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外交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外交政策,美国,人权,保守主义,中东,外交,苏伊士运河。
美国外交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晴[1](2019)在《特朗普新保守主义外交理念研究——以美国的对俄政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保守主义思想是美国外交史上影响政府对外政策的一股重要力量,美国历届共和党政府充分践行了新保守主义的外交理念,逐渐确立了新保守主义的合法性地位。特朗普执政以来,虽然其本人十分欣赏普京的人格魅力,但受国内舆论与党内新保守主义传统的掣肘,仍然采取与俄罗斯进行地区与军事战略对抗政策,在处理美俄关系过程中,特朗普政府对俄政策与共和党新保守主义传统具有共通性。(本文来源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郑琪,陈圣源,范凌志,丁雨晴[2](2019)在《起底蓬佩奥的新“人权”委员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要大搞人权外交?美国国务院日前宣布成立“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Commission on Unalienable Rights,也译“天赋权利委员会”),明确表示要重新审视人权概念及其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由于相关措辞不同寻常且含糊不清(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07-16)
刘林青,陈紫若[3](2019)在《权力优势、贸易依赖与他国外交政策相似性——中国美国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资源依赖理论从不同角度审视贸易互赖属性,本文聚焦网络方法构建并区分贸易互赖为贸易依赖与权力优势概念,利用最新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与联合国投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中国贸易依赖能够提供共享经济红利的机会,激励他国与中国外交政策保持一致;(2)中国权力优势来源于非平衡的贸易互赖格局,但并不能施加压力以提升他国外交政策相似性,进一步消除"中国威胁论"言论;(3)考虑到美国的国际霸主地位,美国贸易因素不可忽略,尤其是美国贸易依赖对中国权力优势的负向调节机制。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应该继续深化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互赖性,强调扩大进口以实现平衡的贸易互赖格局,进而安全实现外交强国。(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肖文超[4](2018)在《从协调到胁迫: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中的美国对英外交政策及其影响(1952—1954)》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初期,由于英国对中东地缘政治秩序的影响已经呈现衰退之势,引起了苏联和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高度觊觎。为了主控中东、遏制苏联和实现全球战略,美国力图取代英国在中东的位置。1952年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的爆发为美国插手中东事务提供了新机会。为了迫使英国撤军苏伊士运河基地,美国的调停政策经历了由协调到胁迫的转变,最终迫使英国和埃及于1954年达成了《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的缔结,不但深刻地暴露了英美两国在中东地区战略利益上的矛盾与分歧,而且对未来英美关系和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军事历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陈慈航[5](2019)在《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转向——基于强制外交与威慑理论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以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从强制外交到威慑的转向,奥巴马执政初期和中期通过强制外交政策逼迫中国"澄清"南海主张及其法理依据,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的维权行动,并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进程。从奥巴马执政后期开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对华政策逐步由注重强制外交转向更具被动防御性的威慑,以慑止中国主导南海的进一步行动为主要目标。美国的政策转向受到中美南海战略动机不对称因素的深刻影响,也与美国实施强制外交的策略性失误密切相关。基于强制外交转向威慑政策的路径分析可以大体判断,延续在南海对华威慑政策是特朗普政府最为现实的选择,通过对其政策目标的重设和威慑强度的调整,美国将在相当程度上为其中长期政策走势奠定基调。(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9年03期)
张勇安,王磊[6](2019)在《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外交档案选编(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亚当·霍华德(Adam M. Howard)担任总主编,亚历山大·鲍斯特(Alexander O. Poster)任主编,编辑出版了《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81~1988年,第41卷,全球议题Ⅱ》~(1),该卷包括了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外交政策中的几个重大议题:艾滋病政策、人权外交、海洋法、非洲饥荒、国际人口政策、捕鲸活动的国际规则和保护臭氧层等七个章节。其中,关于艾滋病的文件着眼于美国政策制定者如何利用外交政策应对可怕的流行病,从移民和签证问题到苏联对艾滋病的虚假宣传。编译的档案既包括美国政府特别是国务院、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白宫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往来通信、会议记录、会议备忘录,以及国务院与驻外使领馆的往来电文。这些档案文献生动而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一个非传统安全议题如何引起包括美国、苏联、海地、扎伊尔等国,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冷战时期非传统安全议题如何同传统安全问题纠缠一处,彰显了作为全球议题的艾滋病如何从模糊到清晰的复杂认知过程。为了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特别是推进学界对冷战时期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兹特节选翻译了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的外交文件,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医疗社会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璐[7](2019)在《威尔逊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新欧洲架构与亚太再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历史上第28届总统。他对于美国外交的一系列思想也被叫做“威尔逊主义”。虽然威尔逊主义没有明确定义,但我们可以通过十四点计划来充分了解威尔逊主义的内涵。威尔逊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理论上来看,威尔逊主义是理想主义的起源,其中所包含的譬如民主自由价值观、开放外交以及永久和平等理念都构成其后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对更具系统性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提供了最初的思想沃土;从外交实践来看,威尔逊主义是美国四大外交传统之一,更在冷战后成为美国对欧政策以及亚太再平衡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威尔逊主义为研究美国冷战后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由此,本文的第一章将会从对十四点计划入手,对威尔逊主义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背景、主要内容、主要原则。第二章讨论威尔逊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自由主义,及其如何产生、基本理论、假定以及它与威尔逊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叁章和第四章则将威尔逊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放到美国冷战后对欧政策及奥巴马政权的亚太再平衡政策下研究,考察这些政策的内在逻辑。总的来看,冷战后威尔逊主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其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标准。因此,威尔逊主义在今后也有望继续发挥影响力。(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01)
