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硅酸盐熔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硅酸盐,同位素,陨石,光谱,玄武岩,结构,地幔。
硅酸盐熔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祥发,章军锋[1](2019)在《俯冲带碳酸盐熔体交代vs.硅酸盐熔体交代》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带是熔/流体交代最复杂、最强烈的场所,然而出露于俯冲带的地幔包体却相对稀少,尤其是记录了碳质熔/流体交代的地幔包体,制约了对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的认识。板片俯冲过程中释放的熔体包括碳酸盐熔体和硅酸盐熔体,为理解和区别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熔体交代对上覆地幔橄榄岩岩石组合、矿物地球化学成分的影响,在1.5~3.0GPa,1000~1200℃范围内进行了若干熔体-橄榄岩反应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选取敦煌石榴角闪岩代表的俯冲(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杨宇红,刘耘[2](2019)在《硅酸盐熔体和铁熔体间的C同位素分馏》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硅酸盐熔体和铁熔体间C同位素分馏系数。并考虑了氧化还原条件和压力条件(0~120GPa)对C同位素分馏系数的影响。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即便在地核形成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较重的13C依然显着倾向富集于硅酸盐熔体中。硅酸熔体的氧化程度越高,C同位素的分馏越显着。压力对C同位素分馏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但是压力效应的方向和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硅酸盐熔体的氧化还原程度。因此,我(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杨宇红,刘耘[3](2019)在《硅酸盐熔体和铁熔体间的Si同位素分馏》一文中研究指出球粒陨石被认为是能够代表地球的原始吸积材料,也是获知地球整体化学组成的最重要渠道。近年来一些研究指出,相较球粒陨石,硅酸盐地球的Si同位素组成(δ30Si BSE)显着偏重。目前被广为接受的解释是:地球整体的Si同位素组成与球粒陨石是一致的,地球核幔分异过程中Si同位素在硅酸盐熔体和铁熔体间发生的分馏使偏重的Si同位素更倾向富集于硅酸盐地球中。针对这一假说,数个实验和理论计算工作进行了验证。但是,目前相关实验(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侯俊涛,刘琼[4](2019)在《硅酸盐熔体状态方程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测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硅酸盐熔体是地球和其他类地行星内部非常活跃的、物质和能量迁移的重要载体.测定硅酸盐熔体的状态方程,获得其摩尔体积(或密度)与温度、压强和成分之间精确的定量关系,对于模拟岩浆的产生、运移、喷发过程和地球及其他类地行星形成早期岩浆海阶段的演化过程,计算和模拟硅酸盐熔体参与的相平衡,以及揭示硅酸盐熔体的微观结构随压强的变化都至关重要.但由于硅酸盐岩石的液相线温度较高,而且熔体容易与样品仓物质发生反应而改变熔体成分,以及熔体易于流动,在高温高压实验中容易发生泄漏等一系列问题,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位测量其体积性质一直是实验的难题,目前积累的硅酸盐熔体高压密度数据仍然十分有限.近年来,相关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可达到的温度和压强范围扩大,测定结果的精确度提高,而且出现了新的原位测量方法.文章系统总结了目前广泛使用的硅酸盐熔体的常压和高压状态方程理论模型,并举例介绍了本领域内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含铁和钛硅酸盐熔体的常压状态方程仍需要进一步完善;(2)含挥发组分硅酸盐熔体中的H_2O和CO_2组分的偏摩尔性质可能随熔体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其高压状态方程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各种高压状态方程的形式和适用范围如何对应熔体结构和压缩机制的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后重点介绍了硅酸盐熔体状态方程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对比了双球阿基米德法、熔融曲线分析、冲击压缩、沉浮法、落球法、X射线吸收、X射线衍射和超声干涉法的优缺点.本领域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发展高温高压原位测量熔体密度或声速的实验技术,积累更多实验数据,另一方面是结合硅酸盐熔体微观结构和压缩机制方面的研究,改进熔体状态方程的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孙义程[5](2018)在《地幔条件下铁硅酸盐熔体输运性质和热力学性质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化学证据显示早期地球可能经历过几次全球性的熔融事件,导致早期陆壳的形成,并促进了铁质地核与硅酸盐地幔间的化学分异。