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继记忆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记忆,效应,电位,事件,字频,词汇,错误。
相继记忆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聂爱情,李梦思,潘如[1](2018)在《编码如何预测提取?以相继记忆效应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记忆领域,编码与提取之间的关系始终备受关注。近37年(1980至今)的研究显示,随后记住信息与随后遗忘信息在编码阶段关联的神经机制明显不同(该差异被称为相继记忆效应),表明编码能够从神经机制角度预测提取。过去10年间(2008~2017),研究者在顺承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重点从编码任务中加工水平及目标导向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提取任务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相继记忆效应异同、情绪项目和情绪背景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等角度展开研究。本文从上述四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并从整合研究成果、完善理论模型、挖掘潜在社会因素、探究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以及加强应用推广等方面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毛伟宾[2](2012)在《跨视听通道的相继错误记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DRM范式,考察了视觉与听觉通道在编码阶段的错误记忆ERP效应,以从更深层面认识错误记忆的内在加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编码阶段,在300-500ms及500-700ms的时间窗视觉通道均存在相继错误记忆效应(DIM),但DIM效应出现的时间及头皮分布不同,这不仅说明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在编码阶段具有不同的脑机制,而且表明DIM效应与学习项目的语义加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刘聪慧,郭春彦,丁锦红,俞国良[3](2008)在《字频和预存表征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学习-再认研究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方法,研究高频字、低频字、假字和非字的相继记忆效应(Dm效应)。18名大学生为被试,根据其测验结果将刺激分成记住和未记住两类,对相应编码过程的ER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真字中发现了相继记忆效应,低频字比高频字的相继记忆效应更大,随后正确再认的ERPs比不能正确再认的ERPs有更大的晚正成份;(2)非字中的相继记忆效应比真字中的效应更大,出现的时间也较早(140m s~200m s),而假字中没有发现显着的相继记忆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字频是影响相继记忆效应的重要因素,高、低频字的相继记忆效应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机制,而预存表征不是相继记忆效应出现与否的前提条件。(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刘聪慧,郭春彦,丁锦红,俞国良[4](2007)在《预存信息影响相继记忆效应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学习-再认研究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方法,研究高、低频字和假字、非字的相继记忆效应(Dm 效应)。18名大学生为被试,根据其测验结果将刺激分成记住和未记住两类,对相应编码过程的 ERPs 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真字中发现了相继记忆效应,随后正确再认的 ERPs 比不能正确再认的 ERPs 有更大的晚正成份;(2)非字出现了显着 Dm 效应,而假字中没有发现显着的 Dm 效应:(3)非字中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屈南,郭春彦,聂爱情,丁锦红[5](2005)在《提取方式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学习 -测验 (自由回忆和再认 )研究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方法 ,研究图形的相继记忆效应 (Dm效应 )。1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 ,根据其测验成绩将图片分为记住和未记住两类 ,对相应编码过程中的ER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⑴行为上 ,再认的平均击中率显着高于自由回忆 ;⑵脑电活动上 ,在刺激出现后 4 0 0~ 70 0ms编码过程中记住项目的ERPs更正于未记住项目的ERPs;同时两种测验方式Dm效应的脑区分布不同 ,自由回忆主要分布在额区 ,再认主要分布在中央区和顶区 ,且在 5 0 0~ 6 0 0ms自由回忆有左侧优势。这些结果表明 ,两种提取方式对Dm效应有不同的影响 ,这一结果预示自由回忆和再认的编码过程可能有不同的神经生理机制(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刘聪慧[6](2003)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的相继记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应用多导ERP技术,研究了词汇判断任务中高频字、低频字和假字、非字编码过程中的相继记忆效应特征。对于相继记忆效应产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等理论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些补充。 实验结果表明在高频字和低频字中都发现了相继记忆效应,不过低频字的相继记忆效应在头皮的分布更为广泛,持续的时程也更长。相继记忆效应的这种词频效应可能提示了低频字的加工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另一种解释为低频字在的再认过程中更多的依赖于意识提取(“记得”)。 实验结果还显示,在假字中没有发现显着的相继记忆效应,可能在假字加工过程中没有明确通达记忆中预存的心理表征,而这种心理表征的通达是相继记忆效应产生的前提。另一种解释是假字在再认过程中更多的依赖于熟悉性(“知道”)造成的。而在非字中的相继记忆效应比高、低频字中的效应还要大,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头皮的分布和高、低频字有所不同。和假字比起来非字虽然包含的正字法信息更少,但是可能正因为此原因,非字在词汇判断任务中更为容易,从字形上就可以判断出来,从而更容易导致对非字的分解加工。对非字的后期可能是对非字中偏旁、部首在意义上的联系整合加工,这种整合可能为之后的再认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另一种解释为非字中声旁的字频没有做严格的控制造成的。(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3-06-01)
郭春彦,朱滢,丁锦红,范思陆[7](2001)在《编码过程的相继记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记忆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只能将经历过的一部分经验转化为持久性记忆?而其他的则被遗忘了.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脑结构、在什么时间涉及这些经验的转换和记忆?对它的研究,也就是探索这些经验是如何被编码而形成记忆的?在记忆编码的ERPs研究中,相继记忆效应(Subsequent memory effects)指呈现一系列学习项目,对于每一项目采集并储存一些与项目时间销定的EEG段;在学习过程中采集的EEG,形成两类ERP,它们分别对应(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期刊2001-11-01)
郭春彦,朱滢,丁锦红,范思陆[8](2000)在《情景记忆中相继记忆效应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记忆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只能将经历过的一部分经验转化为持久性记忆?而其他的则被遗忘了.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脑结构、在什么时间涉及这些经验的转换和记忆?对它的研究,也就是探索这些经验是如何被编码而形成记忆的.本研究利用ESI-128导脑电仪,探讨在情景记忆条件下,语义加工和非语义加工汉字相继记忆效应的存在,以及时程和头皮分布的特征,17名被试参加了本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语义加工的ERP都比非语义加工的ERP更多,在时程上明显地被分为两段,其分界点在300ms左右.(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00-06-30)
相继记忆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DRM范式,考察了视觉与听觉通道在编码阶段的错误记忆ERP效应,以从更深层面认识错误记忆的内在加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编码阶段,在300-500ms及500-700ms的时间窗视觉通道均存在相继错误记忆效应(DIM),但DIM效应出现的时间及头皮分布不同,这不仅说明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在编码阶段具有不同的脑机制,而且表明DIM效应与学习项目的语义加工有着密切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继记忆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聂爱情,李梦思,潘如.编码如何预测提取?以相继记忆效应为证[J].心理科学进展.2018
[2].毛伟宾.跨视听通道的相继错误记忆效应[J].心理科学.2012
[3].刘聪慧,郭春彦,丁锦红,俞国良.字频和预存表征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8
[4].刘聪慧,郭春彦,丁锦红,俞国良.预存信息影响相继记忆效应的机制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5].屈南,郭春彦,聂爱情,丁锦红.提取方式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
[6].刘聪慧.词汇判断任务中的相继记忆效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7].郭春彦,朱滢,丁锦红,范思陆.编码过程的相继记忆效应研究[C].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2001
[8].郭春彦,朱滢,丁锦红,范思陆.情景记忆中相继记忆效应的ERP研究[C].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