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融合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抑制剂,细胞,肺癌,螺旋,分子,免疫球蛋白,激酶。
融合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王纪元,李梁,秦燕[1](2019)在《靶向NTRK,ROS1和ALK融合阳性实体瘤选择性激酶抑制剂entrectinib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Entrectinib是一种口服有效靶向NTRK,ROS1和ALK致癌基因融合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2项Ⅰ期临床试验中,entrectinib在初治患者颅内显示出高酪氨酸激酶抑制活性。由ROS1融合引起的肺癌中,entrectinib可长期控制疾病发展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该抑制剂在激酶酶谱中具有选择性好、特异性强、安全性高的优点,但同时也会出现靶向原肌凝蛋白相关激酶(Trk) A/B/C抑制介导的不良反应。本文对entrectinib的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评价和安全性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杨威,张雄,陈强萍,郝佩佩,古茂群[2](2019)在《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突变对慢性髓系白血病酪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突变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酪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耐药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于我院就诊的60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RT-PCR对患者骨髓液BCR-ABL mRNA内ABL激酶区序列进行逆转录扩增和测序,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ABL激酶区突变,并分析其与伊马替尼耐药的关系。结果:(1)60例CML患者中发生21例ABL激酶区突变,共检测出22种点突变共38次,CML患者发生ABL激酶区突变的阳性率35.00%;60例患者中共发生耐药19例,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的总耐药率为31.67%(19/60),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发生突变后的耐药率为90.48%(19/21)。(2)分层研究中CML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患者的突变率和耐药率分别为16.67%(3/18)、33.33%(1/3)、30.77%(8/26)、100.00%(8/8)、62.50%(10/16),100.00%(10/10)。各疾病时期患者的突变率和耐药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容易引起ABL激酶区突变,导致患者耐药。ABL激酶区突变存在突变位点广泛,性质多样等特点,且与疾病进展情况有明显关联。(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傅苏颖[3](2019)在《第五套上市标准又一家前沿生物冲刺科创板》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13日,上交所网站披露,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前沿生物”)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受理。前沿生物是继百奥泰、天智航、泽璟制药之后,第四家拟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科创板企业。公司此次拟募资20.01亿元投资1000万支注射用HIV融合抑制剂、艾(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9-08-15)
王琛[4](2019)在《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的耐药性和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与意义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尚未研制成功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抗HIV-1药物仍然是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抗HIV-1药物主要是针对病毒逆转录酶、蛋白酶或整合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其发挥作用的靶点是病毒进入细胞后的阶段。随着HIV-1入侵宿主细胞分子机制的逐步阐明,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HIV-1融合抑制剂逐渐成为艾滋病药物的研究热点。恩夫韦肽作为目前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的HIV-1融合抑制剂,因体内半衰期短和注射频繁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临床应用。长效化HIV-1融合抑制剂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不仅可以降低药物的使用频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以用于预防高危人群HIV-1的感染。但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HIV-1在药物选择压力下发生突变,导致耐药性的产生,致使病毒对药物敏感性下降或不敏感。聚乙二醇(PEG)修饰通过改善多肽药代动力学,从而延长药物半衰期,目前许多PEG化的多肽药物已用于临床。