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采标工作 促进西部大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冯含笑[1](2020)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品标准比对及中亚国家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六年来取得丰硕成果,我国与沿线各国联系愈发紧密,贸易往来频繁。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占总产品出口比重大,随着贸易的深入,也出现一系列检验检疫问题。法规、标准的差异使得进出口两国检测报告互不认可,一些国家严苛的法检项目也使得我国产品出口面临挑战,这些由于产品质量检验引发的问题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带来巨大风险。为推动纺织品出口、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本课题以中国民营经济组织合作商会发布的“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梳理归纳了各国纺织类标准数量、采标率、法检项目、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情况、召回情况等一系列数据,按区对65国的纺织类标准情况进行介绍和总结,基于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析我国纺织产品出口风险来源;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分析方法构建了纺织品出口风险评估模型,从纺织类标准国际接轨度、纺织品市场规范性、纺织品必检项目、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化网站建设程度五个方面对我国纺织类产品出口沿线国家面临的风险进行计算分析;选用合理的评估指标,将各国数据与我国各项指标数据比较,量化归一,得到我国纺织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风险列项以及综合结果,并使用Power Map制作视频进行风险可视化展示。最后以中亚国家为实证分析对象,详细分析了中亚国家的纺织产业、贸易发展现状,利用Python爬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各国官方网站进行纺织领域相关的实时动态数据提取,以纺织品出口风险评估模型为基础,结合模糊综合分析法,将定性数据量化,分析动态风险,得到各国动态风险等级的隶属度关系。同时使用Yi CAT平台处理俄汉语言翻译,提高法规文件阅读的准确性,仔细比对两地必检项目技术要求和方法要求,对静态风险模型进行完善,最后给出静动态出口风险数据以及Power Map制作的静动态风险可视化展示视频。本文构建了纺织品出口风险评估模型,用于纺织服装企业判断出口目标地区风险情况。由模型可知,受标准体系整体差异和召回率的影响,出口到俄罗斯、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拉脱维亚、克罗地亚等12国的风险较高,需要格外注意。在实证分析中,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面临的静态风险较小,但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动态风险有所增加。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低采标率使得两国与我国相关标准的兼容性差,乌兹别克斯坦棉纺行业比较强势,建立的纺织集群对我国产品出口有一定影响,但该国近年来制度层面一直没有颁布相应的文件或管理措施,塔吉克斯坦旨在于增加民众就业率和收入,对我国产品出口影响不大。
丁湉湉[2](2017)在《全球视野下次国家行为体在对外事务中作用的发挥 ——以中国成都与英国谢菲尔德、伦敦城市外交为例》文中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全球化使得国际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世界的相互依赖开始显现,非国家行为体数量增多并开始于国际舞台上承担更多的责任,传统国际关系中,主权民族国家是唯一行为体的绝对性与权威性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带来这些变化的非国家行为体中,次国家行为体的国际行为正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次国家行为体中的次国家政府。次国家政府国际行为的活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到国际、国家、地方三个层面的动力及Web 2.0时代带来的便利的刺激。不过虽然次国家行为体于对外事务中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就此将次国家行为体与主权国家的地位放在同等位置上的做法还是不妥当的。当今国际关系体系中,国家仍然是基本行为者,次国家政府则是新兴的国际事务参与者,次国家政府作为一种特殊的国际事务参与者,从属于一国外交的指导,在主权国家中央政府限定的范围内展开国际活动,它们是一国外交的有益补充,并与中央外交保持着合作共赢的关系。次国家行为体中的"城市",由于其在连接世界、国家及人民的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被称为"城市外交"的对外事务参与广受关注。城市作为一种次国家行为体,同样是一类特殊的国际事务参与者,而城市外交从属于一国总体外交,当城市所追逐的利益与国家相同时,城市外交能够成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有益补充。2015年,中英两国关系开启"黄金时代"。除了中央政府间的外交互动,中英城市间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目前,虽然两国的城市外交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以最容易量化的友城结交情况为例,友城结交总数有待提高、历年结交数量有待稳定及地区分布有待平衡等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我国西南地区与英国的城市外交水平仍有较大可提升的空间。我国西南地区与英国的城市外交水平不高,是我国渐进式改革开放道路下的历史惯性,也有着政治安全方面的考量,但我国从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15年将"一带一路"确定为国家总体战略,我国西南地区被逐渐赋予了越来越大的国际交往主动权。此处,我国西南地区城市外交在国家对外战略的转变及中英关系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也恰恰说明了城市外交从属于一国总体外交战略。成都与英国的城市外交便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凭借着国家战略的支撑、自主拟定的市"全域开放"战略、清晰的自身定位及积极主动的城市形象宣传,成都与英国在城市外交实践中发展了深度、广度、高度兼备的友城交往,也发展了合作领域逐步拓宽的直接交往。成都与英国的城市外交特征明显。从性质上看,其有非主权性、政府性、中介性及地方性这四个特征;从内容上看,该城市外交以"经济类低级政治"内容为主;从战略上看,该城市外交实践以国家总体战略为支撑的同时也确定了清晰的自身定位,并积极主动地向英国宣传本市的特色形象;形式方面,成都与英国采取友城交往、直接交往、多边交往三种形式并行的合作交流方式;参与者方面,政府官员中的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英国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企业中的英国怡和集团,贸协商会中的英中贸易协会,及个人代表中的韦鸣恩勋爵都是成都与英国交往中的重要资源。成都与英国城市交往中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断创新的形式、为当地带来的实际发展效益并带动周边城市群的国际交流等方面都证明了当城市与国家追求的利益相一致时,这一次国家行为体参与对外事务是对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有益补充。