖区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和降雪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产生在极涡型和短波低槽型两种环流形势下,强降雪区位于低槽前部,低空急流出口区前侧辐合区和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区以及700 hPa和850 hPa辐合线和暖切变线东部、北部及干线东南部,地面辐合线附近减压升温的重迭区域内。强降雪区上空,对流层整层为>80%高湿区;500 hPa以下具有不稳定层结、风垂直切变大、斜压性强;700hPa辐合线和850 hPa暖切变线及干线、地面干线及辐合线易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为暴雪的产生提供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暖区强降雪主要发生在中尺度冷云团开始缓慢减弱东移的前部及云顶亮温TBB梯度最大区域的前部。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出暖区强降雪落区叁维空间配置模型。(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6年01期)

赵俊荣,杨雪,杨景辉[2](2010)在《新疆北部冬季暖区大降雪过程中尺度云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7-2006年深秋到冬季新疆阿勒泰地区出现的17次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降雪量资料,并选取其中3次典型的暖区大降雪过程,对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中尺度云团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暖区大降雪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500 hPa极涡是造成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极涡中心南部或东南部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是造成暖区大降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系统云团是造成暖区大降雪天气的主要系统。暖区大降雪的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系统云团是在绕极涡移动的高空锋区短波槽前和暖平流输送区形成,并位于极涡中心南部或东南部的低层到高层强锋区中,在随着天气尺度云系移动的同时,绕极涡中心逆时针旋转,移速缓慢或稳定少动,移动中逐渐加强或合并,其多表现为椭圆形或圆形,暖区大降雪发生在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边缘TBB等值线梯度最大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面积越大、生命史越长,造成的暖区大降雪范围就越大、强度也越强;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在阿勒泰地区上空维持数小时可造成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天气。(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0年05期)

张勇,寿绍文,王咏青,周军,陆汉城[3](2008)在《山东半岛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6对2005年12月3日影响山东半岛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中中尺度重力波(MGW)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且通过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高分辨率模式数据进行诊断分析,较详细地说明了非平衡流的出现而引起的地转适应过程以及地形强迫对重力波产生和发展的作用,和它们对强降雪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这次强降雪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波长约为100 km,相速约20 m/s;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太行山的地形强迫与非平衡流是其产生的首要机制,而冬季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海洋的热力作用也是造成区域性强降雪的一个重要原因。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于非平衡流的诊断在确定波动产生区域方面有比较好的指示作用;通过对波动的结构以及维持机制的分析,这次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符合波导条件和W ave-CISK理论框架,波动能够从环境场中得到足够的能量从而维持相当长时间,从而造成这次罕见的连续性强降雪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张勇[4](2007)在《2005年12月山东半岛强降雪过程的数值模拟与中尺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6对2005年12月初影响山东半岛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及动力学的特征分析,并着重对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中尺度重力波现象进行研究。此次过程强降雪范围较小,中心强度大,是一次典型的中尺度雪暴过程。通过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高分辨率模式数据进行诊断分析,较详细的说明了上游非平衡流的出现引起的地转适应过程对重力波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以及波动对下游强降雪过程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敏感性实验,进一步说明了在这次过程中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强迫对降雪过程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这次强降雪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波长约为120km,相速约7m·s~(-1)。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太行山的地形强迫与非平衡流是其触发机制,冬季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海洋的热力作用是造成区域性强降雪的最主要原因,而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于非平衡流的诊断对于确定波动产生区域和波动的传播方向方面有比较好的指示作用。通过对波动的结构以及维持机制所作的分析,这次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符合波导条件和Wave-CISK理论框架。因此,波动能够从环境场中得到足够的能量从而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这次罕见的连续性强降雪过程。海陆敏感性实验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冬季暖湿的渤海海域支持了波动的发展;而山东半岛地形敏感性实验表明,山东半岛特殊的地形特征导致强降雪集中发生在半岛北部沿海地区,而半岛南部地区普遍降雪较弱。(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7-05-01)

林曲凤,吴增茂,梁玉海,朱先德,苏博[5](2006)在《山东半岛一次强冷流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空和地面的常规观测和天气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1月3~5日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发生的暴雪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研究。实况资料表明:在高空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控制下,不断入侵的冷空气作用下,受渤海暖海面的热力作用和山东半岛地形作用,产生了中尺度的海岸锋。在强冷平流、海岸锋锋生及半岛地形的摩擦抬升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这次强冷流降雪。海岸锋环流形成的对流云能引起降水量的局部增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岸锋生过程及其产生的沿岸辐合带是形成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主要原因,同时海岸锋同低层大气重力波耦合形成了海岸锋陷波。本文给出了山东半岛北岸海岸锋的概念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6期)