本课题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合成了PEG化C34,以发现阻止HIV-1进入细胞的新一代长效化HIV-1融合抑制剂为最终目的,针对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的耐药性这一科学问题,在全面分析其对我国HIV-1临床分离病毒株药物敏感性基础上,深入探讨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的耐药突变位点及其引发耐药的机制,以期为今后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HIV-1病毒株的复制和制备采集自四川、广西、北京和安徽的47株中国主要流行亚型HIV-1临床分离株,两段法扩增HIV-1临床分离病毒株近全长基因序列,序列拼接、处理后构建进化树分析其亚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用于47株临床分离病毒株的复制;pNL4-3转染HEK293T细胞获得实验室适应株NL4-3;在TZM-bl细胞上测定复制或转染所得病毒的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和p24含量。2.基于TZM-bl细胞的HIV-1融合抑制剂的体外抑制实验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完成了 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的合成和制备。将T20、C34和PEG修饰的C34(PEG2kC34和PEG5kC34)倍比稀释后分别与HIV-1包膜蛋白、实验室适应株NL4-3以及47株中国主要流行亚型HIV-1临床分离株在TZM-bl细胞上共培养48 h,通过检测TZM-bl细胞相对荧光单位值计算PEG化C34对HIV-1包膜蛋白介导的细胞-细胞融合和HIV-1复制的抑制能力。3.PEG修饰前后C34对HIV-1 gp41六螺旋结构形成抑制实验通过圆二色谱检测PEG修饰前后C34与靶序列(N36)在195 nm到270 nm波长范围内以及在222 nm处从20℃到98℃温度范围内的摩尔椭圆率变化,通过计算α-螺旋的百分比和Tm值来确定两者之间的结合能力。将终浓度为100 μM的C34或PEG化C34与不同稀释度的N36在37℃孵育30 min,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多肽与N36形成六螺旋结构的能力。4.大鼠体内PEG化C34半衰期测定选取12只7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单次皮下注射PEG修饰前后C34,在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从尾静脉采血,将倍比稀释的血浆与NL4-3病毒于TZM-bl细胞上共培养48 h,通过检测荧光表达情况,计算PEG修饰前后C34抑制50%病毒感染的血浆稀释度。5.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的体外药物压力实验和耐药位点的鉴定MT2细胞每3至4天传代,通过观察合胞体的形成情况监测病毒复制。在每个病毒突破点,抑制剂的浓度加倍。运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不同多肽浓度下病毒gp41序列,通过比对获得病毒逃逸突变位点。以质粒pNL4-3为骨架,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和定点突变试剂盒,构建包含突变位点的质粒,将测序鉴定正确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和p24含量。通过病毒表型耐药实验,比较病毒突变前后对PEG化C34和T20的药物敏感性,确定耐药位点。6..深度测序检测体外HIV-1融合抑制剂压力下病毒的耐药位点收集体外药物压力下病毒培养上清,提取第8、9和10代病毒培养上清RNA,一步法巢式PCR扩增HIV-1 gp41基因,纯化回收后送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完成测序。7..病毒适应性测定将含有PEG化C34耐药位点的病毒与野生毒株按1:11比例混合后定量感染PM1细胞,于感染的第3天至第6天收集半量培养液和细胞,用抗-Thy1.1和抗-Thy1.2抗体染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细胞百分比,确定毒株的相对复制适应性。研究结果1.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我国主要流行亚型HIV-1临床分离病毒株的复制,呈现较好的广谱性。成功合成了两种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质谱分析其平均分子量分别为6,500 Da和9,300 Da,液相色谱分析其纯度均大于98%。敏感性实验表明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HIV-1包膜蛋白介导的细胞-细胞融合和实验室适应株NL4-3的复制,对我国主要流行亚型HIV-1临床分离病毒株特别是占比最高的CRF01 AE亚型毒株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PEG2kC34和PEG5kC34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19.34 nM和19.64 nM;该类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体外细胞毒性较低,其CC50均大于100μM。2.PEG化C34通过与NHR结合形成稳定的六螺旋结构抑制病毒包膜蛋白与细胞膜融合并呈现较长的半衰期圆二色谱结果显示两种PEG化C34均可与HIV-1 gp41相应序列结合,形成高α-螺旋复合物,PEG2kC34与N36形成93.90%α-螺旋,PEG5kC34与N36形成96.58%α-螺旋;复合物N36/PEG2kC34和N36/PEG5kC34的熔解温度分别为57.03 ℃和55.04 ℃。非变性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与C34相似,PEG修饰后的C34同样可以与N36结合形成稳定的六螺旋结构,并且在一定范围内这种结合与N36具有剂量依赖关系。此外,PEG修饰使C34在SD大鼠体内半衰期显着延长。3.L44V和N126K位点同时出现增强了病毒对PEG化C34的耐药性压力实验中多肽C34、PEG2kC34和PEG5kC34的最终浓度分别为其起始浓度的4.096倍、1,024倍和512倍。经过7个月筛选,获得叁株HIV-1耐药株。其突变发生在gp41的第44、126和250位氨基酸。在C34压力下,第9代开始出现之前未报道的L44V突变位点,N126K突变位点则在更早期的第5代开始出现;在PEG2kC34压力下,L44V和N126K突变同时在第4代出现;在PEG5kC34压力下,本实验中未检测L44V或者N126K突变位点,但在第7代检测到R250Q突变位点。