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俭(沈阳市皇姑区中心医院内科110036)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中不典型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52例根据发病时有无心绞痛主诉分为不典型组56例(A组)和典型组96例(B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发病年龄(80.0±3.6岁)高于B组(57.0±5.8岁),合并心律失常、糖尿病发生率高于B组,住院病死率A组(16.07%)高于B组(3.1%),P均<0.01。高血压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典型AMI发病前可无心绞痛症状,多发于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关键词】心肌梗塞老年人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2-0205-01
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升高、发热、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但临床上急性心肌梗塞体征及心电图改变个体差异较大,有部分患者无胸部疼痛或疼痛不明显,心电图改变不典型等,若不及时发现医治会导致休克或心力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故早诊断、早治疗对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近年来47例不典型心肌梗塞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疗效,减少误诊。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47例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39~59岁患者11例,年龄60~78岁患者36例,入院时所有病例均无典型胸痛、左肩臂痛及背痛。21例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病程2-8年,因发热咳痰、胸闷气短等症在院外按下呼吸道感染及肺心病治疗,患者因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后行心电图检查发现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塞;15例患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病程5-11年,入院时胸前区轻微疼痛,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阵发性心动过速,按冠心病和心绞痛治疗,2天无效,复查心电图时提示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11例患者入院时表现为上腹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按急性胃肠炎治疗2天后无效,复查心电图发现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1.2诊断标准根据2005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的诊治指南,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学动态改变。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治疗。尿激酶1500000~2500000U加至100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之后,给予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剂等常规药物治疗。
2结果
47例患者中19例成功溶栓,3例室壁瘤形成,25例ST段2周后回到等位线,本组无死亡病例。
3讨论
3.1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无典型胸痛、左肩臂痛及背痛,而以其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本组研究中有三类临床表现:①发热咳痰、胸闷气短,易误诊为下呼吸道感染;②胸前区轻微疼痛,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或心绞痛;③上腹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易被误诊为急性肠胃炎。本组47例患者中60以上病例有36例,占76.6%,提示老年患者,若有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胸闷、气短、心动过速等症状,临床应警惕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
3.2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心电图改变①无典型Q波及ST-T变化,并伴有心肌酶升高。常见的几种类型特点为:RV1、V2增高,增宽;TV1、V2高耸,直立而对称;ST下降,凹面向上;ST段抬高时间短,心电图遗漏;延缓出现梗死图形,这是由于病变范围小,或者病变处于可逆性阶段。这些特征易出现在正后壁心肌梗塞,临床应引起重视。②无典型Q波病理性变化,若aVL出现较高的QRS波,ST段降低,T波直立;深吸气使横膈下降,心脏变垂直位,有时aVF可显示病理性Q波,膈面心梗塞易显示此种变化。③表现为Ⅰ、aVL导联示典型的Q波、当心脏为半垂直时aVL导联QRS波很小,难以辨认Q波,此时将V4~V5探查电极上移1~2肋间可描记到典型变化,同时Ⅱ、Ⅲ、aVF导联可能有对应性变化,常见于高侧壁心肌梗塞。④室间隔左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在V1、V3导联也可表现为QS波型,常见于内膜下坏死综。⑤表现为V1~V6都为QS波形,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塞[1、2]。
3.3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误诊原因由于患者临床体征不明显,首发症状无特异性,造成医生对不典型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认,容易忽视,并且患者大多年龄已高,患基础病种类多,掩盖心肌梗死的特异性,容易被误诊,常常在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引起注意。本组研究病例中21例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因发热咳痰、胸闷气短等症在院外按下呼吸道感染及肺心病治疗;15例患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因胸前区轻微疼痛,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阵发性心动过速,被误诊为冠心病和心绞痛;11例患者入院时表现为上腹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心电图无明显改变,诊断为急性胃肠炎,提示其误诊率高,也看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年龄大、隐匿性强、临床症状不典型等特征,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形成缓慢,侧支循环广泛建立,心肌逐渐缺血、缺氧,向血中释放致痛物质少,不足以引起疼痛有关[3]。
参考文献
[1]张书军.4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87-88.
[2]张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问题[J].河北医学,2007,13(6):107-109.
[3]马华安.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28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9):1039-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