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1998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150名排行表的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凌方一[1](2021)在《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期刊出版时滞是一个常见问题,影响知识的传播速度和研究人员获得知识产权的优先权。本课题研究近20年来国际眼科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出版时滞,探讨其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出版时滞与2年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在杂志网页和Pub Med Data获取2019年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收录的眼科期刊在2000-2020年间所有论文发表信息,包括论文的题目、分类、作者、文章投稿时间、接受时间、在线出版以及印刷出版时间等信息。计算每篇论文的投稿-接受时滞、接受-出版时滞以及投稿-出版时滞,计算每年的中位数以及4分位数区间(interquartile range,IQR)。进行数据清洗,排除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类型例如letter和editorial,排除时滞为负数的数据。统计各时滞中位数与年份、期刊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实验结果:总计来自48份国际眼科期刊的83958篇文章被纳入研究。所有论文的总体投稿-接受时滞由2000年的147(IQR:105-228)天下降到2020年119(IQR:73-190)天,投稿-接受时滞的中位数与年份成强负相关(r=-0.86,P<0.001)。接受-发表时滞从2000年的124(IQR:101-141)天下降为2020年32(IQR:13-78)天,接受-出版时滞中位数与年份也呈强负相关性(r=-0.95,P<0.001)。投稿时间-发表时滞从2000年的279(IQR:224-367)天下降到2020年164(IQR:107-245)天,投稿-出版时滞与年份也成强负相关性(r=-0.92,P<0.001)。投稿-接受时滞与影响因子及5年影响因子间没有相关性(P>0.05),但是接受-发表时滞和投稿-发表时滞与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均呈现低度负相关(r为-0.29--0.37,P<0.05)。结论:从2000-2020这20年间眼科期刊的出版时滞随着时间推移总体是缩短的,而且主要是接受-出版时滞的缩短。出版时滞越短的期刊其影响因子越高。
韦忠明[2](2011)在《我国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的分布》文中提出对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中的分布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加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的核心比例,将非核心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创建为核心期刊的建议。
孙安[3](2009)在《我国四大引文数据库及其期刊引证报告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对我国四大引文数据库及其期刊引证报告的发展和现状做了简要总结。对这四大引文数据库极其引证报告的特色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四大引文数据库及其引证报告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与措施。
李爱群[4](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徐书荣,陈幼平,刘书芝[5](2006)在《2000~2004年度我国9种分析化学类期刊影响力的计量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文献计量的角度统计和分析了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分析化学类期刊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及其学术影响力。引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0~2004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提供的统计数据,分别对9种主要的分析化学类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载文量、篇均引文数、基金资助论文比等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显示,2000~2004年9种分析化学类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和平均影响因子均高于当年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的平均水平,说明该学科期刊在国内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强,但国际竞争力较弱。各期刊发挥自身的办刊特色,保持学科优势,期刊质量不断提升。《分析化学》的各项计量指标显示较高的水平。
倪东鸿,王小曼,马奋华,冯怀莹[6](2005)在《三家数据库中9种气象学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提供的多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类比分析方法,分析了9种气象学核心期刊的多项评价指标,发现:核心期刊之间存在差距,且其差距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不同数据库的期刊评价指标存在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显着。
倪东鸿,王小曼,马奋华,冯怀莹[7](2005)在《三家数据库中9种气象学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提供的多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类比分析方法,分析了9种气象学核心期刊的多项评价指标,发现:核心期刊之间存在差距,且其差距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不同数据库的期刊评价指标存在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显着。
徐兴余[8](2005)在《关于影响因子的评价效用问题》文中指出针对当前用影响因子为标准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现象,分析了影响因子作为学术评价的标准,客观上存在着误差性、间接性、片面性、局限性、疑问性、悖谬性、偏差性、差异性,提出在科研评价中应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
何荣利[9](2005)在《期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与载文量的相关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2001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中,选择50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为样本,统计了1999年和2000年的载文量,根据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求出各刊1999年和2000年所刊载的论文在2001年的被引频次。按照期刊文献分布研究中的计量方法对载文量进行递减排序,分别求出累积载文量和累积被引频次。以累积载文量为横坐标、累积被引频次为纵坐标并输入电子计算机绘成二维空间散点图,通过对所有点的观察之后配置了直线方程,确定了被引频次与载文量之间的相关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载文量的增加被引频次也相应增加,两者之间呈正比例关系,且变化率始终趋于一个常数。所以,在常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学科的期刊来说,影响因子的大小与载文量无关。
