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核再使用的十大注意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刘剑锋[1](2017)在《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发生器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混沌序列作为一种特性良好的伪随机序列,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广泛并深入的研究,混沌具有初值敏感、有界、非周期等特性,让它在加密、通信等领域中深受重视。传统的数字混沌序列生成方法在应用中都会面临有限字长效应这一问题,虽然存在各种方法来改善这一效应,但是生成的序列混沌性并未达到预期,并且由于传统混沌映射本身存在的大位宽迭代环路运算将大大的降低序列生成速率,使其在高速率应用需求下显得无能为力。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余数系统和有限域置换多项式的混沌序列生成方法。该方法利用余数系统将多个互质的小周期有限域随机序列进行单射扩展生成长周期数字序列,每个小周期有限域随机序列由置换多项式生成,置换多项式的迭代计算在多个并行的小动态范围有限域上进行,从而降低了硬件实现中迭代环路的计算位宽,提高了生成速率。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基于置换多项式和中国剩余定理的长周期高速数字混沌序列生成方法;(2)给出了长周期随机序列生成方法当中置换多项式的构造方法,并从硬件实现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剩余定理的优化方法;(3)对文中生成的序列进行了详尽的随机性测试,并将本文中序列生成算法通过FPGA进行实现,实现中为了提高序列生成速度,采用了全查找表的架构;(4)将文中生成的序列应用在图像加密领域当中,使用生成序列当作加密矩阵来对图像进行处理,并对其加密性能进行详细测试。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置换多项式和余数系统的数字伪随机序列具有确定的循环周期,在现有技术手段下可轻易实现2100以上的序列周期。硬件实现方面结构简单,资源占用小,基于Xilinx XC7Z020芯片实现290的随机序列仅需20个BRAM和少量的其它资源,无需乘法器,生成速率可达395Mbps以上。将该生成方法得到的序列运用在图像加密领域当中,可发现在仅取部分置换多项式的情况下,密钥空间都可达4.5x10121以上,拥有极大的密钥空间。基于NIST的测试和图像加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RNS的混沌序列具有良好的随机特性,并且是一种保密性能极佳的混沌序列。
吴艳[2](2011)在《hnRNP A2/B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中建立局部脑梗塞的氧糖剥夺模型(OGD, 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并利用该模型研究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lcleoprotein A2/B1 (hnRNP A2/B1)在氧与糖的刺激下是否发生易位现象;为确定缺血(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再灌注后发生易位的是hnRNP A2和/或hnRNP B1变异体,制备其各自的多克隆抗体,并且可用于后续对hnRNP A2和hnRNP B1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根据文献数据重建OGD模型;按照常规细胞培养方法,制备PC12细胞不同时间(5min、10min、15min、30min、45min、1h、3h、6h、12h、24h、48h)持续性氧糖剥夺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以评估持续性氧糖剥夺对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继而进行氧、血清和葡萄糖三种因素分别交叉缺失5min后的损伤效应研究,同样采用MTT法分析细胞的存活率。利用所建立的氧糖剥夺模型进行持续性的氧糖剥夺和拆分后的单纯缺氧、单纯无糖处理PC12细胞再恢复培养后,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检测hnRNP A2/B1在PC12细胞或神经元中的定位。以亚硫酸钠浓度分别为0.5g/L、1.0g/L、2.0g/L、5.0g/L,代替物理缺氧进行氧糖剥夺处理PC12细胞4h、6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再与物理缺氧组比较,并将亚硫酸钠作为替代物理缺氧的化学试剂来处理细胞,同样在恢复培养后通过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检测hnRNP A2/B1在PC12细胞中的定位。利用目前成熟的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以合成的hnRNP A2和hnRNP B1各自特异性的寡肽偶联上载体蛋白KLH后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经过多次免疫后获得的抗血清对大鼠缺血再灌注24h的大脑皮层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PC12细胞在持续性氧糖剥夺模型条件下的半数存活时间为10.3min,进而发现低氧和缺乏血清对细胞存活率影响不大,而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对细胞的存活率影响较大,且呈一定的浓度相关性。