除了成都,四川省及该省内其他城市与英国的交流情况也说明,除了中心城市,其他各级次国家行为体只要利用好资源、把握好机会也能在对外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成都与英国的城市交往中,也出现了过于依赖补贴、与外媒联系不够主动、多边城市外交不发达、活动后续性差、友城交往对象单一、官员互访占据主流等实际问题。不过同时,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与英国"北部振兴计划"、我国西南城市与英国城市共有的烈性酒文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腾飞等因素也为成都与英国城市外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众多机遇。由成都与英国的交往案例可以看出,积极的城市外交为我国城市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在城市外交方面应更多的给予鼓励政策,而非忽略政策或限制政策。我国其他城市也要向成都学习,加强经济、基础建设"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共同发展,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培养相关人才,利用好全球化及国家战略的顺风车,抓住机遇,找准自身的特色定位,提高次国家政府参与对外事务的发展水平。
陈胜昌,付京,范开忠,胡世廷,韩克,李佳林,安银基,陈豫黔,兰海平,王家平,徐光伟,徐钰,杨正东,卓军,梁云风,张志强,李春香,陈启菲,欧阳辉艳[3](2013)在《贵州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研究报告》文中认为前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12年2号文件)提出,贵州应"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加强煤炭资源勘探,推进资源整合与优化开发,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加强‘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电源点建设,积极推动联电联营,稳步推进重点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意见》赋予贵州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贵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基地,素以"西南煤海"着称。贵州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达797.45亿吨,居全
卫思宇,周励[4](2013)在《品牌强市——专访陕西省宝鸡市市长上官吉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宝鸡,陕西第二大城市,位于八百里关中平原西部,炎帝的故乡,周秦文化发端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近年来,宝鸡争创全国商标示范市,不断深化商标战略工作,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综合实力。上世纪,宝鸡就以工业着称,工业门类较全、实力雄厚。近些年,宝鸡积淀打造的诸多着名商标品牌已经成为宝鸡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宝鸡提升软实力的战略之举,正在助
万寿光[5](2012)在《“十二五”期间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文中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随着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越来越紧迫。宁夏作为西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更应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一条主线来抓。目前,宁夏面临着经济发展落后、资源禀赋不同、科技创新不足、节能减排困难等一系列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巨大挑战,任务非常繁重。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改革管理体制等,切实改变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消耗支撑经济增长的局面,发挥知识和创造性劳动对创造价值的决定作用。不仅要改变经济增长质量低下、产业布局不合理、城乡山川发展不协调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弱的局面,而且要改变经济发展理念落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由依赖要素投入增加转向依赖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作为一个依赖资源发展的地区,宁夏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在转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转变,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陈春阳[6](2007)在《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新一轮大发展时期。通过铁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和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铁路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技术装备现代化是增强铁路综合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益的重要基础,是确保运输安全与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机车车辆的技术跨越是实现中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关键和主要环节。我国机车车辆业急需进一步明确定位和解决技术创新的目标、路径等一系列战略问题。以此为背景,本文对中国机车车辆技术创新及其战略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梳理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发展历程和现状,归纳其实现技术跨越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系统分析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技术跨越目标、路径及重点突破领域,构建中国铁路机车车辆业技术跨越模型体系;围绕技术跨越目标,提出推进中国机车车辆业自主创新的四维模式。研究从现状与问题分析、市场潜力和目标定位研究、技术跨越模型体系阐释、关键环节和基本路径选择、自主创新战略模式设计等角度顺次展开。首先综述相关技术创新理论,结合对中国机车车辆发展历程及其技术创新实践的系统分析,找出中国机车车辆技术装备发展中的问题、制约因素及原因;其次,沿着自主创新和技术跨越的客观要求、技术跨越的过程模型和能力模型、技术跨越目标和路径的思路有机展开,明确技术跨越点和基本路径,提出推动中国机车车辆自主创新的多维战略模式:加强技术储备、构建创新平台、提升技术标准和完善政策措施。