倪东鸿,王小曼,马奋华,冯怀莹[10](2005)在《三家数据库中9种气象学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提供的多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类比分析方法,分析了9种气象学核心期刊的多项评价指标,发现:核心期刊之间存在差距,且其差距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不同数据库的期刊评价指标存在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显着。
二、关于1998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150名排行表的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1998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150名排行表的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出版时滞 |
1.2 影响因子 |
1.3 文献计量学与信息技术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二章 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采集 |
2.3 Pub Med数据的获取 |
2.4 数据清洗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2 论文出版时滞与年份相关性 |
3.3 论文出版时滞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
3.4 出版时滞与5年影响因子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符号表 |
综述 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及在眼科期刊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我国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统计结果 |
2 分析与讨论 |
2.1 入选核心期刊的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 |
2.2 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未入选核心期刊的原因分析 |
3 建议 |
3.1 制定英文版核心期刊表 |
3.2 增加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的核心比例 |
3.3 重视核心期刊的研究与建设 |
(3)我国四大引文数据库及其期刊引证报告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大引文数据库及其期刊引证报告的发展和现状 |
1.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与《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 |
1.2 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
1.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 |
1.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
2 四大引文数据库及其引证报告特色比较 |
2.1 收录数据比较 |
2.2 检索途径比较 |
2.3 检索功能比较 |
3 四大引文数据库极其引证报告的不足和建议 |
3.1 引文数据库及其引证报告的学科划分必须科学合理 |
3.2 应该非常注意来源期刊数量和质量的辨证统一 |
3.3 现有数据库之间应当加强合作, 协调统一 |
(4)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意义 |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
3.4.1 数据来源 |
3.4.2 评价指标体系 |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商业化导向 |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2000~2004年度我国9种分析化学类期刊影响力的计量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9种分析化学类期刊发展现状 |
1.1 获奖状况 |
1.2 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状况 |
1.3 计量指标状况 |
2 9种期刊计量指标分析 |
2.1 总被引频次 |
2.2 影响因子 |
2.3 载文量及篇均引文数 |
2.4 基金资助论文比 |
3 讨论与建议 |
4 结语 |
(8)关于影响因子的评价效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因子是四次近似过程的结果, 其学术评价存在误差性 |
2 影响因子是期刊被利用的指标, 其学术评价存在间接性 |
3 影响因子是对期刊大致评估, 其学术评价存在着片面性 |
4 影响因子只是在“源期刊”内的影响, 其学术评价存在局限性 |
5 影响因子只取两年为峰值, 其学术评价存在疑问性 |
6 影响因子排序表有弊端, 其学术评价存在悖谬性 |
7 影响因子的大小与引文语种相关, 其学术评价存在偏差性 |
8 影响因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学术评价存在差异性 |
8.1 期刊论文的学科差异 |
9 结 语 |
(9)期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与载文量的相关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样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相关趋势分析 |
四、关于1998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150名排行表的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D]. 凌方一. 汕头大学, 2021(02)
- [2]我国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的分布[J]. 韦忠明. 情报探索, 2011(07)
- [3]我国四大引文数据库及其期刊引证报告的比较研究[J]. 孙安.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9(03)
- [4]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 [5]2000~2004年度我国9种分析化学类期刊影响力的计量调查分析[J]. 徐书荣,陈幼平,刘书芝.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05)
- [6]三家数据库中9种气象学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分析[J]. 倪东鸿,王小曼,马奋华,冯怀莹. 学报编辑论丛, 2005(00)
- [7]三家数据库中9种气象学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分析[J]. 倪东鸿,王小曼,马奋华,冯怀莹. 学报编辑论丛, 2005(00)
- [8]关于影响因子的评价效用问题[J]. 徐兴余. 现代情报, 2005(07)
- [9]期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与载文量的相关趋势分析[J]. 何荣利.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04)
- [10]三家数据库中9种气象学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分析[A]. 倪东鸿,王小曼,马奋华,冯怀莹. 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三集), 2005
标签:影响因子论文; 核心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论文; 文献研究法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