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抗病遗传转化的研究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抗病遗传转化的研究

米日古丽·马木提[1]2003年在《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抗病遗传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导入新疆陆地棉3个品系,经过标记基因阳性试验和病圃生物学检测,选择抗黄萎病性好的植株,用Southern点杂交技术进行分子检测。得到以下结论:1.用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新疆陆地棉3个品系,可获得DNA重组后的抗病种质材料。2.Southern点杂交法可用于检测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为供体的转化后代。对入选的25株抗性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模板(GAFP)DNA探针对Southern转印斑点进行杂交分析,结果两株出现杂交信号证明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的整合。3.花粉管通道法可作为棉花抗病育种的一种有效手段,此方法的转化速度快,转化率可达1%左右。本项研究实验利用此方法得到了两株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病圃筛选和PCR扩增,结果说明花粉管通道法可以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入棉花栽培品种中,获得抗病性好的、稳定遗传的新种质材料。

黄全生[2]2004年在《利用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gafp)培育抗枯、黄萎病陆地棉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真菌病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突出问题,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病棉花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简称GAFP)是从我国传统中药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真菌病的致病菌离体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植物抗真菌病基因工程上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而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基因,为选育新品种提供了全新的和有效的辅助途径。 本研究首先通过花粉管通道转化法,将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的基因gafp转入3个新疆陆地棉栽培品种(系)中,然后将所获得的转化植株后代在棉花枯、黄萎病混生病圃中进行抗病鉴定,通过筛选试图获得对黄、枯萎病的有显着抵抗能力的棉花新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优化了现有的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棉花的技术体系。为了提高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棉花的频率,研究了影响转化效率因素。发现进行注射的最佳时间为授粉后15~25小时,最适注射部位为棉花子房中座,质粒DNA的注射量为0.02~0.04ug/ul。 2、进行了陆地棉植株抗生素涂抹敏感性实验,确定了筛选的适宜浓度,卡那霉素涂抹筛选浓度为0.75~1.00%(w/v)。将所获得的转化后代在大田种植后经卡那霉素标记基因抗性筛选,获得抗性植株58株。 3、将所得到的抗卡那霉素58株阳性植株经枯、黄萎病混生病圃抗病性调查和鉴定、Southern点杂交及PCR扩增检测,证实得到了2株高抗枯、黄萎病的转基因植株。其后代经过进一步的抗病性筛选和鉴定以及选育利扩繁,发现转基因陆地棉后代具有稳定的、较强抗枯、黄萎病能力。 4、本研究工作为通过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方法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张守鸿[3]2009年在《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辣椒转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遵椒一号”辣椒。方法:运用RT-PCR技术扩增出GAFP的cDNA序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AFP,并导入“遵椒一号”辣椒。结果:(1)通过酶切鉴定,PCR检测及测序确定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AFP构建成功。(2)建立了“遵椒一号”辣椒的再生体系,优化了辣椒子叶外植体不定芽诱导分化和不定芽的伸长培养基配方。最佳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LC 1.0 mg/L+IAA 0.1 mg/L+ABA 0.3 mg/L+Spm 100μmol/L+AgNO_3 5 mg/L+PD 6 ml/L(pH 5.8~6.0);最佳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为:MS+LC0.1 mg/L+IAA0.2 mg/L+GA_3 1.0 mg/L+Spm 100μmol/L+AgNO_3 5 mg/L+PD 6 ml/L(pH 5.8~6.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LAA 1.0 mg/L+NAA 0.5mg/L(pH 5.8~6.0)。(3)优化了重组农杆菌EHA105转化辣椒的方法。外植体预培养2d、农杆菌侵染7min、共培养2d为比较理想的转化条件。(4)将GAFP基因导入“遵椒一号”辣椒。转化后再生的植株经PCR检测,初步证实GAFP基因已经整合到辣椒基因组中,得到了GAFP基因转化“遵椒一号”辣椒植株。结论:本实验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用含有抗卡那霉素的nptⅡ基因的载体将GAFP基因导入到辣椒外植体中,然后在含有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培养,并经过PCR检测,获得一批GAFP转基因植株。

