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代液晶显示——硅片上的液晶LCOS(论文文献综述)
万琼[1](2015)在《基于LCOS的可调谐光学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新一代全光网络要求其ROADM(Reconfigurable 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er,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节点能够进行波长粒度的光交换,带通型可调谐光学滤波器(Tunable Optical Filter,TOF)和波长选择开关(Wavelength Selective Switch,WSS)在这种新型ROADM节点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研究基于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硅基液晶)技术的可调谐光学滤波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研究了液晶的电光效应和LCOS的相位调制原理,讨论了基于LCOS的光束偏转技术原理,基于位相差分析方法初步得到:LCOS动态相位光栅的衍射特性取决于单像素衍射、闪耀光栅干涉和阶梯光栅干涉三个因子,衍射光能量集中于+1级衍射光,可以获得较高的衍射效率,LCOS对入射光束的偏转角度即为+1级衍射光的衍射角。设计了一种自由空间光学结构的带通型可调谐光学滤波器阵列(Tunable Filter Array,TFA),通过LCOS芯片上的像素分割和光束偏转实现TFA通带的选择。对TFA模块中的高斯光束参数匹配、LCOS芯片像素分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色散系统、扩束元件、偏振转换组件、光纤阵列、微透镜阵列等光学组件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设计,并对整体光学系统进行了软件仿真。WSS可视为一种1×K端口的带通型TOF,考虑LCOS在WSS模块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建立了简化的2f光学系统模型,基于高斯光学和傅里叶光学理论,分析了LCOS动态相位光栅的衍射特性与WSS模块的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LCOS芯片中的电场边缘效应对WSS模块的串扰指标影响最大,为满足串扰<-30dB,应保证光栅周期Λ>23.75,此要求限制了WSS的端口数。相关研究成果对WSS模块的优化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郝丽芳[2](2012)在《新型LCoS芯片设计测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光电子显示领域取得极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显示产品研究成功,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伴随着显示领域及显示场合的多元化,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投影显示,对显示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投影显示产品的芯片设计测试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主。本论文基于国家863项目:高性能LCoS微型投影显示技术及样机研究,首先研究投影设备的核心元件:LCoS芯片。LCoS芯片融合了液晶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独特优点,采用特殊的工艺手段,在硅基板和玻璃基板之间注入液晶封装而成。LCoS芯片外围电路集成到硅基板上,该芯片具有独特的功能结构。本论文针对LCoS芯片的特殊结构,基于琼斯矩阵和晶体光学的空间参量法,利用MATLAB模拟出反射式LCoS芯片光路示意图,得到液晶盒的盒厚与扭曲角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出最佳盒厚和扭曲角,为工业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基于铁电液晶的LCoS芯片应用研究,采用与TN或STN液晶相同的空间参量法进行理论分析,由于铁电液晶材料具有很高的响应速度,因此硅基铁电液晶芯片具有高速响应和双稳态等优点,在显示领域及光纤通讯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基于LCoS芯片的空间光调制器,采用独特的驱动电路,实现了光栅的功能,对入射光的振幅及相位进行调制。本论文针对课题组完成的液晶盒、LCoS芯片及投影仪进行测试。液晶盒的测试集中在反射率、电光曲线和响应时间三个方面,采用投影仪工作原理的测试平台进行;LCoS芯片测试集中在视频驱动电路方面,采用FPGA作为中央控制芯片对LCoS芯片进行测试与优化;投影仪的测试集中在投影显示画面的亮度、对比度、分辨率、均匀度和灯泡寿命等,根据已有的《电子投影测量标准》,结合美国ANSI九点测试标准,对本课题下的高性能LCoS微型投影仪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LCoS芯片不断优化。同时参考大量文献提出一种新型的测试方法:五点测试法,该方法得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接近ANSI值。