研究方法方面,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个案分析与系统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并尽可能做到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力图准确把握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精髓。全文研究结论如下。面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推动以及良好的外部技术与经济环境,特别是基于客运专线开行高速列车的需求,中国机车车辆技术装备水平必须实现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跨越,对自主创新进行总体部署和有效安排,以克服总体技术能力不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创新平台不完善、技术标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制造商和铁道部之间基于技术开发、产业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等的有机融合,其现行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主要体现为政府管理下的市场拉动型创新模式,其次才表现为技术推动型创新模式。铁道部以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在机车车辆技术创新战略中作用重大。推动中国机车车辆技术跨越,必须注重“单项技术突破”、“集成能力提高”及“关键技术引进”三要素的优化与协调,通过三要素的最佳耦合来实现自主创新的最优效果。机车车辆技术跨越点选择在考虑政府、技术、产业、市场、资源五因素共同影响前提下确立为350公里/小时动车组成套技术。中国机车车辆自主创新的基本路径为,系统规划,确立重点跨越项目;引进先进技术,着力消化吸收,有效组织国内外优势资源,实现单项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再创新;辅之基础研究,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以点带面,推进新一代中国机车车辆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和信息化,实现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设计并实施集“加强技术储备”、“构建创新平台”、“提升技术标准”及“完善政策措施”为一体的自主创新四维战略模式,是引领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跨越的必然选择。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储备的最基本路径是“内外结合模式”,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只能来自于产品自主创新实践。机车车辆业创新平台旨在通过官、产、学、研联合,建立起强有力的顶层决策组织并注重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形成政府主管部门、创新主体等相关优势资源的高效连接。完善中国机车车辆技术标准体系,应以建立适应高速、重载技术装备发展为目标,建立先进、完善的设计、工艺、制造、质量、试验、维护等综合技术标准体系。在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国际化接轨等方面采取“分段突破、逐步递进”的步骤。推进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形成统一协调的机车车辆业国家战略技术发展专项规划;提供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扶持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意识;创造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7](2006)在《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文中指出
何雁军,塔依尔[8](2005)在《科学发展观与质量兴新》文中研究指明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质量振兴纲要》为依据,围绕新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大开发、大质量、大发展的观点,论述质量兴新、质量兴市和质量兴企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新疆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策略;是进一步加快新疆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实施科技兴新、科教兴市的重大举措; 是涉及国计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标准化与现代化有机结合,应对WTO挑战,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
姚璐璐[9](2004)在《重庆比较优势与“入世”后外贸战略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国际贸易的发展极为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再闭关锁国,对外开放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入世”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获得的长足发展,使世界为之瞩目,对外贸易更是显示出了对经济的强劲拉动作用。重庆自成立直辖市以来发展较快,但其对外贸易发展滞后,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在出口规模、出口结构、贸易依存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乏力。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的增长成为重庆的当务之急。经分析,重庆市没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更未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并对重庆外贸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重庆市外贸发展滞后的状态急需得到改变。接着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采用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单位产值工资、单位工资产值等指标对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结合重庆的要素禀赋状况,得出按重庆的比较优势,应主要发展资源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论;又通过对主要贸易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等情况进行分析,划分出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然后运用竞争优势理论,TC指数及RCA指数等指标对重庆主要贸易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划分出重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并通过波特价值链模型分析找出主要增值环节以确立其竞争优势所在。