田巍[4]2011年在《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化GAFP基因的研究》文中认为大豆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真菌性病害对大豆的危害最为广泛。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且容易污染环境,不是理想的抗病育种方法。随着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成为新型抗病育种的主要技术手段。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GAFP)是一种广谱的抗真菌蛋白,将编码GAFP的基因导入大豆中,有望培育出抗病的转基因大豆新材料。本研究以大豆的子叶节为外植体,探讨影响大豆再生频率的主要因素,建立并优化了子叶节再生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GAFP基因导入小粒豆,研究了影响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初步建立了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经PCR检测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并优化了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1)确定了适宜的种子灭菌方法:比较了叁种不同的常用灭菌方法,氯气灭菌法污染率低且对种子的伤害较小,是大豆种子适宜的灭菌方法。(2)筛选适宜的大豆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大豆的再生能力差异较大,供试的7个不同基因型大豆中,芽诱导率在7.27%-69.09%之间,其中小粒豆芽诱导率最高,所以将小粒豆作为进一步转化实验材料。(3)确定适宜的6-BA浓度:6-BA浓度直接影响着丛生芽的诱导和分化,当浓度为0mg/L时,无法诱导丛生芽;当浓度为1.67mg/L时,芽诱导率最高,为84.6%;当浓度为2.5mg/L时,丛生芽个体最大,但是芽的个数过多不利于芽的伸长。(4)生根阶段适宜的IBA浓度:生根阶段施加IBA可以显着提高生根率,在IBA浓度为1mg/L,生根率最高,为79%。2研究了影响GAFP转化大豆的影响因素(1)确定了抗生素筛选的适宜浓度为Hyg10mg/L,抑菌剂为Cef500mg/L,并根据大豆子叶节农杆菌转化特点,采用延迟筛选法。(2)确定了子叶节与农杆菌侵染及共培养的最佳组合为侵染30min,共培养3d。3转GAFP基因植株的获得通过筛选,得到抗性苗204棵,经PCR检测有2株为阳性,转化率为1.96%。

