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型测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带状疱疹,病毒,水痘,支原体,基因型,肺炎,神经痛。
基因型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夏天保,冯凯,米霞,刘建军,刘军连[1](2017)在《北京地区某医院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型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北京地区带状疱疹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基因型。方法采用测序的方法测定带状疱疹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ORF22、ORF38、ORF54基因序列。结果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306医院8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分离株中基因型均为J型,其中ORF22序列中37990位点有1例存在A-G的突变。结论北京地区306医院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分离株中基因型均为J型,其中ORF22序列中37990位点存在1例A-G的突变。(本文来源于《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未纪涛[2](2017)在《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经氯吡格雷治疗前后通过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五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患者入院前未接受任何抗血小板治疗,入院给予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负荷量后,以75mg氯吡格雷+100mg阿司匹林每天持续治疗。分别以光学比浊法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前与治疗3天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所有患者均以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法定性检测CYP2C19基因型。根据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及所支配的酶分为叁种不同的代谢类型:正常代谢型(RM,*1/*1)、慢代谢型(PM,*2/*2,*2/*3,*3/*3),中间代谢型(IM,*1/*2,*1/*3,*17/*2,*17/*3)。通过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将两次血小板聚集率均>50%的患者定义为高反应组,第二次血小板聚集率下降至<50%,定义为反应正常组,观察两组患者指标: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左室射血分数、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吸烟、PPI用药史等。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后反应性与代谢基因型的相关性。将双侧P<0.05视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患者46例,其中女性患者15(32.6%)例,男性患者31例(67.4%),年龄36-75岁,平均为58.8±9.5,吸烟患者21例(45.6%),高血压患者33例(71.7%),糖尿病患者18例(39.1%),血脂异常患者25例(54.3%)。对所有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其中正常代谢型患者22例(47.8%),中间代谢型15例(32.6%),慢代谢型患者9人(19.5%),药物反应正常组33人(71.7%),高反应性组13人(28.3%)。2入院时,正常代谢型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为86.4±6.7%,中间代谢型组为87.9±4.8%,慢代谢型组为89.8±3.2%,叁组数据统计学无差异(P>0.05)。用药3天后,正常代谢型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4.8±8.2%,中间代谢型组为45.4±5.8%,慢代谢型组为64.0±5.5%,叁组数据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3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后,高反应性组和反应正常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小板计数、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PPI用药等方面两者并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4在叁种代谢型中,反应正常的患者和高反应性患者数量具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反应性与代谢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患者药物治疗后反应性与CYP2C19基因型检测具有相关性(P=0.01,OR=10.096)。结论: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与CYP2C19代谢基因型检测具有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赵李荣[3](2016)在《文成县支原体肺炎患者肺炎支原体基因型测定及治疗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文成县支原体肺炎患者肺炎支原体分子基因型以及支原体肺炎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文成县132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肺炎支原体的基因型,同时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退热时间、咳嗽明显减轻时间、肺部阴影吸收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 132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中,P1-Ⅰ型97.73%明显高于P1-Ⅰ型占2.27%(x~2=236.3742,P<0.05);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咳嗽明显减轻时间、肺部阴影吸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6.527~7 501,P<0.05);有效率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74.24%)(x~2=9.570,P<0.05)。结论文成县支原体肺炎患者肺炎支原体基因型以P1-Ⅰ型为主,激素联合抗感染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9)