硅酸盐熔体作为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迁移的重要载体,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输运性质和热力学性质决定了岩浆洋的化学演化和热演化过程。地震学研究指出,地球内部可能存在许多部分熔融区域,如板块俯冲带、软流圈低速区(LVZ)、低剪切波速省(LLSVPs)以及核幔边界(CMB)。要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熔融区域的地质过程,也需要正确认识硅酸盐熔体的输运性质和热力学性质。铁作为最重要的一种金属元素,对硅酸盐熔体性质的影响不可忽略。铁在岩浆洋早期时的浓度可能比现在地幔中的铁浓度要高,并且目前地幔中部分熔融区域可能与铁的存在有关。目前对不含铁的硅酸盐熔体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但对铁硅酸盐熔体的研究还非常少。本文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和第一性原理方法,对橄榄石的铁端元熔体和布里奇曼石的铁端元熔体分别进行研究,获得了以下成果。Fe2SiO4熔体的黏度和自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分别减小和增大,意味着温度对Fe2SiO4熔体的输运性质有显着影响。当压力小于5 GPa时,输运性质对温度的依赖性表现出Arrhenius行为。在更高的压力则表现出非Arrhenius行为,这可能是由于Si-O配位数引起熔体动力学协同性导致的。压力对Fe2SiO4熔体的活动性有抑制作用,黏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自扩散系数则相反。Fe2SiO4熔体的输运性质对温度和压力的依赖性与镁橄榄石相同,但在较高压力下时Fe2SiO4熔体的黏度却比Mg2SiO4熔体的黏度要大,这是由于Fe2SiO4熔体具有更多的桥氧。沿着岩浆洋绝热线,我们计算了 Fe2SiO4熔体的黏度剖面。沿着该剖面,熔体黏度在0-50GPa的压力区间内增加了1-2个数量级。结合Mg2SiO4熔体的黏度数据,我们发现富铁硅酸盐熔体可能降低下地幔岩浆洋的冷却速率,并对岩浆洋下地幔部分的物理性质产生重要影响。这种高黏度的富铁硅酸盐熔体可能与ULVZs的形成有关。我们获得了 FeSiO3熔体在高温高压下的P-T-V状态方程和热力学参数。将得到的P-V-T状态方程应用到岩浆洋,发现更低的位温就可以使地幔环境高于液相线。根据不同的地幔液相线讨论了岩浆洋的结晶路径,FeSiO3熔体的加入对结晶路径有轻微改变,但更为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地幔液相线。此外,基于FeSiO3熔体2500K绝热线,在完全熔融的地幔底部得到的温度为5360 K,比前人的要高560K~1100K,这将降低岩浆洋在地幔底部区域的熔体黏度,对岩浆洋的演化有重要影响。同时我们也获得了 FeSiO3熔体在高温高压下的详细结构信息和铁的自旋转变特征。在整个地幔压力下,Si-O配位数从4配位增加到下地幔底部的6配位,Fe-O可达到7配位以上,这意味着熔体在地幔底部发生较大的结构变化。与橄榄石熔体相比较,FeSiO3熔体在地幔中的聚合度比较高,这将影响熔体的输运性质。FeSiO3熔体中铁的自旋转变在所计算的压力区间内均为线性变化,自旋转变区间超过了 296GPa。在核幔边界条件下,FeSiO3熔体中铁自旋态主要为高自旋态。结合前人的研究,硅酸盐熔体中铁的自旋转变或将促进铁在压力增加的过程中不断富集到熔体中。(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11-27)
杨兵,郭璇,倪怀玮,秦礼萍[6](2018)在《金属和硅酸盐熔体之间Cr同位素分馏》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幔分异是行星形成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分异事件之一。最近,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也逐渐开始被应用于制约核幔分异过程(Georg et al., 2007; Moynier et al., 2011)。Moynier et al.(2011)发现球粒陨石的Cr同位素组成明显比硅酸盐地球值偏轻。他认为核幔分异造成了较大的Cr同位素分馏,轻的Cr同位素优先进入地核。由于两相之间的同位素分馏系数与温度、氧逸度等物理化学参数相关,所以Cr同位素可以用来制约核幔分异过程的条件。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球粒陨石和硅酸盐(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65:行星物理学、专题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专题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期刊2018-10-21)