持续性氧糖剥夺24h时hnRNP A2/B1有明显向核周聚集、且在细胞核区域呈现空缺的现象,而在其他的持续性氧糖剥夺实验和拆分氧、糖单独处理组再恢复培养后,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实验中,均未发现hnRNP A2/B1发生核突易位的现象。使用亚硫酸钠来替代物理缺氧的实验中,通过与物理缺氧后细胞存活率的比较,细胞存活趋势一致,且亚硫酸钠5g/L处理细胞与氧剥夺处理细胞时的OGD结果较接近,因此使用此浓度替代物理缺氧进行持续性氧糖剥夺24h时,hnRNP A2/B1出现轻微地向核周聚集的现象。通过hnRNP A2和hnRNP B1各自特异性的寡肽偶联载体蛋白KLH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的抗血清在1:500的稀释比例下,可以得到较清晰的hnRNP在缺血再灌注24h的大脑皮层中定位的图片。结论成功建立PC12 OGD模型,在建立持续性氧糖剥夺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PC12细胞的半数存活时间,并且明确了氧、血清和葡萄糖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hnRNPA2/B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区域,在氧糖剥夺持续24h时明显向核周聚集。为揭示局部脑缺血低氧损伤相关疾病的机理、救治因缺血导致的中风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张向涛[3](2007)在《嵌入式无线抄表系统数据集中器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仪表大量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仪表的抄录和收费工作也是城市生活的一个大问题,人工抄表的工作量巨大,工作效率低,不仅给用户带来不便,而且会存在漏抄、误抄、估抄的现象。电力企业部门也希望新技术的发展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抄表难、收费难、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可靠的保障的问题,从而既方便用户,又提高公用事业部门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有了飞速发展,而两者的结合又进一步演化出许多新的通信系统,为自动抄表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由于在实际的自动抄表系统系统的中结构十分复杂,单独依靠某一种通信方式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因此通信方式问题是AMR (Automation Meter Reading System)系统的关键。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针对我们国家电力部门的现有管理体制,对目前国内外的数据通信方式和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特别是GSM、扩频载波、光纤技术的通信特点。采用先讲成熟技术、成熟产品、降低成本和风险的原则,在自动抄表系统的性能得到保证和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居民用电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蓝牙技术和GSM相结合的综合无线通信方案进行远距离数据传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抄表功能。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1.重点研究了典型自动抄表系统的构造和原理,综合分析了不同层面的数据传输的方式和它们各自优缺点。2.在分析总结了国内外自动抄表技术的发展及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们国家电力系统的结构和居民用电的实际情况,以及现在有线抄表系统中布线难,维护难等问题,综合多种通信方案提出了一基于蓝牙技术和GSM相结合的综合无线通信方案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3.完成无线抄表系统总体设计,包括对基于ARM7的嵌入式实时控制硬件平台--集中器的硬件设计。即集中器硬件的核心电路和外围接口电路设计和调试。4.完成基于μC/OS- II的嵌入式软件平台的搭建,包括启动代码的编写和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 II的移植。5.在实时操作系统μC/OS- II下,完成对无线抄表系统软件设计,包括:SMS短信的收发程序和蓝牙主从设备间的通信程序。自动抄表系统作为解决电力系统的人工抄表的不便和提高信息化管理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无线抄表系统以其技术先进、易于实现、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成本造价低、易于普及等特点,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研究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顺平[4](2006)在《功率系统集成电路中FPSM的建模及其IP核设计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Chip)设计技术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它以超深亚微米(VDSM,Very Deep Sub-Micron)工艺和IP核复用(IP Reuse)技术为支撑。