胡明玮[3](2011)在《硅基液晶微显示视频驱动系统与显示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硅基液晶(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LCoS)微显示,即在单晶硅制作的驱动电路衬底与顶部ITO玻璃之间灌装液晶而成,它结合了液晶显示与CMOS集成电路两者各自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本文对硅基液晶(LCoS)微显示芯片外部视频驱动系统以及LCoS微显示芯片的显示面板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建立了LCoS微显示视频驱动系统。根据系统设计要求以FPGA为控制核心搭建了微显示视频驱动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分辨率为SVGA(800×600)、彩色化方式为时序彩色的LCoS微显示芯片,系统包含SIGNALGE、WRITE、READ、DATAIN、ADDRIN、SWITCH与DDRCONTROL七个主要模块。以Quartus II为平台对其进行了电路综合与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电路功能正确,性能符合设计要求。2)研究设计了基于FPGA的DDR控制器。为了满足时序彩色化高数据传输率,本次驱动系统存储器选用DDR2 SDRAM,深入分析了DDR2 SRAM工作原理及内部组成,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DDR控制器,为微显示芯片与DDR SDRAM之间连接提供了一种方案。详细阐述了基本结构以及设计思想,同时给出了DDR控制器几个关键部分的结构优化方案。3)研究开发了硅基液晶微显示面板的初步制作流程,制作了尺寸为15438μm×11462μm的LCoS液晶盒,对流程中液晶取向剂PI的涂覆、PI的摩擦取向、边框胶的调配方案和涂覆过程、ITO玻璃与晶圆对准贴合以及灌装液晶等工艺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李忠江[4](2011)在《高分辨率LCOS光学引擎的光学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大屏幕、轻薄、高分辨率和像质良好将成为主流。投影电视尤其是LCOS投影电视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光学引擎是投影电视的核心部件之一。做为成像器件,要求在短距离内实现大放大倍率和无畸变清晰良好的画面质量。本文首先介绍LCOS技术和LCOS芯片的技术特性,然后针对塑料非球面的应用介绍了塑料非球面设计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又简要介绍了光学设计原理和像差理论的知识,其中包含了远心光路的一些特点,最后分析了设计要求得到要设计的投影物镜的各个参数,结合以前设计的投影物镜,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投影物镜并进行了公差分析。本文根据以往的投影物镜设计经验,分析投影物镜的结构选择,给出投影物镜的参数分配。大屏幕的投影物镜要求像质好,尤其对色差和畸变的要求很高。单个LCOS像素的大小为8.1um,通过分析投影物镜的色差要小于半个像素即4um,畸变小于0.5%。优化过程中通过玻璃材料的配合和优化函数的设定来控制色差的大小。最终优化设计出一款折转角为90度、F数2.3、焦距为9.4mm、远心度小于1度、色差小于半个像素4um、畸变小于0.3%、投影尺寸为65英寸、总长度符合要求的LCOS投影物镜,该系统采用一片塑料非球面,所采用的玻璃材料均为国内常用玻璃材料。组后LCOS投影物镜进行了公差分析,得出了符合企业工艺性能的适合批量生产的公差数据,结果令人满意。
张纯波[5](2010)在《激光电视中视频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激光电视机利用半导体泵浦固态激光工作物质,产生红、绿、蓝三种波长的连续激光作为彩色激光电视的光源,通过电视信号控制三基色激光将图像投射到屏幕上。激光显示技术使用激光为光源,充分利用激光波长可选择性和高光谱亮度的特点,使显示图象具有更大的色域表现空间。本论文研究目的在于在现有的条件下为激光电视提供标准的视频信号接口电路,使得激光电视的研究进一步开展。本系统的激光电视机是采用红、绿、蓝三种波长的三种激光作为彩色激光电视的光源,将电视信号经过解码后,存储到图像存储系统,分别从图像存储系统中提取亮度和色度信号,经过色彩管理系统后得到新的RGB驱动信号并将驱动信号传输给LCOS显示系统,将激光光束直接投影到屏幕显示彩色图像。主要由激光器、视频处理系统(包括色彩管理系统和LCOS显示系统)、屏幕等组成。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实现了激光电视中的视频处理系统。首先,本课题在对激光电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介绍后,重点介绍了激光电视的相关关键技术,包括激光电视的工作原理、激光电视与其他电视的区别、相关的色度学基础和LCOS显示原理。其次,介绍了激光电视的整体架构和视频处理系统的组成和设计方案。最后,对视频处理系统中的色彩管理系统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包括相关的色域转换和色彩扩展等内容,研究设计了LCOS显示系统,包括硬件设计和相关的软件设计。通过调试,能够实现色彩的相关处理和显示,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胡越[6](2010)在《基于LCOS的激光投影仪系统的显示图像均匀度分析调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显示技术在经历了从黑白显示到彩色显示,从模拟显示到数字显示之后,正在朝着向高分辨率、数字化的趋势转变。