胡文冉[5]2006年在《油葵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基因的研究》文中提出菌核病是严重影响新疆油葵产量和品质的真菌性病害。由于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受抗性基因资源匮乏的限制,易出现抗性退化的现象,并且具有有性杂交不亲和障碍,使得利用这种方法很难得到具有抗性的优良品种。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农杆菌介导法成为改良作物品种的主要技术手段。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简称GAFP)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真菌病的致病菌离体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植物抗真菌病基因工程上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探讨了影响油葵再生频率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油葵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GAFP基因导入新疆油葵品种(系),研究了影响油葵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经PCR检测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油葵体细胞的再生体系(1)确定了适宜的消毒剂及消毒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将去壳油葵种子70%酒精浸泡30s后用0.1% HgCl2消毒5min是油葵种子适宜的灭菌方法。(2)外植体类型的筛选通过比较不同外植体及外植体不同日龄从而确定培养6h的子叶为建立再生体系的外植体。(3)芽分化的培养基的筛选通过研究确定适宜的芽分化培养基为改良MS(MS大量、微量、铁盐、B5有机)+ KNO3 0.5%+ CH 0.05%+ 6-BAP 4mg/L + AgNO3 6-9mg/L +葡萄糖3%+ Phytagel 2.6g/L;探讨了加入AgNO3对芽分化的频率的影响,确定加入6-9mg/L AgNO3可明显提高芽分化的频率。同时发现供试品系(种)间芽分化频率影响差异不十分显着。再生频率高的是7B7,为84.4%;其次为6B6,为83.3%。2建立了油葵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技术体系(1)通过对不同油葵品种(系)遗传转化的适宜条件进行研究,发现将培养6h的不同油葵品种(系)子叶在OD600=0.7的农杆菌中浸泡10-15min后,在含有AS 100μmol/L、pH5.4的芽诱导培养基上22±1oC暗培2d,遗传转化效率高。(2)确定了转基因筛选的抗生素的适宜选择压力为卡那霉素40mg/L,抑菌剂为头孢霉素300mg/L。3转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基因植株的获得通过抗生素的筛选,将所得到的抗卡那霉素87株阳性植株进行PCR检测,其中有4株为阳性,转化率为4.6%。PCR检测结果可初步证明目的基因的片段已转入到油葵细胞染色体中。本研究工作为通过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方法防治油葵菌核病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刘芬[6]2014年在《转GAFPs基因提高对水稻纹枯病抗性效应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半数以上的人,都以稻米为主要的粮食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水稻产量占世界稻米总产的1/3。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的土传性真菌病害,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合称水稻叁大病害。在最适发病条件下,纹枯病引起的产量损失高达50%。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是从药用植物天麻(Gastrodiae elataB1.)中分离而来的一种广谱抗真菌蛋白,对许多植物真菌性病害具有很强烈的抑制作用,在植物抗真菌基因工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GAFP转化到籼稻品种R6547、粳稻品种徐稻3号以及高感纹枯病品种LMNT双感中,再结合组培技术以及分子检测技术获得真实整合的转基因水稻植株。对所获得的T2代以上的纯系植株进行田间纹枯病抗性接种鉴定试验,以期获得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显着抗性的转基因新品系或中间材料。为有效提高我国水稻品种抗纹枯病的能力,促进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有:1、根癌农杆菌中植物表达载体的验证从转化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中提取质粒DNA,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克隆后提取质粒DNA用于特异引物PCR检测、酶切消化验证以及质粒测序验证,结果获得预期大小的片断以及正确的序列。说明植物表达载体已成功地转化到根癌农杆菌AGL-1菌株中。2、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分子检测本课题研究的转基因水稻的检测采用DNA整合水平的特异引物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的检测方法;在RNA转录水平利用qPCR技术对目的基因的mRNA的转录进行了检测;并在蛋白水平运用Western Blot对部分转化子的目的基因的蛋白质的表达进行了检测,一系列检测结果表明GAFPs基因得到了真实整合。3、转基因后代的抗性表现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G1、SG1、G2、SG2、G3、SG3、G4、SG4等8个载体的转化后代进入抗性鉴定试验。利用最高病级、平均病级和病指等叁个评价指标对鉴定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GAFP的转基因后代对纹枯病的抗性显着高于对照,且信号肽间的抗性差异也达到显着水平,其中SG1的抗性表现最好,与对照相比,提高了1.59级,其次是SG2,提高了1.55级,二者没有显着差异。此外,对抗性较好SG1、SG2和SG3等3个载体入选的转基因后代的农艺性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转基因株系的综合农艺性状与受体材料徐稻3号间没有显着差异,再者转基因株系能显着增强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表明水稻转GAFPs基因对纹枯病抗性育种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薛芗[7]2012年在《水稻转GAFP基因对纹枯病抗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重要的真菌病害,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巨大的产量损失和严重的品质降低。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简称GAFP)是从我国传统中药天麻(Gastrodia ealat Bl.)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的致病真菌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因此在植物抗真菌病基因工程上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而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基因,为选育新品种提供了全新、有效的辅助途径。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的基因GAFP分别转入粳稻徐稻3号和籼稻R6547中,并检测这些基因在受体植物内的整合、转录和表达,然后将所获得的转化植株后代在大田中进行抗病性鉴定,通过筛选试图获得对纹枯病有显着抵抗能力的水稻新品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组织培养体系的优化(1)NaClO浓度及消毒时间的确定通过研究发现将去壳水稻种子经70%酒精浸泡1-2mmin后用25%NaClO消毒30min是水稻成熟胚种子适宜的灭菌方法。(2)添加ABA对水稻愈伤的影响在水稻品种R6547组织培养过程中,添加一定浓度的ABA有利于抑制胚芽的过度生长,使愈伤组织结构致密,提高诱导率。2、转基因水稻植株后代的分子检测通过PCR检测确认了阳性转化株,用Southern杂交进一步证实了GAFP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物基因组,用RT-PCR验证了SG2基因在植物细胞中的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了SG2基因在植物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遗传分析表明,GAFP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的分离符合3:1的理论比例。3、T2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田间抗性鉴定(1)徐稻3号(粳稻)背景的纹枯病抗性鉴定徐稻3号有5个载体的转化后代进入抗性鉴定试验,5个载体分别为G3、SG3、G4、SG4、SG2。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的转化后代,病情极显着地被减轻了。其中载体SG2的抗性效果最佳,表现出在轻病年病级减轻2.03级。(2)R6547(籼稻)背景的纹枯病抗性鉴定R6547有5个载体的转化后代进入抗性鉴定试验,5个载体分别为G1、G2、 G4、SG3、SG4。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的转化后代,病情极显着地被减轻了。其中载体SG3的抗性效果最佳,表现出在轻病年病级减轻2.21级。(3)外源基因表达水平与抗性之间的关系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SG2基因的转录水平与纹枯病抗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范芸[8]2011年在《LTP、GAFP基因转化甘蓝型油菜及其抗病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其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在中国,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居油菜叁大病害之首,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油菜生产。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研究油菜的抗病性。研究表明,植物脂质转移蛋白(Lipid Transfer Protein,LTP)、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 GAFP)具有广谱抗病菌、真菌的活性。为研究LTP、GAFP基因对植物抗病的作用及获得抗菌核病的油菜植株,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为试验材料,将LTP和GAFP基因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LTP基因转化甘蓝型油菜(1)通过改变外植体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培养基的激素配比,培养条件等,优化了油菜子叶柄遗传转化体系;(2)对To代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阳性植株12棵,自交结实后收取T1代种子;T1代植株PCR检测出阳性条带,说明目的基因转入;(3)通过苗期离体叶片菌核病菌丝体接种法,对T1代植株抗病性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发现转基因T1代植株的抗病能力优于对照“扬油6号”;(4)草酸是核盘菌的次生代谢物,众多研究证明油菜对草酸的抗性与对病原的抗性一致。种子萌发能力实验表明,草酸胁迫下转基因T1代种子发芽率要明显高于对照“扬油6号”;(5)对转基因T1代幼苗和对照“扬油6号”幼苗用草酸处理24h后,进行生理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胁迫条件下转基因T1代幼苗中MDA含量(与抗病能力负相关)更低,SOD活性和POD活性(与抗病能力正相关)更高。2.GAFP基因转化甘蓝型油菜(1)通过探讨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优化油菜下胚轴转化体系;(2)对To代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阳性植株10棵;(3)对To代PCR检测为阳性的植株进一步分子检测,RT-PCR结果为阳性,说明转入的基因得到了表达。