而作为SoC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PSoC(Power SoC)设计也逐渐引起相关从业者的重视。在PSoC设计中,可复用IP核设计技术则应首推功率变换器中控制模式的IP核设计。目前,在功率变换系统中常见的有三种调制模式:脉宽调制模式(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频调制模式(PFM,Pulse Frequency Modulation)和二者可以相切换的PWM/PFM模式。采用相应调制方式的IC品种繁多,各有千秋。但PWM在轻载时效率较低,而PFM由于频谱分布随机,不利于后续滤波器的设计。现今一种全新的调制方式——脉冲跨周期调制模式(PSM,Pulse Skip Modulation)则正好可以弥补上述两种模式的缺点,经过大量仿真研究表明,该调制模式具有轻载时效率高、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电路易于实现等特点。但PSM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缺点:轻载时输出电压纹波较大,且易引入音频噪声。由此,论文在PSM调制模式的基础上,对PSoC设计中的一种优化的PSM调制模式——模糊跨周期调制模式(FPSM,Fuzzy PSM)进行了建模并设计了该IP核及测试电路,以及其它相关子电路的设计。论文将在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1.基于PSM调制模式基本理论和模糊控制理论,对FPSM进行了建模,得到其近似数学模型,以便于FPSM的IP核设计。2.基于得到的近似数学模型,设计了FPSM的IP核。3.设计基于FPGA方案的开关电源系统,包括PSM调制、基于状态机的PSM调制、FPSM调制的算法,以此对FPSM的IP核进行验证。4.设计了PSoC中其它相关子电路:基准源、过温保护等电路。5.对FPSM的IP核进行实验验证,并对此进行了结果分析。研究分析表明,论文设计的PSoC设计中采用FPSM调制模式,提高了功率变换系统的效率、改善其抗干扰能力、减小输出电压纹波、避免系统进入音频范围。
费建江[5](2004)在《军用1553B数据总线协议处理器IP核的设计与验证》文中指出美国军用数据总线标准MIL-STD-1553B是一种集中控制式、命令/响应、时分制的串行总线标准,具有高可靠性和灵活性,已经成为现代航空机载系统设备互联的关键技术,广泛的应用于飞机、舰船、坦克等武器平台上,并逐渐应用到民用的领域中。1553B总线系统的关键部分是协议接口处理器。然而目前国内使用的1553B协议处理器的专用芯片均从国外厂商购买,国内并无生产这种专用芯片的技术。所以独立研发1553B协议处理器对于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论文在详细研究MIL-STD-1553B数据总线协议以及参考国外芯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新兴的SOC技术和嵌入式可配置微处理器的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嵌入式系统的1553B协议处理器IP核的设计方法,给出了模块的设计、仿真和测试。验证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合理的,设计出的IP核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并为将来设计协议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提供了技术储备。
范东华[6](2001)在《IP核再使用的十大注意事项》文中指出
二、IP核再使用的十大注意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核再使用的十大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发生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混沌理论研究现状 |
1.3 本文安排 |
第二章 混沌系统理论研究与实现 |
2.1 混沌系统概述 |
2.2 混沌系统的测度 |
2.2.1 不动点 |
2.2.2 李亚普诺夫指数 |
2.2.3 不变测度 |
2.2.4 相关特性 |
2.2.5 NIST随机数测试 |
2.3 传统数字混沌系统映射 |
2.3.1 Logistic映射 |
2.3.2 Tent映射 |
2.3.3 Chebyshev映射 |
2.4 传统混沌映射方法优化 |
2.4.1 数字混沌序列的生成方法及仿真 |
2.4.2 传统混沌序列优化方法 |
2.4.3 优化的传统混沌序列生成方法设计与实现 |
2.4.4 基于混沌映射的混沌序列发生器硬件效率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生成方法研究 |
3.1 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发生器理论基础 |
3.1.1 余数系统基本概念 |
3.1.2 置换多项式 |
3.2 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发生器原理 |
3.2.1 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生成方法基本思想 |
3.2.2 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发生器架构 |
3.3 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生成方法研究 323.3.1 迭代多项式构建与选择方法 |