但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显示产品的色域空间仅能覆盖人眼所能识别色彩空间的31.8%,难以真实地还原自然色彩,这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显示质量的重要障碍。激光显示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在继承了数字显示技术所有优点的基础上,以高饱和度的红、绿、蓝三基色激光作为显示光源,解决了显示技术领域长期难以解决的大色域色彩再现难题,其色域可覆盖接近90%人眼可识别色彩,从而最完美地再现自然色彩。激光显示技术推动着投影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开始从教育等专业市场逐步向家庭娱乐新兴市场转移,由激光投影仪组建的家庭影院给了人们全新的视觉体验。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基于三片式LCOS投影分色合色系统的激光投影仪的相关技术原理介绍;对投影仪显示图像的采集及显示质量调试的硬件框架搭建;并针对对投影机的一项重要评价——屏幕均匀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同时为了方便利用PC调试屏幕均匀度,设计交互式界面,并用C#核心程序对采集图片进行均匀度调整;文章的结尾介绍了均匀度调整后,PC与LCOS驱动板如何实现通信。实验证明调整后的图像质量已达到了预期的标准。
钱洪涛[7](2007)在《LCOS IC中金属点缺陷的形成机理及改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点缺陷普遍存在于半导体制造业所采用的金属铝薄膜中。这种缺陷严重影响高清晰度的硅基液晶微显示器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的金属反射薄膜的平坦度以及反射率,同时也影响芯片后段封装测试的良率,甚至导致产品的可靠性问题。虽然国际上普遍认为金属点缺陷是金属铝与铜在电解液中发生的原电池反应所造成的,也提出了个别的预防方法,但缺少对于各种预防手段的综合应用,特别是有系统地应用在LCOS工艺的研发上。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对金属点缺陷的形态、结构、成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析;详细阐述了金属点缺陷的形成机理,并通过大量的实验来加以验证;最后针对金属点缺陷的形成条件,通过LCOS产品的流片实验,找到了比较有效的三种针对金属点缺陷的改善方法:减少清洗时间、沉积氧化硅保护层以及增加金属铝层表面的氧化处理。提出了同时使用三种改善措施可以大幅度提高LCOS产品的良率,并用实验验证,对LCOS产品的研发及CMOS工艺的完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商业价值。
马超[8](2007)在《高光效单片彩色LCD投影显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屏幕显示是当今显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投影显示技术作为九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大屏幕显示技术,以其屏幕大、输出亮度高、图像分辨率高等优点,已逐步成为现代显示技术的主流,在各个领域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实现技术和价格方面来看,近期内投影显示是实用性较强的大屏幕显示技术。论文主要分析了四种投影显示技术:CRT投影显示、LCD投影显示、LCOS投影显示和DLP投影显示,其中以LCD投影显示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首先分析了各类投影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并重点介绍了LCD投影显示技术。目前的LCD投影机以三片式为主,通过比较传统式单片LCD投影机和三片式LCD投影机的性能参数,发现单片式LCD投影显示系统在造价成本、可维护性和整机的装配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在投影亮度、分辨率以及光源利用率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旨在提高光源利用率与投影亮度的单片彩色LCD投影显示的设计方案。该投影方案以液晶显示器件的特点为基础,结合三片式LCD投影显示的设计结构,在投影液晶板上避免使用彩色滤光膜,从而显着地提高光源利用率和投影亮度。该方案包括了电路控制系统和光学系统两个部分。在电路控制部分中,使用QUARTUS II 6.0开发工具来完成软件设计、仿真,以DVI接口作为视频信号的输入输出接口,以FPGA作为处理视频信号的控制器,通过合理地调用FPGA片内存储单元完成了将接收到的彩色图像分离为红、绿、蓝三幅单色图像的功能。光学系统包括了分色部分和合色部分,分色部分参考了三片式LCD投影显示的光路模式,以红、绿、蓝三单色光作为投影液晶板的背光源;而在合色光学部分则提出了三种方案,分别是通过梯形棱镜合色、分色片合色和全反射合色,并使用ZEMAX模拟光路,完成光线的追迹计算与优化。通过对电路系统和光学系统的综合考虑,该投影方案具有可行性,并可有效解决单片式LCD投影显示光源寿命短、亮度低等缺陷。