李林堂,薄俊东,祁磊[6](2006)在《中尺度复杂地形对北京“12.7”强降雪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MM5数值模式,经过多次的方案修订,缜密的编合模式参数,通过合理的方案设计,仅采用常规气象报文,就成功模拟了北京“12.7”强降雪的基本情况,这为业务预报此类天气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地形分辨率及修改地形参数值,重点讨论中尺度复杂地形对北京“12.7”强降雪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6-10-01)

姜学恭,李彰俊,康玲,石少宏[7](2006)在《北方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3月14~16日发生在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了二重嵌套的48 h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本次过程强降雪中心的强度、位置以及强降雪的时间变化。导致本次过程降雪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倒槽和700 hPa中α尺度低涡,其影响时间相对持久。强降雪的出现则是由于高空短波槽产生的高层强辐散强迫与低层增强的辐合相互耦合所致。高低层系统这一适宜配置的维持时间相对短暂,却导致了本次过程降雪强度的两个峰值的出现。同时,中α尺度低涡的形成和加强及其与低空暖湿急流的适宜配置也是强降雪产生的一个有利因素。阴山山脉对本次过程强降雪的强度和位置具有重要影响:山脉使降雪在其南麓增强,北麓减弱。山地强迫抬升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另外,山地在其迎风坡使上升运动增强的同时也使正涡度减小和低层辐散增强。(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06年03期)

林曲凤[8](2004)在《山东半岛中尺度强降雪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地面非常规的天气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1月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中尺度暴雪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的特征分析。此次暴雪过程是1992~2003年12年间发生的第5次中雪以上量级的降雪过程,降雪范围小,是一次典型的中尺度雪暴过程。根据资料诊断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见解和结论: 1)天气学分析发现,此次过程发生在冷空气强度足够强的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高空东北-西南向的脊有利于横槽携带小股冷空气南下,脊前东北冷涡不断增强,位置稳定。中、低层有较强的冷平流不断影响到半岛地区,使半岛的气温持续下降。由于半岛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其北部为相对暖湿的黄、渤海海面,另外,整个半岛为丘陵地形,在37.2°N附近有5处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山脉(统称莱山山脉)。强冷空气经过海面的热力作用和半岛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造成山脉以北降雪强度的大大增强: ①海面的热力作用 冬季,渤海及其临域为相对稳定持久的热源,强冷空气爆发南下经过半岛北部海面时,形成较大的海气温差,必然有较多的感热和水汽输送。在强的偏北风吹送下,使感热交换加快,低层空气出现增温增湿,低层大气层结出现不稳定状态。本次过程增湿现象明显,但未出现明显的增温现象,冷空气刚下来时大气为条件性不稳定性层结。同时,海面对冷空气的加热过程就是对其热力强迫抬升的过程。 ②半岛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 大尺度的冷锋(或中尺度的副冷锋)受莱山山脉阻挡以及下垫面的摩擦而移速减慢,并在半岛北部沿海和海面发生气旋式弯曲,造成近地面层风速、风向的辐合。当空气接近饱和时,地形的作用容易造成汽块的整体抬升,凝结潜热释放,降水增强。 2)加密实况资料的诊断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得知: ①冷空气影响期间,半岛北部存在较持久的辐合上升运动区;边界层低层水汽含量随时间是增加的,相对湿度加大,空气逐渐接近饱和。相对湿度的增加使抬升凝结高度逐渐降低,低于菜山山脉的高度,山脉北部的降雪也随之大大增强。②用C盯进行诊断分析发现,T]nP图上开始表现为条件性不稳定层结,由于低层湿度条件的增加,变成近地面层的弱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层结,冷锋产生的带状降雪区与饱和空气中这种弱的对称不稳定区走向大体平仃。对称不稳定进而发展成边界层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对流层位于边界层中,薄而低,称为”浅对流“。③从半岛北部沿海的温、压、风度场配置来看,此次过程有明显的海岸锋的锋生。海岸锋与大尺度的锋相迭加,造成半岛北部锋面的斜压性增强,锋面的动力抬升作用也相应增强。 3)卫星云图上分析发现,冷流低云与地面风场和气压场一致,表现出明显的气旋式弯曲,从云和降水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判断,为中一p尺度系统影响造成的。由于降雪过程中出现的“降水截断”现象通过.h述分析无法解释,进一步采用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了边界层低层的中尺度惯性重力波特征。研究发现:重力波是在大尺度风场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和非地转的海岸锋发生地转调整而激发的,波的振幅较小且扰动仅在边界层比较明显,在垂直方向l.扰动并未发展起来,是由于中性和条件性不稳定的大气层结造成了此小振幅重力波的波导,有效地拦截了重力波能量的垂直传播。 总之,半岛北部暖海区与半岛特殊的丘陵地形对水汽的积累和局地辐合的增强起巨大的作用。由于惯性重力波的作用,触发了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使弱的对称不稳定转变成弱的对流不稳定,造成降雪云的增厚和增强Q强降雪主要是由弱对称不稳定条件下锋生强迫、地形的动力强迫以及海面的热力强迫所致,中尺度海岸锋及惯性重力波的存在起到了触发并增加局地降雪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4-05-06)

