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酞菁钴磺酸盐论文_桑立强,王晓东,黄培,时钧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核酞菁钴磺酸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双核,机理,磺酸盐,脱臭,电极,汽油,气体。

双核酞菁钴磺酸盐论文文献综述

桑立强,王晓东,黄培,时钧[1](2004)在《双核酞菁钴磺酸铵用于催化裂化汽油的脱臭》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尿素法合成了双核酞菁钴磺酸铵;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双核酞菁钴磺酸铵在液-液催化氧化法中对催化裂化汽油脱臭的最佳工艺条件:碱液质量分数为10%,催化剂加入量为1 0g·L-1,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3min;与磺化酞菁钴和美国进口脱臭催化剂ARI100-EXL的脱硫醇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双核酞菁钴磺酸铵对汽油的脱臭效果明显优越于磺化酞菁钴催化剂,与进口催化剂的脱臭效果基本相当。(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张家强[2](2003)在《酞菁钴的催化合成及双核酞菁钴磺酸盐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酞菁钴类催化剂是目前广泛应用在石油炼制工业中的催化氧化法脱硫醇催化剂,而酞菁钴则是酞菁钴类催化剂的基本单元,进行酞菁钴的催化合成并考察其合成机理,对酞菁钴类催化剂的合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苯酐—尿素法进行酞菁钴的催化合成,考察了活性氧化物、铵盐、钨化合物,铬化合物和钼化合物及其用量对酞菁钴合成的影响规律,合成了具有较高水溶性和碱溶性的双核酞菁钴磺酸盐脱硫醇催化剂,采用了XRD、XRF、GC/MS、DTA、元素分析仪、CS分析仪和化学分析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研究了酞菁钴的合成机理。 研究表明,在酞菁钴的催化合成中,不同类型催化剂及其用量对酞菁钴的产率影响很大,以钼化合物催化效果最佳,其中,钼酸铵和钼酸钠的投料量在3.5倍基准量,MoO_3的投料量在3.0倍基准量时达到最佳的催化效果。 基于GC/MS等仪器的分析,首次提出了在酞菁钴的合成过程中,苯酐转化为邻苯二甲酰亚胺后,是经过转化为氰基苯酰胺这一中间产物,再转化为1,3—二亚氨基异吲哚啉,其中间产物不是一些文献和人们习惯上认为的1—亚氨基异吲哚啉;提出脲的热分解是按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第一种是分解为NH_3和HN=C=O,,第二种是分解H_2O和HN=C=NH,但主要是按第一种方式进行分解,为酞菁钴合成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苯酐、脲为原料,只通过加热方式很难获得酞菁,而加入一些金属阳离子如Co(Ⅱ),Cu(Ⅰ)的化合物后,可较好地获得以这些阳离子为中心的酞菁化合物,表明中心阳离子对1,3—二亚氨基异吲哚啉的聚合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合成了双核酞菁钴磺酸铵和双核酞菁钴磺酸钠两种双核酞菁钴磺酸盐。合成试验研究表明,苯酐磺化所用酸的种类、用量,磺化温度和时间,缩合反应中各种原料的投料比及催化剂用量对双核酞菁钴磺酸盐的合成及产率有较大的影响。 与磺化酞菁钴和聚酞菁钴比较,双核酞菁钴磺酸盐脱臭性能和碱溶性相当,但水溶性和产物收率提高较多,发烟酸用量大量减少,合成过程中基本无废酸和废水排放,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保。(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杜锡光,陈彬,吕成学,邵长路,邵允[3](1997)在《双核酞菁钴磺酸钠配位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硫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方法研究了双核酞菁钴磺酸钠(商品名称PDS)与HS-的配位性质.逐级稳定常数K3(8.97×1015)>>K4(1.51×10-7),表明HS-与PDS的结合是叁配位的.结合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发现形成这一配位特征的原因在于PDS分子中两个钴原子分别处于不同的氧化态,即Co(I)和Co(III).离子半径的差异导致Co(I)离子凸出整个分子平面,使得PDS分子在Co(I)PC端只能结合一个HS-.(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杨树卿,陈彬,杜锡光,邵允,赵永良[4](1993)在《双核酞菁钴磺酸盐催化脱硫机理研究 Ⅱ.催化脱硫机理和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核酞菁钴磺酸盐(工业产品名称PDS)具有以其中心金属原子价改变和大π电子共轭体系为基础的氧化-还原性质,因而它在催化与分子氧有关的反应中具有极其独特的性能。在碱性溶液中,PDS用于天然气、煤气、焦炉气、合成气、汽油以及含硫废水等的脱硫与净化均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和显着的经济效益。脱硫后的主产物为硫磺,副产物为硫代硫酸盐,无硫酸盐生成。此外,PDS经8小时预活化后,其催化活性大大提高。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此时PDS分子上增加了约5个硫原子。(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1993年02期)

