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探究冻结方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肉生化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以鲜活中华绒螯蟹为原料,分别进行-20℃、-40℃、-70℃、液氮速冻处理,之后于-20℃条件下储藏180 d,分析中华绒螯蟹感官特性、pH值、失水率、丙二醛含量、盐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和Ca2+-ATPase活性等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蟹肉的pH值降低,失水率增大,盐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大,总巯基含量降低,Ca2+-ATPase活性下降。中华绒螯蟹肌原纤维蛋白的变性程度与冻结方式密切相关。冻结温度越低,冻藏期内蟹肉各指标数值变化越小,蛋白质完整度和感官接受度越高,与新鲜蟹肉品质越接近。与-20℃、-40℃、-70℃速冻处理相比,液氮速冻能更好地减缓蟹肉蛋白质变性和脂肪氧化,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蟹肉感官品质,是最佳的速冻工艺。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邵俊杰,朱昱璇,黄鸿兵,张世勇,潘建林,万金娟,陈风蔚,尹思慧,张美琴,付龙龙,马昊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冻结方式,感官品质,生化特性
来源: 江苏农业学报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基金: 江苏省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JFRS-01),江苏省渔业科技类项目(Y2017-17),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苏北科技专项)项目(BN2016181)
分类号: TS254.4
页码: 429-435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471K
下载量: 285
相关论文文献
- [1].微波消解-连续光源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中华绒螯蟹腹部和腿部肌肉中8种金属元素[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0(06)
- [2].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3].中华绒螯蟹鲜活及死后品质评价[J]. 中国食品学报 2018(03)
- [4].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长江1号”、“长江2号”[J]. 水产养殖 2016(12)
- [5].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长江1号”、“长江2号”[J]. 水产养殖 2017(01)
- [6].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长江1号”、“长江2号”[J]. 水产养殖 2017(05)
- [7].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J]. 海洋与渔业 2017(06)
- [8].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天然资源恢复效果突显[J]. 水产科技情报 2017(05)
- [9].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J]. 中国水产 2017(07)
- [10].中华绒螯蟹选育新品种——“长江1号”、“长江2号”[J]. 水产养殖 2016(01)
- [11].中华绒螯蟹选育新品种——“长江1号”、“长江2号”[J]. 水产养殖 2016(02)
- [12].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J]. 农村新技术 2016(03)
- [13].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初探[J]. 水产养殖 2014(11)
- [14].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J]. 农村百事通 2015(07)
- [15].中华绒螯蟹蛋白质营养[J]. 食品安全导刊 2015(29)
- [16].中华绒螯蟹[J]. 湖南农业 2015(11)
- [17].坛蟹 舌尖上的美味[J]. 美食 2017(01)
- [18].养殖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效益好[J]. 农家致富 2015(15)
- [19].中华绒螯蟹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J]. 科学养鱼 2020(11)
- [20].中华绒螯蟹不同可食部位对重金属镉的富集效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21)
- [21].中华绒螯蟹肠道内间质样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7(06)
- [22].过氧乙酸对中华绒螯蟹及池塘生物的毒性研究[J]. 水产科学 2017(04)
- [23].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养殖[J]. 水产养殖 2017(08)
- [24].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长江1号”[J]. 农村百事通 2014(20)
- [25].中华绒螯蟹——光合1号[J]. 乡村科技 2015(03)
- [26].中华绒螯蟹常见疾病综述[J]. 水产养殖 2012(03)
- [27].江苏省培育出首个河蟹新品种——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J]. 北京农业 2012(34)
- [28].山区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J]. 科学种养 2011(10)
- [29].中华绒螯蟹病害的流行态势及其对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 淡水渔业 2010(01)
- [30].甲醛对中华绒螯蟹不同阶段幼体的毒性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