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球塔论文-王征,李季,周加贝,陈德权

湍球塔论文-王征,李季,周加贝,陈德权

导读:本文包含了湍球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尾气净化,湍球塔,气液两相流,相界面

湍球塔论文文献综述

王征,李季,周加贝,陈德权[1](2016)在《湍球塔气液相界面结构及传质面积》一文中研究指出湍球塔因其防堵塞、强湍动、传质面积大等特点,可作为烟气氨法脱碳后用磷石膏浆料净化尾气微量氨的气液传质设备。本文基于湍球塔液滴团聚分散理论研究了液滴和液膜形成的气液相界面结构,并得到气液传质面积的数学模型。在磷石膏浆料吸收氨法脱碳尾气微量氨的湍球塔实验装置中,在气体Re_g157~475、液气比1~6范围内进行实验研究,从实验数据回归得到的气液传质面积与理论计算值吻合。结果表明,湍球塔气液传质面积以团聚分散的液滴为主,湍球表面积占比不足25%。(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期刊2016年03期)

黄雪锋,孙国刚,张玉明,朱喆,李涛[2](2015)在《湍球塔床层液相含率预测的数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搭建的湍球塔实验装置,考察了操作气速、静床高度、喷淋液量、支承网开孔率和湍球直径等参数对湍球塔床层压降和液相含率的影响特性;运用因次分析π定理和偏最小二乘法,得到了液相含率的回归模型。引入前人Gel和V-Noakovic模型,并基于文献实验数据对各模型预测效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处理小容量液相含率样本和自变量强相关问题行之有效,用液相含率新模型预测两组文献实验数据的均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2.5%和3.1%,预测的精确度优于Gel和V-Noakovic模型,且新模型适用范围更大。偏最小二乘法用于湍球塔床层液相含率预测建模切实可行。(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5年04期)

王文辉,豆瑞刚,夏素兰,张趁华,程远贵[3](2014)在《湍球塔吸收低浓度尾气NH_3的传质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脱除尾气低浓度氨是氨法烟气碳减排不可缺少的环节。采用湍球塔(TCA)进行实验研究,测定总体积传质系数(Kga),考查化学吸收和流化数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吸收比物理吸收Kga增大63%。随流化数增大成比例增大,但流化数不能过大,否则会因气体在塔内停留时间太短而降低脱除效率。(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期刊2014年03期)

豆瑞刚,王文辉,朱家骅,张趁华,曹丽淑[4](2014)在《尾气脱氨湍球塔临界流化速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湍球塔流体动力学试验数据,得到临界流化速度、最佳操作气速及带出速度随静止床高H0和喷淋密度Ld的变化关系,计算的干塔临界流化速度与实测值对照基本吻合。根据试验数据回归了有喷淋液时临界流化速度的关联公式。(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4年06期)

刘吉田[5](2013)在《湍球塔的正常运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塔是利用不同气体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或是否与吸收剂发生反应而分离气体的一种气体分离设备。本文介绍了湍球塔的基本结构、工作过程,并对其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改善塔的阻力、改变气液比、改变物料特性方面对吸收塔正常运行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来源于《新疆有色金属》期刊2013年05期)

