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复退军人康宁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目的:对护理延伸服务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方法:选取109例因酒精作用而产生精神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基于常规护理的延伸护理方式,在经过护理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运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考察。结果:观察组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之后,多项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酒精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延伸护理干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患者摆脱病魔的困扰、早日康复,而且还可以帮助患者从根源上戒除饮酒习惯。
【关键词】延伸护理;酒精;精神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275-02
因过量饮酒而造成的精神障碍并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是经过长期且持续过量饮酒造成,不但会对身体机理功能产生伤害,而且会造成心理、精神方面对酒精产生依赖性。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酒精而导致的精神障碍患者不断增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上和医学界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1]。酒精导致的精神障碍患者在医院治疗綦江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抑制病情的蔓延,但当患者出院之后,又会因为反复饮酒而导致病情再次发作。而护理延伸就是指将在医院的护理发展至患者的家庭之中,从而确保患者可以得到一种长久、有效的护理。为了进一步了解护理延伸的治疗效果,本文专门对在我院进行治疗并且采用护理延伸的酒精导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之中在我院进行首次治疗的109位酒精导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排除标准,即脑电图显示有功能减退患者[2]、伴发躯体疾病、有脑器质性改变。将109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前者为59例、后者为50例。两组患者在基本信息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对比价值和研究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基于常规护理的延伸护理方式,具体如下。
1.2.1患者与患者的家属一个月至少参加一次有关酒精导致精神障碍的健康知识讲座或者防止患者再次饮酒处理措施的培训。家属必须严格要求、监督患者定时服药,并且与酒具、酒友保持一定的距离。当患者在与酒具接触或者观察饮酒影像时,心率、皮电等指标均会急速上升,产生情绪激动,因此要尽可能的避免患者与这些东西向接触。患者的心理出现复饮欲望时,可以用其它事情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逐步增强自控能力[3]。
1.2.2当患者离开医院各月之后,每间隔半个月委派专门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回访,并询问家属有关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抗酒诱惑程度、精神状态、睡眠情况等,然后根据家属的反馈情况制定不同的计划,并调整药物的使用量,进而帮助患者逐步摆脱饮酒恶习。经过一定周期之后,再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回访,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和治疗计划。
1.2.3患者应该多参加集体郊外活动,进而帮助患者开拓心灵,提高自信心,每个季度组织次,由2名专业的医护人员负责8~10位患者。地点主要选择有大树、小山、水流的城郊地区,主要互动内容包括摄影、唱歌、散步、做游戏、爬山等,使患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进而消除对酒精的依赖性。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A)测量一次,在护理过后再测量一次,然后对两次测量结果进行记录、整理。SAS焦虑状况等级主要划分情况如下:30分~50分。SDS量表也有由20个条目构成,总分为30分~50分。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护理后的各项临床护理数据进行运算处理,计量资料运用(x-±s),运用t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的差异。
2.结果
观察组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之后,所取得的各项临床效果都优于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P<0.05),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
3.讨论
长期且反复饮酒不但会损害人体的躯体功能,而且酒精也会逐渐摧毁人的心理防线,使人对其有一种依赖感,因此戒酒最主要的是从心理上摆脱对酒精的渴求。酒精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一般是采取服药药物来戒酒,但是该方式只能抑制身体对酒精的依赖,但是不会从心理上消除患者对酒精的渴求。运用延伸护理干预方式,可以使患者的SAS、SDS等相关临床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比分析P<0.05,表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对酒精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延伸护理干预模式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黎珠琴.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领域的应用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16,28(2):5-7.
[2]王庆,赵丽俊.酒依赖患者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与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16(24):2905-2906.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