吴秋华[4](2016)在《吉林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型别鉴定及疫苗株全基因组测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吉林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区分疫苗株与野毒株以及对VZV疫苗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吉林省收集的13份疑似水痘患者的疱疹液或咽拭子样本。提取样本DNA,采用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病毒基因组的15个开放阅读框(ORFs),结合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确定病毒株的基因型别;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区分野毒株与Oka-V疫苗株。整理序列资料,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VZV各基因型参考株的序列资料,采用MEGA5软件进行基因序列对比分析。水痘减毒活疫苗Oka-BK的全基因测序采用PCR分段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并与野毒株进行比较,绘制种系发育树,分析其与其他株VZV的同源性。结果13份疑似水痘患者的疱疹液或咽拭子样本中,男性5份,女性8份,年龄11~27岁,平均为(16.69±5.48)岁,出疹后采样日期为0~3 d。13份疑似样本中,8份为VZV阳性。SNP分析显示,8份阳性样本均为Clade 2遗传支:与Oka-V疫苗株相比,8份样本在SNP18082位点上均发生了T→C的同义突变。PCR-RFLP方法区分野毒株与疫苗株结果显示,8份临床样本均为野毒株(PstI+BglI+SmaI-),无疫苗相关病例。VZV疫苗Oka-BK基因组全长125095 bp, G+ C含量为46.1%。基因组各区段长度分别为:TRL长88bp;UL长104826bp; IRL长89 bp; IRS长7435bp; US长5232 bp; TRS长7422bp。Oka-BK株共有74个开放阅读框,位于IRS的ORF 69、70、71与位于TRS的ORF 62、63、64的序列完全一致。与Dumas株相比,共有327个核苷酸位置存在差异,其中226处为5株Oka株共有的差异,101处为5株Oka株(Oka-P、Oka-V/Oka-VGSK/Oka-VMerck/Oka-BK)各自分别与Dumas的差异。有19处为插入或缺失性突变(19%),其它大部分突变为单个核苷酸替换,其中碱基转换比碱基颠换更常见,发生率分别为75%和6%。Oka-BK与Oka-P/Oka-V/Oka-VGSK/Oka-VMerck分别存在67、44、62、69处差异。分析Oka-BK与其它VZV的转录激活因子以及糖蛋白的氨基酸,共发现13个位点的氨基酸疫苗株与野毒株存在差异。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Oka-BK株与Oka-VGSK最为接近。结论吉林省流行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均属Clade 2遗传支,且均为野毒株。Oka-BK株与VZV疫苗株具有高度同源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6-06-30)
夏天保[5](2016)在《带状疱疹疼痛的研究与其病毒基因型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常见的人类a疱疹病毒,它在初期感染可以引起水痘,然后感染的病毒可以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的神经节内,病毒再次激活可以引起带状疱疹。病毒从神经节中,沿着周围的神经纤维到达相应的皮肤表皮,引起节段性的水疱疹。尽管有明显的传播路径,在局限性的VZV激活中可以检测皮损疱液中的病毒DNA。为了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与带状疱疹的疼痛分数和年龄是否有关系,我们拟测定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DNA定量。在带状疱疹发作期间使用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急性期的症状,而且可以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通过研究带状疱疹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泛昔洛韦治疗一周、两周后两组患者一周、两周、四周以及两个月、叁个月患者的疼痛强度是否有差异,从而为带状疱疹患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两周是否能够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相关的神经痛提供理论依据。VZV基因组至少含71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许多有功能的的蛋白。Vladimir N,Loparev等人报告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方法,就是把野生型VZV菌株分成叁个主要的亚型,E(欧洲),J(日本),和M(嵌合型).中国关于VZV分离株基因型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而北京地区的VZV分型文献较少,因此我们拟测定北京地区来自306医院的带状疱疹患者VZV的基因型.第一部分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病毒载量的测定目的:对轻、中、重度带状疱疹患者的疱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进行比较,对带状疱疹患者不同年龄段的疱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病毒DNA定量。结果:1.两组间比较,带状疱疹患者疼痛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VZV DNA载量前者高于后者,带状疱疹患者疼痛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VZV DNA载量前者高于后者。2.带状疱疹患者中年龄<60的患者和年龄>60的患者中,两者的DNA载量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轻、中、重度带状疱疹患者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不同,带状疱疹疼痛评分越高,其病毒载量越大.带状疱疹年龄段不同,VZV的DNA载量也不同,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其病毒载量大于60岁以下的患者。第二部分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1和2周对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带状疱疹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泛昔洛韦治疗后两者疼痛强度分数和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分数。结果:两组间在一周、两周、四周、两个月、叁个月时间点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服用泛昔洛韦两周组对带状疱疹疼痛的缓解程度并不优于服用泛昔洛韦一周组,在临床我们给予带状疱疹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一周而不是两周,从而能够节约药物的经济成本和减轻药物的副作用。第叁部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型的测定目的:测定北京地区306医院带状疱疹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基因型。方法:采用测序的方法测定带状疱疹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ORF22、ORF38、ORF54基因序列。结果: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306医院8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分离株中基因型均为J型,其中0RF22序列中37990位点存在一例A-G的突变。结论:北京地区306医院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分离株中基因型均为J型,其中ORF22序列中37990位点存在一例A-G的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6-05-19)