蒯虎宝[9](2007)在《硅基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液晶显示器件的特点和当前市场需求,对目前国内外显示技术和液晶显示应用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对液晶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液晶的神秘到液晶的具体根据什么方式分类,提出了从液晶显示器件、工作模式、彩色液晶显示器、液晶分子排列方式以及商品性等方面进行分类叙述。从液晶显示器基本结构和基本特性参数对常用液晶显示器件进行了详细分析。文中对当前最新液晶显示器件的工艺特点进行了详细说明,本文主要列举了多晶硅液晶显示,单晶硅液晶显示(微型硅基液晶显示器LCOS),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工艺加工特点进行归纳,本文主要论述了单晶硅液晶显示器件的制作工艺、封装工艺以及测试方案。最后,对液晶显示器件加工最新工艺技术,从材料的改进,设备的更新,工艺发展缩短流程等方面对常用液晶显示器件最新制备技术进行了论述。
宋萍[10](2006)在《超高亮度LED在LCoS微显示器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硅基液晶(LCoS)是一种新型的微显示技术,以其高分辨率、高亮度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微显示领域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课题针对现有硅基液晶LCoS光源功耗大、对比度低、寿命短、且需强风散热等技术瓶颈,将超高亮度彩色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新型光源应用于LCoS微显示器,设计了一种专用的LED驱动电路,该LED光源具有高对比度、高亮度、长寿命、紧凑型的特点,可广泛用于各种投影系统、高清晰度电视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介绍了超高亮度LED的结构、发光机理及国内外研究状况;阐述了微显示技术的研究概况及目前主流的LCoS光学引擎的架构特点;分析了新型光学引擎架构中各部分的组成及该架构的优点;给出了LED驱动电路的总体设计方案。本文从超高亮度LED特性的角度分析了各种驱动方法的原理,设计了LED线性驱动电路;分析了脉宽调制信号动态调节LED亮度的原理,设计了单片机控制电路;分析了新型热管散热技术,解决了超高亮度LED的散热问题;并通过Visual Basic开发应用程序对LED驱动电路进行串行通信控制。本文给出了驱动电路各组成部分的设计电路图及PCB电路板的实物图,单片机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对超高亮度LED工作状态下的电流及温度进行了测试,实验测得LED工作最大电流达到8A,温度控制在60 oC以下,均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二、新一代液晶显示——硅片上的液晶LCO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液晶显示——硅片上的液晶LCO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COS的可调谐光学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全光网络的发展与TOF的应用需求 |
1.2 TOF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各种TOF技术的对比分析 |
1.4 基于LCOS技术的TOF系统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液晶的分类及结构 |
2.2 液晶的电光效应 |
2.3 LCOS硅基液晶 |
2.4 LCOS芯片的调制原理 |
2.5 LCOS光束偏转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LCOS的可调滤波器阵列的设计 |
3.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 具体参数设计 |
3.3 系统分析 |
3.4 结构设计 |
3.5 参数分析及软件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LCOS的WSS的衍射特性分析 |
4.1 理论分析 |
4.2 软件仿真及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新型LCoS芯片设计测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 |
附表 |
目录 |
1 绪论 |
1.1 LCoS芯片发展历程 |
1.2 LCoS芯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
1.2.1 LCoS芯片的制作工艺 |
1.2.2 LCoS芯片的特点 |
1.3 LCoS投影显示技术 |
1.4 论文立题意义及内容要点 |
1.5 论文设计工作导论 |
2 LCOS芯片设计原理 |
2.1 LCoS芯片设计步骤 |
2.2 LCoS芯片液晶盒性能模拟 |
2.3 LCoS芯片液晶盒制作工艺流程 |
2.4 LCoS芯片驱动电路设计与研制 |
2.5 LCoS芯片结构特性 |
2.6 小结 |
3 LCOS芯片应用研究 |
3.1 LCoS芯片性能研究 |
3.2 硅基铁电液晶应用 |
3.3 LCoS空间光调制器应用 |
3.4 小结 |
4 微型投影仪中LCOS芯片性能测试 |
4.1 单芯片LCoS液晶盒测试实验 |
4.2 SVGA LCoS芯片视频电路测试 |
4.3 高性能LCoS微型投影光学引擎结构研究 |
