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美;感知;鉴赏;创造
作者简介:刘秀玲,任教于河南省安阳县教研室。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只有通过上述途径,方能使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感知美
视觉、听觉是感知美的两种主要官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笔者在授课中紧紧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鉴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审视,缺少鉴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诸多审美因素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发挥广泛而准确的鉴赏美的能力,从而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产生浮想连翩的效果。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鉴赏与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鉴赏与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大气磅礴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汹涌澎湃的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蔚为壮观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鉴赏与丰富的想象力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底蕴更厚重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鉴赏、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学生在鉴赏的层次上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鉴赏、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创造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恃才傲物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着力排除古典作品中那些低沉消极因素。为此,笔者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重点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雄浑佳句上下功夫。同时,又把毛主席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录音吟咏播放,词中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佳句,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的壮美。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笔者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文佳作之美,而是水到渠成地将他们的视野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多角度、多层次诵咏祖国的江山多娇;讴歌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天翻地复的变化;歌颂祖国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歌颂构建和谐社会共奔小康的神州新景象,使其思想上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将这种思想从自己的文笔中彰显出来,同时,笔者还循循诱导学生采取“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写作手法,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做到于平凡中见伟大,于平淡中见纯真,引导他们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从不同角度审视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融入自己的思想,倾泻于自己的笔端,彰显于自己的作文作品之中。笔者认为,学生能够做到这些,这是他们酝酿人生、思索人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美育教学成功的具体体现。
当然,以上所谈语文教学中的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鉴赏、创造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教研室
邮政编码:455000
FeelingBeautyAppreciatingBeautyCreatingBeauty
LIUXiuling
Abstract:Test-takingeducationpatternhindersstudents’intuitiveperceptionandexperienceonbeauty,andinordertochangethissituation,theeffectivewayistoconsciouslymodelandconstructstudents’aestheticspsychologystructure,therefore,teachersmusthighlyattachimportancetostudents’aestheticqualityeducation.
Keywords:beauty;perception;appreciation;crea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