L44V或N126K突变可导致PEG2kC34和PEG5kC34的药物敏感性降低4.2倍和2.3倍或1.2倍和1.6倍,而L44V和N126K双位点突变后病毒的药物敏感性降低了 12.4倍或9.8倍。10E8抗体对含突变位点病毒株的中和实验结果表明,耐药位点对gp41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推测PEG化C34的耐药性需要L44V和N126K共同维持。4.L33S和R271K位点同时出现增强了PEG化T20的耐药性Gp41区只出现L33S突变位点时,T20、PEG2kT20和PEG5kT20的EC50均有较大改变,但改变程度存在差异,其EC50分别变为原来的12倍、83倍以上和28倍;Gp120区只出现R271K突变位点时,抑制剂的EC50变化较小,且抑制剂间差异也较小,分别变为原来的1~3倍;L33S和R271K同时突变时抑制剂的EC50表现出较之前两位点单独突变时更大的差异,抑制剂的EC50均变为原来的83倍以上,即gp120区的R271K能够增强L33S的耐药性,之前我们未见相关报道。T20耐药株对PEG修饰T20的交叉耐药实验结果显示,T20耐药性与PEG2kT20或PEG5kT20存在差异,其中NL4-3-V38A、NL4-3-V38E-N42S、NL4-3-V38A-N42D和NL4-3-V38A-N42T对T20、PEG2kT20和PEG5kT20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耐药;而NL4-3-N43K对T20和PEG5kT20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药但本课题中未观察到其对PEG2kT20的耐药现象。HIV-1 gp41基因深度测序,检测到多个组内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并且PEG化C34和T20的耐药性存在差异。5.N126K突变位点显着降低病毒的相对复制适应性流式细胞仪检测AT1和含耐药位点AT2病毒株的相对复制适应性。实验结果显示,L44V、N126K和R250Q均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降低病毒的相对复制适应性,其中N126K突变可显着影响病毒的相对复制适应性,但该显着性在溶液中存在C34的情况下消失。结论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HIV-1 env介导的细胞-细胞融合和实验室适应株NL4-3的复制,对我国主要流行亚型HIV-1临床分离病毒株也具有较好的抑制广谱性,在SD大鼠体内的半衰期显着延长。N126K和L44V位点同时出现能够增强PEG化C34耐药性,N126K突变位点能够显着降低病毒的相对复制适应性;与PEG化C34不同,PEG化T20的主要耐药位点是L33S,L33S和R271K同时出现能增强其耐药性。本研究为长效化HIV-1融合抑制剂的耐药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9-06-30)
董季,罗乐,宋振蓉,李洁,陈敏[5](2019)在《Nox1/4抑制剂减轻脂多糖致人脐静脉融合细胞的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Nox1/4抑制剂对脂多糖致人脐静脉融合细胞EA.hy926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EA.hy926细胞分为对照组、LPS(脂多糖)组、Nox1/4抑制剂(GKT137831)+LPS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与一氧化氮(NO)的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ELISA检测细胞IL-1β、IL-6的分泌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内质网应激标志性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LPS组较对照组比较,NO的释放量、ROS生成量以及炎性因子IL-1β和IL-6释放量明显增加(P<0.05);使用Nox1/4抑制剂干预后,ROS产生以及NO、IL-1β和IL-6的释放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内GRP78、p-PERK、ATF6和IREα蛋白表达上调,提示内质网应激被激活;Nox1/4抑制剂干预后,内质网应激标志性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Nox1/4抑制剂减轻了LPS诱导的EA.hy926细胞内质网应激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内Nox1/4来源的ROS的生成,抑制内质网应激,进而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6期)
韩泽业[6](2019)在《新结构核酸螺旋类HIV-1融合抑制剂的设计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HIV-1融合抑制剂在病毒感染细胞初期发挥作用,由于作用靶点位于病毒表面,无需进入细胞,在抗HIV-1药物研究中备受关注。除了肽类HIV-1融合抑制剂,近年来,人们陆续发现一些基于核酸螺旋结构的分子,可作用于病毒表面包膜蛋白,具有HIV-1融合抑制活性。已报道的分子在结构上包括DNA双螺旋、叁螺旋、四螺旋、以及多价复合结构。这些分子为抗HIV-1药物研发提供了先导结构,在已报道的研究中,抗HIV-1融合抑制活性大多在几百nM甚至几μΜ水平,设计具有新结构、高活性的抑制剂是核酸螺旋类HIV-1融合抑制剂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以经典的Hotoda四螺旋抑制剂为先导分子,以提高活性为目标,进一步从分子整体构型和空间组合等角度,进行叁种新结构类型的分子设计,共包括:1.带有柔性末端的G四螺旋类结构;2.可交联的柔性末端四螺旋类结构;3.四螺旋末端缀合二肽MT钩子结构。1.带有柔性末端的G四螺旋类结构以Hotoda发现的G四螺旋为先导结构,大量的工作对芳香基团的种类和引入位点进行了各种探讨。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这类分子的作用靶点与病毒表面包膜蛋白gp120和gp41相关。