通过竞争力的综合分析,提出重庆应发展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重点的制造业,建立突出的竞争优势,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培育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产生出新的竞争优势;而对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但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则采取相应对策促使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并逐步向竞争优势转化,通过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以此为基础,结合重庆的现实状况、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通过适用性分析选择“内撑外开型”为重庆的对外贸易战略,即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对外开放,同时指出不能静态看待比较优势利益原则,否则会掉入“比较优势陷阱”。最后针对重庆市外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发展重点贸易产业、吸引国际EMS生产商来渝发展、建立现代物流系统及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克服区位劣势、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加工贸易等,以期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促进重庆外贸发展、使其发挥出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
阎三忠[10](2003)在《石油工业标准化战略的基本思路——在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次年会上的讲话(摘要)》文中认为回顾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三年多来取得的成绩 ;针对当前国内外标准化发展的动向 ,指出了制定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并从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战略指导思想、目标、实施步骤、核心内容、主要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二、加强采标工作 促进西部大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采标工作 促进西部大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品标准比对及中亚国家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类标准现状分析 |
2.1 纺织类标准情况分析 |
2.2 其他数据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纺织品出口检测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可视化展示 |
3.1 评估模型构建原则及方法 |
3.2 评估模型指标体系的确立 |
3.3 模型评估结果及展示 |
3.4 本章小结 |
4 以中亚国家为例的出口纺织品风险实证分析 |
4.1 中亚国家纺织行业现状 |
4.2 动态数据收集和分析 |
4.3 纺织品出口风险评估模型详细分析及展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全球视野下次国家行为体在对外事务中作用的发挥 ——以中国成都与英国谢菲尔德、伦敦城市外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论文选题缘由 |
二、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设计 |
第一章 次国家行为体与对外事务 |
第一节 当今国际关系与非国家行为体 |
第二节 对外事务中的次国家行为体 |
一、本文次国家行为体的概念界定 |
二、次国家行为体国际行为的定义及其动力来源 |
三、次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及对外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
第三节 次国家行为体中的城市与城市外交 |
一、参与对外事务的次国家行为体中的城市 |
二、城市外交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
三、城市外交概念界定及城市于对外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
第二章 中英城市外交概况—以友好城市结交情况为例 |
一、友城结交数量有待提高 |
二、历年结交数量波动大 |
二、地区分布不均 |
第三章 成都与英国的城市外交内容 |
第一节 成都对外交往概况及与英国的交往 |
一、国家战略下的成都对外交往 |
二、成都与英国的交流往来概况 |
第二节 成都与英国的城市外交内容分析 |
一、"全域开放"战略 |
二、积极的城市形象打造 |
三、积极并创新的友城交往—成都与谢菲尔德 |
四、不断开拓新领域的直接交往 |
五、逐步发展的城市多边交往 |
第四章 四川省及四川其他主要城市与英国的城市外交概况 |
一、四川省与英国的交往概况 |
二、四川省除成都外其他城市与英国交往情况概述 |
第五章 成都与英国的城市外交特征 |
一、性质方面的特征 |
二、内容方面的特征 |
三、战略方面的特征 |
四、形式方面特征 |
五、参与者的特征 |
第六章 成都与英国城市外交的缺点、建议及发展机遇 |
第一节 成都与英国城市外交的缺点和建议 |
第二节 成都与英国的城市外交发展机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品牌强市——专访陕西省宝鸡市市长上官吉庆(论文提纲范文)
加强商标战略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
突出重点, 强化措施 |
(5)“十二五”期间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现状 |
(一) 经济高速增长,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
(二) 结构明显优化, 竞争力大幅提升 |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 |
2.工业结构全面升级。 |
3.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 |
(三) 城市化步伐加快, 山川共同发展 |
1.城市化进程加快。 |
2.沿黄城市带一体化发展取得进展。 |
3.山川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
(四) 民生明显改善, 社会更加和谐 |
1.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 |
2.就业形势稳定。 |
3.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
4.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
(五) 生态环境质量显着好转, 支撑发展能力增强 |
1.节能减排取得历史性突破。 |
2.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
3.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4.西部生态屏障建设力度加大。 |
二 制约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问题 |
(一) 发展水平低 |
(二) 产业层次低 |
(三) 增长质量低 |
(四) 创新能力弱 |
1.投入少。 |
2.研究开发活动水平偏低。 |
3.研究实力不强。 |
(五) 城乡、山川发展不协调 |
1.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且城乡差距大。 |
2.山川发展不协调。 |
(六) 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弱 |
三 宁夏转变发展方式的奋斗方向和总体思路 |
(一) 奋斗方向 |
(二) 总体思路 |