4.4 LCoS微型投影光机性能测试 |
4.5 高性能LCoS微型投影仪测试实验优化 |
4.6 小结 |
5 内容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3)硅基液晶微显示视频驱动系统与显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平板显示技术 |
1.2 微显示技术 |
1.3 硅基液晶(LCoS)微显示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LCoS 微显示视频驱动系统 |
2.1 LCoS 彩色化方式 |
2.2 LCoS 像素电路 |
2.3 驱动电路总体结构 |
2.4 视频驱动系统 |
2.4.1 视频驱动系统概述 |
2.4.2 VGA 信号 |
2.4.3 VGA 信号的A/D 转换 |
2.4.4 视频驱动板 |
2.5 中央控制电路 |
2.5.1 总体结构 |
2.5.2 控制信号产生模块SIGNAL_GE |
2.5.3 数据输入模块DATA_IN |
2.5.4 写地址模块WRITE |
2.5.5 读地址模块READ |
2.5.6 地址输入模块ADDR_IN |
2.5.7 读写转换控制模块SWITCH |
第三章 DDR 控制器 |
3.1 DDR 原理及工作特点 |
3.2 DDR 控制器的设计 |
3.2.1 Control_Interface 模块 |
3.2.2 Command 模块 |
3.2.3 Data_Path 模块 |
第四章 硅基液晶微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 |
4.1 微显示面板制作工艺综述 |
4.2 微显示面板制作流程 |
4.2.1 ITO 玻璃与晶圆清洗 |
4.2.2 清洗后烘干 |
4.2.3 液晶取向剂PI 的涂覆 |
4.2.4 PI 的烘烤固化 |
4.2.5 PI 的摩擦取向 |
4.2.6 调配边框胶 |
4.2.7 涂覆边框胶 |
4.2.8 ITO 玻璃与晶圆对准贴合 |
4.2.9 边框胶的紫外固化 |
4.2.10 液晶盒的切割与清洗 |
4.2.11 液晶的灌装 |
第五章 结论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高分辨率LCOS光学引擎的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LCOS光学引擎简介 |
1.2.1 LCOS技术概述 |
1.2.2 LCOS光学引擎技术 |
1.3 国内外LCOS投影的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 |
2 光学非球面和光学设计原理 |
2.1 塑料非球面技术简介 |
2.1.1 塑料非球面概述 |
2.1.2 塑料非球面设计的规则 |
2.1.3 几种主要的光学塑料 |
2.2 光学设计概述 |
2.3 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
2.4 本章小节 |
3 基于ZEMAX的几何像差校正 |
3.1 像差来源 |
3.2 轴向色差的校正 |
3.3 垂轴色差的校正 |
3.4 轴外点的子午和弧矢像差的校正 |
3.5 畸变的校正 |
3.6 本章小节 |
4 光学引擎LCOS投影物镜设计 |
4.1 投影物镜的简要描述 |
4.2 投影物镜的参数分析 |
4.2.1 投影物镜的设计参数要求 |
4.2.2 投影物镜的焦距初算 |
4.2.3 投影物镜的视场角初算 |
4.2.4 投影物镜的光学传递函数分辨率计算 |
4.2.5 投影物镜的色差分析 |
4.2.6 投影物镜中远心光路的应用 |
4.3 基于Zemax的投影物镜像质评价 |
4.3.1 子午和弧矢光束垂轴像差曲线 |
4.3.2 垂轴色差 |
4.3.3 轴外细光束像差曲线 |
4.3.4 点列图(弥散斑) |
4.3.5 波像差 |
4.3.6 点扩散函数和包围圆能量 |
4.3.7 传递函数 |
4.4 投影物镜的初始结构选取 |
4.4.1 初始结构的确定 |
4.4.2 初始结构的的对比分析 |
4.5 投影物镜的优化过程 |
4.5.1 评价函数的设定 |
4.5.2 优化过程 |
4.6 投影物镜的设计结果 |
4.7 本章小节 |
5 投影物镜光学系统公差分析 |
5.1 光学系统公差分析的原理 |
5.2 公差分析的步骤和公差分配原则 |
5.2.1 公差分析步骤 |
5.2.2 公差分配原则 |
5.3 基于Zemax的LCOS光学系统公差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激光电视中视频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激光电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激光电视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
1.2.2 激光电视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激光电视关键技术 |
2.1 激光电视的工作原理 |
2.2 激光电视与其它电视区别 |
2.3 色域转换原理 |
2.3.1 色度学基础 |
2.3.1.1 RGB色彩空间 |
2.3.1.2 XYZ色彩空间 |
2.3.1.3 Lab色彩空间 |
2.3.2 色域转换关系 |
2.3.2.1 RGB-XYZ空间转换公式 |
2.3.2.2 XYZ-Lab空间转换公式及色差计算公式 |
2.3.3 色彩虚拟扩展 |
2.3.3.1 色彩虚拟扩展分析 |
2.3.3.2 HSI颜色空间分析 |
2.3.3.3 在HSI空间中的色彩虚拟扩展 |
2.4 LCOS显示原理 |
2.4.1 LCOS技术简介 |
2.4.2 LCOS面板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3 LCOS背投的原理 |
