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儿形象论文_李金实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血儿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混血儿,形象,种族,身份,摩西,焦虑,阈限。

混血儿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实[1](2019)在《美国韩裔1.5代作家笔下的“基地村”混血儿形象——以诺拉·玉子·凯勒的《狐女》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诺拉·玉子·凯勒是美国韩裔1.5代女作家,其小说《狐女》呈现了生活在驻韩美军基地附近的韩美混血儿形象。主要有叁种类型的韩美混血儿:一是东方主义与男权思想的同谋者混血男孩儿形象;二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受害者与反抗者混血女孩儿形象;叁是独立新人类混血儿第二代形象。他们是反映美国韩裔对于祖籍国文化的立场和态度的镜子,也是确认韩裔在美国社会的正当地位和合理身份的参照。(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5期)

李丽[2](2018)在《从混血儿形象看福克纳的种族观——以《去吧,摩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去吧,摩西》写的是麦卡斯林家族两个支系几代人的命运,一支是白人后裔,一支是黑白混血后裔,本文将重点放在黑白混血后裔的描述上。由于混血儿既有黑人的血统,又有白人的血统,这一特征使他们成为书写种族矛盾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其命运也很好地说明了美国南方种族主义的弊端和危害。通过对麦卡斯林家族四代混血儿生活的描写,福克纳一方面对混血儿的处境表示同情,对于他们的遭遇甚至感到愤怒,但另一方面,福克纳也具有时代局限性,他和同时代的白人庄园主一样,无法接纳混血儿和白人具有同等地位。本文拟从混血儿形象着手,对福克纳在《去吧,摩西》中体现出的种族观进行探索。(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伟[3](2018)在《日本文学中作为混血儿的黄瀛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活跃于20世纪二叁十年代日本诗坛的中日混血诗人,黄瀛曾被描写进多部同时代的日本小说中。本文聚焦于《七月的热情》《第叁国人》《东洋》等小说,以混血儿的阈限性为视点,分析了其中黄瀛形象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并通过揭示这些黄瀛形象得以产生的时代语境来认识"混血儿"形象建构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要素。(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陈梦圆[4](2014)在《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中的混血儿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张翎、陈河、李彦、孙博、曾晓文、余曦等一批加拿大华文作家的崛起,加拿大新移民华文文学创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蔚为大观。加拿大新移民华文作家身处加拿大兼容并蓄的社会环境,于创作中积极寻求中西文化对话的路径,展现出多元混杂的文化身份定位,为海外华文文学增添了新意。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中有关混血儿形象的描写屡见不鲜,创作主体对该形象的关注和塑造更是突显了新时期海外华人移民在异域环境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新路径。本论文立足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创作的语境,选取学术界甚少有人关注的混血儿形象作为切入口,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叙事学、后殖民理论中的“身份”、“第叁空间”等相关理论,采取比较研究的思维和视角,从“身份”、“文化”、“家园”叁个维度来阐述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中的混血儿形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蕴,把握创作主体在跨文化语境下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突显加拿大新移民华文文学的多元特质,进一步拓展海外华文文学跨界研究的视角与空间。(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4-05-01)

朱敏[5](2014)在《莫言小说中的混血儿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当代着名作家。随着莫言的写作日趋成熟和名气的逐步提升,学界对其关注日益增加,而对其作品的研究也逐渐系统化、全面化。但是由于莫言的创作量非常大,学界的研究基本都是从宏观处着手,反而忽视了其作品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细节问题。童年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莫言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也促使他创造出像混血儿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物形象。本论文以文本解读为基点,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与相关作品的对比,来揭示莫言小说中混血儿形象的生存状态及其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存在价值,并以此挖掘莫言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时的复杂心态及其人物刻画的高超技术。本文共分叁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莫言的创作概况、学界的研究现状、本文的选题缘由以及相关研究方法和学术目标。正文部分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对莫言小说中混血儿形象的悲剧生存状态的概括与分析。通过对其出生、活着和死亡叁个人生必经阶段的存在状态的解析,展现莫言小说中混血儿形象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剧。第二章是对莫言小说中混血儿形象的思想内涵的研究。通过对混血儿形象身上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密切关注叁个层面的研究,探讨莫言小说中混血儿形象对思想史发展的推进作用。第叁章是对莫言小说中混血儿形象的艺术价值研究。通过与已有的文学人物形象进行对比,概括总结出莫言在塑造混血儿形象时对其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继承和超越,并探寻其对以后人物形象塑造的启示作用。正文部分从这叁个方面揭示了莫言小说中混血儿形象的生存困境及其存在意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期刊2014-04-01)

刘婉明[6](2013)在《放浪于国家之外的个体——旅日创造社作家归国初期作品中的去国者、混血儿、吟游诗人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20年左右开始到1930年前夕,旅日创造社作家大都结束了日本留学,归国还乡。这一段时期他们的作品中频频出现了去国者、混血儿、吟游诗人这些游离出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外的形象。通过书写以这些形象为主人公的流浪故事,创造社作家塑造出被国家放逐的孤独个体形象,而国家则是束缚个体自由与爱欲的罪魁祸首,由此高调宣布了他们与国家的决裂。这一现象昭示了还乡体验对创造社作家们对个体与国家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也左右了他们日后的思想走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3年01期)