我们以Hotoda四螺旋为先导分子设计了一类带有柔性末端的G四螺旋结构,主要基于两点:1)gp120的V3 loop参与了与核酸螺旋抑制剂的相互作用,V3 loop带有正电荷,核酸带有负电荷,在G四螺旋末端增加柔性片段后,通过增加分子的电负性而增强其与V3 loop的电荷相互作用,提高分子与靶标之间亲和力;2)gp41的N末端重复序列(N-terminal heptad repeats,NHR)叁聚体疏水沟槽较浅,G四螺旋分子的刚性结构不可能采取完全契合并深入到口袋内部的构象,刚性结构所能发挥的空间占位效应有限,在G四螺旋末端增加柔性片段后,有可能增强抑制剂作用于疏水沟槽时的占位效应,从而增强对膜融合过程中关键结构即6股螺旋(6-helix bundle,6HB)形成的抑制能力。本部分工作,设计合成了多个带有不同长度柔性末端的G四螺旋分子。通过细胞-细胞融合实验证明,柔性末端的设计确实有效提高了活性,其中,一个优选分子IC_(50)值较经典的Hotoda四螺旋先导分子提高了10倍。采用了多个结构分析实验共同表征其结构,提示柔性末端没有显着影响其G四螺旋序列部分的分子间组装。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证明带有柔性末端的G四螺旋分子与靶蛋白gp120、gp41的相互作用较先导分子更强,通过抑制6HB形成实验证明带有柔性末端的G四螺旋分子较先导分子增强了对6股螺旋形成的抑制。与天然序列相比,新结构分子也显示出良好的代谢稳定性。2.可交联的柔性末端四螺旋类结构G四螺旋抑制剂的作用靶点gp120和gp41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叁个特征:1)gp120和gp41之间存在非共价相互作用,呈聚集状态。2)同一病毒表面同时存在多个包膜蛋白。3)gp41的NHR叁聚体疏水口袋在空间上呈对称分布。基于前一部分设计的柔性末端四螺旋结构,我们进一步设计可交联的柔性末端四螺旋结构:在分子的柔性端增加可交联片段,即,在一条核酸序列上设计活性四螺旋组装区、连接区和交联区叁个区域。活性四螺旋组装区序列组成为DMT-TGGGAG,可以在四条相同链间形成活性四螺旋结构;交联区序列设计成回文结构,可通过两条相同序列间反平行互补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实现多个活性G四螺旋分子的交联。本部分工作,通过非变性凝胶电泳证明了交联结构的形成,但是在细胞-细胞融合实验中活性与相同长度的不能交联的柔性末端四螺旋对照组相当,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双螺旋序列部分的组装竞争性干扰了活性四螺旋序列部分的组装,降低了形成活性四螺旋的有效比例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这种交联的结构在空间上未能有效匹配靶点的空间结构所致。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将会对序列进行优化,以期获得高活性的交联结构。3.四螺旋末端缀合二肽MT钩子结构据报道,甲硫氨酸酰-苏氨酸酰(MT)二肽片段可以将C肽类融合抑制剂“锚定”在NHR疏水口袋区,增强对形成内源性6HB的抑制,被称为MT钩子结构。而G四螺旋抑制剂同样可以作用于HIV-1 gp41的NHR疏水口袋区,并抑制6HB的形成。在核酸螺旋抑制剂结构中缀合二肽MT钩子,或许能够进一步增强与结合区的空间契合度,发挥MT与靶标的“锚定”即氢键相互作用,提高核酸抑制剂与靶相互作用能力,增强抑制活性。在本部分工作中,通过氨基己醇连接臂将二肽MT钩子缀合在核酸序列磷酸骨架的5'末端。细胞-细胞融合实验显示,缀合二肽MT钩子的活性四螺旋分子相比没有MT钩子的四螺旋分子活性提高约3倍。通过非变性凝胶电泳、圆二色谱等实验,证明了缀合MT钩子不影响G四螺旋结构的形成。通过抑制6股螺旋形成实验证明缀合MT钩子的分子可以抑制内源性6HB的形成。本研究从分子构型和空间组合的思路进行理性设计,发现全新的先导结构,丰富了抗HIV-1核酸螺旋类抑制剂先导分子的种类。本研究设计的新核酸结构,也可为研究核酸高级结构和组装规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5-27)
张静[7](2019)在《革巴向IgD-IgDR抑制剂,IgD-Fc-Ig融合蛋白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对T细胞活性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类常见的系统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疼痛、肿胀、持续性滑膜炎,进行性破坏手、脚等小关节,最终导致功能障碍为特点。约有20-30%未接受治疗的RA患者,一年内可能导致永久性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大量常规药物如改善病情抗风湿性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和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被广泛用于RA的治疗,然而长期使用后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随着对炎症免疫通路的进一步了解,一些靶向炎性细胞因子如B细胞、T细胞共刺激、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的新型药物被用于治疗RA,疗效好的同时也可引起较严重不良反应、广泛免疫抑制,以及诱发恶性感染和肿瘤等,难以长期应用。这些治疗方法还存在对部分RA患者无效或反应低下的情况,或开始阶段有治疗效果,一段时间后出现耐药。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样,而免疫球蛋白D的水平升高可能是原因之一。免疫球蛋白D(Immunoglobulin D,IgD)包括分泌型IgD(secreted IgD,sIgD)和膜结合型IgD(membrane IgD,mIgD)。许多淋巴细胞和非淋巴细胞表达表面膜受体,其特异性结构位于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恒定区域(Fc region,FcR),1985年发现IgD受体(IgD receptor,IgDR)在T细胞上表达,IgD可与IgDR结合发挥功能。定量免疫荧光技术显示IgD与T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系结合,IgD可能通过IgDR参与调控T细胞功能。课题组研究发现,sIgD在54例RA患者中的平均浓度为91.93μg/ml,远高于健康对照者(19.8μg/ml)。有文献报道,在约35%的RA患者中发现抗IgD抗体的浓度升高,而对于成年人RA,约有55%的患者血清中抗IgD抗体的浓度明显升高,提示IgD-IgDR可能是治疗针对IgD水平升高的RA患者的一个新靶点。特异性阻断IgD-IgDR信号转导可能成为IgD高水平RA的免疫新疗法。