郝华芳,任善会,王海新,仝丽娜,汪洁[6](2015)在《2株蛋鸡源基因Ⅸ型新城疫病毒全基因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鸡源基因Ⅸ型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关系,对两株蛋鸡源NDV进行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及全基因测序分析。参考基因Ⅸ型NDV毒株的序列设计10对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对NDV分离株Layer/China/Yulin/10和Layer/China/Changan/10分段进行扩增及测序,拼接获得全基因序列。结果表明,2株病毒的MDT分别为37.2和56.5h,ICPI分别为1.838和1.603,F基因的裂解位点序列均为112 R-R-Q-R-R-F117,HN基因均编码571个氨基酸,均符合NDV强毒株的特征;2株病毒的基因组全长均为15 192bp,同源性高达99.9%;F基因和全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2株NDV均属于ClassⅡ中的基因Ⅸ型,和其他基因Ⅸ型和基因Ⅲ型毒株的亲缘性较高,与野鸟源NDV同源性为99.9%,遗传距离为0.001 1,以上结果表明,这两株鸡源NDV与野鸟源NDV的亲缘关系较近。提示野鸟可能在基因Ⅸ型NDV的扩散与传播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Ren,J,Q,吴艳[7](2014)在《共表达基因Ⅰ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3和GP5蛋白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欧洲型(PRRSV基因Ⅰ型)最近在中国被发现。基因Ⅰ、Ⅱ型PRRSV毒株的共存对PRRSV诊断和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现有疫苗不能保护猪完全免受PRRSV的感染,且存在可遗传的缺点。目前已研制出基因工程疫苗,包括DNA疫苗和活载体工程疫苗。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小鼠免疫基因Ⅰ型PRRSV GP3和GP5蛋白共表达的DNA疫苗,测定其增强免疫反应。为评价欧洲型PRRSV GP3和GP5蛋白的免疫原性,试验以基因Ⅰ型PRRSV LV株(GenBank登录号:M96262)为基础,构建pVAX1-EU-ORF3-ORF5、pVAX1-EU-ORF3、pVAX1-EU-ORF5 3个DNA疫苗,采用以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形式转运的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为了增强免疫效果,以Quil A(Quillaja)为免疫佐剂;检测了免疫小鼠血清中的GP3和GP5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和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及其他免疫参数,包括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T淋巴细胞亚型。结果显示,基因Ⅰ型PRRSV的ORF3和ORF5蛋白诱导GP3和GP5特异性抗体,能中和病毒;加强免疫之后试验组IL-2、IL-4、IL-10和IFNγ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诱导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产生。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PRRSV LV株能刺激试验组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以Quil A为佐剂,基因Ⅰ型PRRSV GP3、GP5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性。更重要的是,与免疫单独任何一个蛋白DNA疫苗的小鼠相比,免疫共表达GP3和GP5蛋白DNA疫苗的小鼠具有较好的PRRSV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本试验结果表明小鼠共免疫GP3和GP5后诱导免疫反应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4年07期)
段旭基,张鹏,吴朋朋,马静,陈胜利[8](2013)在《秦岭北麓关中地区野鸟源基因Ⅸ型新城疫病毒病原学监测及分离株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秦岭北麓关中地区野鸟源基因Ⅸ型新城疫病毒(NDV)流行及毒力情况,对374份源于该区域健康野鸟的咽喉、泄殖腔拭子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并对NDV分离株进行生物学特征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共分离到5株野鸟源NDV(包括2株候鸟源),其致病指数MDT、ICPI、IVPI差异较大,分别为37.2~64.8h,0.425~1.638,2.04~2.76。F基因(535bp)推导氨基酸序列和同源性分析显示,5株NDV分离毒均具有强毒的融合(F)蛋白裂解位点112R-R-Q-R-R-F117,5株分离毒间同源性高达99.8%~100.0%。F基因高变区(42~420nt,374bp)分析显示5株分离毒均属于我国特有的基因Ⅸ型NDV,与我国早期的基因Ⅸ型NDV流行株F48E9亲缘关系很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9.4%~99.6%),而与La Sota和V4等传统疫苗株及目前家禽中流行基因Ⅶ型NDV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表明,健康野鸟为基因ⅨNDV的携带者,尽管首次获得的5株野鸟源基因Ⅸ型NDV毒株生物学特征差异较大,但均具有强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提示对周边环境和家禽养殖业存在潜在威胁。(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曹清河,魏猛,唐君,周志林,赵冬兰[9](2013)在《菜用型甘薯多酚含量的测定及其基因型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筛选了7个菜用型甘薯品种(系),采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Na2CO3量、反应温度、FC添加量与反应时间对多酚反应效率的影响,进而选出最适反应条件,并分析多酚含量的不同基因型差异。结果显示,多酚反应体系最佳组合:6 mL 10%Na2CO3、2 mL Folin-Ciocalten、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30 min;确定这4个因素的影响主次顺序为:Na2CO3>FC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菜用型甘薯叶的多酚含量在基因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含量较高的福薯7-6与福薯10,分别达4.47和3.96 mg/g FW,与其它品种(系)差异极显着,而与福薯10遗传背景相似的福薯11,多酚含量最低,为1.67 mg/g FW。(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石跃,刘怀然,刘培欣,李东伟,杨煦[10](2011)在《一株野鸭源基因Ⅲ型新城疫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分离自黑龙江叁江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绿头鸭粪拭子中的一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Mallard/CH/HLJ383/06)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本实验对病毒F基因序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属于NDV基因Ⅲ型,病毒的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为1.81,高于NDV中等毒力病毒株ICPI值,预示该病毒分离株毒力有增强趋势。