高俊寿,崔建国,梁清萍,蔡广丽[9](2003)在《一次降雪过程的中尺度模式(MM5)站点预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进行业务预报试验。对2002年12月6日前后一次降水过程进行应用分析,重点对阳泉市站点预报进行对比检验,得出该模式在站点有无降雪、降雪量级及降雪起报、结束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结论,对于进一步开发降水预报精细产品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气象》期刊2003年04期)

智海,司瑶冰,沈桐立[10](2003)在《中尺度的自适应模式在降雪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尺度模式的基础上引进了自适应网格设计的方法 ,它可以任意加密局地网格 ,从而达到以较小的计算量获得较高的计算精度的目的。自适应网格技术基于变分原理 ,能根据数值模式的特点 ,在物理量梯度大的地方 ,自动加密网格 ,提高模式的分辨率。文章将自适应网格技术应用于MM4中 ,用来模拟 2 0 0 2年3月 2~ 4日华北地区的一场中—大雪过程。结果表明 ,采用自适应网格技术后 ,结果稳定 ,对所关心的天气系统及其降水的模拟精度与采用均匀网格相比得到明显改善 ,温度场和风场预报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气象》期刊2003年04期)

中尺度降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97-2006年深秋到冬季新疆阿勒泰地区出现的17次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降雪量资料,并选取其中3次典型的暖区大降雪过程,对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中尺度云团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暖区大降雪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500 hPa极涡是造成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极涡中心南部或东南部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是造成暖区大降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系统云团是造成暖区大降雪天气的主要系统。暖区大降雪的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系统云团是在绕极涡移动的高空锋区短波槽前和暖平流输送区形成,并位于极涡中心南部或东南部的低层到高层强锋区中,在随着天气尺度云系移动的同时,绕极涡中心逆时针旋转,移速缓慢或稳定少动,移动中逐渐加强或合并,其多表现为椭圆形或圆形,暖区大降雪发生在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边缘TBB等值线梯度最大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面积越大、生命史越长,造成的暖区大降雪范围就越大、强度也越强;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在阿勒泰地区上空维持数小时可造成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天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尺度降雪论文参考文献

[1].庄晓翠,崔彩霞,李博渊,张林梅.新疆北部暖区强降雪中尺度环境与落区分析[J].高原气象.2016

[2].赵俊荣,杨雪,杨景辉.新疆北部冬季暖区大降雪过程中尺度云团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

[3].张勇,寿绍文,王咏青,周军,陆汉城.山东半岛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

[4].张勇.2005年12月山东半岛强降雪过程的数值模拟与中尺度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5].林曲凤,吴增茂,梁玉海,朱先德,苏博.山东半岛一次强冷流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李林堂,薄俊东,祁磊.中尺度复杂地形对北京“12.7”强降雪的影响[C].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2006

[7].姜学恭,李彰俊,康玲,石少宏.北方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06

[8].林曲凤.山东半岛中尺度强降雪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

[9].高俊寿,崔建国,梁清萍,蔡广丽.一次降雪过程的中尺度模式(MM5)站点预报试验[J].山西气象.2003

[10].智海,司瑶冰,沈桐立.中尺度的自适应模式在降雪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内蒙古气象.2003

论文知识图

模拟区域及地形(a) 500 hPa平均高度场迭加云系模型2005年2月14日02: 00实况6h雨量(a)与...3.12016年2月(a)12日1...年11月11日20:00700hPa风场(流线,...年11月11日20:00垂直速度沿34°N剖...

标签:;  ;  ;  ;  ;  ;  ;  

中尺度降雪论文_庄晓翠,崔彩霞,李博渊,张林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