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采自惠州的细鞘丝藻亚科(Leptolyngbyaceae)嗜热蓝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细胞组分分析

两株采自惠州的细鞘丝藻亚科(Leptolyngbyaceae)嗜热蓝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细胞组分分析

论文摘要

【背景】随着CO2排放增加,全球变暖愈发严峻,嗜热蓝细菌作为能够在45°C及以上环境中生长并实现生物固碳的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的】对从广东惠州地区采集的藻种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出2株嗜热蓝细菌,研究其生长特性,为嗜热蓝细菌的后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16SrRNA基因、藻蓝蛋白链A基因(PhycoA)序列分析确定从惠州地区采集到的菌株的分类学位置。对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两株嗜热蓝细菌进行形态观察和主要细胞成分(灰分、糖类、脂质、蛋白质和色素)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2株嗜热蓝细菌,其中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菌株,形态上呈蓝绿色球形毛状体,是由细胞形成密集的簇,彼此附着形成的。两株嗜热蓝细菌的主要细胞成分是糖类,分别占细胞干重的36.42%和28.46%。PKUAC-GDTS1-24的灰分、脂质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4.41%、21.40%和26.64%。PKUAC-GDTS1-29的细胞中,灰分、脂质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4.72%、23.92%和12.93%。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在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中的含量分别为157.29 mg/g DW和374.86 mg/g DW,类胡萝卜素分别为65.13 mg/g DW和18.87 mg/g DW。【结论】基于系统发育树研究,本实验的2个分离株属于细鞘丝藻亚科(Leptolyngbyaceae),与研究较少的纤发鞘丝蓝细菌属(Leptolyngbya)菌株相近,可能是广东和四川温泉中存在的一种新型丝状轻度嗜热蓝细菌属或Leptolyngbya新种。嗜热菌株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的形态和细胞组成相似,通过比较,2个菌株的藻胆蛋白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研究报道的Leptolyngbya蓝细菌,尤其是PKUAC-GDTS1-29可以作为藻蓝蛋白生产的潜在菌株。

论文目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培养基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4 温泉水样中嗜热蓝细菌的分离
  •   1.5 形态分析
  •   1.6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   1.7 系统发育分析
  •   1.8 生长条件和形态
  •   1.9 细胞成分分析
  •     1.9.1 脂质
  •     1.9.2 糖类
  •     1.9.3 灰分
  •     1.9.4 蛋白质
  •     1.9.5 色素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子鉴定和分类学表征
  •   2.2 形态表征
  •   2.3 生物量及生长速率测定
  •   2.4 细胞组分
  • 3 讨论与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张艳婷,江东,唐杰,雒义凡,梁园梅,MD Mahfuzur R.Shah,金鹏,Maurycy Daroch

    关键词: 嗜热蓝细菌,纤发鞘丝蓝细菌属,鉴定,细胞组分

    来源: 微生物学通报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基金(31550110497),深圳市知识创新计划基础研究基金(JCYJ20160122151433832),成都大学唐杰的启动基金(2081917012)~~

    分类号: Q949.2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80189

    页码: 481-493

    总页数: 13

    文件大小: 569K

    下载量: 210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培养条件对嗜热蓝细菌生长及活性物质的影响研究[J]. 可再生能源 2020(01)
    • [2].海洋微型浮游动物摄食聚球蓝细菌研究综述[J]. 海洋通报 2014(06)
    • [3].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巨鲕灰岩中疑似蓝细菌及早三叠世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J]. 古生物学报 2017(01)
    • [4].高温对液体悬浮培养发状念珠蓝细菌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10)
    • [5].悬浮培养发状念珠蓝细菌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应答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5(06)
    • [6].噬藻体感染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10)
    • [7].蓝细菌胞外多糖结构及其功能应用的研究进展[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8(01)
    • [8].海洋微微型蓝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4)
    • [9].硝酸钠对发状念珠蓝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J]. 中国酿造 2013(10)
    • [10].触发地球大氧的蓝细菌[J]. 科学大观园 2015(19)
    • [11].藻叠层石[J].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19(16)
    • [12].藻类和蓝细菌产生臭味的作用机制及其控制方法[J]. 净水技术 2019(03)
    • [13].四川广安谢家槽下三叠统夜郎组底部凝块岩中疑似的蓝细菌化石及蓝细菌生物膜[J]. 古生物学报 2018(03)
    • [14].东海夏季聚球蓝细菌生态分布与环境要素的关系[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06)
    • [15].蓝细菌神经毒素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讯 2012(06)
    • [16].蓝细菌生物标志物——2-甲基藿烷类化合物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 地球环境学报 2018(05)
    • [17].液体悬浮培养发状念珠蓝细菌生物量测定方法的条件确定及比较[J]. 中国酿造 2011(12)
    • [18].通过多基因组比较的方法在5种绿球蓝细菌中识别基因组岛(英文)[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0(05)
    • [19].蓝细菌光驱固碳合成蔗糖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生物工程学报 2019(08)
    • [20].20%噻唑锌悬浮剂防治甘蓝细菌性黑斑病试验[J]. 吉林蔬菜 2010(04)
    • [21].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多元曲线分辨的蓝细菌流式荧光光谱分析方法[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12)
    • [22].硝酸钠对发状念珠蓝细菌CO_2间断通气培养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 2014(09)
    • [23].NaHCO_3对发状念珠蓝细菌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J]. 中国酿造 2012(01)
    • [24].江西玉山祝宅上奥陶统下镇组蓝细菌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20(01)
    • [25].鱼腥蓝细菌实时观察微型培养系统的建立和应用[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6(06)
    • [26].鱼腥蓝细菌PCC7120铁吸收机制的研究进展[J].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2(03)
    • [27].蓝细菌光驱固碳细胞工厂的合成生物学开发策略[J]. 生命科学 2019(04)
    • [28].蓝细菌——地球上的微型“氧气工厂”[J]. 大自然 2019(02)
    • [29].钙化裂须蓝细菌schetR基因超表达菌株的构建及表型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0(04)
    • [30].安全根治虾池蓝藻的方法[J]. 渔业致富指南 2013(10)

    标签:;  ;  ;  ;  

    两株采自惠州的细鞘丝藻亚科(Leptolyngbyaceae)嗜热蓝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细胞组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