课题组以IgD-IgDR为靶点,已经成功将人IgD-Fc段与人IgG_1-Fc段连接并合成了融合蛋白IgD-Fc-Ig,旨在特异性阻断IgD-IgDR通路,高选择性抑制T细胞的异常增殖与活化,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1510600762X),本课题以RA患者PBMCs为研究对象,检测IgD对RA患者PBMCs功能的作用及IgD-Fc-Ig融合蛋白对IgD上述作用的影响,并通过小鼠建立胶原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在整体水平观察IgD-Fc-Ig对CIA小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以IgD-IgDR作为新靶点,为IgD-Fc-Ig治疗IgD高水平RA的创新药物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明确IgD对RA患者PBMCs功能的影响及IgD-Fc-Ig的作用,揭示IgD-Fc-Ig对小鼠CIA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收集RA患者外周血,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RA患者PBMCs,CCK-8检测IgD-Fc-Ig对IgD诱导RA患者PBMCs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IgD-Fc-Ig对IgD诱导RA患者PBMCs表面活化分子(CD4~+/CD69~+和CD4~+/CD154~+)百分比和细胞亚群(CD4~+/INFγ~+、CD4~+/IL-4~+、CD4~+/IL-17~+、CD4~+/CD25~+/FoxP3~+)百分比的影响;QPCR技术检测IgD-Fc-Ig对IgD诱导RA患者T细胞特异性核转录因子(Tbet、GATA、RORγt、FoxP3)mRNA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CIA小鼠血浆IgD的水平;分析IgD-Fc-Ig组小鼠血浆IgD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关节炎指数评分的相关性;研究IgD-Fc-Ig对CIA小鼠整体指标(体重、关节肿胀数、关节炎指数)和脾脏及踝关节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探讨IgD-Fc-Ig对CIA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CCK-8法检测IgD-Fc-Ig对CIA小鼠胸腺T细胞和脾脏B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IgD-Fc-Ig对CIA小鼠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4~+/CD154~+)百分比和细胞亚群(CD4~+/INFγ~+、CD4~+/IL-4~+、CD4~+/IL-17~+、CD4~+/CD25~+/FoxP3~+、B220~+/IgM~+/IgD~+)百分比的影响;抗体芯片技术检测IgD-Fc-Ig对CIA小鼠血浆IL-1α、IL-15、MCP-5、MCSF水平的影响;分析IgD-Fc-Ig组小鼠血浆IgD水平与IL-1α、IL-15、MCP-5、MCSF水平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法检测CIA小鼠脾脏Lck、p-Lck、ZAP70、p-ZAP70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RA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指标收集33例RA患者,男女比例为6:27,年龄(age,years)、类风湿因子(RF,IU/ml)、C反应蛋白(CRP,mg/L)、红细胞沉降率(ESR,mm/h)及抗环瓜氨酸多肽(Anti-CCP,RU/ml)的均数±标准误值分别为57.24±2.07、171.1±23.8、36.71±5.903、64.7±4.872、683.9±55.04。2.IgD及IgD-Fc-Ig对RA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IgD(3μg/ml)刺激48h后可显着促进RA患者PBMCs增殖,IgD-Fc-Ig在10μg/ml时可明显抑制IgD诱导RA患者PBMCs的增殖能力;IgD(3μg/ml)刺激48h后显着增加RA患者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4~+/CD69~+、CD4~+/CD154~+)百分比,IgD-Fc-Ig(10μg/ml)能明显降低IgD诱导RA患者CD4~+/CD69~+和CD4~+/CD154~+细胞百分比;IgD(3μg/ml)刺激48h后显着增加RA患者Th17(CD4~+/IL-17~+)细胞百分比,上调RA患者Th17特异性核转录因子ROR-γt mRNA的表达,降低Treg(CD4~+/CD25~+/FoxP3~+)细胞百分比,下调Treg特异性核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IgD-Fc-Ig(10μg/ml)显着降低IgD诱导RA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IgD-Fc-Ig(3,10μg/ml)下调IgD诱导RA患者ROR-γt mRNA的表达;IgD-Fc-Ig(3,10μg/ml)显着升高IgD诱导RA患者Treg细胞百分比,IgD-Fc-Ig(1,3,10μg/ml)上调IgD诱导RA患者FoxP3 mRNA的表达。IgD(3μg/ml)刺激48h以及IgD-Fc-Ig对RA患者Th1、Th2细胞百分比及Th1、Th2细胞特异性核转录因子Tbet、GATA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3.IgD-Fc-Ig对CIA小鼠整体指标的影响CIA组小鼠体重自d21开始下降,体重变化与正常组体重比较,从d33开始差异显着,一直持续到d44,d44后体重增加与正常组体重增加值比较无明显差异,各给药组间体重变化无明显变化;d33-d54,抗IgD抗体可明显降低CIA小鼠关节肿胀数和关节炎指数,d37-d54,rhTNFR:Fc可明显降低CIA小鼠关节肿胀数和关节炎指数;d47-d54,IgD-Fc-Ig(3.25,6.5mg/kg)可明显降低CIA小鼠关节肿胀数和关节炎指数;d50后,IgD-Fc-Ig(13mg/kg)也降低CIA小鼠关节肿胀数和关节炎指数,IgD-Fc-Ig(1.625mg/kg)以及IgG_1-Fc(13mg/kg)阴性对照组对CIA小鼠关节肿胀数和关节炎指数无明显影响。4.CIA小鼠血浆IgD水平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CIA小鼠血浆IgD水平明显升高。