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磷是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关键性限制因子之一.本研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贵州草海岩溶湿地不同水位下沉积物总磷(TP)与不同形态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试图揭示水位抬升对草海沉积物磷释放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海沉积物总磷(TP)含量在206.30—577.30 mg·kg-1之间,均值为378.60 mg·kg-1,在水位梯度下呈两端高中间低分布特征;磷形态组成以有机磷(Or-p)为主,自生钙磷(ACa-p)、碎屑钙磷(De-p)和闭蓄态磷(Oc-p)次之,交换态磷(Ex-p)、铝磷(Al-p)和铁磷(Fe-p)为最低,即草海沉积物磷活性以潜在释放和非活性为主,活性部分比重较低;活性磷(Act-p)含量在不同水位梯度下分布变化不大,潜在释放磷(Or-p)含量沿着水深加大呈逐渐增加趋势,非活性磷(Ina-p)含量稳定并与水位无明显相关性;可见,草海水位抬升将不会显著增加沉积物磷的直接释放风险,但会积累一定水平的潜在磷释放风险.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余斌潇,夏品华,葛皓,林陶,刘文,陈艳明
关键词: 草海,岩溶湿地,沉积物,磷形态,水位梯度,释放风险
来源: 环境化学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高原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基金: 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0163022-2),贵州省科技合作计划资助项目(20167200),贵州省林业科技项目(201411),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67056)资助~~
分类号: X524
页码: 653-661
总页数: 9
文件大小: 1231K
下载量: 240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色岩溶:从远古中醒来[J].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0(03)
- [2].高密度电法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7(03)
- [3].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效果[J]. 山东工业技术 2017(08)
- [4].聚焦资源环境问题,启动国际岩溶大科学计划[J]. 中国地质 2017(01)
- [5].开展岩溶科学研究 建设世界地质公园[J]. 地球 2020(09)
- [6].《中国岩溶》征稿简则[J]. 中国岩溶 2019(01)
- [7].《中国岩溶》征稿简则[J]. 中国岩溶 2017(06)
- [8].《中国岩溶》征稿简则[J]. 中国岩溶 2018(02)
- [9].《中国岩溶》征稿简则[J]. 中国岩溶 2018(03)
- [10].水库岩溶渗漏勘察技术要点[J]. 冶金管理 2020(01)
- [11].隧底岩溶注浆工艺及单价分析探讨[J].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20(02)
- [12].《中国岩溶》征稿简则[J]. 中国岩溶 2019(02)
- [13].《中国岩溶》征稿简则[J]. 中国岩溶 2019(03)
- [14].各类建筑场地的岩溶探测方法应用分析[J].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8(01)
- [15].“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J]. 中国矿业 2016(S2)
- [16].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空间分层结构及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J]. 中国岩溶 2017(03)
- [17].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J]. 勘察科学技术 2016(01)
- [18].岩溶对隧道的影响及治理[J]. 隧道建设 2009(S2)
- [19].国际岩溶中心落户桂林[J]. 地球学报 2008(02)
- [20].浅谈综合物探方法在岩溶勘查中的应用[J]. 世界有色金属 2017(09)
- [21].物探方法在岩溶勘查中的应用综述[J].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6(04)
- [22].贵州喀斯特地区表层岩溶带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5(02)
- [23].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勘查中的应用[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2)
- [24].西江流域水文水化学因子对岩溶系统碳汇通量的影响分析[J]. 岩矿测试 2016(06)
- [25].动态设计在云桂铁路路基岩溶整治中的应用[J]. 高速铁路技术 2016(01)
- [26].《现代岩溶学》新书简介[J]. 中国岩溶 2016(02)
- [27].秀宁隧道岩溶富水区风险管理及施工[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15)
- [28].隧道岩溶治理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 城市地理 2016(08)
- [29].浅析隧道工程中岩溶灾害及其防治[J].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1(03)
- [30].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J]. 交通科技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