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菌产业的发展应该更规范——访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东(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青,李朝顺,王峰,王广峰,李志辉,李文东[1](2014)在《GB21551.2-2010中抗菌技术的解决》文中认为抗菌材料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和生存的材料。目前家电用抗菌材料主要是通过基材注塑过程中添加抗菌母粒赋予制品抗菌功能。GB 21551.2-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标准附录D,提供了部分具有抗菌功能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应该具有抗菌功能的零部件,本文将对家电中涉及的不同基材抗菌材料分类介绍。
李焕新[2](2009)在《聚乙烯表面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抑制》文中指出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但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在人体内留置一段时间后,细菌容易在其表面粘附并形成生物被膜。由于生物被膜的保护作用,膜内细菌能够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和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从而引起顽固性感染,增加病人的生理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研究能够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高分子材料对预防高分子导管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共混方法在低密度聚乙烯中分别加入银系抗菌剂与Triclosan制备抗菌材料,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为实验菌,研究了各试样表面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获得了如下成果:(1)各试样表面接触角接近说明添加的抗菌剂对试样表面亲水性影响很小。参照JIS Z 2801:2000进行的抗菌性能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改性PE试样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对E. coli和S. aureus的抗菌率都达到99.9%。空白试样置于以LB营养液为培养介质的菌液中,试样表面在24h内形成生物被膜,其形成过程包括粘附、繁殖和成熟等阶段。(2)体外生物被膜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试样对四种菌种在其表面的生长都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最好,表面基本没有细菌粘附,而添加无机银系抗菌剂的改性试样表面细菌密度与空白对照试样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在此实验条件下无机试样对表面生物被膜形成缺乏抑制效果,而有机试样能有效抑制表面生物被膜的形成。(3)研究了营养条件、菌液浓度、抗菌剂浓度对试样表面致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物质匮乏的条件下,溶液中细菌的生长速率和菌体总量都有下降。在低营养条件和较低初始菌液浓度条件下,有机抗菌剂含量为0.3%就可以显着抑制病原菌在试样表面的粘附和生长,从而可以阻碍或延缓生物被膜的形成,而无机试样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效果。体外实验表明增加有机抗菌剂含量至0.5%可以显着提高试样对表面微生物的抑制效果。(4)用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试样表面的BF进行形态学研究。SEM结果显示无机和空白试样表面均有大量细菌粘附,且有细胞外基质把细菌粘接或包裹,说明试样表面形成了生物被膜。有机试样表面基本不见粘附细菌,证明了有机试样具有良好的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性能。CLSM结果表明空白试样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其结构形态具有多样、不均匀性的特点:外层细菌密度较低,且活性细菌居多,向内密度增加,同时死菌分布也增多。无机试样表面存在生物被膜,但膜内死菌较多。CLSM结果显示有机试样表面无生物被膜形成。(5)测试结果表明抗菌剂的加入并未改变基体材料的机械性能。根据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有关要求对医用抗感染高分子材料进行的生物学评价表明试样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能,符合医疗器械要求。
李文东[3](2003)在《关爱人类健康,创造美好生活》文中指出
李晓岩[4](2002)在《我国抗菌材料产业初步形成》文中研究说明日前,在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抗菌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上,宣告了我国抗菌材料压制品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理事长严庆博士表示,随着抗菌产业协会的正式成立和抗菌材料标准?
李文东[5](2002)在《关爱人类健康,创造美好生活》文中研究表明从1998年下半年抗菌家电面市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四个年头。四年来,抗菌产品在中国市场经历了骤热、骤冷,开始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充分挖掘抗菌产品的内涵,让消费者切身体会到抗菌产品的价值应该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而"关爱人类健康、创造美好生活"应成为抗菌行业共同的经营理念。一、抗菌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1、骤热阶段:1998年8月29日,海尔科化公司的抗菌母料通过了山东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填补了国
赵晓庆[6](2002)在《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临近,我们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面对的国内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使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技术创新也逐渐为企业普遍重视,进而成为企业中最受关注的工作。但是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创新的力度,都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深入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积累与提高的机制与途径,特别是对西方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和管理方法如何与我国企业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绪论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论述了技术能力积累与提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然后从理论上对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评述,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企业技术能力不仅体现为设备和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也依赖于企业的技术组织、技术网络和技术战略。第二章首先分析了技术能力的四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然后从知识角度,讨论技术能力的本质及其层次性,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技术能力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模式和轨迹。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演化模式。 最后剖析了杭氧、西湖电子、长虹、东方通信和海尔的技术能力发展历程,由此指出前面提出的基本演化模式的一般性。并通过比较几个企业的技术能力各维度的变化情况,归纳出企业建立创造性模仿能力的成功因素。 第三章探讨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机制。文章首先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出发,考察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动力机制、知识获取机制、知识共享与知识操作机制和技术投入机制。从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多个维度出发,揭示出技术学习(特别是联盟学习与网络中学习)的本质内涵和作用机制。 然后以长虹、东方通信、横店集团和海尔公司为例,对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我国企业在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的演化与摸索过程中,开展技术学习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由此归纳出企业技术学习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学习角度探讨技术能力提高中技术学习的机理,提出了基于知识吸收的技术学习模式,从理论上阐明了技术学习的基本模式。 