5.IgD-Fc-Ig组小鼠血浆IgD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关节炎指数的相关性IgD-Fc-Ig组小鼠血浆IgD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关节炎指数评分呈负相关,血浆IgD水平高的IgD-Fc-Ig给药组,小鼠关节肿胀数、关节炎指数评分较低,关节肿胀改善较明显。6.IgD-Fc-Ig对CIA小鼠踝关节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CIA小鼠关节明显可见滑膜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血管翳出现,以及骨或软骨破坏;IgG_1-Fc(13mg/kg)和IgD-Fc-Ig(1.625mg/kg)无明显改善作用;IgD-Fc-Ig(3.25,6.5mg/kg)剂量组、rhTNFR:Fc组以及抗IgD抗体组滑膜细胞增生明显减少,炎细胞浸润、血管充血、血管翳生成等均有明显改善趋势。与正常组比较,CIA鼠可见白髓增生、生发中心出现、红髓增生、淋巴滤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IgG_1-Fc(13mg/kg)和IgD-Fc-Ig(1.625mg/kg)无明显改善趋势,IgD-Fc-Ig(3.25,6.5,13 mg/kg)剂量组、rhTNFR:Fc组以及抗IgD抗体组与模型组比较,淋巴滤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生发中心减少。7.IgD-Fc-Ig对CIA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CIA小鼠胸腺和脾脏明显肿大,指数增加。IgD-Fc-Ig(3.25,6.5,13mg/kg)剂量组、rhTNFR:Fc组以及抗IgD抗体组对胸腺指数均有明显下调作用,抗IgD抗体组对CIA小鼠脾脏指数有明显下调作用,而IgD-Fc-Ig(1.625mg/kg)、rhTNFR:Fc、IgG_1-Fc对脾脏指数没有显着影响。8.IgD-Fc-Ig对CIA小鼠胸腺T细胞和脾脏B细胞增殖的影响CIA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增高,IgD-Fc-Ig(3.25,6.5mg/kg)剂量组能明显下调CIA小鼠胸腺T细胞增殖反应,IgD-Fc-Ig(3.25,6.5,13mg/kg)剂量组能明显下调CIA小鼠脾脏B细胞增殖反应。IgD-Fc-Ig(1.625mg/kg)对CIA小鼠胸腺T细胞和脾脏B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9.IgD-Fc-Ig对CIA小鼠T细胞亚群、B细胞亚群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CIA组脾脏总Th细胞(CD3~+/CD4~+)、表达CD40L的Th细胞(CD4~+/CD154~+)、Th1细胞(CD4~+/IFN-γ~+)、Th17细胞(CD4~+/IL-17~+)以及成熟B细胞(B220~+/IgM~+/IgD~+)比例显着升高,Th2细胞(CD4~+/IL-4~+)和Treg细胞(CD4~+/CD25~+/Foxp3~+)比例显着降低,IgD-Fc-Ig(3.25,6.5,13mg/kg)剂量组可明显下调总Th细胞、表达CD40L的Th细胞、Th1细胞、Th17细胞百分比,IgD-Fc-Ig(3.25,6.5mg/kg)剂量组可明显上调Th2细胞的百分比,IgD-Fc-Ig(6.5,13mg/kg)剂量组可明显上调Treg细胞的百分比;IgD-Fc-Ig(3.25,6.5,13mg/kg)剂量组可明显下调成熟B细胞的百分比。10.IgD-Fc-Ig对CIA小鼠血浆IL-1α、IL-15、MCP5、MCSF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CIA小鼠血浆IL-1α、IL-15、MCP5、MCSF表达明显升高,IgD-Fc-Ig(1.625,3.25,6.5,13mg/kg)剂量组可明显下调CIA小鼠血浆IL-1α的表达,IgD-Fc-Ig(1.625,3.25,6.5mg/kg)剂量组可明显下调CIA小鼠血浆IL-15的表达,IgD-Fc-Ig(3.25,6.5,13mg/kg)剂量组可明显下调CIA小鼠血浆MCP-5和MCSF的表达。11.IgD-Fc-Ig组小鼠血浆IgD水平与IL-1α、IL-15、MCP-5、MCSF水平相关性IgD-Fc-Ig组小鼠血浆IgD水平与IL-1α、IL-15水平呈负相关,即血浆IgD水平高IgD-Fc-Ig的给药组,小鼠血浆IL-1α、IL-15水平下降较明显,而与MCP-5、MCSF水平无明显相关性。12.IgD-Fc-Ig对CIA小鼠脾脏Lck、p-Lck、ZAP70、p-ZAP70蛋白表达的影响Lck和ZAP70的总蛋白表达在正常组、模型组以及给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模型组p-Lck和p-ZAP70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IgD-Fc-Ig(3.25,6.5,13mg/kg)剂量组可明显下调CIA小鼠p-Lck和p-ZAP70的蛋白表达。结论:1.IgD可促进RA患者PBMCs的增殖与活化,引起Th17/Treg细胞亚群的失衡,而IgD-Fc-Ig能够下调IgD引起的促细胞增殖、活化作用,恢复IgD所诱导的Th17/Treg细胞亚群的失衡。2.首次揭示IgD-Fc-Ig对实验性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改善CIA小鼠的足爪肿胀和病理学改变,CIA小鼠血浆IgD水平明显升高,且IgD-Fc-Ig组血浆IgD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和关节炎指数评分呈负相关,IgD-Fc-Ig抑制T细胞的异常增殖与活化,并逆转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的失衡,下调关节炎小鼠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这些作用可能与下调Lck和ZAP70的磷酸化有关。3.该研究提示,IgD-IgDR可能成为RA治疗的一个新靶点,IgD-Fc-Ig对伴有高IgD水平RA的治疗可能具有重要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张秀娟[8](2018)在《HIV膜融合抑制剂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截止到2017年,全球已有约7100多万人感染,其中已死亡人数高达3500多万,存活感染者3690万人。传统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利用 2-3 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至少 1种蛋白酶抑制剂切断HIV的复制过程,达到抗病毒的作用。