15日龄SPF鸡致病性试验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可导致雏鸡发病但不死亡,致病性仍低于与其ICPI值相近的基因Ⅶ型毒株。对该病毒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与Ⅰ系疫苗病毒Mukteswar、江苏2株基因Ⅲ型分离株(JS/7/05/Ch,JS/9/05/Go)结构蛋白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9.0%~99.7%;与疫苗株Mukteswar相比,3株基因Ⅲ型病毒分离株在F蛋白中只有1个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变异(A203T);HN蛋白中存在15个变异氨基酸,但位置各不相同;L蛋白中变异位点最多,为28个,其中有4个变异位点为3个分离株所共有。以上结果初步表明,Mallard/CH/HLJ383/06株可能是由疫苗株Mukteswar在野禽、家禽生态系统中传播进化而来,并由于宿主或免疫压力而发生毒力变异;分离株L蛋白氨基酸位点的变异,可能是导致病毒株毒力返强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基因型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经氯吡格雷治疗前后通过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五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患者入院前未接受任何抗血小板治疗,入院给予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负荷量后,以75mg氯吡格雷+100mg阿司匹林每天持续治疗。分别以光学比浊法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前与治疗3天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所有患者均以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法定性检测CYP2C19基因型。根据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及所支配的酶分为叁种不同的代谢类型:正常代谢型(RM,*1/*1)、慢代谢型(PM,*2/*2,*2/*3,*3/*3),中间代谢型(IM,*1/*2,*1/*3,*17/*2,*17/*3)。通过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将两次血小板聚集率均>50%的患者定义为高反应组,第二次血小板聚集率下降至<50%,定义为反应正常组,观察两组患者指标: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左室射血分数、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吸烟、PPI用药史等。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后反应性与代谢基因型的相关性。将双侧P<0.05视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患者46例,其中女性患者15(32.6%)例,男性患者31例(67.4%),年龄36-75岁,平均为58.8±9.5,吸烟患者21例(45.6%),高血压患者33例(71.7%),糖尿病患者18例(39.1%),血脂异常患者25例(54.3%)。对所有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其中正常代谢型患者22例(47.8%),中间代谢型15例(32.6%),慢代谢型患者9人(19.5%),药物反应正常组33人(71.7%),高反应性组13人(28.3%)。2入院时,正常代谢型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为86.4±6.7%,中间代谢型组为87.9±4.8%,慢代谢型组为89.8±3.2%,叁组数据统计学无差异(P>0.05)。用药3天后,正常代谢型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4.8±8.2%,中间代谢型组为45.4±5.8%,慢代谢型组为64.0±5.5%,叁组数据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3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后,高反应性组和反应正常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小板计数、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PPI用药等方面两者并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4在叁种代谢型中,反应正常的患者和高反应性患者数量具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反应性与代谢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患者药物治疗后反应性与CYP2C19基因型检测具有相关性(P=0.01,OR=10.096)。结论: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与CYP2C19代谢基因型检测具有显着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型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1].夏天保,冯凯,米霞,刘建军,刘军连.北京地区某医院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型的测定[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
[2].未纪涛.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
[3].赵李荣.文成县支原体肺炎患者肺炎支原体基因型测定及治疗策略[C].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4].吴秋华.吉林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型别鉴定及疫苗株全基因组测定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
[5].夏天保.带状疱疹疼痛的研究与其病毒基因型的测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
[6].郝华芳,任善会,王海新,仝丽娜,汪洁.2株蛋鸡源基因Ⅸ型新城疫病毒全基因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5
[7].Ren,J,Q,吴艳.共表达基因Ⅰ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3和GP5蛋白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活性测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4
[8].段旭基,张鹏,吴朋朋,马静,陈胜利.秦岭北麓关中地区野鸟源基因Ⅸ型新城疫病毒病原学监测及分离株毒力测定[J].中国兽医学报.2013
[9].曹清河,魏猛,唐君,周志林,赵冬兰.菜用型甘薯多酚含量的测定及其基因型差异[J].江西农业学报.2013
[10].石跃,刘怀然,刘培欣,李东伟,杨煦.一株野鸭源基因Ⅲ型新城疫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