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片造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片,涡轮,造型,前缘,性能,轴流,优化设计。
叶片造型论文文献综述
龚盼,王鹏,张晨,冯定,涂忆柳[1](2019)在《涡轮钻具涡轮扭曲叶片造型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涡轮流道径向不同圆柱层液体至轴线距离对液体质点的运动速度以及与叶片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建立了一种简化的涡轮液流模型,并对涡轮轴流系数和环流系数进行了适当修正,设计了一种扭曲叶片涡轮。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扭曲叶片涡轮和直叶片涡轮的水力性能,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扭曲叶片涡轮较直叶片涡轮,在压降减小39.6%时,转化扭矩降低19.4%,效率提高10.5%,并且其综合水力性能得到了提升。相关研究为扭曲叶片涡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9期)
陈阳,郭成浩[2](2019)在《压气机叶片造型对强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了解和总结压气机动叶结构强度设计和优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给定的叶片造型,运用有限元法,对叶片进行静强度计算,并对叶片的模态进行分析。所取得的结果对压气机动叶强度优化设计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9期)
张志莲,王铃玉,杨创峰,江朝,吕涛[3](2019)在《基于弯曲理论的动调轴流风机叶片叁维造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动调轴流风机动叶结构的复杂性和圆弧基元截面叶型特性,基于Solidworks构造动调轴流风机动叶叁维造型。利用Solidworks包覆功能将重心积迭后的二维平面翼型弯曲成叁维轮廓曲线,进行放样构建扭曲叶片,并分析了叶片二维平面翼型向叁维轮廓转化过程中的弯曲理论。经与投影方法相比较可知,采用包覆功能构造的叁维扭曲叶片与理论计算值更接近;精准的动叶叁维造型对于减小后续气动分析的误差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孝山,郭建政,刘朝峰,欧寿铸,冯杰[4](2019)在《发动机涡轮叶片熔模铸造型壳温度场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测量某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叶片熔模铸造过程中型壳的温度场,设计了测温试验方案,制备了测温型壳和测温线组并进行了测温试验。试验在真空、密闭和高温等条件下完成,获得了模组升温和保温过程中的温度场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测温方案是可行的,该方法可应用于类似环境下的温度测量。(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08期)
崔涛,王松涛,汪帅,温风波,王仲奇[5](2019)在《CST造型方法在涡轮叶片前缘修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CST (形状函数变换技术)造型方法在涡轮叶片前缘修型中的应用效果,完善了CST方法在前缘型线重构中的实施细节,数值模拟了雷诺数对前缘修型前后叶型损失及边界层特性的影响,验证了CST前缘修型方法在新型高速飞行器低压涡轮中的实用性。结果显示:CST方法前缘修型可以消除HD叶型吸力侧前缘的压力峰和分离泡,从而使得高雷诺数条件下吸力侧分离诱导的边界层转捩现象延迟发生,叶型损失降低32%,拓展了低损失状态的雷诺数范围。吸力侧损失的降低在低雷诺数条件下主要来自于前缘附近的剪切层,而高雷诺数条件下主要来自于前缘剪切层和扩压段前的层流边界层。新型高速空天飞行器低压涡轮叶片采用CST前缘修型对提升效率是有效的,在设计点状态附近效率提高0.1%,而膨胀比较低的大负攻角状态下效率提升0.3%~0.5%,损失降低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叶展中部压力侧边界层和根部的二次流区域。(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陶志,武晓龙,祝培源,姚韵嘉,宋立明[6](2019)在《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对叶片端壁气热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对典型燃气透平叶片端壁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基于双控制型线非轴对称端壁造型方法,建立了间隙射流和主流掺混作用下非轴对称端壁气动热力性能的数值研究模型。在数值验证的基础上,研究了4种不同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几何结构对叶栅端壁流动特性和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针对本文研究的大转折角透平叶片,在叶栅通道前部进行非轴对称端壁造型,会增强端壁的横向二次流,导致叶栅总压损失系数略有增大,会降低端壁的气膜有效度。而在叶栅通道后部进行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可以有效削弱端壁的横向二次流,减弱通道涡,从而降低叶栅的总压损失系数,同时,能够提升端壁横向平均气膜有效度高达22%,有利于提高端壁的气动热力性能。