最后,将市场需要、市场竞争与企业的技术追赶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企业技术能力转换的逻辑。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博弈论模型,分析企业进行战略性学习、特别是网络学习的关键因素,可供正在进行技术赶超或即将进行赶超的我国企业借鉴。 第四章是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和知识网络。首先从技术能力积累的机制与知识管理出发,研究内部途径和外源途径在技术能力演化中的互补作用,提出了技术能力形成的内外途径交替的双螺旋模式。每个阶段中技术能力积累途径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都经历了从外部技术源到内部学习的转换过程,这样就构成了技术知识外源与内部技术学习的三次循环。然后将技术学习机制与能力积累途径结合起来,比较研究几个成功(或阶段性成功)进行了技术能力积累和转换的我国企业(杭氧、长虹、东信、西湖电子人一方面证实前面提出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加深我们对这一积累规律的认识。 最后通过对典型企业(长虹、海尔、华为等)的分析,研究网络中的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生产与创新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使用统计分析研究知识网络中不同的组织机构对形成技术能力的不同维度的作用,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1)如果企业与国际大公司有多年的密切技术联系,那么它具有较强的跟随创新能’力,能够快速推出国际最新产品;2)如果企业与其产品用户有多年的密切联系,则其开发差异化产品的能力比较强,能够根据用户的潜在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3)我国大多数企业现阶段总是重点发展跟随创新能力和开发差异化产品的能力中的一个方面。 第五章在前面提出的理论框架下,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和资金积累的作用。主要进行以下两项政策分析:()技术能力目标的设定和企业在内外途径的技术投入比例对技术能力提高的影响。通过在不同指标组合下的模拟分析,得出在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企业的内外投入比例也应作相应变化,并找出了有利于技术能力提高的比例范围。(2)分析资金积累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模型的模拟分析,寻找出合理的资金积。累率范围,在理论上为企业指出资金积累目标。 I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能
二、抗菌产业的发展应该更规范——访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菌产业的发展应该更规范——访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东(论文提纲范文)
(1)GB21551.2-2010中抗菌技术的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原理 |
1.1 抗菌家电的抗菌原理 |
1.2 抗菌材料的抗菌原理[2-7] |
2 抗菌母粒[9-12] |
2.1 ABS基材 |
2.2 PS基材 |
2.3 PP基材 |
2.4 PVC基材 |
2.5 橡胶类 |
3 抗菌材料的成型工艺 |
4 抗菌家电的相关标准 |
5 结语 |
(2)聚乙烯表面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医用高分子材料 |
1.1.1 医用高分子材料概述 |
1.1.2 高分子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1.2 医用高分子材料相关感染 |
1.2.1 医用高分子材料相关感染现状 |
1.2.2 医用高分子材料相关感染的原因 |
1.2.3 高分子材料表面生物被膜的研究现状 |
1.3 提高医用高分子材料抗感染性能的方法 |
1.3.1 材料表面改性——降低细菌的初始粘附 |
1.3.2 材料表面引入杀菌物质——抑制细菌的生长 |
1.4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材料表面性能及生物被膜培养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试剂及设备 |
2.2.2 试样制备 |
2.2.3 实验所需营养物质和洗脱液的配方与配制 |
2.2.4 表征与测试 |
2.2.5 试样表面BF 的培养与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试样表面亲水性能 |
2.3.2 样品的抗菌性能 |
2.3.3 试样表面BF 的培养与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抗感染材料表面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试样表面生物被膜的培养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试样表面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 |
3.3.2 试样表面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曲线 |
3.3.3 试样表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曲线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试样表面微生物生长影响因素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仪器 |
4.2.2 低营养条件下菌液浓度测试及试样表面细菌生长 |
4.2.3 不同抗菌剂浓度试样表面微生物的生长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营养条件对菌液浓度和试样表面细菌生长的影响 |
4.3.2 有机抗菌剂浓度对试样表面细菌生长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试样表面生物被膜的形态学观察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SEM 观察样品表面细菌粘附 |
5.2.3 CLSM 观察样品表面细菌生物被膜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样品表面细菌粘附的SEM 结果 |
5.3.2 样品表面生物被膜CLSM 观测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抗感染材料机械性能与生物安全性评价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机械性能测试 |
6.2.2 生物安全性测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机械性能测试结果 |
6.3.2 生物性能检测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 |
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技术能力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技术能力的界定与演化模式 |
2.1 技术能力的界定 |
2.2 技术能力演化的模式 |
2.3 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轨迹 |
2.4 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能力提高的机制 |
3.1 技术学习的性质与基本框架 |
3.2 技术学习的模式:实证研究 |
3.3 技术学习的一般模式:理论分析 |
3.4 技术跨越和战略性学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 |
4.1 技术能力的提高途径概述 |
4.2 技术能力提高途径的动态分析:内外途径的双螺旋运动 |
4.3 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途径 |
4.4 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途径:典型案例分析 |
4.5 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途径:统计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能力提高与资金积累的系统动力模型 |
5.1 技术能力提高与资金积累的协同作用 |
5.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3 模型有效性检验 |
5.4 系统动力学模型政策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技术创新和技术能力提高中的基本矛盾和两种策略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技术能力与创新网络调查问卷 |
附录2: 企业技术能力的度量 |
附录3: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
四、抗菌产业的发展应该更规范——访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东(论文参考文献)
- [1]GB21551.2-2010中抗菌技术的解决[J]. 刘晓青,李朝顺,王峰,王广峰,李志辉,李文东. 家电科技, 2014(12)
- [2]聚乙烯表面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抑制[D]. 李焕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2009(03)
- [3]关爱人类健康,创造美好生活[J]. 李文东. 新材料产业, 2003(03)
- [4]我国抗菌材料产业初步形成[N]. 李晓岩. 中国化工报, 2002
- [5]关爱人类健康,创造美好生活[A]. 李文东. 第二届中国抗菌材料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2
- [6]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D]. 赵晓庆. 浙江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