这种酶类抑制剂是在病毒进入细胞后发挥作用,而HIV膜融合抑制剂是在病毒尚未进入细胞时发挥其抗病毒作用,因而具有独特的抗病毒优势。T20是目前唯一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的HIV膜融合抑制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T20已问世20余年,它的抗病毒机制仍未明确。第二代膜融合抑制剂T1249具有高效且广谱的抗病毒活性,但是由于试剂配方问题,停止了临床实验,它的抗病毒作用机制也亟待研究。在第叁代膜融合抑制剂中,短肽类膜融合抑制剂HP23L具有强大的抗病毒效能,因此对其抗病毒机制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晶体结构生物学的方法,解析了叁代膜融合抑制剂中的典型代表及其衍生物的晶体结构,为HIV膜融合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研发抗病毒活性高且广谱的HIV膜融合抑制剂具有指导价值。本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有:(1)成功解析了第一代HIV膜融合抑制剂T20及其衍生物LP-40分别与靶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第一,位于T20 C端的富含色氨酸基序(tryptophan-rich motif,TRM)上的两个氨基酸与N39N端的融合肽近端区(fusion peptide proximal region,FPPR)上的氨基酸存在疏水相互作用;第二,与之前关于T20与gp41上的口袋区没有相互作用的观点不同,T20N端的氨基酸与口袋区中的两个重要的氨基酸存在相互作用,明确了带有L57R突变的HIV-1突变体对T20和LP-40敏感的原因;第叁,LP-40C端的Leu-152与靶肽的相互作用是抑制剂DP-C16比LP-40的结合力和抑制活性低的原因;第四,阐明了 9个由T20诱导的gp41上的耐药位点的分子结构基础。(2)成功解析了第二代HIV膜融合抑制剂的衍生物LP-46与其靶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发现LP-46N端的口袋结合区(pocket binding domain,PBD)未插入口袋区,而是靠近口袋区,与口袋区中两个重要的氨基酸存在相互作用。(3)成功解析了短肽类抑制剂HP23L及其衍生物LP-11分别与不同靶肽N36、N36KR和N44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显示,首先,HP23LN端的谷氨酸和L-T钩子具有稳定构象和提高抑制剂结合力的作用;其次,LP-11C端的脂肪酸不影响抑制剂和靶肽相互作用;最后,阐明了短肽类抑制剂诱导的gp41上的耐药位点E49K和L57R的分子结构基础。综上所述,我们获得了六个HIV膜融合抑制剂与其靶肽复合物的晶体,收集了晶体数据,对数据进行了解析、修正及分析,阐明了这些膜融合抑制剂抗病毒作用的关键位点及耐药突变的分子结构基础。本研究中的成果将对新一代HIV膜融合抑制剂的设计与研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9-19)
康家雄,朱江,李爱秀,肖泽云,李凯[9](2018)在《TNK-651和GS-9137融合型HIV-1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6-苄基-1-[(苄氧基)甲基)]-5-异丙基尿嘧啶(6-benzyl-1-[(benzyloxy)methyl]-5-isopropyluracil,TNK-651)和埃替格韦(elvitegravir,GS-9137)融合型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的非核苷类抑制剂(non-nucleoside RT inhibitors,NNRTIs)作用位点和整合酶(integrase,IN)活性位点的双靶点抑制剂RT(NNRTI)/IN与RT和IN的结合模式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对选取的7个RT、11个IN复合物晶体结构中的底物分子进行相似性分析;综合运用自身对接和交叉对接方法分别从中优选出RT和IN的最佳受体结构模型;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分别建立RT、IN与抑制剂的结合模型,据此阐明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结果】对接结果显示,TNK-651和GS-9137融合型HIV-1 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结合于RT的NNRTIs结合位点,与其形成氢键作用、π-π堆积作用、阳离子-π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结合于IN的IN-DNA界面活性位点,与其形成氢键作用、π-π堆积作用、疏水相互作用、金属离子螯合作用。【结论】TNK-651和GS-9137融合型HIV-1 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通过与RT的Lys101和Tyr188形成关键的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与IN的Asp128、Asp185、Glu221及Mg~(2+)和高度疏水性亚结合口袋形成关键的金属离子螯合作用和强疏水相互作用,发挥抗RT和IN双重活性。(本文来源于《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刘紫轩[10](2018)在《Asn-145位点在HIV膜融合抑制剂设计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IV膜融合抑制剂是一种多肽类药物,它通过特异靶向HIV gp41NHR区域,抑制融合过程中核心六螺旋束的形成,从而阻断病毒入侵,在感染的初始阶段切断HIV病毒的传播。2003年,美国FDA批准了临床使用的唯一基于HIV表面融合蛋白gp41靶点的抑制剂恩夫韦肽,即T20。该多肽对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耐药及不耐药病人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低,然而T20多肽存在着半衰期短,容易耐药等问题。理想的膜融合抑制剂应具有水溶性好,活性高,稳定,价格低廉等特点,因此亟需设计出一种具有高抗病毒活性,高广谱活性、高抗耐药性和较短片段的膜融合抑制多肽药物。