1.转变发展理念。 |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3.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
4.转变人口发展方式。 |
四 主要措施和政策保障 |
(一) 政策措施 |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2.优化提升工业结构。 |
3.全力振兴服务业。 |
4.推动城乡、山川协调发展。 |
5.打造内陆开放先行区。 |
(二) 政策保障 |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
2.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
3.深入实施民生计划。 |
4.加强政府效能建设。 |
5.强化政策保障。 |
(6)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已列入国家规划 |
1.1.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
1.1.3 技术装备现代化已成为铁路发展的重要环节 |
1.1.4 良好的国际经济与技术环境已经形成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技术创新目标和路径的明确 |
1.2.2 技术集成创新平台的建立 |
1.2.3 技术标准体系的提升 |
1.2.4 政策措施的完善 |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1.3.1 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逻辑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相关技术概念 |
1.5.1 机车车辆 |
1.5.2 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 |
1.6 本章小结 |
2 中国机车车辆创新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技术创新理论综述 |
2.1.1 引言 |
2.1.2 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 |
2.1.3 技术创新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
2.1.4 理论总结 |
2.2 技术创新与技术跨越的研究进展 |
2.2.1 技术跨越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
2.2.2 实现技术跨越的两种创新方式 |
2.2.3 技术跨越的外部条件 |
2.2.4 企业是技术跨越的实现主体 |
2.3 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的理论基础 |
2.3.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综述 |
2.3.2 技术创新资源要素的网络关系 |
2.4 创新型国家创新战略的经验总结 |
2.4.1 创新型国家的三个基本特征 |
2.4.2 创新型国家创新战略的经验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机车车辆创新战略的实践基础 |
3.1 中国机车车辆工业发展综述 |
3.1.1 发展历程 |
3.1.2 发展成就 |
3.1.3 体制变迁 |
3.2 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 |
3.2.1 发展环境 |
3.2.2 国外高速铁路及技术装备发展现状 |
3.2.3 机车车辆国际市场的主要供货商及其在华发展 |
3.3 我国机车车辆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
3.3.1 高速列车技术水平与差距 |
3.3.2 重载运输机车车辆技术水平与差距 |
3.4 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
3.4.1 主要问题 |
3.4.2 制约因素 |
3.5 自主创新:我国机车车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 |
3.5.1 自主创新的新内涵 |
3.5.2 自主创新的典型特征 |
3.5.3 建设创新型国家使得自主创新成为必然选择 |
3.5.4 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跨越环境已经具备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自主创新的机车车辆技术跨越 |
4.1 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及特点 |
4.1.1 创新的组织模式 |
4.1.2 特点分析 |
4.2 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跨越模型体系 |
4.2.1 技术跨越及其条件和特征 |
4.2.2 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跨越的能力模型 |
4.2.3 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跨越的过程模型 |
4.3 技术跨越点的选择 |
4.3.1 影响因素 |
4.3.2 机车车辆技术跨越点的影响要素分析 |
4.3.3 350km/h高速动车组重点技术突破领域 |
4.4 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
4.4.1 以日、法等为代表的原始创新型路径 |
4.4.2 以西、韩等为代表的引进型技术跨越路径 |
4.4.3 经验总结 |
4.4.4 中国机车车辆技术跨越路径 |
4.5 中国机车车辆自主创新的四维模式 |
4.5.1 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 |
4.5.2 四维模式描述 |
4.5.3 四维关系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加强技术储备 |
5.1 技术储备的内涵和特点 |
5.1.1 中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 |
5.1.2 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储备 |
5.1.3 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的关系 |
5.2 储备的基本内容 |
5.2.1 基础储备 |
5.2.2 能力储备 |
5.3 储备的基本路径 |
5.3.1 内部积累 |
5.3.2 外部联合 |
5.3.3 内外结合 |
5.4 战略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构建创新平台 |
6.1 创新平台概念的引入 |
6.1.1 中国航天技术与组织管理的一体化创新 |
6.1.2 集成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
6.1.3 应重视集成创新 |
6.1.4 集成创新:创新主体及其技术的有效融合 |
6.2 创新平台的构架 |
6.2.1 概念 |
6.2.2 创新平台的结构要素 |
6.2.3 创新平台的功能要素 |
6.2.4 创新平台的运作机理 |
6.3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创新平台 |
6.3.1 特点 |
6.3.2 70吨级新型货车技术创新平台 |
6.4 中国机车车辆创新平台的构建 |
6.4.1 基本准则 |
6.4.2 构建创新平台的设想 |
6.4.3 创新主体的职能 |
6.4.4 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6.5 依托创新平台的创新团队建设 |
6.5.1 创新型人才 |
6.5.2 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型人才队伍现状 |
6.5.3 创新团队的基本构架 |