马义平,许乐平,宿鹏浩,王忠诚,夏同友[6](2013)在《湍球塔和喷淋塔的海水脱硫冷态实验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湍球塔和喷淋塔的海水脱硫冷态实验对比,研究海水脱硫过程中烟气和海水参数对湍球塔和喷淋塔脱硫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O2分压力增大,脱硫效率和尾水pH值减小;海水碱度、pH值和液气比增大,脱硫效率和尾水pH值也随之增大;湍球塔的脱硫效率和尾水pH值与液气比改变方式无关,实验用湍球塔的合适液气比值为2.3 L/m3;湍球塔脱硫实验中,塔内气速为1.58 m/s,SO2分压力为20 Pa,水温为10.2℃,液气比为1.1~2.8 L/m3时,尾水pH值在2.4~2.8之间;增大液气比时,喷淋塔改变海水流量的脱硫效果要比改变气体流量的脱硫效果明显;塔内气速1 m/s以上时,一级喷淋塔的脱硫效率要比湍球塔小很多,有时只有湍球塔的1/2左右。(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马义平,许乐平,夏同友,宿鹏浩,杨开亮[7](2013)在《湍球塔海水脱硫的冷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冷态试验研究了湍球塔海水脱硫过程中海水和烟气参数对脱硫效率和尾水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中SO2分压增大,脱硫效率降低,尾水pH值降低;脱硫效率和尾水pH值随海水碱度和pH值增大而增大;尾水pH值较低时,单位时间内海水碱度的摩尔增加量与出口烟气中SO2的摩尔减少量大致相等,增加的碱度能全部参与SO2的吸收;湍球塔脱硫效率与液气比相关,与液气比的改变方式无关,液气比增大,脱硫效率和尾水pH值都增大,且试验装置有最佳液气比(2.3 L/m3);冷态试验条件下,烟气流速为1.58 m/s、烟气中SO2分压为20Pa、液气比为1.1~2.8L/m3时,尾水pH值保持在2.4~2.8。(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磊,程合玉,尹得仕,王助良[8](2012)在《湍球塔内气流分布及除尘性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空气、填料球作为介质对湍球塔进行烟气除尘实验,重点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塔内的流速分布及喷淋量、填料静止高度、入口粉尘浓度等因素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填料球具有改善塔内流速分布的作用,添加填料球后,塔内气速稳定在1.5~2 m/s;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显着提高除尘效率,与未加表面活性剂时相比,除尘效率增加超过1%。(本文来源于《能源工程》期刊2012年05期)

王助良,尹得仕,王磊,宋宏升[9](2012)在《表面活性剂应用于湍球塔除尘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为表面活性剂并配置成吸收液,采用水-空气-填料球作为介质对湍球塔进行烟气除尘实验,重点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喷淋量、塔内风速和入口粉尘浓度等因素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中添加0.0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后,当塔内风速为1.5~1.9 m/s,入口含尘质量浓度为5 g/m3,喷水量为5~7 L/min时,系统的除尘效率超过99.0%。(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2年04期)

周向,Tim,C.Keener,宋存义[10](2011)在《湍球塔捕集烟气中低浓度二氧化碳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全球温度逐步上升已经是个不容否认的事实[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年气候变化报告》[2]指出温室效应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而且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对温室效应贡献率达到56.5%,因此控制CO2是应对全球趋(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湍球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搭建的湍球塔实验装置,考察了操作气速、静床高度、喷淋液量、支承网开孔率和湍球直径等参数对湍球塔床层压降和液相含率的影响特性;运用因次分析π定理和偏最小二乘法,得到了液相含率的回归模型。引入前人Gel和V-Noakovic模型,并基于文献实验数据对各模型预测效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处理小容量液相含率样本和自变量强相关问题行之有效,用液相含率新模型预测两组文献实验数据的均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2.5%和3.1%,预测的精确度优于Gel和V-Noakovic模型,且新模型适用范围更大。偏最小二乘法用于湍球塔床层液相含率预测建模切实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湍球塔论文参考文献

[1].王征,李季,周加贝,陈德权.湍球塔气液相界面结构及传质面积[J].化工设计.2016

[2].黄雪锋,孙国刚,张玉明,朱喆,李涛.湍球塔床层液相含率预测的数学模拟[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5

[3].王文辉,豆瑞刚,夏素兰,张趁华,程远贵.湍球塔吸收低浓度尾气NH_3的传质系数研究[J].化工设计.2014

[4].豆瑞刚,王文辉,朱家骅,张趁华,曹丽淑.尾气脱氨湍球塔临界流化速度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

[5].刘吉田.湍球塔的正常运行分析[J].新疆有色金属.2013

[6].马义平,许乐平,宿鹏浩,王忠诚,夏同友.湍球塔和喷淋塔的海水脱硫冷态实验对比[J].环境工程学报.2013

[7].马义平,许乐平,夏同友,宿鹏浩,杨开亮.湍球塔海水脱硫的冷态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

[8].王磊,程合玉,尹得仕,王助良.湍球塔内气流分布及除尘性能的试验研究[J].能源工程.2012

[9].王助良,尹得仕,王磊,宋宏升.表面活性剂应用于湍球塔除尘的实验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

[10].周向,Tim,C.Keener,宋存义.湍球塔捕集烟气中低浓度二氧化碳特性[J].化工学报.2011

标签:;  ;  ;  ;  

湍球塔论文-王征,李季,周加贝,陈德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