Naito等设计的SC29EK是一个含有E-K模体(X-EE-XX-KK)的29个氨基酸多肽,其活性和抗耐药性较T20均明显提升,为了进一步探究SC29EK作用机制,我们将SC29EK进行逐个截短,结果发现SC29EK与SC28EK之间,仅相差一个氨基酸Asn但是抗病毒活性存在显着差异,这是否提示SC29EK的最后一个氨基酸Asn(位于病毒的gp41-145位点)对多肽与病毒结合有重要作用,据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gp41Asn-145位点的重要作用进行探究。首先通过抗病毒实验发现了 SC29EK与其截短的多肽抗病毒活性存在的显着差异。随后,选取代表性多肽T20与C34将其Asn-145位点替换为Ala,通过抗病毒和抑制细胞融合实验检测多肽活性差异;通过圆二色谱实验,评价了 HIV六螺旋束稳定性;通过ITC等温滴定量热实验,检测多肽与NHR反应时热量变化差异。同时,病毒自身CHR上同样含有Asn-145位点,将该位点突变后检测病毒的入侵和融合能力变化。MT钩子是位于多肽N端的特殊结构,而Asn-145位点位于C端,我们随后通过抗病毒实验探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陆路教授等人报道的IDL是含有29个氨基酸的多肽,其C末端氨基酸IDL通过形成钩子样特殊结构与NHR特殊区域结合,我们对比了同为29个氨基酸的多肽间的活性差异。为进一步研究Asn-145位点的空间构象,我们运用晶体学方法,对含有SC29EK多肽的HIV六聚体进行结晶并成功解析了其结构。本次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Asn-145位点对于多肽抗病毒活性与抑制细胞融合活性十分重要,并且对于病毒的入侵与融合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2)研究发现位于C端的Asn-145位点与位于N端的MT-hook之间存在着调控关系。(3)SC29EK在多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中,我们发现Asn-145位点通过形成氢键与NHR互作,稳定六螺旋束。该构象十分保守稳定,能起到提高多肽活性的作用。此外,利用解析到的结构,我们进一步分析了 SC29EK多肽的作用机制以及SC29EK多肽的耐药病毒株耐药机制。本次研究通过多肽与病毒抗病毒活性的差异推断多肽与病毒结合的机制,为病毒进入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另外,以往的研究更关注多肽的N端氨基酸的作用机制,例如MT-hook,而本次研究则聚焦于多肽C端氨基酸的作用方式,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两端氨基酸之间的作用关系,为多肽序列改造以及新多肽的设计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6-01)
融合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突变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酪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耐药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于我院就诊的60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RT-PCR对患者骨髓液BCR-ABL mRNA内ABL激酶区序列进行逆转录扩增和测序,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ABL激酶区突变,并分析其与伊马替尼耐药的关系。结果:(1)60例CML患者中发生21例ABL激酶区突变,共检测出22种点突变共38次,CML患者发生ABL激酶区突变的阳性率35.00%;60例患者中共发生耐药19例,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的总耐药率为31.67%(19/60),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发生突变后的耐药率为90.48%(19/21)。(2)分层研究中CML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患者的突变率和耐药率分别为16.67%(3/18)、33.33%(1/3)、30.77%(8/26)、100.00%(8/8)、62.50%(10/16),100.00%(10/10)。各疾病时期患者的突变率和耐药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容易引起ABL激酶区突变,导致患者耐药。ABL激酶区突变存在突变位点广泛,性质多样等特点,且与疾病进展情况有明显关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融合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纪元,李梁,秦燕.靶向NTRK,ROS1和ALK融合阳性实体瘤选择性激酶抑制剂entrectinib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9
[2].杨威,张雄,陈强萍,郝佩佩,古茂群.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突变对慢性髓系白血病酪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
[3].傅苏颖.第五套上市标准又一家前沿生物冲刺科创板[N].中国证券报.2019
[4].王琛.PEG化HIV-1融合抑制剂的耐药性和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5].董季,罗乐,宋振蓉,李洁,陈敏.Nox1/4抑制剂减轻脂多糖致人脐静脉融合细胞的损伤[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6].韩泽业.新结构核酸螺旋类HIV-1融合抑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军事科学院.2019
[7].张静.革巴向IgD-IgDR抑制剂,IgD-Fc-Ig融合蛋白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对T细胞活性的调控[D].安徽医科大学.2019
[8].张秀娟.HIV膜融合抑制剂的结构生物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9].康家雄,朱江,李爱秀,肖泽云,李凯.TNK-651和GS-9137融合型HIV-1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
[10].刘紫轩.Asn-145位点在HIV膜融合抑制剂设计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