6.5.4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
6.6 本章小结 |
7 提升技术标准 |
7.1 技术标准及技术标准战略 |
7.1.1 技术标准 |
7.1.2 技术标准的作用 |
7.1.3 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 |
7.1.4 技术标准战略及特征 |
7.1.5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技术标准战略 |
7.2 中国铁路行业技术标准现状与问题 |
7.2.1 历史沿革及现状 |
7.2.2 主要问题 |
7.2.3 原因分析 |
7.3 提升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标准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
7.3.1 总体目标 |
7.3.2 技术标准战略在企业层面的运用 |
7.3.3 标准的国际化战略 |
7.3.4 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结合 |
7.4 关于采标 |
7.4.1 国外动车组技术标准现状 |
7.4.2 总体思路 |
7.4.3 采标建议 |
7.5 保障措施 |
7.5.1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标准化体制 |
7.5.2 构建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策略 |
7.5.3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7.6 本章小结 |
8 完善政策措施 |
8.1 政府激励 |
8.1.1 技术创新成果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
8.1.2 市场缺陷 |
8.1.3 政府的作用 |
8.2 激励创新的政策及其手段 |
8.2.1 科技投入政策 |
8.2.2 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财税政策 |
8.2.3 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 |
8.2.4 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
8.2.5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 |
8.2.6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政策 |
8.2.7 科技人才政策 |
8.2.8 促进军民结合的政策 |
8.3 韩国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的基本经验 |
8.3.1 增加研发投资总量的同时注重研发投资的高效分配 |
8.3.2 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8.3.3 着力打造优秀中心和改革公共研究机构 |
8.3.4 为企业参与创新活动提供支持措施 |
8.3.5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
8.3.6 利用全球资源 |
8.3.7 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
8.4 推进中国机车车辆创新发展的关键政策措施 |
8.4.1 针对机车车辆业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 |
8.4.2 形成统一协调的机车车辆业国家战略技术发展专项规划 |
8.4.3 推进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 |
8.4.4 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体系 |
8.4.5 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体系 |
8.4.6 强化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意识 |
8.4.7 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
8.4.8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研究过程和主要结论 |
9.2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重庆比较优势与“入世”后外贸战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 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1.4.1 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
1.4.2 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1.4.3 重庆外贸发展与经济增长 |
2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1.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 |
2.1.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利益论的奠基 |
2.1.3 资源禀赋论-静态比较利益成因的基本解说 |
2.2 比较优势陷阱 |
2.3 竞争优势理论 |
2.4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 |
2.4.1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 |
2.4.2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 |
3 重庆外贸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重庆对外贸易历年的发展与现状 |
3.1.1 重庆对外贸易发展渊源 |
3.1.2 重庆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
3.2 重庆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重庆主要出口商品及市场存在的问题 |
3.2.2 资本不足、技术水平低制约了重庆比较优势的发挥 |
3.2.3 重庆区位条件、通关体系等因素导致出口货物成本增高 |
3.2.4 重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低,未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
3.2.5 重庆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困难、阻碍了重庆外贸的快速发展 |
3.3 重庆对外贸易发展与其他地区存在的差距及主要原因分析 |
4 重庆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贸易产业的分析 |
4.1 重庆主要出口商品及贸易产业 |
4.2 重庆主要贸易产业比较优势的分析 |
4.2.1 重庆资本、资源、劳动力的现实比较优势分析 |
4.2.2 重庆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
4.2.3 重庆主要贸易生产行业比较优势比较 |
4.3 重庆贸易产业竞争力优势的分析 |
4.3.1 运用波特四因素模型对重庆贸易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
4.3.2 计量分析(一) |
4.3.3 计量分析(二) |
4.3.4 运用波特价值链分析法对重庆贸易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
4.4 重庆重点贸易产业竞争优势综合分析: |
4.4.1 突出重庆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重点的制造业 |