(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朱实强,郗复缓,高杰年[7](2018)在《水平轴风力机叶片气动优化设计与叁维造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设计的好坏决定了风力机性能的优劣。本文基于Glauert法采用功能强大的EXCEL软件进行风力机叶片优化设计,翼型采用NACA4412。基于叶片设计数据,对数据进行叁维坐标变换,求出叶片各点的叁维坐标,进而进行叁维实体建模。经叶片气动性能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修正设计,所设计叶片风能利用系数高,气动性能优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期刊2018年09期)
魏娟,孙健,邵丁[8](2018)在《基于组合曲面的叶片仿真造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叶片数控加工过程中由于叶片缘头曲率较大且易发生突变,造成加工干涉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叶片的多层螺旋线轨迹规划算法。采用组合曲面的方法,将叶片截面线划分为前缘、后缘、叶盆和叶背四个部分,提出了多层的螺旋轨迹算法。利用VERICUT完成了其虚拟仿真,证明该算法能够满足加工要求。(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孙文龙,方祥军[9](2018)在《对旋风机叶片造型优化对气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台已有对旋风机为原型进行叁维数值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分析风机内部流动。在对数值结果和速度叁角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叶片的叶型弯角和扭转角改变叶片气流攻角及其内部流动进行了叶片的叁维造型优化。对优化结果计算分析表明优化后对旋风机的内部流场更为合理,通道涡得到了抑制。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表明优化后对旋风机比优化前最大流量提高1 m~3/s、最大全压升提高1300 Pa,效率和功率在大流量下有所改善。(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凌,李大春,钟兢军,李勇俊[10](2018)在《叶片前缘造型对压气机平面叶栅气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叶片前缘造型对压气机平面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Fluent软件,采用一种径向参数造型方法对轴流压气机DMU37动叶根部5%叶高平面叶栅进行前缘改型,分析不同冲角下造型参数变化对叶栅流场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切削后的叶栅流场出口截面质量平均的总压损失系数变大,但较小切削深度使可计算正冲角范围扩大2°;在0°及正冲角时,切削后的叶栅静压比提高,端部区域低能流体向叶高中间位置迁移,端部区域总压损失变小;切削后的叶栅流场损失特性变化开始于前缘附近,进而影响整个流道,证明前缘对整个流场气动特性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前缘造型方法提供了参考方向.(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叶片造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了解和总结压气机动叶结构强度设计和优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给定的叶片造型,运用有限元法,对叶片进行静强度计算,并对叶片的模态进行分析。所取得的结果对压气机动叶强度优化设计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片造型论文参考文献
[1].龚盼,王鹏,张晨,冯定,涂忆柳.涡轮钻具涡轮扭曲叶片造型设计与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9
[2].陈阳,郭成浩.压气机叶片造型对强度性能的影响[J].舰船科学技术.2019
[3].张志莲,王铃玉,杨创峰,江朝,吕涛.基于弯曲理论的动调轴流风机叶片叁维造型[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
[4].刘孝山,郭建政,刘朝峰,欧寿铸,冯杰.发动机涡轮叶片熔模铸造型壳温度场测量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5].崔涛,王松涛,汪帅,温风波,王仲奇.CST造型方法在涡轮叶片前缘修型中的应用研究[J].推进技术.2019
[6].陶志,武晓龙,祝培源,姚韵嘉,宋立明.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对叶片端壁气热性能影响的研究[J].推进技术.2019
[7].朱实强,郗复缓,高杰年.水平轴风力机叶片气动优化设计与叁维造型[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
[8].魏娟,孙健,邵丁.基于组合曲面的叶片仿真造型[J].工具技术.2018
[9].孙文龙,方祥军.对旋风机叶片造型优化对气动特性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10].杨凌,李大春,钟兢军,李勇俊.叶片前缘造型对压气机平面叶栅气动特性的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