肖守华[9]2006年在《西瓜、甜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文中认为植物真菌病害一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作物品质的主要原因,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ntsum.et Nakai]和甜瓜(Cucumis melon Linn.)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水果,其栽培面积和产量我国在世界上均占首位,但其病害种类繁多,尤其以真菌性病害最为严重,是瓜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中,通过将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入植物来提高农作物对真菌病害的抵抗能力已成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虽然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在一些重要农作物改良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瓜类遗传基础狭窄、抗病种质资源缺乏、抗病遗传规律的复杂性和西瓜、甜瓜存在组培再生困难、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低和遗传转化体系较难优化等问题,使基因工程在瓜类作物的抗病遗传育种应用受到限制,因而这方面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慢。我们系统研究了西瓜、甜瓜组织培养体系,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西瓜、甜瓜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含有烟草的几丁质酶基因(CHI )和烟草β-1,3-葡聚糖酶基因(GLU )和小麦的硫堇蛋白基因(THI)的叁价抗真菌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转化西瓜、甜瓜,成功地获得了9株转基因甜瓜和7株转基因甜瓜株系,并进行了相关分子生物学鉴定,期望从中筛选出抗病性增强的品种来为常规育种提供材料,以求在生产上达到提高瓜类对真菌病害的抵抗能力。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建立了高效西瓜、甜瓜组织培养体系①茎尖与子叶切块可诱导分化不定芽,愈伤组织也可诱导不定芽分化,但频率很低,真叶、下胚轴和茎段仅能诱导出愈伤组织。②建立了以西瓜、甜瓜子叶块为外植体的不定芽分化再生体系,其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6-BA1.0 mg/L +IBA0.5 mg/L和MS+6-BA2.0 mg/L +IBA0.5 mg/L,在最适培养基上二者的不定芽诱导率分别可达91.2%和94.3%.③一定浓度的6-BA是诱导瓜类子叶块外植体分化的关键,基因型不同的诱导率不同,但对于瓜类不同品种而言,附加低浓度的IBA则有利于这种分化的发生,无激素培养基上的外植体则不能诱导出不定芽。④无菌苗子叶颜色由黄色转呈浅绿色时的子叶块最适合于不定芽的诱导,诱导率最高。