王吉民,鲁先进[7](2008)在《解析福克纳小说中的两类混血儿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查尔斯.邦、克莱蒂和卢卡斯.布钱普等为代表的混血儿是福克纳小说中的一群重要艺术形象,是理解和阐释福克纳文本中的种族叙事和表征的重要途径。在黑、白二分的南方种族格局中,福克纳笔下的混血儿,作为一类人,表现出了强烈的身份焦虑。此外,面对冷酷、残暴的种族主义社会文化机制,他们不但倍受压迫、歧视和剥削,而且纷纷沦为种族主义制度性暴力的受害者,成为南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他者"。(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王昕[8](2007)在《论斯陀夫人笔下的混血儿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斯陀夫人笔下的混血儿形象美丽、英俊、善良,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反抗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了反抗者的多样性和彻底性。(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7年02期)

鲁先进,王吉民[9](2006)在《种族二元格局之外的“他者”——解读福克纳文本中的主要混血儿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乔.克里斯默斯、查尔斯.邦、克莱蒂和卢卡斯.布钱普等为代表的混血儿是福克纳小说中的一群重要艺术形象,是理解和阐释福克纳创作中种族叙事和表征的重要途径。在黑/白二分的种族格局中,福克纳笔下的混血儿,作为一类人,表现出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与此同时,面对冷酷、残暴的社会文化机制,他们不但倍受压迫、歧视和剥削,而且沦为种族主义制度性暴力的受害者,成了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他者”。(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刘大军[10](2006)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意于在有关福克纳于种族的批评话语和各种讨论中去剖析解读这位文学大师所塑造的若干混学儿人物形象,在美国南方的具体的文化历史语境中解析他(她)的生命体验和特征,理解这些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和悲剧命运的人物背后的深刻社会历史因素,并由此反思启蒙理性和现代性的含义与其带来的种种弊端,以求加深对这位文学大师的批评研究,特别是种族批评方面。 在对《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和《下去吧,摩西》叁部小说精细阅读之后,根据主要剖析对象生活年代的不同大致上把他(她)们(包括乔·克里斯默斯、查尔斯.邦、查尔斯·埃蒂尼·邦、克莱蒂、卢卡斯·布钱普和布齐·布钱普)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现代美国南方社会的混血儿(包括克里斯默斯、查尔斯·埃蒂尼·邦和布齐);另一类属于生长在美国南方传统社会的混血儿(包括查尔斯·邦、克莱蒂和卢卡斯)。这样对人物进行分类十分有助于说明他(她)们对自己灵魂归属、身份不确定性焦虑思考上的不同表现以及他(她)们对美国南方主流文化的差异性态度,因此,此举绝不是作者的重点,没有任何建构二元对立之意。 这两类混血儿身上所具有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他们都承受着来自种族身份不确定性的灵魂困惑与随之而来的巨大心理危机。如果这两个群体之间在这一点上还有差别,那也只是程度上的问题了。所有这些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都在他们的焦虑和矛盾情绪中得到体现,在南方黑白二分的种族结构中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问题就像幽灵一样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出没。在这些混血儿们心里他们既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实际上,他们既不被白人文化所接受也不被黑人文化也认可。 在本文的第一大部分作者着意于对美国南方历史和南方文学的理解,通过分析南方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对福克纳与南方文学的关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本文的第二大部分强调分析了这些混血儿对自己种族归属的焦虑,同时也探讨了他们童年的创伤及无言说能力,还有导致他们最后悲剧的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原因。 本文的第叁大部分主要探讨混血儿形象的影响及其所具有的文化上的意义。第一,混血儿破坏了白人家系的连续性。例如: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的查尔斯·邦就破坏了萨德本家族血统的纯正。第二,混血儿的种族身份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打破了白人对种族概念的想象,也给他们带来了恐惧和对自己种族身份的怀疑。第叁,这些混血儿及他们的种族身份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文化混血的可能性的存在。 本文的第四大部分要对给混血儿带来毁灭性影响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反思,反思世人头脑中的现代性(包括自由、民主、解放和进步等重大概念)和深深植根于美国(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混血儿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去吧,摩西》写的是麦卡斯林家族两个支系几代人的命运,一支是白人后裔,一支是黑白混血后裔,本文将重点放在黑白混血后裔的描述上。由于混血儿既有黑人的血统,又有白人的血统,这一特征使他们成为书写种族矛盾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其命运也很好地说明了美国南方种族主义的弊端和危害。通过对麦卡斯林家族四代混血儿生活的描写,福克纳一方面对混血儿的处境表示同情,对于他们的遭遇甚至感到愤怒,但另一方面,福克纳也具有时代局限性,他和同时代的白人庄园主一样,无法接纳混血儿和白人具有同等地位。本文拟从混血儿形象着手,对福克纳在《去吧,摩西》中体现出的种族观进行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血儿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李金实.美国韩裔1.5代作家笔下的“基地村”混血儿形象——以诺拉·玉子·凯勒的《狐女》为中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2].李丽.从混血儿形象看福克纳的种族观——以《去吧,摩西》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3].杨伟.日本文学中作为混血儿的黄瀛形象研究[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8

[4].陈梦圆.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中的混血儿形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4

[5].朱敏.莫言小说中的混血儿形象[D].南通大学.2014

[6].刘婉明.放浪于国家之外的个体——旅日创造社作家归国初期作品中的去国者、混血儿、吟游诗人形象分析[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3

[7].王吉民,鲁先进.解析福克纳小说中的两类混血儿形象[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王昕.论斯陀夫人笔下的混血儿形象[J].文教资料.2007

[9].鲁先进,王吉民.种族二元格局之外的“他者”——解读福克纳文本中的主要混血儿形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

[10].刘大军.寻求灵魂的现代人[D].辽宁师范大学.2006

论文知识图

:青年良好心态树状图

标签:;  ;  ;  ;  ;  ;  ;  

混血儿形象论文_李金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