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液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液,丙烯,竞聚率,冰片,烯烃,丙烯酰胺,乙烯。
溶液共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马达锋,肖智贤,杨文龙,姚臻,曹堃[1](2017)在《叁齿配体非茂催化剂[O-NS]TiCl~3催化乙烯-丙烯-乙叉降冰片烯溶液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丙烯-乙叉降冰片烯叁元共聚物(EPDM)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采用叁齿配体非茂催化剂[O-NS]Ti Cl3催化乙烯-丙烯-乙叉降冰片烯叁元溶液共聚合,考察了不同的聚合温度、第叁单体乙叉降冰片烯的浓度、铝钛比和不同的助催化剂对聚合过程及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相对于丙烯来说,该催化体系更倾向于ENB的插入。单独改变铝钛比共聚物中的丙烯含量变化不大,但乙叉降冰片烯差异明显;在助催化剂体系中引入硼盐时,共聚物中的乙叉降冰片烯含量变化不大,丙烯含量会随着助催化剂的电负性增大而增加。表明对于非茂催化剂[O-NS]Ti Cl3,乙叉降冰片烯的插入由催化剂的位阻效应决定,而丙烯的插入则由催化剂的电子效应决定。通过不同的聚合条件,我们可以制得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新型聚合物,如具有乙烯嵌段链段、乙烯-丙烯-乙叉降冰片烯无规链段和乙烯-乙叉降冰片烯无规链段以及乙叉降冰片烯嵌段链段等结构的聚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期刊2017-10-10)
肖建文,何烨,杨晨,刘晖,孔令强[2](2017)在《丙烯腈共聚合溶液动力黏度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腈原丝(PANF)是由原料丙烯腈(AN)与丙烯酸甲酯(MA)、甲叉丁二酸(IA)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用下,通过自由基聚合生成聚丙烯腈(PAN)/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也称为原液),再经过纺丝加工而成。借助旋转黏度计,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原液温度、w(总固)等因素对动力黏度的影响。研究认为:PAN溶液的动力黏度与引发剂浓度成反比,与原液温度成反比,与w(总固)成正比。通过动力黏度的调整,纺丝机头的压力控制在(0.7~1.4)MPa,压力值控制在±0.05MPa以内,可以实现良好的可纺性。(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肖智贤,马达锋,姚臻,曹堃[3](2016)在《乙烯和降冰片烯类溶液共聚合制备高性能环烯烃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降冰片烯类单体与旺-烯烃共聚是C5系列制备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热点之一。其中,以乙烯和降冰片烯为主的环烯烃共聚物(COC)兼具高透明性、高耐热性、低吸水性等优异性能,在光学、电子、医药包装等领域倍受关注;以乙烯、丙烯和乙叉降冰片烯为主的乙丙橡胶(EPDM)则因其结构稳定,尤其是对氧气、臭氧、酸、碱等物质不敏感,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分别选用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催化剂进行了乙烯和降冰片烯二元溶液共聚合研究。针对茂金属催化体系,重点关注了共聚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组成和序列分布等的调控,(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1)
马达锋,肖智贤,姚臻,曹堃[4](2016)在《叁齿配体非茂催化剂催化乙烯和丙烯溶液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丙橡胶(EPR)是由乙烯和丙烯为主要单体共聚而得的聚合物,依据分子链中单体组成的不同,有二元乙丙橡胶(EPM)和叁元乙丙橡胶(EPDM)之分。乙丙橡胶因其分子链饱和,结构可控,故对氧气、臭氧、酸、碱等物质不敏感~([1]),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采用叁齿配体非茂催化剂[ONS]TiCl_3为主催化剂,以MAO为助催化剂,进行乙烯-丙烯二元溶液共聚合,并借助差示扫描量热法、高温凝胶色谱、高温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1)
王世栋[5](2011)在《碳纤维用聚丙烯腈溶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以来,以其比重小、强度高、模量高、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良特性,成为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材料之一。制备碳纤维的前驱体有很多,其中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产量占到了90%以上。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可分为两步:聚丙烯腈纺丝原液的制备和原丝的预氧化与炭化。其中的聚丙烯腈往往是丙烯腈和少量其它单体的共聚物,共聚物的合成是制备碳纤维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碳纤维的性能。