3.3.1 基于CRT的与长周期映射优化 |
3.3.2 基于CRT的与长周期映射优化 |
3.3.3 Box-Muller变换 |
3.3.4 量化映射与输出 |
3.4 序列性能分析 |
3.4.1 相图测试 |
3.4.2 相关性测试 |
3.4.3 NIST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发生器设计与实现 |
4.1 混沌序列发生器整体设计 |
4.1.1 系统设计目标 |
4.1.2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
4.1.3 硬件平台介绍 |
4.2 混沌序列发生器逻辑设计 |
4.2.1 逻辑整体框架设计 |
4.2.2 序列生成模块设计 |
4.2.3 控制模块设计 |
4.2.4 动态时钟控制模块 |
4.2.5 数据输出模块 |
4.3 混沌序列发生器上位机控制部分设计 |
4.4 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硬件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沌序列在图像加密应用中的研究 |
5.1 图像加密过程及算法简介 |
5.1.1 图像加密算法介绍 |
5.1.2 置换过程 |
5.1.3 扩散过程 |
5.2 基于余数系统和置换多项式混沌序列的图像加密性能分析 |
5.2.1 直方图统计分析 |
5.2.2 相关性统计分析 |
5.2.3 敏感性统计分析 |
5.2.4 差分统计分析 |
5.2.5 密钥空间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
附件 |
(2)hnRNP A2/B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细胞氧糖剥夺模型建立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hnRNP A2/B1在细胞中定位与表达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hnRNP A2和hnRNP B1各自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简历 |
教育背景 |
专业技能 |
英语及计算机水平 |
发表论文 |
致谢 |
综述 突起中的RNA结合蛋白 |
参考文献 |
(3)嵌入式无线抄表系统数据集中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典型的远程自动抄表的系统构成和特点 |
1.2.1 系统介绍 |
1.3 国内外自动抄表的发展现状及设计方案提出 |
1.3.1 国外自动抄表现状 |
1.3.2 国内自动抄表现状 |
1.3.3 抄表应用的方案综合与比较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所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基于蓝牙和GSM 的无线抄表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结构 |
2.1.1 设计思想与原则 |
2.1.2 系统介绍 |
2.1.3 自动抄表系统功能原理 |
2.2 GSM 系统特点及SMS 传输原理 |
2.2.1 GSM 通信系统概述 |
2.2.2 GSM 的系统组成 |
2.2.3 GSM 系统的业务功能 |
2.2.4 SMS 业务简介 |
2.2.5 SMS 的体系结构及传输原理 |
2.2.6 SMS 业务的控制协议 |
2.3 蓝牙无线通信技术 |
2.3.1 蓝牙技术概况 |
2.3.2 蓝牙技术的特点 |
2.3.3 蓝牙关键技术 |
2.3.4 蓝牙技术的协议标准 |
2.4 嵌入式系统 |
2.4.1 概述 |
2.4.2 嵌入式处理器 |
2.4.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RM 的抄表集中器硬件设计 |
3.1 ARM 微处理器 |
3.1.1 ARM 微处理器应用选型 |
3.1.2 ARM7 微处理器结构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2.1 LPC2214 处理器简介. |
3.2.2 LPC2214 存储器寻址. |
3.2.3 电源电路设计 |
3.2.4 复位电路设计 |
3.2.5 时钟电路设计 |
3.2.6 时钟保持电路 |
3.2.7 存储电路设计 |
3.2.8 串口及Modem 接口设计 |
3.2.9 JTAG 电路设计 |
3.2.10 系统调试环境 |
3.2.11 集成开发环境 |
3.2.12 PCB 板的布线原则 |
3.3 硬件系统的调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启动代码设计及操作系统移植 |
4.1 启动代码概述 |
4.1.1 文件组成 |
4.1.2 启动代码的工作流程 |
4.2 ΜC/OS-Ⅱ操作系统介绍及移植 |
4.2.1 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
4.2.2 μC/OS-Ⅱ内核结构 |
4.2.3 移植代码的编写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集中器通信软件设计及实现 |
5.1 主程序设计 |
5.2 ΜCOS-II 下串口驱动程序开发 |
5.2.1 Buffer 的设计 |
5.3 短信发送和接收软件设计 |
5.3.1 模块介绍 |
5.3.2 AT 指令 |
5.3.3 短信格式 |
5.3.4 短信发送处理程序 |
5.3.5 短信接收处理程序 |
5.4 蓝牙通信软件设计 |
5.4.1 HCI 传输层概述 |
5.4.2 HCI 分组 |
5.4.3 HCI 的UART 传输层 |
5.4.4 HCI 通信流程 |