2.4.4 LCOS背投技术的特点 |
第3章 激光电视中的视频处理系统 |
3.1 激光电视总体构成 |
3.2 电视信号接收部分 |
3.2.1 电视信号的基本组成 |
3.2.2 电视信号接收预处理 |
3.3 视频处理系统 |
3.3.1 色彩管理系统方案 |
3.3.1.1 色域转换方案 |
3.3.1.2 色域扩展方案 |
3.3.2 LCOS显示系统方案 |
第4章 视频处理系统的实现 |
4.1 视频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
4.1.1 ASI6100芯片介绍 |
4.1.2 ASI6100输入板设计 |
4.1.3 色彩管理系统FPGA硬件实现分析 |
4.1.4 ASI6100驱动板设计 |
4.2 视频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输入板AT89C51程序 |
4.2.2 驱动板ASI6100程序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Pulsar软件说明 |
5.2 Pulsar测试步骤 |
5.2.1 安装硬件 |
5.2.2 运行软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基于LCOS的激光投影仪系统的显示图像均匀度分析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立项背景及意义 |
1.2 几种现代显示技术的比较 |
1.3 以激光光源代替传统白光光源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投影显示光学理论基础及显示关键技术 |
2.1 色度学基本理论 |
2.1.1 彩色三要素 |
2.1.2 三基色原理 |
2.1.3 CIE标准色度系统 |
2.1.4 XYZ色度系统 |
2.2 激光光源 |
2.3 屏幕的基本参数-均匀度 |
2.4 LCOS投影显示技术 |
2.4.1 原理概述 |
2.4.2 LCOS芯片的基本结构 |
2.4.3 LCOS器件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
2.4.4 LCOS的其他组件 |
2.4.5 三片式LCOS投影分色合色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图像的均匀度分析 |
3.1 激光投影仪图像采集硬件框架 |
3.1.1 相机的选取 |
3.1.2 图像均匀度处理的硬件组成 |
3.2 均匀度调整软件设计 |
3.2.1 总体思想 |
3.3 采集图像的均匀度分析 |
3.3.1 技术平台 |
3.3.2 利用C#进行图像处理 |
3.4 具体算法设计 |
3.4.1 程序实现 |
3.5 灰度加亮图像均匀度调整的算法设计 |
3.5.1 总体思想 |
3.5.2 降低图像亮点灰度级的各种处理方法 |
3.5.3 图像整体处理的算法设计及程序实现 |
3.5.4 图像分块处理的算法设计及程序实现 |
3.6 去噪图像的均匀度调整 |
3.6.1 图像去噪声 |
3.6.2 去噪后的均匀度分析及调整 |
3.7 单色图像的均匀度分析 |
3.7.1 具体算法设计 |
第4章 激光投影仪系统的相关问题 |
4.1 交互式界面设计 |
4.2 PC与LCOS驱动板的通讯 |
4.2.1 驱动板SXRD211-01EVB-EA概述 |
4.2.2 SXRD211-01EVB-EA驱动板开关描述及标准配置 |
4.3 DVI-D接口通信 |
4.4 散斑的减弱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LCOS IC中金属点缺陷的形成机理及改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硅基液晶微显示器(LCOS)简介 |
1.2 LCOS 芯片生产和设计的特殊要求 |
1.3 LCOS 工艺简介 |
1.4 LCOS 反射层主要缺陷的分析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金属点缺陷的现状 |
2.1 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金属连线简介 |
2.2 金属铝作为连线的主要缺陷 |
2.3 铝铜合金的腐蚀性缺陷 |
2.4 金属点缺陷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金属点缺陷的形貌以及形成机理 |
3.1 金属点缺陷的形貌分析 |
3.2 金属点缺陷的形成机理 |
3.3 金属点缺陷原理的实验验证 |
3.3.1 电极存在的实验验证 |
3.3.2 电解液的实验验证 |
3.3.3 反应时间的实验验证 |
3.4 小结 |
第四章 金属点缺陷改善措施的实验 |
4.1 改善措施的选择 |
4.2 实验设计 |
4.3 实验结果 |
4.3.1 明场光学探测缺陷扫描结果 |
4.3.2 光学显微镜结果 |
4.4 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实验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高光效单片彩色LCD投影显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作者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投影显示原理和性能分析 |
2.1 投影显示原理 |
2.2 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光效单片彩色LCD 投影机的实现方案 |
3.1 高光效单片彩色LCD 投影机的系统设计方案 |
3.2 电路控制系统 |
3.3 光学系统 |