史秀岚[10]2014年在《农杆菌介导转GAFP基因大豆的获得及抗病性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但其产量和品质受到真菌病害的影响很大。传统的防止病害的方法效率低,污染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随着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植物转基因技术成为新型抗病育种的主要技术手段。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GAFP)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将编码GAFP的基因导入大豆中,为培育抗真菌病害转基因大豆提供了种质资源。实验以东农50为大豆转化材料,选取子叶节为外植体建立并优化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检测组织培养过程中甲基化变化,研究影响诱导丛生芽的因素。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GAFP基因大豆,测定转基因阳性苗T0代的生理指标并对抗病性进行了鉴定。此外,构建Bar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的表达载体,利用蛭石培养法进行大豆遗传转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合适的6-BA浓度为1.67mg/L,芽诱导时间为12-14天,农杆菌侵染时间为45mmin。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对不同处理条件下DNA甲基化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6-BA浓度为1.6mg/L时,芽诱导12天以及农杆菌侵染30-45min时均表现出较低的DNA甲基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得6-BA浓度为1.6mg/L时CMT2的表达较低,而DDMl的表达较高;芽诱导12天时CMT2和DDMl的表达都明显下降;在农杆菌侵染30min和45min时CMT2和DDMl的表达明显较低。检测结果与HPLP结果基本一致。(2)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抗病基因GAFP,得到439棵再生植株,经PCR检测有17棵转基因阳性苗,阳性率为3.87%。通过检测转基因大豆T0代的生理指标,发现转基因阳性植株的MDA含量较对照低,POD和SOD活性比对照高。通过菌核病侵染离体叶片的方法发现阳性植株的抗病性明显较高。(3)利用蛭石培养法,将构建好的Bar筛选的GAFP基因导入大豆品种,得到122棵再生苗,经PCR鉴定8棵为阳性,阳性率为6.56%。

参考文献:

[1].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抗病遗传转化的研究[D]. 米日古丽·马木提. 南京工业大学. 2003

[2]. 利用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gafp)培育抗枯、黄萎病陆地棉的研究[D]. 黄全生.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3].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辣椒转化的研究[D]. 张守鸿. 遵义医学院. 2009

[4]. 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化GAFP基因的研究[D]. 田巍. 扬州大学. 2011

[5]. 油葵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基因的研究[D]. 胡文冉. 新疆农业大学. 2006

[6]. 转GAFPs基因提高对水稻纹枯病抗性效应的评价[D]. 刘芬. 扬州大学. 2014

[7]. 水稻转GAFP基因对纹枯病抗性的研究[D]. 薛芗. 扬州大学. 2012

[8]. LTP、GAFP基因转化甘蓝型油菜及其抗病性的研究[D]. 范芸. 扬州大学. 2011

[9]. 西瓜、甜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D]. 肖守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10]. 农杆菌介导转GAFP基因大豆的获得及抗病性的鉴定[D]. 史秀岚. 扬州大学. 2014

标签:;  ;  ;  ;  ;  ;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抗病遗传转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