5.4.5 连接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4)功率系统集成电路中FPSM的建模及其IP核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电源技术的发展 |
1.2 PSOC——功率-微电子技术的主流之一 |
1.3 可复用的IP 核设计技术 |
1.4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5 论文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模糊跨周期调制模式的基本原理 |
2.1 跨周期调制模式(PSM)基本原理 |
2.1.1 PWM 与PFM |
2.1.2 PSM 基本原理及特性 |
2.1.2.1 PSM 基本原理 |
2.1.2.2 PSM 的基本特性 |
2.2 模糊控制技术基本原理 |
2.2.1 模糊控制基础及发展现状 |
2.2.2 模糊控制基本工作原理 |
2.2.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2.3 模糊跨周期调制模式(FPSM)基本原理 |
2.4 其它优化的跨周期调制模式原理 |
2.4.1 基于滞回状态机的跨周期调制模式 |
2.4.2 一种优化的跨周期调制模式(PSM)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PSM 的建模及IP 核设计 |
3.1 常用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1.1 输入信号精确量模糊化 |
3.1.2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表 |
3.1.3 反模糊化 |
3.2 FPSM 的建模 |
3.2.1 模糊推理建模法 |
3.2.2 FPSM 的数学模型 |
3.2.3 基于Buck 电路的FPSM 的数学模型 |
3.3 利用MATLAB 仿真环境仿真基于BUCK 电路的FPSM |
3.4 FPSM 的IP 核设计 |
3.5 PSOC 中相关关键子电路设计 |
3.5.1 PSoC 设计中基准源电路设计 |
3.5.2 PSoC 设计中过热保护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PSM 验证平台设计 |
4.1 开关电源中单端反激式变换器拓扑结构基本原理 |
4.2 单端反激式电源硬件电路设计 |
4.3 FPSM 单端反激式电源硬件电路设计 |
4.4 电路测试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军用1553B数据总线协议处理器IP核的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MIL-STD-1553B在航空电子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
1.1.1 航空电子综合化的概念和发展 |
1.1.2 MIL-STD-1553B在航空电子系统应用中的特点 |
1.2 数字集成电路技术和IP核的发展 |
1.2.1 数字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 |
1.2.2 IP核技术的发展 |
1.2.3 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1553B数据总线通信协议简介 |
2.1 编码方式 |
2.2 字格式 |
2.2.1 命令字 |
2.2.2 数据字 |
2.2.3 状态字 |
2.3 1553B总线传输的消息格式 |
第三章 NIOS嵌入式系统简介 |
3.1 NIOS微处理器结构简介 |
3.2 NIOS软件开发包简介 |
第四章 1553B协议处理器IP核的设计 |
4.1 1553B协议处理器的系统结构 |
4.2 1553B协议处理单元的设计 |
4.2.1 远程终端地址选择模块 |
4.2.2 发送单元 |
4.2.3 发送控制单元 |
4.2.4 接收单元 |
4.2.5 接收控制单元 |
4.3 接收缓冲单元的设计 |
4.4 发送缓冲单元的设计 |
4.5 控制单元的设计 |
4.6 NIOS微处理器的设计 |
第五章 系统验证软件的设计和测试 |
5.1 测试平台简介 |
5.2 测试程序设计简介 |
5.3 测试结果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总结 |
6.2 本论文的贡献和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四、IP核再使用的十大注意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余数系统的混沌序列发生器设计与实现[D]. 刘剑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7)
- [2]hnRNP A2/B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研究[D]. 吴艳. 安徽医科大学, 2011(01)
- [3]嵌入式无线抄表系统数据集中器的设计[D]. 张向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4]功率系统集成电路中FPSM的建模及其IP核设计与验证[D]. 王顺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5]军用1553B数据总线协议处理器IP核的设计与验证[D]. 费建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4(03)
- [6]IP核再使用的十大注意事项[J]. 范东华. 电子产品世界,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