本论文采用高浓度的丙烯腈(AN)和少量衣康酸(IA)混合物为共聚单体,低浓度的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中,进行丙烯腈溶液共聚合,制备高分子量的聚丙烯腈。通过测定不同温度、引发剂浓度、共聚单体含量、总单含量下,经过不同反应时间条件所得到的AN-IA共聚物的转化率,探讨了上述因素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以DMF为溶剂,在30℃条件下,用乌氏粘度计测量各个反应条件下所得共聚物的分子量,探讨聚合条件对分子量的影响。经过上述实验,得到了转化率30%以下,粘均分子量在30-100万的AN-IA共聚物。发现不同的条件下,聚合过程中聚合液及共聚物的形态差别较大。经过定量测定,绘制了各个条件下反应的转化率-时间关系曲线。发现反应速率和分子量均随总单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却均随衣康酸含量的增大而减小。温度、引发剂含量的增大均使反应速率显着增大,却使分子量减小,而反应时间的增大虽使转化率增大,但对分子量却基本没有影响。以衣康酸单正丁酯(MI)为共聚单体,中等浓度的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进行AN-MI溶液共聚合。初步探讨了IA的加入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并得到一组转化率-时间关系图。在各个不同温度下,改变AN/MI配比,得到转化率为10%以下的AN-MI共聚物。采用元素分析方法,得到共聚物中两种单体单元的组成。分别采用Fineman-Ross法和Kelen-Tudos法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得到AN-MI共聚体系的竞聚率,并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发现Fineman-Ross法会得到竞聚率为负值的不合理结果,而采用Kelen-Tudos法所得结果与理论相比具有足够高的相符度。在55-65℃下,测得的AN-MI共聚体系的竞聚率的值为rAN=0.66~0.71,rMI= 8.35~7.44。比较各个温度下的结果,发现温度对于竞聚率有微小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竞聚率值均向1靠近,表明共聚反应朝着理想共聚方向靠近。(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1-12-25)
袁来深,张才亮,顾雪萍,冯连芳[6](2011)在《TMI和苯乙烯溶液共聚合的竞聚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苯为溶剂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研究3-异丙烯基-α,α′-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TMI)和苯乙烯(St)溶液共聚合的竞聚率和共聚产物(PS-co-TMI)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通过对共聚物产物的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证实了在低转化率(<6%)下成功合成了PS-co-TMI.引入带荧光性官能团的9-(甲氨基-甲基)蒽(MAMA),通过紫外(UV)确定PS-co-TMI的组成;采用Kelen-Tudos正序和逆序法、YBR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确定TMI(1)和St(2)的竞聚率为:r1=0.27、r2=0.91.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表明:TMI与St单体的加料量比增加,PS-co-TMI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质量分布均减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1年10期)
蔡玉春,张万忠,陈海强,张勇,陈清元[7](2011)在《APS-RH引发氯化二甲基二烯丙基铵与丙烯酰胺溶液共聚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APS-RH)引发体系,研究了聚合反应的温度、丙烯酰胺(AM)对氯化二甲基二烯丙基铵(DMDAAC)的物质的量比等因素以及几种不同的氧化-还原体系对DMDAAC-AM共聚反应规律的影响。在w(DMDAAC+AM)=30%;w(APS)=0.01%时,适宜的反应条件为:n(AM)∶n(DMDAAC)=4∶1,APS对RH的物质的量比为1∶1,30℃下共聚3 h。常见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DMDAAC-AM共聚反应规律的影响差别不大,共聚物的产品收率、阳离子度和[η]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1年01期)
王麒,张森,陈惠芳,潘鼎[8](2010)在《以偶氮二异庚腈为引发剂的丙烯腈的低温溶液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偶氮二异庚腈为引发剂,丙烯腈、衣康酸和丙烯酸甲酯为叁元共聚体系,在二甲基亚砜中进行低温溶液共聚合,合成了高分子量的聚丙烯腈树脂.通过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分子量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得出了相应的最佳工艺配方.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降低聚合反应温度和引发剂的用量以及提高单体浓度均有利于提高共聚物的分子量,其中引发剂浓度对分子量的影响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24期)