4.4.2 培育现有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
5 重庆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
5.1 对外贸易战略的分类及作用 |
5.1.1 对外贸易战略的分类 |
5.1.2 对外贸易战略的作用 |
5.2 重庆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及标准 |
5.2.1 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化与发展 |
5.2.2 遵循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追求动态利益 |
5.2.3 重庆的现实基础 |
5.3 重庆对外贸易战略适用性分析及战略的选择 |
5.3.1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
5.3.2 出口导向战略 |
5.3.3 综合型贸易战略 |
5.3.4 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 |
5.4 贸易战略的选择 |
6 重庆外贸发展的对策研究 |
6.1 重庆重点贸易产业的发展对策 |
6.1.1 加强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重点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突出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
6.1.2 解除限制因素,促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
6.1.3 重庆适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更多双高产品,促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升级 |
6.2 吸引国际EMS生产商来渝发展 |
6.2.1 EMS的含义及引入EMS的意义 |
6.2.2 EMS生产商投资的相关要求及重庆的优劣势: |
6.2.3 对策 |
6.3 重庆现代物流系统的建立 |
6.3.1 重庆构筑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作用 |
6.3.2 重庆构筑现代物流系统的现有条件 |
6.3.3 构筑重庆现代物流系统 |
6.4 重庆加工贸易的发展 |
6.4.1 重庆加工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
6.4.2 重庆加工贸易重点发展行业 |
6.5 重庆应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外资 |
6.5.1 改善优化重庆的投资环境 |
6.5.2 重庆开发区应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引资渠道 |
6.5.3 重庆引进外资时要注意的问题 |
6.6 规范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产品的研发力度,冲破技术壁垒 |
6.7 出口市场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减少市场风险,扩大出口规模 |
6.8 重庆国有外贸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 |
6.8.1 重庆的国有外贸企业应改革其用人机制 |
6.8.2 经营体制的改革 |
7 结 论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10)石油工业标准化战略的基本思路——在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次年会上的讲话(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三年来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发展回顾 |
1 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
2 石油工业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得到优化, 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进展顺利 |
3 组织制定“三项计划”, 加速了石油工业技术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
4 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和重点标准的前期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
5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出版发行和标准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加强 |
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历史任务 |
关于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战略问题 |
1 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
2 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战略的目标 |
3 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步骤 |
4 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战略的核心内容 |
5 实施石油工业标准化战略的主要措施——培养专业人才 |
四、加强采标工作 促进西部大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品标准比对及中亚国家实证分析[D]. 冯含笑. 东华大学, 2020(01)
- [2]全球视野下次国家行为体在对外事务中作用的发挥 ——以中国成都与英国谢菲尔德、伦敦城市外交为例[D]. 丁湉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8)
- [3]贵州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研究报告[A]. 陈胜昌,付京,范开忠,胡世廷,韩克,李佳林,安银基,陈豫黔,兰海平,王家平,徐光伟,徐钰,杨正东,卓军,梁云风,张志强,李春香,陈启菲,欧阳辉艳. 2011-2012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 2013
- [4]品牌强市——专访陕西省宝鸡市市长上官吉庆[J]. 卫思宇,周励. 西部大开发, 2013(11)
- [5]“十二五”期间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J]. 万寿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 [6]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战略研究[D]. 陈春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 [7]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6(19)
- [8]科学发展观与质量兴新[A]. 何雁军,塔依尔. 企业计量测试与质量管理——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 [9]重庆比较优势与“入世”后外贸战略的探讨[D]. 姚璐璐. 重庆大学, 2004(01)
- [10]石油工业标准化战略的基本思路——在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次年会上的讲话(摘要)[J]. 阎三忠.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