尤静林,吴志东,王敏,王建,徐磊[7](2018)在《硅酸盐玻璃和熔体结构的拉曼光谱定量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核磁共振谱和拉曼光谱对不同Na_2O浓度的系列二元钠硅酸盐玻璃进行了测定。采用精细结构Q_i~(jklm)对所得的核磁共振谱进行分峰拟合,得到不同Q_i~(jklm)结构在核磁共振谱中的化学位移和相对含量以及初级结构Q_i的相对含量。此外,通过构建系列硅酸盐玻璃和熔体中存在的团簇结构模型,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模拟团簇的振动波数和拉曼活性,获取拉曼光谱散射截面函数。结果表明,开发的拉曼光谱定量方法与核磁共振方法在硅酸盐玻璃结构的解析上吻合良好,实验也表明适合高温原位检测的拉曼光谱技术可以实现硅酸盐熔体结构的定量解析。(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尹远,薛卫红,翟双猛[8](2018)在《磷在金属相和硅酸盐熔体间分配系数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磷在金属相和硅酸盐熔体间的分异情况可以限定行星核幔分异时的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本文综述了磷在金属相和硅酸盐熔体间分配过程的两个基本模型,总结了不同物理化学条件对磷在金属相和硅酸盐熔体间分配系数(D~(met/sil)_p)的影响。通常,D~(met/sil)_p会随氧逸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压力升高而减小,随硅酸盐熔体组分的变化可达叁个数量级,随着金属相中硫和碳的含量增多而减小。现有的实验研究主要基于地球的硅酸盐组分和低压力条件,将磷的分配系数模型应用到更多的类地行星核幔分异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组分、更高温压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吴志东,尤静林,王建,王敏,何莹霞[9](2017)在《二元钠硅酸盐玻璃及熔体团簇结构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元钠硅酸盐玻璃及熔体的拉曼光谱的定量分析,大多是基于二元硅酸盐的初级微结构Qi解谱来进行(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12-01)
戴立群,郑菲,赵子福,郑永飞[10](2017)在《硅酸盐熔体和碳酸盐熔体交代作用对碱性玄武岩地幔源区的差异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幔交代作用是改变地幔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性质的重要机制。在板块俯冲过程中,来源于俯冲地壳的熔/流体会交代上覆地幔楔橄榄岩,造成地幔元素和同位素的不均一性。熔体-橄榄岩反应会逐渐消耗橄榄岩中的橄榄石,反应生成辉石、角闪石、石榴子石和金云母等矿物,从而改变地幔的岩石学性质。交代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生矿物的类型以及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控于交代熔/流体的性质,并最终可(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硅酸盐熔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硅酸盐熔体和铁熔体间C同位素分馏系数。并考虑了氧化还原条件和压力条件(0~120GPa)对C同位素分馏系数的影响。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即便在地核形成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较重的13C依然显着倾向富集于硅酸盐熔体中。硅酸熔体的氧化程度越高,C同位素的分馏越显着。压力对C同位素分馏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但是压力效应的方向和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硅酸盐熔体的氧化还原程度。因此,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硅酸盐熔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祥发,章军锋.俯冲带碳酸盐熔体交代vs.硅酸盐熔体交代[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杨宇红,刘耘.硅酸盐熔体和铁熔体间的C同位素分馏[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杨宇红,刘耘.硅酸盐熔体和铁熔体间的Si同位素分馏[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侯俊涛,刘琼.硅酸盐熔体状态方程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测定方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5].孙义程.地幔条件下铁硅酸盐熔体输运性质和热力学性质计算[D].南京大学.2018
[6].杨兵,郭璇,倪怀玮,秦礼萍.金属和硅酸盐熔体之间Cr同位素分馏[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65:行星物理学、专题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专题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2018
[7].尤静林,吴志东,王敏,王建,徐磊.硅酸盐玻璃和熔体结构的拉曼光谱定量解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8].尹远,薛卫红,翟双猛.磷在金属相和硅酸盐熔体间分配系数的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8
[9].吴志东,尤静林,王建,王敏,何莹霞.二元钠硅酸盐玻璃及熔体团簇结构的定量分析[C].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集.2017
[10].戴立群,郑菲,赵子福,郑永飞.硅酸盐熔体和碳酸盐熔体交代作用对碱性玄武岩地幔源区的差异贡献[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