耿兵,张书香,徐安厚,张炉青,余鼎声[9](2010)在《叁氟丙烯本体均聚及与乙烯类单体的溶液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偶氮双异丁腈(AIBN)作引发剂,研究3,3,3-叁氟丙烯(TFP)的本体均聚及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中与烯类单体如醋酸乙烯酯(VAc)、丙烯酸甲酯(MA)、苯乙烯(St)、异丁基乙烯基醚(IBVE)、丙烯酸(AA)5种单体的溶液共聚合反应,测定总单体转化率和TFP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及最终产物的平均分子量;对TFP与VAc在sc-CO2中的溶液共聚合除测定上述聚合参数外,采用红外光谱和19F-核磁共振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应用核磁共振和电位分析法对比表征共聚物中TFP的结合量、共聚物数均分子量及其分布指数随TFP与VAc的物质的量比、TFP转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本体聚合还是在sc-CO2中的溶液聚合,TFP都很难发生自由基均聚,但在sc-CO2中TFP却可与上述5种单体发生自由基共聚合,相同条件下50 h TFP的转化率顺序是:Y(TFP-VAc)>Y(TFP-IBVE)>Y(TFP-MA)≈Y(TFP-St)>Y(TFP-AA)。对于TFP-VAc在sc-CO2中的共聚,发现有明显的交替共聚倾向,当n(TFP)∶n(VAc)>0.5时,可获得n(TFP):n(VAc)接近1:1的交替共聚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0年04期)
张婷[10](2009)在《APMP与MMA溶液光共聚合的共聚物组成及竞聚率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紫外光辐照下,采用溶液聚合获得了4-丙烯酰氧基-1,2,2,6,6-五甲基哌啶醇酯(APMP)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共聚物,用1H-NMR测定了单体摩尔比分别为10/90,30/70,50/50,70/30,90/10时的聚合物结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PMP投料比的增加,体系达到较高转化率(50%)所需要的时间越短,并且当体系的转化率高于40%时,共聚物的组成变化较小,基本趋向于稳定.根据1H-NMR的结果利用扩展的Kelen-Tdos方法得到了APMP和MMA的竞聚率分别为0.353(APMP)和0.168(MMA).(本文来源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溶液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丙烯腈原丝(PANF)是由原料丙烯腈(AN)与丙烯酸甲酯(MA)、甲叉丁二酸(IA)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用下,通过自由基聚合生成聚丙烯腈(PAN)/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也称为原液),再经过纺丝加工而成。借助旋转黏度计,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原液温度、w(总固)等因素对动力黏度的影响。研究认为:PAN溶液的动力黏度与引发剂浓度成反比,与原液温度成反比,与w(总固)成正比。通过动力黏度的调整,纺丝机头的压力控制在(0.7~1.4)MPa,压力值控制在±0.05MPa以内,可以实现良好的可纺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液共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马达锋,肖智贤,杨文龙,姚臻,曹堃.叁齿配体非茂催化剂[O-NS]TiCl~3催化乙烯-丙烯-乙叉降冰片烯溶液共聚合[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2017
[2].肖建文,何烨,杨晨,刘晖,孔令强.丙烯腈共聚合溶液动力黏度影响因素研究[J].化工科技.2017
[3].肖智贤,马达锋,姚臻,曹堃.乙烯和降冰片烯类溶液共聚合制备高性能环烯烃共聚物[C].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4].马达锋,肖智贤,姚臻,曹堃.叁齿配体非茂催化剂催化乙烯和丙烯溶液共聚合研究[C].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5].王世栋.碳纤维用聚丙烯腈溶液共聚合反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6].袁来深,张才亮,顾雪萍,冯连芳.TMI和苯乙烯溶液共聚合的竞聚率[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
[7].蔡玉春,张万忠,陈海强,张勇,陈清元.APS-RH引发氯化二甲基二烯丙基铵与丙烯酰胺溶液共聚合反应[J].化学试剂.2011
[8].王麒,张森,陈惠芳,潘鼎.以偶氮二异庚腈为引发剂的丙烯腈的低温溶液共聚合[J].化学学报.2010
[9].耿兵,张书香,徐安厚,张炉青,余鼎声.叁氟丙烯本体均聚及与乙烯类单体的溶液共聚合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10
[10].张婷.APMP与MMA溶液光共聚合的共聚物组成及竞聚率的测定[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