3.4 三片式和本课题单片式LCD 投影显示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学系统设计 |
4.1 合色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
4.2 棱镜合色 |
4.3 分色片合色 |
4.4 全反射合色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路系统硬件设计 |
5.1 图像信号控制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
5.2 DVI 接收和发送芯片 |
5.3 分色显示算法和片内存储器设计 |
5.4 电源电路和配置电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路系统软件设计与调试 |
6.1 系统软件设计 |
6.2 系统调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现有工作总结 |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硅基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类与显示技术 |
1.2 液晶在显示技术中的地位 |
1.3 液晶显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 |
第二章 最新硅基液晶显示器件的加工工艺 |
2.1 多晶硅液晶显示 |
2.2 单晶硅液晶显示(微型硅基液晶显示器LCOS) |
2.3 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件 |
2.4 LCOS显示器制造工艺流程 |
第三章 TFT-LCD取向层工艺及关键参数 |
3.1 工艺原理 |
3.2 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TFT-LCD工艺过程中ESD的改善 |
4.1 ESD现象及危害 |
4.2 ESD现象分析 |
4.3 ESD机理分析 |
4.4 ESD改善 |
第五章 液晶灌注工艺研究 |
5.1 实验及讨论 |
5.2 结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超高亮度LED在LCoS微显示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超高亮度LED 的研究进展 |
1.2 微显示器的发展现状 |
1.3 LCoS 微显示器光学引擎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
1.5 本章小结 |
2 LED 驱动电路总体设计与分析 |
2.1 超高亮度LED 结构及工作特性 |
2.2 LED 驱动电路总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超高亮度 LED 驱动电路设计 |
3.1 LED 限流驱动 |
3.2 超高亮度 LED 驱动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超高亮度 LED 控制电路与电源设计 |
4.1 超高亮度LED 控制电路设计 |
4.2 LED 电源转换设计 |
4.3 散热设计 |
4.4 实验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PWM 脉宽调制电路设计 |
5.1 PWM 脉宽信号 |
5.2 PC 机串行通信 |
5.3 实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2 PWM 脉宽调制信号程序 |
附录 3 Visual Basic 串行通信程序 |
四、新一代液晶显示——硅片上的液晶LCO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COS的可调谐光学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D]. 万琼.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2]新型LCoS芯片设计测试及应用研究[D]. 郝丽芳. 浙江大学, 2012(07)
- [3]硅基液晶微显示视频驱动系统与显示系统设计[D]. 胡明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4]高分辨率LCOS光学引擎的光学系统设计[D]. 李忠江.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5)
- [5]激光电视中视频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纯波. 山东大学, 2010(08)
- [6]基于LCOS的激光投影仪系统的显示图像均匀度分析调试[D]. 胡越.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7]LCOS IC中金属点缺陷的形成机理及改善方法研究[D]. 钱洪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7)
- [8]高光效单片彩色LCD投影显示的设计与研究[D]. 马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9]硅基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D]. 蒯虎宝. 长春理工大学, 2007(03)
- [10]超高亮度LED在LCoS微显示器中的应用[D]. 宋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