杨树卿,陈彬,邵允,裴东光,王晓玉[5](1991)在《双核酞菁钴磺酸盐催化脱硫机理研究——Ⅰ.抗CN~-中毒性能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双核酞菁钴磺酸盐(PDS)脱硫催化剂的抗CN~-中毒性能。并根据红外、电子顺磁共振和原子吸收等光谱测定及量子化学理论计算(EHMO)的结果,在分子-电子水平上提出了PDS自解CN-中毒的双中心机理。(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1991年06期)

双核酞菁钴磺酸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酞菁钴类催化剂是目前广泛应用在石油炼制工业中的催化氧化法脱硫醇催化剂,而酞菁钴则是酞菁钴类催化剂的基本单元,进行酞菁钴的催化合成并考察其合成机理,对酞菁钴类催化剂的合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苯酐—尿素法进行酞菁钴的催化合成,考察了活性氧化物、铵盐、钨化合物,铬化合物和钼化合物及其用量对酞菁钴合成的影响规律,合成了具有较高水溶性和碱溶性的双核酞菁钴磺酸盐脱硫醇催化剂,采用了XRD、XRF、GC/MS、DTA、元素分析仪、CS分析仪和化学分析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研究了酞菁钴的合成机理。 研究表明,在酞菁钴的催化合成中,不同类型催化剂及其用量对酞菁钴的产率影响很大,以钼化合物催化效果最佳,其中,钼酸铵和钼酸钠的投料量在3.5倍基准量,MoO_3的投料量在3.0倍基准量时达到最佳的催化效果。 基于GC/MS等仪器的分析,首次提出了在酞菁钴的合成过程中,苯酐转化为邻苯二甲酰亚胺后,是经过转化为氰基苯酰胺这一中间产物,再转化为1,3—二亚氨基异吲哚啉,其中间产物不是一些文献和人们习惯上认为的1—亚氨基异吲哚啉;提出脲的热分解是按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第一种是分解为NH_3和HN=C=O,,第二种是分解H_2O和HN=C=NH,但主要是按第一种方式进行分解,为酞菁钴合成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苯酐、脲为原料,只通过加热方式很难获得酞菁,而加入一些金属阳离子如Co(Ⅱ),Cu(Ⅰ)的化合物后,可较好地获得以这些阳离子为中心的酞菁化合物,表明中心阳离子对1,3—二亚氨基异吲哚啉的聚合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合成了双核酞菁钴磺酸铵和双核酞菁钴磺酸钠两种双核酞菁钴磺酸盐。合成试验研究表明,苯酐磺化所用酸的种类、用量,磺化温度和时间,缩合反应中各种原料的投料比及催化剂用量对双核酞菁钴磺酸盐的合成及产率有较大的影响。 与磺化酞菁钴和聚酞菁钴比较,双核酞菁钴磺酸盐脱臭性能和碱溶性相当,但水溶性和产物收率提高较多,发烟酸用量大量减少,合成过程中基本无废酸和废水排放,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核酞菁钴磺酸盐论文参考文献

[1].桑立强,王晓东,黄培,时钧.双核酞菁钴磺酸铵用于催化裂化汽油的脱臭[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张家强.酞菁钴的催化合成及双核酞菁钴磺酸盐的制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3].杜锡光,陈彬,吕成学,邵长路,邵允.双核酞菁钴磺酸钠配位性质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1997

[4].杨树卿,陈彬,杜锡光,邵允,赵永良.双核酞菁钴磺酸盐催化脱硫机理研究Ⅱ.催化脱硫机理和动力学[J].催化学报.1993

[5].杨树卿,陈彬,邵允,裴东光,王晓玉.双核酞菁钴磺酸盐催化脱硫机理研究——Ⅰ.抗CN~-中毒性能及其机理[J].催化学报.1991

论文知识图

平面双核酞菁钴的分子结构双核酞菁钴磺酸盐分子中π体系...叁明治结构的铒酞菁

标签:;  ;  ;  ;  ;  ;  ;  

双核酞菁钴磺酸盐论文_桑立强,王晓东,黄培,时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