罗晓印,秦菲[8](2019)在《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中的“美国优先”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朗普执政近叁年时间,其"美国优先"思想对美国的外交产生了极大影响,并深刻重构着二战后美国自身所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虽然冷战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但美国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大的影响力。因此,充分剖析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中的"美国优先"思想对理解今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及指导我国外交政策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记者观察》期刊2019年12期)
方佳佳[9](2019)在《冷战后越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动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越美两国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走出战争低谷,并且关系日益密切,这一对昔日仇敌一跃成为“全面伙伴关系”,两者关系发展速度之快可以说令外界咋舌。而纵观冷战后越美两国关系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两国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越南总体外交战略调整的结果,越美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节点也大多是越南首先抛出了橄榄枝。那么,这一对昔日仇敌何以关系逐渐升温甚至于近些年来急剧升温?越南调整对美国外交政策背后的战略考量又是什么?本文就这一问题试着浅析冷战后越南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动因。传统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大多强调结构的作用,而外交政策分析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则给予了外交政策的施动者更多关注,在外交政策的物质因素和观念因素之间架构了一座完美的桥梁,为考察一国外交政策提供了严谨有力的解释逻辑。因此本文拟采取该理论探讨冷战后越南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战略考量。破解外交政策的谜题要溯源到国家利益,越南对外政策的调整也概莫能外。而国家利益的界定却是决策主体基于所处的特定环境作出的,所以考量一国的外交政策势必不能脱离决策环境和决策主体这两个变量。冷战后越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正是国际环境、国内因素和决策主体共同作用的成果。从国际环境来看,两极格局解体后越南失去最坚实的依靠由此产生了外交和经济社会的双重困境、中国快速崛起造成对自身不可忽视的“威胁”、与此同时,美国战略调整带来了契机,国际环境的诸多变动正是外交政策调整的初始诱因;从国内因素来看,面临经济崩溃国家亟需走出困境,而越南经济依靠外资的特点又需要强大的美国为其经济注入活力,此外“革新开放”开展实施后越南外交战略和外交方针的转型也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面对国际格局的变动、国家内外交困的局面,越共领导人审慎思索越南的对外政策,其中明确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而非意识形态划线是越南领导人外交思维革新的重点。冷战后越南的优先国家利益经历了一个由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安全利益向经济发展乃至提升国家地位和影响力的转变,这也决定了冷战后越南对外政策的转型。而作为一个外交资源有限的小国,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塑造予已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利益最优,无疑借力其他大国来制衡中国、运用大国平衡战略是越南较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冷战后越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基于一系列因素综合考量之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在这叁个因素的共同催化下,冷战后越南对美国越南政策的演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接触缓和时期(1991-1995)、正常化时期(1995-2000)、伙伴关系时期(2013-至今),在这二十多年的历程中越美经贸联系不断加强,并且也逐渐“外溢”到政治、军事安全等领域,同时越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也呈现出了务实性、曲折性、有限性等特点。毋庸置疑,冷战后越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造成了一系列实质性影响。对越美两国而言,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越南凭此实现了“外交突围”,而美国则借此获得与华博弈的“棋子”,最终的结果就是越美关系的相对改善。然而对中国安全的影响却不容乐观,南海争端安全形势复杂化,中国周边安全压力加剧。此外,这种“越美关系”发展模式或会在东南亚地区扩散化从而为其他国家所效仿,这样的结果则进一步加深了域内国家与外来大国势力的不信任,导致东南亚安全局势不稳定性增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3-25)
闫晋,邓峰[10](2019)在《塑造美国外交政策:试析95届国会对卡特政府撤离驻韩美军政策的态度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卡特政府撤离驻韩美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重新追求外交权力并特别关注韩国问题的背景下运作的。然而,在卡特撤军政策公布之初,该问题并未引发95届国会足够的重视与争议。国会重点讨论撤军政策且其态度转向消极始于驻韩美军参谋长辛洛布将军因批评该政策被卡特调离事件。而以众院军事委员会为代表的国会常设委员会深入调查并公开质疑撤军政策合理性、韩政府一度拒绝就韩国门事件配合国会调查,则加剧了国会对撤军政策的反对情绪。以推迟审批对韩设备转让法为手段,国会迫使卡特政府调整其第一阶段的撤军计划,并承诺给予国会更多的政策参与权。95届国会参与卡特撤军政策决策过程,其基本目标是获取对该政策的知情权与监察权。国会积极参与包括撤军政策在内的美国对外政策审议,反映出冷战后期国际关系缓和对美国国内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9年02期)
美国外交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要大搞人权外交?美国国务院日前宣布成立“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Commission on Unalienable Rights,也译“天赋权利委员会”),明确表示要重新审视人权概念及其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由于相关措辞不同寻常且含糊不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外交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晴.特朗普新保守主义外交理念研究——以美国的对俄政策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
[2].郑琪,陈圣源,范凌志,丁雨晴.起底蓬佩奥的新“人权”委员会[N].环球时报.2019
[3].刘林青,陈紫若.权力优势、贸易依赖与他国外交政策相似性——中国美国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
[4].肖文超.从协调到胁迫: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中的美国对英外交政策及其影响(1952—1954)[J].军事历史研究.2018
[5].陈慈航.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转向——基于强制外交与威慑理论的考察[J].当代亚太.2019
[6].张勇安,王磊.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外交档案选编(上)[J].医疗社会史研究.2019
[7].王璐.威尔逊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新欧洲架构与亚太再平衡[D].外交学院.2019
[8].罗晓印,秦菲.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中的“美国优先”思想探析[J].记者观察.2019
[9].方佳佳.冷战后越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动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9
[10].闫晋,邓峰.塑造美国外交政策:试析95届国会对卡特政府撤离驻韩美军政策的态度与影响[J].安徽史学.2019